第八课 《杨振宁》(共48张)精选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49
高二语文: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1949作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人。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 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1922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56年1938年和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考入西南联大1957年1)94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1971年院1(944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1948年在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夫学颁授学位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1949作获博士学位高二学历的第八号考生1938年夏,鉴于辗转流离到抗战大后方的中学生非常之多,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了一项措施:所有学生,不需文凭,可按同等学历报考大学。
得此消息,随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的父亲杨武之迁至昆明的杨振宁,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以高二学历早早地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
国立各院校昆明招生委员会办事处发给杨振宁的准考证为“统昆字第0008”, 试场为“第壹试场”,座位为“第捌号”。
r杨振i一家从1938年春到昆后,最先住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间的文化巷11号。
这条小巷原先是昆明北城脚偏僻荒凉、尊麻丛生之地,也叫作尊麻巷。
随着联大教职工的陆续迁入, 巷内除杨家外,还有物理学系教授赵忠尧和霍秉权分别住进19号、43号,化学紊教授刘云浦住进41号,其他学校如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费孝通等也先后入住该巷,小巷顿时热闹起来,并成为联大等校师生进出城内的主要通道,因而改名文化巷。
1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吴学东等巩义市第一高级中学宋栋梁课标分析: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人物传记要求: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价。
学习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选自《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精读单元,该传记选自吴学东、梁国钊的《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
本单元的传主有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军事家等,讲述的是这些伟人的生活空间。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文讲述的是杨振宁的生平、求学历程以及在科学方面,如何取得伟大的成就的。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价;通过阅读,大体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适当参考阅读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尝试写人物小传。
学情分析:学生对传主杨振宁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外阅读或者影视中,知|2 道他在科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对杨振宁的求学成长历程很少了解,通过学习本文,使同学们对杨振宁的生平、成长经历以及求学情况有等详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 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文本,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研读杨振宁的成长经历,探究他是怎样将中西科学文化“合璧”取得伟大成就的。
3.通过探究杨振宁的科学研究历程,领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严谨的探索精神,为科学献身高尚品质以及博大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研读杨振宁的成长经历,探究他是怎样将中西科学文化“合璧”取得伟大成就的。
|评价任务: 1. 通过自读文章,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出他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伟大的科学梦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