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术中苏醒延迟的原因
在手术过程中,术中苏醒延迟是指患者从麻醉状态中恢复的时间较长。
尽管手
术术后的苏醒过程是正常的,但术中苏醒延迟可能会引起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不适及其他并发症。
以下是一些导致术中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
1. 麻醉药物的影响:麻醉药物是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某些麻
醉药物可能会导致苏醒延迟。
例如,长效镇痛药物和镇静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延长患者从麻醉状态中恢复的时间。
2. 药物代谢率:每个人的药物代谢率都有所不同。
某些患者可能会因为代谢速
率较慢而导致术中苏醒延迟。
个体差异也可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时间。
3. 手术操作所需的时间:手术操作的时间越长,患者苏醒所需的时间也可能会
延长。
长时间的手术可能会对身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从而延长术中苏醒的过程。
4. 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个体的健康状况对手术后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患
有慢性疾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会经历较长的苏醒时间,因为他们的身体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
5. 预先存在的药物使用:如果患者在手术前使用了某些药物,如麻醉剂或镇静剂,可能会导致术中苏醒延迟。
这些药物可能会干扰麻醉药物的作用或改变患者的药物代谢率。
总之,术中苏醒延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了解这些原因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是
至关重要的,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苏醒延迟对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的可能性。
医生和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在手术后的苏醒过程,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护理。
全麻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是
全麻苏醒延迟是指手术结束后患者麻醉药物的作用不能迅速消失,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恢复意识和行动能力。
全麻苏醒延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麻醉药物的影响:全麻中使用的药物如麻醉药、镇痛药等可长时间停留在体内,导致苏醒延迟。
不同麻醉药物的持续时间和代谢速度不同,影响苏醒时间。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麻醉药物的代谢能力有差异,有些人的麻醉药物代谢能力较慢,导致麻醉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时间延长,从而延迟苏醒。
3. 肝肾功能减退:肝脏和肾脏是麻醉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关键器官,如果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则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变慢,从而延迟苏醒时间。
4. 高龄患者:老年患者的麻醉药物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通常较差,且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因此他们更容易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
5. 手术、麻醉过程中的并发症:手术中出血多、输血等原因会导致体内血液稀释,使麻醉药物的浓度下降,从而延迟苏醒。
同时,手术过程中的低体温、低血糖、低氧血症等均可能导致苏醒延迟。
6. 麻醉深度控制不准确:手术中对麻醉深度的控制如果不准确,可能使患者进入过深的麻醉状态,导致苏醒延迟。
7. 麻醉药物的交互作用:如果患者在手术前或术中使用了其他药物,如镇静剂、抗焦虑药物等,可能与麻醉药物发生相互影响,导致苏醒延迟。
总之,全麻苏醒延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药物因素、个体差异、身体状况以及手术操作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在手术前,需详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使用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方案,避免苏醒延迟的发生。
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及处理策略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手术麻醉方式,但有时会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即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麻醉药物作用仍然存在,无法迅速清醒过来。
苏醒延迟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和手术风险,因此需及时了解其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策略。
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麻醉药物代谢缓慢:不同的麻醉药物有不同的代谢速度,一些药物可能会在体内停留较长时间,延迟患者苏醒。
例如,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下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代谢缓慢的情况。
处理策略:麻醉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剂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减少药物在体内的积累。
2.麻醉药物过量使用:如果麻醉药物使用过量,可能会导致苏醒延迟。
处理策略:麻醉中医生应在手术过程中紧密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避免使用过量的药物。
如果发现麻醉过度,可考虑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
3.麻醉机械问题:有时苏醒延迟可能与麻醉机械故障有关,例如麻醉机中的药物输注泵故障、无法正确监测麻醉药物浓度等。
处理策略:麻醉中医生和麻醉技术人员应经常检测和维护麻醉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如果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4.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患者可能对麻醉药物较为敏感,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苏醒。
处理策略:麻醉中医生应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情况,根据患者的特点调整药物剂量,以减少苏醒延迟的风险。
5.术后并发症:一些术后并发症也可能导致苏醒延迟,如颅脑损伤、呼吸道阻塞、脑水肿等。
处理策略:在术后监护期间,麻醉医生和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状态,及时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以上是造成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及处理策略。
对于术后苏醒延迟的处理,麻醉中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处理方案,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及时维护也能减少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全麻病人苏醒延迟的可能原因分析全麻苏醒时间除了与病人个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关外,还与麻醉药血/气分配系数和肺泡通气功能直接相关,病人肺泡通气不足则是苏醒延迟最常见的原因。
还与麻醉前用药,诱导和维持麻醉的药物,复合的用药如阿片类、肌松药、神经安定药的剂量和持续时间等也是影响因素。
但对苏醒延迟还应该考虑其他影响的因素,以排除电解质平衡失调、伴发疾病或并发症引起神志昏迷之可能,及时予以生命支持和纠正。
引起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包括:(1)药物作用的延长,剂量过大,增加中枢对药物的敏感,高龄,生物学差异,代谢效应,药物-蛋白结合的降低,麻醉消除排出的延迟,麻醉药的再分布,降低药物在肝脏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和生物的转换,(2)代谢性疾病,肝、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患,低氧症和高碳酸血症,酸中毒,低糖血症,血高渗综合症,电解质失调(Na+,Ca2+,Mg2+)和水中毒,低温和高热,神经毒性药物,(3)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脑缺血,颅内出血,脑栓塞(空气、钙、纤维或脂肪),低氧症和脑水肿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用药过量,仍是全麻后苏醒延迟的最常见原因。
在相同吸入浓度下,控制性呼吸要比自主呼吸更易于加深麻醉。
为了避免麻醉过浅,频繁追加美达唑仑或阿片类药物。
在静吸麻醉中,应用美达唑仑苏醒时间要比异丙酚延迟。
在诸因素中药物消除排出时间的延长,也是常见的原因。
如脂溶性强的吸入药如甲氧氟烷、氟烷自体内排出时间>异氟烷、安氟烷>地氟烷,且苏醒也与麻醉持续时间成正比。
手术后通气不足,减少了肺泡内与静脉内麻醉药张力的梯度,使药物排出时间延长。
如高龄、营养不良,低温或多种药物的并用都将影响肝代谢功能,降低药物在肝内代谢的速率,。
又如氯胺酮在肝内生物转化影响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因此肝功能异常病人也使其苏醒延迟。
同样,肾功能障碍病人使非极化肌松药作用延长。
二、代谢性疾病全身代谢性紊乱会引起麻醉后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故应与麻醉药的残留效应相鉴别。
关于全身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探讨苏醒延迟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不同级别的医院有很大差异。
由于苏醒延迟,患者在苏醒室中耽搁过久,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本文分析了导致全麻患者苏醒延迟的各种因素以及对应处理方法,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Abstract] Delayed recovery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 The incidences of delayed recovery in different level hospital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delayed recovery, patients need stay a long time in recovery room, and increas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unnecessary. This paper analyzes various factors of delayed recovery of general anesthesia patients and corresponding processing metho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work.[Key words] General anesthesia; Delayed recovery; Reason目前普遍认为在全身麻醉后,手术进程将要结束时,麻醉师应逐步减浅麻醉,使患者恢复意识,直到唤醒。
患者苏醒后应自主呼吸稳定,不需要额外的呼吸支持且循环平稳,术后疼痛应得到良好地控制。
有关资料表明,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时间差异很大。
根据一般经验认为,患者苏醒时间通常为60~90 min,如超过此时限,可视为苏醒延迟。
分析苏醒延迟的原因,多认为患者术前合并系统性疾病、药物使用欠妥、麻醉管理失当等均易导致苏醒延迟,而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等许多因素也都对苏醒时间长短有相关的影响。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评价麻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
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见现象,一旦发生,需进行紧急处理,否则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危及患者性命[2]。
首先应正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麻醉后苏醒延迟以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因治疗。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原则,指导临床实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共发生17例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病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87岁,平均年龄47.39±
2.59岁。
所有患者术前均意识清醒,且非神经外科的患者亦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本组17例患者均接受静吸复合式全身麻醉方式,即通过静脉注射给予芬太尼、万可松、丙泊酚诱导后再行气管插管管,术中进行机械通气,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并间断性地补充芬太尼以及万可松。
在手术结束前的30min停止给予肌松药,缝合皮肤时停止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
所有药物的用量均根据患者的体重并控制与正常的治疗用量范围内。
所有患者术中均行持续性地心电监护。
本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为2.4-6.3h,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
3.52±0.71h;术后麻醉苏醒延迟时间为120min-708min,平均时间为362±12.05min。
1.2 处理方法
1.2.1 维持呼吸、循环稳定: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保证足够通气,补液,维持循环血量,确保脑灌注。
持续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体温、意识状态、心电图、血糖、电解质、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尿量等。
纠正酸碱失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加强保暖措施,防止患者体温过低。
1.2.2 复习病史及完善监测找出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认真查阅患者的病史资料,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是否并发基础疾病、术前是否服用过影响麻醉效果的药物、麻醉管理情况以及麻醉药物的使用种类及用量。
查找可能引起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
并根据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
1.2.3 拮抗剂的使用:如可用0.4mg纳洛酮静脉注射拮抗麻醉性镇痛药。
新斯的明加阿托品拮抗肌松等。
2 结果
2.1 苏醒延迟原因分析本组17例患者后经各项检查及询问患者家属相关病史证实,其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分别为:麻醉药物使用过量4例、术前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2例、机体代谢紊乱3例、术中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3例、
体温过低1例、电解质紊乱2例、其它2例。
2.2 治疗结果经及时的抢救和处理,本组17例患者均清醒,治愈率达100%,均未遗留严重后遗症,康复出院。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在手术结束时患者能够苏醒,并对各种刺激可以用语言或动作能作出相应地有思维的回答,是作为患者脱离麻醉状态,且安全恢复的指针。
如果患者在全身麻醉结束后超过2h,意识仍然未得到恢复者,则可认为为麻醉苏醒延迟[3]。
通过对我院17例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其形成的常见因素有:(1)麻醉药物用量过大,是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最常见原因,包括单位时间内过量、总量偏大以及由于患者自身个体差异过大而致,使得患者麻醉药物的用量相对性过大[4]。
另外,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如肝功能障碍时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肾功能受损时则可导致药物排泄延缓等情况也会导致麻醉药物相对过量;(2)低血压,特别是对于伴有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术中处于较长时间的低血压状态,也会使得全身麻醉后,患者仍长时间处于意识障碍状态。
(3)低氧血症,在全身麻醉状态中,由于呼吸机受到抑制、呼吸道梗阻以及慢性缺氧,可以延缓吸入麻醉药物的排出。
而且当患者的血氧分压PaO2<7.98Kp 时,可引起脑组织缺氧,并出现意识障碍。
(4)贫血,患者若在手术过程中失血量较大,造成急性地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含量处于20-50g/L时,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如果患者为慢性贫血者,其脑组织耐受低氧的能力相对较强,但是术后苏醒恢复则延迟[5]。
(5)当糖尿病患者由于术前误用过量地胰岛素或潜在的胰岛细胞瘤可引起糖代谢紊乱,造成低血糖性。
当小儿的血糖含量低于2.78mmol/L,成人血糖含量低于2.2mmol/L时,患者即可出现低血糖性昏迷。
(6)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也可导致患者意识障碍。
当患者血钠含量超过160mmol/L 或低于100mmol/L时可引起意识不清;血钾含量低于2mmol/L时可并发心律失常;当患者的血镁浓度低于2mmol/L时也可引起患者意识障碍。
一旦患者出现麻醉苏醒恢复延迟时,应进行紧急处理。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监护,充分给氧,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及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针对性地使用麻醉拮抗药以及非特异性拮抗药,及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并处理脑部并发症。
当患者意识清醒,定向力恢复,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呼吸平稳,并且能够深呼吸和咳嗽,血压以及脉搏已达稳定并且超过30min以上,血氧饱和度超过98%,心电图无明显异常时,可以转回病房。
本组17例患者均在及时有效地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查明了导致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症处理,患者均安全的度过了恢复期。
因此,麻醉医生要强化安全意识,术前认真执行麻醉术前访视,掌握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麻醉药物的用量进行适当调整,合理用药,并注意术中的各个患者,是可以完全避免患者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
参考文献
[1] 蒋建渝.临床麻醉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3.
[2] 李宁,郭影靓,薛建军.会麻苏醒期吸痰等刺激对苏醒时间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26-7.
[3] 刘白莎.全麻苏醒延迟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9):1407.
[4]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5,1037.
[5] 姚明,常向阳,方芬.全身麻醉苏醒延迟8例的教训与处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