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的简便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和简便算法1. 前言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是数学运算中常见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小数运算,例如货币换算、比例问题等。
本文将介绍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概念、规则和简便算法。
2. 小数的连除运算小数的连除是指将多个小数相除的运算。
例如,计算 0.4 除以 0.2 再除以 0.5的结果。
2.1 运算规则小数的连除运算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将前一个小数的结果除以后一个小数。
2.2 运算步骤以计算 0.4 除以 0.2 再除以 0.5 为例,运算步骤如下:Step 1: 计算 0.4 除以 0.2,结果为 2。
Step 2: 将结果 2 除以 0.5,最终结果为 4。
2.3 简便算法在计算小数的连除时,可以使用简便算法求解。
简便算法可以通过移动小数点,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
以计算 0.4 除以 0.2 再除以 0.5 为例,使用简便算法求解的步骤如下:Step 1: 将除数 0.2 转化为乘法的倒数,即 5。
Step 2: 将被除数 0.4 乘以倒数 5,得到结果 2。
Step 3: 将结果 2 除以 0.5,最终结果为 4。
通过简便算法,可以避免进行连续除法运算,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3. 小数的除加运算小数的除加运算是指将多个小数相除后再相加的运算。
例如,计算 0.3 除以0.1 再加上 0.2 的结果。
3.1 运算规则小数的除加运算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将前一个小数的结果除以后一个小数,再将结果与下一个小数相加。
3.2 运算步骤以计算 0.3 除以 0.1 再加上 0.2 为例,运算步骤如下:Step 1: 计算 0.3 除以 0.1,结果为 3。
Step 2: 将结果 3 加上 0.2,最终结果为 3.2。
3.3 简便算法在计算小数的除加时,可以使用简便算法求解。
简便算法可以通过移动小数点,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P43《简便计算》例3教学目标:1、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能结合除法的运算,合理选择简便方法进行简算,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掌握连除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媒体出示:749—149-380 425—139—161 856—190—256)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连减算式,那么连除算式又可以怎样简便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除的简便计算。
(媒体出示)[设计意图说明:三道不同的连减算式,既复习了运用不同的简便方法灵活解决连减计算题,又和本节课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几道题的方法引起思考,很容易的联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规律,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新授:探究一:操作感悟(小组合作)师:请同学们拿出12根小棒,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列出算式表示你分的方法。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媒体出示:①[点击红色按钮]我们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再把每份的6根都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算式是12÷2÷3=6÷3=2(根)②[点击黄色按钮]把12根小棒,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3份,其实就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了6份,算式是12÷(2X3)=12÷6=2(根)③[点击蓝色按钮]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再平均分成3份,与先平均分成3份,再平均分成2份结果是一样的,用算式表示是12÷3÷2=4÷2=2(根)师:同学们用了三种分法写出了3个连除的算式,解答了同一个问题:最后每份小棒有2根,结合大家分小棒的过程,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这三个算式都算出了最后每份小棒有2根,所以这三个算式相等。
连除的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
两种方式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变,结果也不变”,并能把这种理解问题的方式迁移到对a÷b÷c=a÷c÷b的理解过程中,从而对“除法的性质”有较为完整的认识。
2、使学生能结合除法的运算,合理选择简便方法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的性质。
难点:能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算法多样化。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12根小棒五、教学流程(一)情感激励1、师:关于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你学过哪些?减法呢?你学过哪些简便的计算方法?2、填一填:(1)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可以从()往()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再从()里减;还可以先减去()的减数,再减去()的减数。
(2)“黄金搭档”!25×4= 125×8=(3)猜一猜:除法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吗?(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1)把12根小棒先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又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多少根小棒?分析题意师:这题要求大家先平均分成几份,然后又把每份再平均分,这种分法叫连续平均分,所以我们可以怎样解决?动手摆一摆,再列式汇报:12÷3÷2=4÷2………先求第一次均分成3份后每份有4根小棒=2(根)……再求第二次均分成2份后每份有2根小棒课件演示并提问:通过2次连续的平均分,相当于把12根小棒共平均分成了几份?引导:12÷(3×2)=12÷6………先求连续2次平均分后共分成了6份=2(根)……再求每份有多少根(2)把12根小棒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又平均分成3份,问:每份有多少根小棒?分析题意师:也是连续平均分的操作,会解决吗?学生动手操作并列式计算课件演示汇报:12÷2÷3=6÷3……先求第一次均分后每份的根数=2(根)……再求第二次均分后每份的根数12÷(2×3)=12÷6………先求连续2次均分后共分得6份=2(根)……再求每份有多少根(3)比较上2个小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不同点:连续平均分时,第一次分的份数与第二次分的份数正好相反。
《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顺序。
2. 学生能够运用连除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和操作,发现连除的运算规律。
2. 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探索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2. 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发展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连除的概念和运算顺序。
2. 学生能够运用连除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1. 学生理解连除的运算规律。
2. 学生运用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题库。
学生准备:1. 笔记本。
2. 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出连除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连除的运算顺序,让学生明确连除的计算规则。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连除的运算规律,引导学生运用连除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连除的运算规律,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给出拓展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
作业要求:1. 完成练习题,巩固连除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
2. 总结连除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连除运算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实例教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连除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问题驱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连除的运算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练习巩固:适量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连除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
《第三课时连除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时间:2017年4月2日教者:王宇宁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难点:运用连除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343-75-25=248-32-68=板书课题:连除的简便计算二、新知探究(一)猜想加法、减法和乘法算式都有简便计算的方法。
除法算式是不是也有简便计算的方法?(二)验证1.课本P26页例8: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问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方法一:先求出每幅羽毛球拍的钱,再求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66÷2=33(元)答:每支羽毛球拍33元方法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羽毛球拍,再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330÷10=33(元)答:每支羽毛球拍33元2.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异同点?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总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3. 进一步验证,计算下面两个算式结果是不是相等的1200÷25÷4 1200÷(25×4)用字母表示:a÷b÷c=a÷(b×c)(b、c不能为0)三、巩固应用1.根据规律填空,使等式成立。
2000÷125÷8=2000÷(□○□)2500÷□○□=2500÷(25×4)16÷2÷4=16÷(□〇□)210÷(7×6)=210〇(7〇6)□÷(25×7)=350〇(□〇□)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教案:三、运算定律连除的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中的运算定律,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提高计算效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
2.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运算定律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讲解:讲解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验证等数学活动,理解并掌握运算定律。
3. 例题解析: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将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图示或者列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的难度要适中,既要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又不能过于困难,以免学生产生挫败感。
八、课后反思课后要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通过严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连除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连除的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写成这
个数除以那两个数的乘积,即A÷B÷C=A÷〈B×C〉;
⒉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特征找出合理的搭配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简便计算;
⒊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法的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简便算法解题。
四、教学过程
⒈复习旧知
请同学们选用不同方法解题。
⑴26×4×25 26×4×25 ⑵165-27-33 165-27-33 =26×(4×25) =104×25 =165-(27+33) =138-33
=26×100 =2600 =165-60 =105
=2600 =105
师:同学们,看完上面四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后,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解法?大家在平时的计算中更习惯用哪种解法呢?
生:第一种,第一种方法快,而且不容易算错。
师:对,同学们真聪明!第一种属于简便算法,对于乘法、减法有它们各自的简便算法,加法也有属于自己的简便方法,那么,排在
四则运算最后的除法,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简便算法呢?
生:有,我们已经猜到了!
师:哦?有人已经预测到了!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⒉导入新知
A+B+C=A+(B+C) A-B-C=A-(B+C)
A×B×C=A×(B×C) A÷B÷C=?
师:还记得它们吧!那么,最后一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生:老师,我们想到了!
师:什么呀?
生:A÷(B×C)
师:为什么?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上面的算式中,加法和乘法有类似,都是结合,那么,除法和减法也应该有类似,也是结合!
师:真棒!下面,我们就来一起验证一下你们的推断是否为正确!例:简算。
⑴ 250÷2÷5 ⑵ 480÷6÷8
⑶ 180÷5÷4 ⑷ 160÷32
同学们,你们用今天的新方法来做,老师用以前的老方法去做!等会我们一起来核对结果!
解析:⑴ 250÷2÷5 ⑵ 480÷6÷8
=250÷(2×5) =480÷(6×8)
=250÷10 =480÷48
=25 =10
⑶ 180÷5÷4 ⑷ 160÷32
=180÷(5×4) =160÷(16×2)
=180÷20 =160÷16÷2
=9 =10÷2
=5
(以上均属于提取学生的解题方法)
师:大家已经做完了,和老师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你们最后一题是怎么想的呢?
生:和前几题的思路恰好相反!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这种方法了!同样,也验证了我们之前的推断是正确的!
即:A÷B÷C=A÷(B×C) ━━《除法结合律》。
五、归纳总结
A÷B÷C=A÷(B×C)
六教学反思
用连除解决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在三年级下册对连除解决问题的内容已经接触过了。
教学《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这一算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习这个运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
作了这样的处理: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作为支撑点
因为有减法性质作为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建模----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有帮助的。
2、从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连除的算理不如连减那么浅显,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算理,课本以本章主题图植树的解决问题为载体,我从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收集数学信息,分清条件和问题,进行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