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手法 河北冀州中学弓新亚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22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音乐属于听觉形象,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对于音乐的描写更讲究技法。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
一、使用比喻修辞,以声写声。
一般是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声音来比喻各种乐器的演奏或人物演唱。
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典型使用了比喻,以我们常见的容易领会的声音表现琵琶演奏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色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附: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 商声和羽声不是大自然的声音,不过是古代五音之二。
古代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音乐的魅力在于旋律,可是,旋律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比之其他事物更难描写。
在唐宋作品中,有一部分描写音乐的诗词比较有名,写法独特,各有千秋,作品以声、形、效果的多角度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运用比喻,对声音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以把陌生的旋律变为熟悉的声音,把抽象的声音具体化、形象化。
比如李白的《听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一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用千山万壑中的阵阵松涛比喻琴声,写出了琴声的清越宏远,铿锵有力。
又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拢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得形象生动。
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贴切的运用比喻,以声喻声,其声跃然纸上,使人闻其声,临其境。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将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读者“眼见”其声,历历在目。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也有了重量。
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写声。
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悦耳;“凤叫”,状其声之和缓悠扬。
高一文言文音乐知识点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中所以人们所热衷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我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一文言文课程中,了解一些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以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文言文课程中的音乐知识点。
一、音律古代音乐有十二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委、宫、商、角、徵、羽、委。
这些音律都是从宫律衍生出来的,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音调特征。
古人在作诗、作曲时,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情感和主题来选择适合的音律。
二、音名古代音名一般是用官职、人名、地名等来表示。
例如,古琴的琴弦分别称为阮、匏、商、角、徵、羽,这些音名与古代的官职、人名或地名有关联。
了解古代音名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乐曲的背景和意境。
三、音乐表达情感古人在音乐中通过音律和音调来表达情感。
例如,《离骚》中的“幽兰择从绕床久,尔雅若星资明夙兮。
”通过音律的选择和音调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向往。
在高一文言文课程中,我们要学习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古人的情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意境。
四、古代乐器古代乐器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了解一些古代乐器的名称和特点,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人对音乐的热爱。
例如,古琴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方式,使它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最爱。
五、音乐与文学音乐和文学在古代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古代诗词都有配乐。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被谱成了《杜甫月夜忆舍弟曲》。
通过阅读配乐的文言诗词,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可以更好地品味文言文中的音乐之美。
在高一文言文课程中学习音乐知识点,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了解古代音律、音名以及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通过学习古代乐器和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言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乐之美。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人的作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是怎样的呢?主要体现在哪里?《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不仅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都善于用形象说话,而白居易在摹写乐声的复杂多变时,则显示其超人一等的功力。
一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
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
由摹声传神到烘托渲染——高中教材中的音乐诗比较鉴赏湖北省十堰市一中肖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部分共有三首描写音乐的诗作: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和李贺《李凭箜篌引》。
对音乐的描摹,三篇作品各有特点,而以李贺《李凭箜篌引》艺术特色最为鲜明,以下分而述之。
《琵琶行》是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期间因江边送客偶然听闻琵琶女弹奏琵琶曲,弹奏者的琴声和身世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诗人有感而发,遂成此文。
关于音乐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
先写弹奏者的出场、调音,韵味已显。
“弦弦掩抑”“低眉信手”四句,琵琶女将声音的变化与自己的身世之悲、离合之苦融合为一,也奠定了下文摹写声音的基调:弦乐变化与人生遭际浑然一体。
次二句交代弹奏的指法和曲目,似无特别之处,但在轻拢慢捻之际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和教坊歌妓的身份通过曲目《霓裳》《六幺》缓缓从指尖流出。
余者从“大弦嘈嘈”到“铁骑突出刀枪鸣”重点描摹乐音的起伏变化。
声音的急促、舒缓,清脆、轻细,流畅、滞涩,低沉、高亢等被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象的表现出来。
这里有琵琶女幽幽的低诉、幸福的回忆、昔日的荣光、今朝的冷落,情到浓处悲痛不能自已的掩抑之声,对幸福自由生活本能的向往又让她的弦乐再次迸发出高亢的铁骑刀枪之鸣。
听众随着乐音的变化,情绪也在起伏跌宕之中。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这乐音的收煞,也是感情起伏跌宕暂时的终结。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将视角推远,由船内到船外,由听众到江月,由听觉到视觉描摹琵琶声停止之后周围的环境,静悄悄的“东船西舫”,皎洁明亮的“江心秋月”,这静静悄悄的无言环境将乐音的效果几何级延伸,似乎周遭的一切都还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很久、很久。
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渲染了琵琶女乐音的高妙,技艺的高超。
《听颖师弹琴》的创作时间大致和《琵琶行》同时。
韩愈对于音乐的摹写并不比白居易高明多少。
“昵昵儿女”两句表现乐音的轻细;“划然变轩昂”两句表现乐音的高亢;“浮云柳絮”二句表现琴声的飘逸悠扬;“喧啾”二句表现乐音的多变;“跻攀分寸”二句表现乐音的高低变化。
试卷类型:A卷河北冀州中学2013年—2014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分数 120分命题人杨丽华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每题2分,共4分)“纯粹”觅得“好声音”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
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
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
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谈音乐旋律在中学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陈维兰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7年第1期笔者通过本市中学生对音乐喜爱程度的抽样调查了解到:百分之九十的中学生都喜欢音乐课,几乎每个中学生都喜欢听音乐、唱歌,尤其是流行音乐。
的确,音乐能让人放松紧张的情绪,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
年轻人在听音乐或唱歌时,会随着旋律的变化而产生愉快、满足甚至兴奋的情绪。
而流行音乐更是如此,不需要太多的音乐专业知识,又具有满足年轻人审美情趣的功能,还可以自娱自乐,所以深受学生喜爱。
如果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能恰当调动学生的情绪,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
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水平。
太多的课文讲解、结构分析、字词记忆,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诗词枯燥无味。
如果充分发挥音乐旋律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那将会给语文课堂带来一股生动新鲜的气息。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词就运用了音乐的旋律,如《诗经》里的诗歌、格律诗、绝句、词等。
唐宋时期的诗词是经常拿来弹唱的:唐五代时,歌词创作主要为了应歌,依拍填词成了当时的共同法则;北宋以来,填词仍是为了应歌。
如《水调》是唐朝流行的曲调,今天所传曲辞都是绝句,杜牧的《扬州三首》中一句“谁家唱《水调》”就道出了这一点。
现在许多著名的诗词也都谱有曲子,可以用音乐的形式来歌唱。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合理采用聆听和学习配乐诗词朗诵或歌唱,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对诗词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训练语感,吟诵诗词许多诗词不仅节奏抑扬顿挫,而且意境优美丰富,语言精练,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朗朗上口,很适合培养语感、背诵诗词。
如教学生朗读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