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22
第二课 (1)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第一部分: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教学目的: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生活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词汇里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汇,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二、新授1、玉的定义P8:是石之美者。
“美”字不止外在美,还带内在之美,给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们心目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是突出玉的天然美。
如课文的“大圭不琢”,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丁字形玉器。
它没有经过繁琐的磨制,保持着玉石本身的那种天然美。
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这种说法。
另一种是追求华丽之美。
就是将玉石经过加工磨制,使之更加华丽秀美。
2、玉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诞生。
课文P5。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玉就是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头质地坚硬,色彩与光泽漂亮,让人看了有一种愉悦的感觉,然后就把这些石头区分开来,把“石之美者”称为“玉”,起先是把玉作为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后来在磨制过程中,对于玉的审美逐渐超出实用目的,使玉成为“财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对于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
如:东周、西汉时期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
P7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2.能够辨识和欣赏传统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艺术魅力;3.提高学生的造型观察和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玉器、陶瓷和青铜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掌握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介绍中国传统艺术中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地位和发展历程;2.分析玉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玉器作品。
第二课时1.分析陶瓷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2.展示并鉴赏陶瓷作品。
第三课时1.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2.展示并鉴赏青铜器作品。
1.梳理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联系和区别;2.综合鉴赏三种艺术品。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展示法;3.构思创作法。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玉器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2. 新知讲授1.讲解玉器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玉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玉器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玉器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玉器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玉器鉴赏的文章。
第二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陶瓷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1.讲解陶瓷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陶瓷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陶瓷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陶瓷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陶瓷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陶瓷鉴赏的文章。
第三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青铜器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2. 新知讲授1.讲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青铜器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青铜器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青铜器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青铜器鉴赏的文章。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情境再现:欢迎同学们步入《鉴宝》的殿堂: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件藏品过会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它们的魅力。
引出课题: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三.讲授新课【一】古代玉器艺术我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
那温润的玉石,优雅的青瓷,庄重的青铜器,无一不反映着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并为世人所赞叹。
A .小说玉器: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
"2.“玉”的篆字写法3.玉包括硬玉与软玉两类,软玉指透闪石和阳起石,硬玉指翡翠。
4.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区分了玉与石。
把玉从各种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识的重要发展。
5.西方“经典理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大致是按照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电器(气)时代……的顺序构成的——丹麦汤姆逊6.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艺术高峰:北方地区:红山文化;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南沿海:良渚文化B .鉴宝:(藏品1):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1.已发现的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玉琮之王“。
距今4000 至5000 年2.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3.玉琮造型特点讲解4.功能与意义:A 祭祀用的礼器。
5.良渚玉琮留给我们的谜团(藏品2):红山文化——玉龙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龙,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内蒙古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
这条玉龙通体墨绿色,有4 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
高26 厘米,呈C 字形。
吻部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尾部上卷。
1971 年,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玉雕龙”C 玉器文化:(合作探究)问题设计: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的代表,代表本组发言。
日常语汇中有哪些与玉有关系,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审美观念?金玉良缘,亭亭玉立,玉石俱焚,金枝玉叶、锦衣玉食,等等····★ "君子比德于玉"儒家的用玉观。
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
2,过程与方法: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国传统青铜工艺的价值为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初中都没有系统的上过美术课,没有相对的欣赏能力或是欣赏能力不足,对青铜器更是只知其名,没有更多的认识。
所以我留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了解青铜器的历史、造型、作用、价值。
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对青铜器能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分类和代表作品有哪些,并能详细了解其内容。
教学难点: 青铜器的主要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
4教学过程
4.1第三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组织教学
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2【导入】图片欣赏(展示各个时期青铜器的不同器形和种类)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说课稿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说课材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我将用五个部分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
第一部分:说教材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是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的第二课,属于工艺美术类别。
本课讲述了古代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发展与文化内涵以及它们的审美对中国文化、社会习俗的深远影响。
教材前面一课是《学些美术鉴赏知识》,前课里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可以加以应用。
这一课我将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本节课着重讲述古代玉器艺术。
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本课所涉及的玉器、陶瓷、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课标指出:应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教案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六盘山高级中学武应玺教材:高中美术鉴赏(人教版)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第一讲《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
教材前面一课是《学些美术鉴赏知识》,前课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可以加以应用。
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本课所涉及的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属于工艺美术课程,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玉器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它不但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同时,具有民族精神内涵和寄托。
本课通过对玉器艺术的历史介绍,使学生对玉石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玉器的鉴赏和玉石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玉器,让学生了解我国玉器工艺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举例法、讨论法、比较法体味不同时期玉器的发展和审美追求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玉器的鉴赏,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培养感觉、感知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玉石雕刻的艺术性。
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难点:玉器的繁荣时期距今遥远,因此学生对于玉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可能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不同历史时期玉石文化的感悟。
教学内容:①从石器制造的发展,看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其中包括对物质材料的形体、质感、色彩,以及对称、秩序感等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掌握。
将玉从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