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物质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6.73 MB
- 文档页数:44
《遗传的物质基础》讲义一、遗传的奥秘当我们审视周围的生命世界,无论是五彩斑斓的花朵、形态各异的动物,还是我们人类自身,都无法回避一个神奇而又深远的现象——遗传。
从父母传给子女的不仅仅是相似的外貌特征,还有性格、天赋甚至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幕后操纵着这一神秘的遗传过程呢?答案就隐藏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之中。
二、遗传物质的探寻之旅在科学的长河中,对于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早期,科学家们对于遗传的本质知之甚少。
直到 19 世纪,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 20 世纪,科学家们开始逐步将目光聚焦在细胞内部的微观世界。
当时,有两种主要的物质被认为可能是遗传物质,那就是蛋白质和核酸。
蛋白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一度被认为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然而,随着一系列实验的进行,核酸逐渐崭露头角。
其中,最为著名的实验当属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他发现,无毒的 R 型肺炎双球菌在与有毒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共同培养后,竟然能够转化为有毒的 S 型。
这一现象暗示着,在 S 型细菌中存在着某种能够改变 R 型细菌遗传特性的物质。
随后,艾弗里等人进一步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深化。
他们通过一系列精细的化学处理,将 S 型细菌中的各种成分逐步分离出来,最终证明了是 DNA(脱氧核糖核酸)而非蛋白质,才是导致 R 型细菌发生转化的关键物质。
但这一结论在当时并没有被立刻广泛接受,因为很多科学家认为实验中 DNA 的纯度不够,无法完全排除蛋白质的干扰。
直到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 DNA 是遗传物质提供了更为确凿的证据。
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DNA 内核,然后让噬菌体去侵染细菌。
结果发现,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 DNA,而不是蛋白质,子代噬菌体的产生也是由亲代噬菌体的 DNA 所决定的。
至此,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知识清单遗传的物质基础-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点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染色体主要由和组成。
其中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2、实验的共同思路是:3、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肺炎状球菌转化实验A、关于肺炎双球菌的知识点:①类型:S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R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②肺炎双球菌属于生物,其结构特点包括:;;。
B、①格里菲斯实验结论:②艾弗里实验结论:(2)、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方法:。
A、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在细菌体内的病毒,仅由和组成。
B、实验过程: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和。
标记过程:首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得到。
(注意: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
)实验过程中噬菌体的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噬菌体的进入了细菌体内。
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利用的原料,合成。
C、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核酸DNA RNA 遗传物质所以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记忆点: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②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为DNA。
③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只要含有DNA则DNA即为遗传物质,无DNA仅有RNA时,RNA作为遗传物质。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点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其中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2、实验的共同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3、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肺炎状球菌转化实验A、关于肺炎双球菌的知识点:①类型: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②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结构特点包括: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染色体。
《遗传的物质基础》讲义遗传,是生命延续和物种进化的关键。
而要理解遗传现象,就必须探究其背后的物质基础。
那么,什么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呢?这得从细胞说起。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在细胞中,存在着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核中包含着染色体,而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染色体主要由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其中,DNA才是真正承载遗传信息的关键分子。
DNA 是一种长链状的大分子,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组成。
这些碱基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就形成了遗传密码。
为什么说DNA 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呢?这得从它的结构和功能说起。
DNA 具有双螺旋结构,就像一个旋转的楼梯。
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相互连接,A 总是与 T 配对,G 总是与 C 配对。
这种配对原则保证了 DNA 复制时的准确性。
当细胞分裂时,DNA 会进行复制。
原来的两条链解开,分别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链,从而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 分子。
这样,遗传信息就能够准确地传递给下一代细胞。
DNA 不仅能够自我复制,还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转录是指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核糖核酸)的过程。
RNA 有多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使 RNA(mRNA)。
mRNA 从细胞核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核糖体就像是一个“工厂”,在这里,以 mRNA 为模板,通过 tRNA(转运 RNA)运输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多肽链,最终折叠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它们参与了生物体的各种生理过程,比如催化化学反应、运输物质、构成细胞结构等等。
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蛋白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例如,决定眼睛颜色的基因会通过控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眼睛的颜色。
除了DNA,在某些病毒中,遗传物质是RNA。
但在大多数生物中,DNA 始终是遗传的核心物质。
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是生物界中一项重要的自然现象,它决定了生物种群多样性和演化的方向。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遗传信息的传递与保存的载体,称为遗传物质。
本文将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物质的传递与保持以及遗传物质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三个方面,介绍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的结构和功能DNA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遗传信息的承载者。
DNA分子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呈现出双螺旋的结构。
这两条链通过氢键连接,其中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G)与胞嘧啶(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这种碱基配对方式赋予了DNA分子稳定性和互补性。
DNA还具有复制和转录的功能,通过复制可以传递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则可以使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二、遗传物质的传递与保持遗传物质的传递与保持是遗传的基本过程。
在有性生殖中,双亲的遗传物质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而传递给子代。
经过受精后,双亲的DNA分子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个体。
同时,在无性生殖中,遗传物质则通过细胞分裂进行复制,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此外,DNA分子的稳定性对于遗传物质的长期保存也非常重要。
细胞通过一系列的修复和检测机制来保证DNA分子的完整性,从而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三、遗传物质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遗传物质是决定生物遗传特征的关键因素,对生物界的多样性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信息差异得以保留,从而形成种群的多样性,并为物种的适应和进化提供基础。
遗传物质还决定了个体的表型特征,如身高、眼睛颜色等。
此外,遗传物质还参与调控生物体内的许多生理过程和功能,如代谢、免疫反应等。
遗传物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本身承载了丰富的遗传信息,也在于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生物的生存与繁衍。
综上所述,DNA作为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生物界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DNA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与保持机制,以及其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遗传的物质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 使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道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组成2. DNA的结构特点3.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4.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5.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组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结构。
2. 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分析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物质的基础是什么。
2. 讲解染色体的组成:介绍染色体的概念,讲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3. 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讲解DNA的特点。
4.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介绍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5. 讲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讲解基因与性状的遗传规律。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以评估他们对染色体、DNA和基因概念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遗传学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