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 知识总结 基础梳理
- 格式:docx
- 大小:13.29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学习必修二的生物,重点就是掌握基本知识要点,你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基因的本质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存在主要场所是细胞核,主要载体是染色体,DNA还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中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1、肺炎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2、噬菌体(病毒)侵染细菌实验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位素标记: 32P 标记 DNA , 35S 标记蛋白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核糖核酸)4、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等)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高分子化合物1、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2、DN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4种)即: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3、脱氧核苷酸组成磷酸脱氧核糖碱基4、碱基(4种) A 腺嘌呤 G鸟嘌呤 C胞嘧啶 T 胸腺嘧啶5、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6、从分子水平上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7、DNA结构特点:⑴ 两条链 (反向平行)⑵ 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基本支架) 内侧碱基⑶ 碱基通过氢键连成碱基对A ﹦T G ≡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高中必修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2一、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
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
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高一下册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梳理(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高一下册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梳理对人类来说,生物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1、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四个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一是指遗传物质在化学组成和结构方面是相对稳定的,不象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物质那样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第二,DNA分子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是严格的,碱基的配对方式是稳定不变的2.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是指遗传物质可以将自身复制出一份传递给子代,使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结构一定,保证前后代相应性状的稳定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这是遗传物质特点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表现.遗传物质将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只有在子代个体发育中控制合成特定结构的蛋白质,才能体现与亲代一致的生物性状4.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是指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相应性状随之改变,变化的分子结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断传递下去,使变异的性状在后代连续出现,即出现可遗传的变异2、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遗传物质。
格里菲斯实验过程:①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结果分析: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说明:S型细菌加热杀死后,蛋白质变性失活,DNA氢键破坏双链打开,但降温后变性的DNA可复性恢复正常(类似于PCR扩增中变性复性过程)艾弗里实验过程:⑤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R 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
结论: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有毒的S 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无毒的R 菌转化成S 菌。
3.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讲义 学生版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组成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这一认识本可以使人们意识到__________的重要性,但是认为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与现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结论(1)实验①②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③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②③④对比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能使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注:通过酶解法,将物质一个个的排除,通过观察剩余提取物的转化活性来寻找转化因子,这就是实验设计的“减法原理”。
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 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
(1)结构(2)生活方式: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3)噬菌体的侵染过程:A.噬菌体中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组成是____________,蛋白质特有的元素是________,P几乎全部存在于DNA中。
B.子代噬菌体物质合成所需要的原料来源于__________,但合成的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几乎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T2噬菌体不能(填“能”或“不能”)在肺炎链球菌体内增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遗传与进化遗传和进化是生物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演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遗传和进化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遗传基础、遗传变异、进化驱动力和进化模式等方面。
一、遗传基础1.DNA是遗传物质,携带了生物所有的遗传信息。
DNA由四种碱基组成,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2.DNA通过转录作用形成mRNA,随后再通过翻译作用形成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物质。
3.基因是DNA的一个片段,负责编码蛋白质的合成。
一个基因通常对应一个蛋白质。
4.基因型和表型分别指代个体的基因组和表现形态。
基因型决定了表型。
二、遗传变异1.突变是遗传变异的基础,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染色体突变是指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2.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点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错移突变。
3.突变的发生可以是自然产生的,也可以是人为引起的。
4.突变会导致基因型的改变,从而影响个体表型的特征。
三、进化驱动力1.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重要驱动力,由达尔文提出。
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2.适者生存导致了适应性进化,个体和种群的适应性增强。
3.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导致选择压力的变化,从而影响物种的进化方向。
4.遗传漂变是另一个进化驱动力,是随机的。
四、进化模式1.适应性进化是物种对环境适应而产生的进化,表现为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改变。
2.平衡进化指种群基因频率保持稳定的状态,而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3.接合和选择导致了群体频率的变化,是进化的重要机制。
4.种群形成、分化和灭绝是进化的重要模式。
物种的形成是指群体之间的遗传隔离逐渐加强,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5.进化速率是指物种在一定时间内产生新变体和进化的速度。
进化速率会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遗传和进化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中⽣物必修⼆主要遗传物质dna知识点总结 dna是⼀种长链聚合物,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物必修⼆主要遗传物质dna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物必修⼆主要遗传物质dna知识点⼀ 1、T2噬菌体:这是⼀种寄⽣在⼤肠杆菌⾥的病毒。
它是由蛋⽩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批与亲代噬菌体⼀样的⼦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中⽣物必修⼆主要遗传物质dna知识点⼆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多糖荚膜,⽆毒,注⼊⼩⿏体内后,⼩⿏不死亡。
②、S型(英⽂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到⼩⿏体内可以使⼩⿏患病死亡。
如果⽤加热的⽅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到⼩⿏体内,⼩⿏不死亡。
格⾥菲斯实验:格⾥菲斯⽤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上。
⼩⿏死了。
(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的诱惑,变成了S型)。
3、艾弗⾥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转化越有效。
4、艾弗⾥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是使R型细菌产⽣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质中P的含量少;蛋⽩质中有S⽽DNA中没有S,所以⽤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部分噬菌体的蛋⽩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部分噬菌体的DNA。
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1.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生命观念) 2.认同科学结论获得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 3.体验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归纳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科学探究)教材导读: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链球菌的特点种类S型细菌R型细菌项目菌落表面光滑表面粗糙菌体致病性有无2.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实验(1)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实验过程及现象(3)结论: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3.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实验(1)原理:只有加入DNA时,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
(2)过程(3)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的结构2.T2噬菌体的代谢与增殖(1)代谢: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不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
(2)增殖: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
3.实验过程4.实验结果及结论寄主细胞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亲代噬菌体内32P标记的DNA 有有DNA35S标记的蛋白质无无是遗传物质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项目多数病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少数病毒毒核酸种类DNA和RNA 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DNA RNA2.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项目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培养细菌在小鼠体内体外培养基实验对照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致病性对照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巧妙构思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用“酶解法”将细胞提取物中的某一物质分解、去掉,直接、单独地观察该种物质在实验中是否起作用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3)两个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实验拓展分析(1)在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而隐性性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基因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基因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和卵细胞都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的形成过程发生在精巢(哺乳动物称),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生在卵巢。
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而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所不同,有变形期,而卵细胞没有。
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和大小基本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二价体,进行联会和四分体现象,最终形成四个单倍体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四个单倍体细胞。
5.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种类取决于生物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①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①DNA分子的结构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c.平面结构: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②DNA的复制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2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3生物的变异(1 )基因突变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2) 染色体变异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4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40年代以前,许多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一直认为遗传物质应该是一种蛋白质。
人们在研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染色体在物种前后代的传递过程,与生物的遗传有关,因此,人们就来研究染色体的化学成分,看看染色体中的什么成分是遗传物质。
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其大致比例如下: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2.作为遗传物质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联想发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由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排列顺序不同,可以组成无数种蛋白质,这一点符合上述的第三个条件。
蛋白质(特别是酶)能够控制生物的性状和代谢,这一点符合第二个条件。
但是蛋白质不能进行自我复制,而且它在染色体中的含量往往是不固定的,分子结构也不稳定,它也不能遗传给后代,所以蛋白质不可能是遗传物质。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现象。
(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他猜想,一定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能使两种肺炎双球菌相互转变。
格里菲思称这种物质为“转化因子”。
疑点突破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它的细胞壁的成分不是纤维素而是肽聚糖。
S型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外面有荚膜,荚膜的成分是多糖类,荚膜对菌体有保护作用,可以使菌体免受白细胞的攻击,对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动物产生败血症死亡。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遗传物质早期推测的主导观点,这种认知的理由?对DNA的认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理由: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
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2.谁的什么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体外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3.体内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科学家?格里菲思4.R型肺炎链球菌和S型肺炎链球菌在荚膜、毒性、菌落之间的关系R型菌:无多糖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S型菌:有多糖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5.格里菲思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实验过程及结果a.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不死亡b.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在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c.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不死亡d.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在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6.格里菲思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促成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7.体外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科学家?艾弗里8.艾弗里体外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如何获得细胞提取物?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
9.艾弗里体外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第一组:细胞提取物+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出现了S型活细菌。
第二组:细胞提取物+蛋白酶+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出现了S型活细菌。
第三组:细胞提取物+RNA酶+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出现了S型活细菌。
第四组:细胞提取物+酯酶+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出现了S型活细菌。
第五组:细胞提取物+DNA酶+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不出现S型活细菌。
10.艾弗里体外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一、DNA的结构和复制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语句:1、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
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
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
④DN 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3、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高一必修二DNA的结构知识点DNA的结构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对医学、遗传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DNA的结构及其相关知识。
1. DNA的发现DNA(脱氧核糖核酸)作为生命的遗传基础物质,是在上世纪初被科学家发现的。
1909年,法国生物化学家梅仁首次研究了白血球的核酸,并命名为“核酸”(Nucleic Acid)。
随后,由一系列的实验证明DNA才是决定生命遗传的关键物质。
2. DNA的基本结构DNA由若干个核苷酸组成,每个核苷酸包含一个磷酸基团、一份五碳糖(脱氧核糖)和一份碱基。
磷酸基团与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
DNA是由两条互补的核苷酸链以螺旋状结构相互缠绕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3. DNA的碱基配对规律DNA的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相互连接,碱基之间有着特定的配对规律。
腺嘌呤(A)永远与胸腺嘧啶(T)配对,而鸟嘌呤(G)永远与胞嘧啶(C)配对。
这种配对规律保证了DNA在复制过程中的准确性。
4. DNA的形态结构DNA的形态结构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B-DNA。
B-DNA双螺旋结构具有较为稳定的特性,其螺旋外直径约为2纳米,每转10个碱基存在一次主螺旋的全反转。
此外,DNA还有A-DNA、Z-DNA等不同的形态结构。
5. DNA的超螺旋结构DNA在细胞内能以超螺旋结构存在。
超螺旋结构是指DNA的双螺旋结构继续缠绕成一个更复杂的螺旋。
这种超螺旋结构对于DNA在细胞中的复制和转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DNA的解旋酶DNA的双螺旋结构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解开,使得DNA能够在细胞中进行复制、转录等进一步的过程。
解旋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能够解开DNA的双螺旋结构。
解旋酶通过剪断氢键、扭曲DNA分子等方式解开DNA。
7. DNA的修复与复制DNA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遗传物质,同时也是一种较为容易受到损伤的分子。
细胞内存在着多种修复机制,能够修复或消除DNA中的损伤。
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梳理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从生殖角度看,亲子代间染色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染色体组成看,DNA在染色体上含量稳定,性质稳定,以染色体为其主要载体。
2. 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 具备遗传物质的几个特点:具有贮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自我复制;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结构比较稳定,但特殊情况下能发生突变,而且能够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4. 生物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包括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少数RNA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致癌病毒等。
二、DNA分子结构1. 化学组成(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4种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
2. 结构特点(1)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内侧是碱基。
(3)DNA两条长链间的碱基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3. 分子特性(1)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形成的基本骨架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两条脱核苷酸的空间螺旋加强了DNA的稳定性。
(2)多样性:一个最短的DNA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4000种,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3)特异性:每个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三、DNA分子的复制1. 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2.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但在细胞质中也存在着DNA复制,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
生物(2019版)必修二知识梳理及训练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运用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2.通过对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学习,说明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3.举例说出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4.能够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遗传物质探究的科学方法,具备设计实验探究类似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体验科学家对遗传物质本质探究的艰辛历程和严谨态度,认同科学和技术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认同科学是在不断拓展、修正中前进的。
新知探究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活动1:阅读教材P43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分别说明什么?提示:第一组实验说明R型细菌没有致病性;第二组实验说明S型细菌具有致病性;第三组实验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问题(2):第四组实验中的S型活菌是怎么产生的?提示:由R型活菌转化而来。
问题(3):已知在80~100 ℃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失去活性,DNA的结构也会被破坏,但当温度降低到55 ℃左右时,DNA的结构会恢复,但蛋白质却不能恢复。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可能是哪种物质?提示:DNA。
问题(4):如果将S型细菌的DNA直接注入小鼠体内,会导致小鼠死亡吗?提示:不会。
没有R型活细菌,S型细菌的DNA是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的。
活动2:阅读教材P44艾弗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P46“科学方法”,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5):艾弗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应用了酶的什么特点?提示:酶的专一性。
问题(6):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提示:自变量是细胞提取物的不同处理,因变量是培养基中活细菌的种类。
问题(7):艾弗里实验控制自变量的原理是什么?提示: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控制自变量的原理属于“减法原理”。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遗传物质:D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它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DNA分子由核苷酸组成,每个核苷酸由碱基、糖和磷酸组成。
2.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翻译来实现的。
DNA的复制是指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合成两条完全相同的新链。
基因的转录是指DNA链的其中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mRNA,然后mRNA通过核糖体转化为蛋白质。
3. 基因和等位基因:基因是指决定个体某一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一个基因可以有不同的形式,称为等位基因。
4. 遗传性状的表现:一个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称为多基因性状。
多基因性状的表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5. 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只有一个基因表现,称为显性基因;另一个基因被掩盖,称为隐性基因。
6. 遗传的模式:显性遗传是指显性基因的表现完全掩盖了隐性基因的表现;共显遗传是指两个基因同时表现出来;部分显性遗传是指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同时表现出来,但显性基因的表现更强。
7. 染色体遗传:染色体是核糖体中的DNA的组织形式,染色体上携带了大量的基因。
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在不同物种中存在差异。
8. 基因突变和变异: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了遗传信息的改变,从而导致新的性状出现。
变异是指同一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差异。
9. 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指生物体通过适应环境的选择和竞争,逐渐进化出适应环境的特征和性状。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是进化的重要驱动力。
10. 进化的指示物证: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史,化石的年代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
生物地理学和比较解剖学也提供了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11. 基因漂变和基因流动:基因漂变是指在无选择压力的情况下,基因型频率随机发生变化。
基因流动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的交换。
必修二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类型
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及结果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方法
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2)过程与结果
(3)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
物质。
[深度思考]
(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是否所有物质都永久丧失了活性
提示不是。
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知识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材料:T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2
2.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5.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
[思维诊断]
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2013·海南,13D)( √)
(1)T
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新课标Ⅱ,5改编)( √) (2)T
2
(3)噬菌体的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2012·上海,11D)( ×)
(4)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2012·山东,5B)( ×)
(5)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011·江苏,12D)( ×)
知识点三生物的遗传物质
1.R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1)过程
①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烟草叶出现病斑
(2)结果分析与结论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并控制其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2.完善下表中生物体内核酸种类及遗传物质类型
[思维诊断]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
(3)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
(4)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
(5)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6)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