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17 KB
- 文档页数:4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部分写作第2讲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案不分版本第2讲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任务驱动型作文指的是给考生创设出一个情境(或提供标志性事件、标语口号,或提供关键词、诗句名言,或针对某件事情提供假设干不同见解),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这类作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材料尽可能表达时代价值观多元化,二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
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一、“聚合思辨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所谓“聚合思辨类〞,就是命题者提供一组标志性事件、标语口号,要求综合所给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进而根据任务指令写作。
这类作文题聚焦考生熟悉的社会事件,具有历史纵深感,充满想象和思维的张力,外表感性叙说,实质是理性思辨。
[审题流程模板]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要做的是读懂任务。
在精读材料和要求的根底上,仔细区分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从文体、内容、思维和对象等方面锁定各类任务。
同时,要读懂标志性事件(或标语口号)、关键词(或名言)之间的关联,这是决定文章的中心内容与立意的关键。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审题思路展示][典例1]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根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高中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四驱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主要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四驱法”规范学生思维并训练如何思考的深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意思和思维方法教学重点:学习“四驱法”规范思考立意的思维,并讲析“由点及面”思考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四驱”思维教学方法:分析法和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案和教材课时:一课时课型:作文课教学过程:一、前情回顾——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一)明白考点“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1、概念: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
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引导学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让考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来作文。
2、考查方向: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
(二)写作要求:1、整体特点:真实情境,就事论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型写作);说理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任务)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2、基于材料的意识:第一点是用材料的意识,命题中的原材料在写作时“一定要用”,而且非用不可。
第二点是观点基于材料的意识,即写作时所论述的观点一定要源于材料(切合作文的“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的要求),所以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得出与材料相关的观点。
第三点是论述中结合材料的意识。
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材料为作文提供多个角度与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为写作划定了边界,超出了这个边界就可能导致断章取义、身体偏颇、走向大而化之的空谈,而抛开材料或者轻视材料就会滑向话题作文的泥潭。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一、嘿,你听说过“任务驱动型作文”吗?
听这名字就感觉是个新鲜货,对吧?其实,这种作文就是要我
们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在这之前,审
题立意可是关键哦!
二、审题?嗯,有点像侦探查案!
想象一下,你就是个大侦探,作文题目就是那桩悬案。
你得仔
细琢磨每个字眼,找出隐藏的线索,才能找到真相。
这样,你的作
文就能紧扣主题,不会跑偏啦!
三、立意?这个嘛,得靠点创意。
立意,就是你对作文主题的理解。
别总是跟着别人走,得有自
己的见解。
就像画画,你得有自己的风格,才能画出独一无二的画。
所以,立意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吸引人。
四、那,怎样才能审好题、立好意呢?
多读书,多积累知识,这样脑袋里才有货。
还有,多思考,别总是人云亦云。
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结合题目,就能审好题、立好意啦!
五、最后,别忘了多练习!
实践出真知,多写多练才能提高。
别怕写不好,多写几次,总会越来越好的。
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以任务要求带动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看到课件上的内容就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讲解二段的作文。
但是,现在老师不想立刻开始讲作文。
老师现在有一个小小的难题,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呢?今天早上我到饭堂买了一杯豆浆和一根油条当早餐,到了办公室就有同事跟我说,油条是油炸食品,对身体不好,而且有不饱肚子,最好别吃。
我一想,也是啊,那我就别吃了吧,去买点别的吃。
但是另外一位同事说,你马上要上课,不吃点东西对身体更不好,而且偶尔吃一两回油条不要紧的,你还是吃了吧。
这个时候我就纠结了,我到底是吃呢还是不吃呢?同学们能不能给我提点意见呢?要有理由哦。
(学生自由发言)谢谢同学们的意见,老师决定下课了就去把那根油条干掉(老师决定下课了就去买点别的东西吃。
)其实大家刚刚讲的就是一个微小型的任务驱动型口头作文,通过刚刚的发言,大家有没有发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呢?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通俗一点讲就是在材料中给你一个任务,让你在800字的作文当中在种种要求下完成这个任务。
就像老师刚刚在口头作文中给你们的任务就是给老师提一个建议一样。
所以,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当中一般会有“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等指令。
现在,同学们可不可以判定出一篇材料作文是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呢?既然是任务,就会有要求,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一般会有如下要求:1、对象性要求以什么身份针对什么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观点性要求你的建议或者你的观点是什么,要明确提出来。
3、内容性要求:你的观点或建议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不选那个?主要是讲道理,以理服人,内容要充分。
4、文体性要求:没有明说,但是从“任务”中其实可以看出是议论文。
在这次段考中,有同学的作文出现了离题偏题的现象,说明他并没有弄清楚材料给予的任务以及要求。
1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学案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熟悉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命题规律和特点; 2.掌握正确而高效的审题方法和立意方法; 3.了解高考作文“立意深刻”的标准和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如何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正确而且深刻。 三、学习方法 师生合作、讨论与训练、训练与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四、背景知识 (一)关于定义 命题者给定材料,设定情境,就材料发布多个写作任务,考生根据要求择其中几个来完成写作的作文题型。让考生分析、解决材料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思想。让考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来作文。 (二)关于特点 任务型写作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注重任务之间的关联性。情景创设,应景抒情,应事说理 选择性强,材料、写作对象、写作角度、人称可选择。多元理解,对同一个材料有不同的理解,任务具体,写作任务、写作要求具体化;对象感强,写作对象具体化 。
五、正确审题和深度立意的方法 (一)正确审题 1.全面把握 :概括核心事件、提炼中心话题、确定事件主体及相关方; 2.多向思考,明确关联性 :组合关键词(话题)、找出内在逻辑; 3.明晰任务指令,确定中心观点:中心聚焦,深度立意 。 (二)深度立意 1.立意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深度立意的方法: ①性质分析、探本溯源; ②因果分析、深度挖掘 ③多向辐射、宽度拓展; ④比较思维、求同求异 ⑤辩证分析、准确全面 ⑥层层推进、严密结构
六、堂上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概括核心事件(中心内容): 确定事件主体及相关方: 2
提炼中心话题、确定话题关系: 明晰任务、确定立意方向: 确定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广东陈添记。40年来坚持只做三样小吃,明明其他商品的价格都以看得见的方式在涨,原材料成本,房租。员工工资。生活成本,都在涨,这家店却9年不涨价,店主明伯说:“不能叫街坊失望,要对得起他们。” 材料二:河北保定“良心油条哥”,曾高调地说,他坚持诚信经营,明码标价,别人卖4块钱一斤,他卖5块钱一斤,“不用废油。”虽然成本增加了,价格上涨了,可来吃早餐的人却越来越多,盈利也比原来多了四分之一。 材料三:英国露西·希格尔在《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一书中指出人们所追求的廉价背后隐藏着血汗和权益压榨。对我们的消费观念有很大的启发: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东西,这不是愚蠢,而是现代文明社会一种很可贵的理性。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概括核心事件(中心内容): 确定事件主体及相关方: 提炼中心话题、明确话题关系: 明晰任务、确定立意方向: 确定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廖晓波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被一所知名重点大学录取了。在等待大学开学的近两个月时间里,他想做两三件有意义的事情,给自己的高中生涯划上一个完美句号。想做的事情很多:学德语、下乡支教、学习开车、学习烹饪、练吉他、自学大学课程、参加健身训练、国内旅行、回老家陪爷爷奶奶、兼职做超市销售员,但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他觉得很难选择。 请你给晓波同学写一封信,帮助他从上述想做的十件事情中选两三件事情,让他度过一个愉快充实而有意义的高三暑假。 要求:选好关键词(事情),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概括核心事件(中心内容): 确定事件主体及相关方: 提炼中心话题、明确话题关系: 明晰任务、确定立意方向: 3
确定观点: 附一:2017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10篇点评版——第10篇《以和为贵 万物共荣》 以和为贵 万物共荣 (文章选择的两个关键词是“美丽乡村”和“一带一路”,题目拟为“和为贵”,是从关键词中找到核心立意,是线穿珠玉式的写法,当然,这穿珠玉之线是要作者自己从多个关键词中提炼出来。从范围上看,这两个词一大一小,一内一外,而以“和”为有机关联。先“了然于心”,再“了然于手”,这也是好文章的必然写作之法。) 广东一考生 中国,华夏民族的家园。上承炎黄子孙的山脉,薪火相传;走到今天,中国人依然坚守着以和为贵的理念,立足国内,由向世界,追求万物共荣之境。(首段即点出核心立意) 和谐,首先是城市与乡村的和谐。英国诗人库伯曾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而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的文化与生态机制日渐脆弱。于是,“美丽乡村”概念应运而生,中国人发起了一场寻根之旅。上至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口号,下至青年返乡潮的出现,“美丽乡村”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美丽乡村”定位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这是作者的聪明与大气之处,把自己对这类问题的思考融入文章之中,显出文章的不凡的格局。所以,写作的“起”段,即写作的基点的确定非常重要。) 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有人评价,青年返乡建设“美丽乡村”,是青年再造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北上广”是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梦想之地。城市,意味这机遇,也意味着成功;乡村,则意味着贫穷与落后。(继续深化城乡)一位湖南青年曾惭愧地回忆起自己回到农村老家后放出的狂言:“这里简直比上海落后一百年。”的确,现在的乡村景象是今非昔比,再也不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景,再也不见“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之景。(聪明的人,让背诵为文章增色,其实,这有多大难度?有心用之则不难,无心用之则难矣!)但正因如此,乡村所蕴藏的无穷潜力吸引着现代青年返乡造梦,大展鸿图。“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的不仅仅是城乡和谐,更是青年价值观念的进步,在乡村发展自己,在乡村创造价值,实现乡村人与城市人的和谐共生。(把城乡和谐的道理分析透了,文章焉能不吸引人!应该说,能把城乡一体化或美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说出个道道来的,应该不是很多。) 和谐,不仅是本邦内部的和谐,更是万邦的和谐。(过渡段,递进出另外一个层次)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己为(几于)道。”中国兴起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秉着“亲诚惠容,和谐万邦”的理念打造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之路。(这句话有认识的高度。)有人扬言这是“中国威胁”,其实达何尝不是在现今保守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受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出来的、具有当代意义的治世理念呢?(还顺带批驳了一下“中国威胁论”,在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读懂中国的交际环境中,似乎有这个必要,符合这个语境。)往西,接通哈萨克斯坦,直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上北,接蒙古、俄罗斯;向南,开老挝,经越南,至泰国。中国努力延伸橄榄枝,通“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详尽,愈加显得有理有据) 以和为贵,万物共荣。中国,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实现城市与乡村内在机(肌)理的对接;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实现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与文化命脉的衔接。21世纪,请看中国和谐建设之路。(最后再点核心语,收束全文。)【一句语点评】什么叫有话语权?不是嗓门大,而是认识之通达、深刻,表达之确然、丰富,分析之清晰、细致。(点评者 葛福安) [专家点评] 本文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在立意、结构、思辨、表达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文章围绕“以和为贵,万物共荣”这一中心,选取“美丽乡村”和“一带一路”两个关键词,挖掘其有机联系,阐释了中国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和谐建设之路。作者对关键词的理解较为恰当,且有一定深度,如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实现国内城乡和谐,特别提到青年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反映了“青年价值观念的进步”至于“一带一路”建设则是追求万邦的和谐,通过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共同富裕之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可以4
见出作者关心时事,对国内国际大势较为熟悉,所论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另一方面,作者具有较好的文学文化素养,对中外诗文名篇等的引用信手拈来,使得文中议论带有一定的形象性。文章的不足之处,一是读者对象不太明确,二是对《老子》的引用不够准确,个别词句稍显生涩。(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侯桂新)
附二:广州市执信中学十月月考范文 给廖晓波同学的一封信 高三(9)班 李雨芯 亲爱的晓波同学: 你好! 首先祝贺你以优异的成绩被知名重点大学录取!但听闻你在安排暑假日程时感到犹豫,希望我能给到你一些帮助,也希望你能借这个暑假更好的感悟人生快乐的源泉以及生命的意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我认为国内旅游提升自我内在气质是获得快乐充实的不二法门。正如网上很火的一句话所言:“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确实,旅游是一个充实自我的过程。从出发前的整理规划到旅途中的风土人情,再到景点的山河与人文,我相信这些都能心情上愉悦自己,在心灵上升华自己。推荐你到故宫和圆明园瞧一瞧,与历史真实地面对面时,你会感慨每一段历史细节都是时间精巧的齿轮;推荐你到内蒙走一走,朝与骏马驰骋在草原上,暮叹一壶酥油茶在星空下,你会感慨着祖国之大、自然之美。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或许会产生“渺沧海之一粟”的哀叹,但我们每一颗渺渺星尘,却都会散发自己独特的光芒。 这“独特的光芒”,便是我希望你在国内旅途中收获的满怀美好,再将它们再反馈回社会——下乡支教。这听起来是一件苦差。但当你看见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和求知欲被满足后开怀的笑脸后,你会体悟到中国壮丽河山的另外一一种风情。支教过程中,你用自己行万里路得来的知识素养去感化懵懂的乡下少年,会给你以心灵上的温暖与触动,也能更好的彰显你个人生命的意义。在支教过后,或许你更会感恩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但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高三毕业生,你迈出的是对所处社会做贡献的第一步,也是你向这个社会释放独特光芒的第一步。 如果说在社会中发光发热是感恩我们成长的沃土,那么,不忘家庭则是永念心灵的港湾。在走过开阔视野的旅途后,在下乡支教的奉献结束后,最后别忘了回到你的起点——家乡,陪陪最亲的爷爷奶奶。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步履匆匆,甚少闲暇陪伴身边的至亲,我想刚从高三生活中走出来的你也不例外吧?你应该回去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陪爷爷奶奶聊聊天、看看戏、喂喂鸡,用行动告诉他们你已经长大了,但坐在他们膝上撒娇的年幼时候的心却不曾改变。岁月无情,但你却能给亲人留下时间带不走的东西。 提升自我、回馈社会、感恩家庭的成长是一种一辈子的修行。在这趟修行中你走过的每一段路,做过的每一件事、付出的每一分心意都修炼到磨着一个更完整的你。愿这两个月的假期能使你修行到更高的一个境界,为下一个阶段的你助力。 顺祝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