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圆柱与圆锥-03-人教新课标一、填空题(共1题;共2分)1.一块圆柱形橡皮泥的底面积是20cm2,高是15cm。
如果把它捏成底面积相同的圆锥,这个圆锥的高是________cm;如果把它捏成同样高度的圆锥,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________ cm2。
【答案】45;60【考点】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解析】【解答】解:圆锥的高=15÷=45(cm);圆锥的底面积=20÷=60(cm2)。
故答案为:45;60。
【分析】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高,圆锥的体积=×圆锥的底面积×圆锥的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相同时,圆柱的高=×圆锥的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高相同时,圆柱的底面积=×圆锥的底面积,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二、解答题(共8题;共45分)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
常用的自来水龙头内直径是0.2dm,打开一个水龙头,水的流速是5分米/秒,现有一个底面半径是1dm、高是3dm的圆柱形水桶,水龙头1分钟能将这个水桶放满水吗?【答案】解:1分钟流水的量=3.14×(0.2÷2)2×(5×60)=3.14×0.01×300=9.42(立方分米);水桶的体积=3.14×12×3=3.14×1×3=9.42(立方分米);因为9.42=9.42,所以能装满。
答:水龙头1分钟能将这个水桶放满水。
【考点】圆柱的体积(容积)【解析】【分析】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高,圆柱的底面积=π×(圆柱的直径÷2)2;1分钟流水的量=水龙头的底面积×(水的流速×1分钟化成的秒数);再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出水桶的体积,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3.一个圆柱形水槽(如下图),底面积是400 ,内盛有12cm深的水。
六年级下册数学讲义圆柱的体积☆☆知识讲解:知识点一:圆柱体积的意义和计算公式1.圆柱体积的意义: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高如果用V 表示圆柱的体积,S 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 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h r Sh V 2π==知识点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知识应用1: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体积。
点击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402cm ,高是2.1m ,它的体积是多少?知识应用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
点击例题: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底面半径是5cm ,高是18cm 。
体积是多少?知识应用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
点击例题: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5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可装水多少千克?(1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知识应用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体积。
点击例题:一个圆柱形水泥柱,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是3米,这根水泥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知识应用5:已知圆柱的体积和高(或底面积),也可以求出圆柱的底面积(或高)。
点击例题:在地面挖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周长62.8米,要使池内存水1570立方米,水池至少要挖多深?过关精练: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为4分米,现在往容器里倒入25.12升的水,水深多少分米?☆☆思维拓展:点拨方法1:如果把一个正方体的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高就等于正方体的棱长,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也就等于正方体的棱长。
点击例题: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料,它的棱长是3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如图),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过关精练:点拨方法2:将物体浸没在容器里,物体的体积等于升高的那部分液体的体积;如果物体没有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则浸没在液体中的那部分体积等于升高的液体的体积。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测试(含答案解析)(2)一、选择题1.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体积扩大为原来的()倍。
A. 2B. 4C. 6D. 82.把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高不变,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倍。
A. 3 B. 9 C. 273.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柱体的是()A. B. C. D.4.把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积是()立方分米。
A. 50.24B. 100.48C. 645.小军做了一个圆柱体容器和几个圆锥体容器,尺寸如下图所示(单位:cm),将圆柱体容器内的水倒入()圆锥体容器内,正好倒满。
A. B. C.6.用一根小棒粘住长方形一条边,旋转一周,这个长方形转动后产生的图形是()A. 三角形B. 圆形C. 圆柱7.将一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A. 25.12B. 18.84C. 9.42D. 80 8.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喝了一些,还剩220毫升,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高10cm,已知底面半径3cm,喝了()毫升水。
A. 220B. 500C. 282.69.如图所示,把一个底面积是24平方分米,高是8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圆锥体,并且每个圆锥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
则削去部分的体积是()A. 32立方分米B. 64立方分米C. 96立方分米D. 128立方分米10.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
A. 厘米B. 厘米C. 4厘米D. 12厘米11.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9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A. 113.04B. 11304C. 37.68D. 3.768 12.一根1米长的圆柱,底面半径是2厘米,把它平行于底面截成三段,表面积要增加()平方厘米。
A. 16πB. 8πC. 24π二、填空题13.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cm和4cm,以它的短边为轴,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________ cm3.14.圆锥的底面半径缩小到原来的,要求体积不变,高应该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倍。
《圆柱的体积》教案合集5篇《圆柱的体积》教案篇1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圆柱的体积》教案篇2教学目标:1、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主题图、圆柱形物体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一、填空题1.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 )。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cm,高是5cm,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cm,宽是( )cm。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高不变,它的底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4.下图中,瓶底的面积和锥形杯口的面积相等,将瓶子中的液体倒入锥形杯子中,能倒满( )杯。
5.下图是一个蛋糕盒,盒子上扎了一根漂亮的丝带,已知蛋糕底面周长是94.2cm,高是18cm,接头处用去了30cm,这根丝带长( )cm。
6.一块圆柱形橡皮泥,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如果捏成与圆柱等底的圆锥形,高是( )厘米;如果捏成与圆柱等高的圆锥形,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7.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厘米,水管内水的流速是每秒8厘米,一位同学去洗手,走时忘记关水龙头,5分钟后另一位同学发现并关掉了水龙头,共浪费了( )升水。
8.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切成两个圆柱(如图①),表面积增加了25.12cm2,切成两个半圆柱(如图②),表面积增加了48cm2,原来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cm3。
二、判断题9.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10.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就是它的高。
( ) 11.体积相等的两个圆柱,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12.把一个圆柱削去一半,表面积也减少一半。
( )13.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相等,过顶点和直径把这个圆锥切开,切面一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三、选择题14.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之差是6.28立方厘米,那么它们的体积之和是()立方厘米。
A.9.42 B.12.56 C.15.7 D.6.2815.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则底面直径与高的比为()。
16.营养学家建议:儿童每天喝水的摄入量约为1500毫升,要达到这个要求,小明每天用底面直径8cm,高10cm的圆柱形水杯喝水,他约喝()杯水比较好。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小学数学-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0)一、填空题.1. 填写如表:3cm________<u>2</u> ________<u>3</u> ________ 10dm4dm________<u>2</u>________<u>3</u>圆锥0.2m________ 1.8m--________<u>3</u> ________ 6cm6cm--________<u>3</u>2. 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6.28cm,高是15cm,体积是15.7cm3,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比它大31.4cm3.3. 一个圆柱体,一个圆锥体和一个长方体,它们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那么,圆柱体的高和长方体的高________,圆锥体的高是长方体高的________.4. 把一根底面直径为4dm、长2m的圆柱形钢材,铸造成一个底面积是25,12dm2的圆锥,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分米?一个圆柱型水桶,高6分米。
水桶底部的铁箍大约长15.7分米。
(1)做这个木桶至少用去木板多少平方分米?(2)这个水桶能盛120升水吗?几只蚁狮在沙子里挖出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洞穴作为猎食的陷阱(如图),这个洞口半径是2厘米,洞深6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沙子重1.5克,蚁狮挖这个洞穴共挖出多少克沙子?一种儿童玩具--陀螺(如图),它的上面是圆柱,下面是圆锥。
经过测试,当圆柱的底面直径是3cm,高是4cm,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时,陀螺才能转得又稳又快。
这样的一个陀螺4的体积是多少?阿基米德研究发现:当圆柱容球时,球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2,球的表面积也正3好是圆柱表面积的2.如图中圆柱形容器中刚好放进一个球,这个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分3别是多少?(圆柱形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圆柱容球”是指球直径等于有盖圆柱形容器的内直径和高。
教学笔记第7课时圆柱的体积(3)教学内容教科书P27例7,完成教科书P29~30“练习五”中第9、10、15题。
教学目标1.用已学的圆柱的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2.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3.通过实践,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瓶体是圆柱形的矿泉水瓶,瓶里装有适量清水。
教学过程一、激活学生经验,引出问题1.教师出示一个空的矿泉水瓶。
师: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多少?【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可能无处下手。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求,因为瓶子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
)预设2:也可能会通过寻找标签上的“净含量”来代替矿泉水瓶的容积。
预设3:将瓶子里灌满水,把这些水倒到量杯或量筒中,就能测出瓶子的容积。
师:要是没有这些工具,甚至连一个玻璃杯都没有,怎么办?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求这个不规则瓶子的容积的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3)]【设计意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体验过程,探索瓶子容积的计算方法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水大约有13瓶高)。
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情预设】预设1:瓶子里还有多少水?(就是剩下的水的体积。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的体积。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容积。
) 师: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求瓶子里还有多少水。
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情预设】学生汇报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所以只要量出这个瓶子的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就能算出剩下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知识点数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知识1圆柱圆柱的定义以长方形ABcD的一边绕着另一条边旋转360°,所得到的空间几何体叫做圆柱,即AD长方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360°所得的几何体就是圆柱。
其中AD 叫做圆柱的轴,AD的长度叫做圆柱的高,Dc的长度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体表面的面积,叫做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2×底面积+侧面积圆柱的侧面展开以后是一个正方形(长方形),侧面展开以后的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高,所以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设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则表面积S:S=2-S底+S侧=2-πr2+cH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跟长方体、正方体一样,都是底面积×高:设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则体积V:V=πr2h如S为底面积,高为h,体积为V:v=sh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高S侧=ch注:c为πd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又分上底和下底);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
数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知识2圆锥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V=rrπ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V=1/3SH)圆锥的高:圆锥的顶点到圆锥的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积:将圆锥的侧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没展开时是一个曲面。
圆锥的母线:圆锥的侧面展开形成的扇形的半径、底面圆上到顶点的距离。
圆锥有一个底面、一个侧面、一个顶点、一条高、无数条母线,且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圆柱与圆锥的关系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
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
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交互式白板教学创新推优课例教学设计表一、基本信息学校天水市秦州区东十里小学课名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姓名马保定学科(版本)数学(人教2011版)章节第三章第3节学时第一学时年级六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用切割拼合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圆柱的体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适时渗透转化与极限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在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圆柱的认识、求表面积等相关知识,比较熟悉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已建立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亲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一单元的中的每个小节都是按照“特征——表面——体”的基本模式,从图形的基本认识到表面积、体积的计算,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对圆柱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逐步深入。
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圆柱体体积计算的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还会为之后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打基础。
在课前的准备与复习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出现遗忘;长方形面积与体积、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掌握的不够熟练,为此我特意在本节课设计了相关的复习,目的是想结合学情实际,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也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重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在自主探究的的过程中,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措施:在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基础上,借助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亲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全过程。
并以新旧知有效迁移,问题驱动,激发探究欲,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板演及纠错反馈等方式,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及时间活动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一、问题情境导入,旧知复习铺垫。
(8分钟左右)1.了解问题条件,引发学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寻求解决方法。
2.切入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复习旧知,打开新知之门。
1.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师生互动问答,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以问题为驱动,设疑激趣。
问题悬而未决,引发疑虑和思考,极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件展示,动画演示,学生不自觉已进入情境,开始思考。
有效唤醒深层记忆,重建认知结构,新知之门由此打开。
二、自主探究新知,亲历公式推导。
(10分钟左右)经历猜想与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理解用切割拼合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1.魔术游戏,师生互动表演。
2.结合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变身全过程。
3.提出问题并思考。
4.猜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5.板书课题及公式。
先以实物教具进行演示,再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操作演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适时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和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获得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实物与多媒体动画结合演示,辅助魔术表演,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序组织与操作,引导学生深入公式推导情境,一个个疑问打破,层层揭去外衣,最终显现真相;猜想得到了有力验证,问题与思考不断出现,不断交互推进,催生新知的生成,循序渐进,逐步达到了学习目标,知识彼岸隐约可见。
三、小组合作交流,灵活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到最1.学生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小组讨论开始,及时下发作业单按照预先设计,本环节必须运用多媒体投影设备,数码展台与课件演示运用公式。
(15分钟)终的验证结论,获得公式及变式,回到本节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并轻松解决此问题。
成公式汇总与整理和作业单的填写。
2.通过指名板演和自主完成问题的解决。
教师巡视,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形成积极互动。
3.自主整理,尝试,获得圆柱体常用的几个体积计算公式。
4.反馈,小结,评价。
给每位学生,主要以互动问答的形式展开小组活动,最后完成结果汇报,并及时给予评价。
回到本节课的驱动问题,顺利解决此问题,最后进行集体订正,个别纠错,反馈与评价。
反复切换操作,可由于是新装录课教室,所需投影设备安装不当,反复调试仍无法正常运行,最终无奈作罢,只好多以互动问答,板演等形式进行,完成此环节的学习活动,对此我一直深感遗憾。
四、课堂巩固练习,总结收获、评价。
(10分钟左右)课堂练习,基础训练,新知巩固,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课件出示练习题,师生互动问答或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板演与独立计算结合,最后进行订正,反馈,纠错,评价,完成练习。
2.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各抒己见,畅谈收获。
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实达到练习的效果和目标。
全课总结,让学生充分发表的意见,教师认真倾听,不过多发表意见,以免造成负面干扰。
运用多媒体课件,操作展示所有练习题,以及提出的问题与思考,让学生即时获取信息,除了能够高效完成课堂练习,还能不同程度地利用更多时间进行本节课的回顾,反思与总结。
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交互式白板教学创新推优课例教学反思表学校天水市秦州区东十里小学课名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马保定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1.应用了新媒体和新技术(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平板电脑)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在教学中主要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过程回放,遮挡隐藏、分批呈现,模式切换,多重演示,库存另存,积累资源,定时器等功能,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展开,重难点的突破,高效学习互动,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和技术支持,效果较好。
2.在课堂中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突出事件(如教学重难点解决的突破、师生深层次教学互动,课堂生成性活动过程及结果教学组织创新等)及起止时间(如:5'20''-10'40'',课堂生成性活动过程及结果),时间3-8分钟左右,每节课2-3段。
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创造性教学设计与整节课师生较为深层次的教学互动,运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驱动式问题的出示和导入(0’0’——2’30’),最后以公式轻松解决,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15’30’——17’10’),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经历,感知体验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形成、归纳整理、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等学习过程;课堂生成性活动过程及结果(23’20’——25’16’),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有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作业单上写出了第四种公式(已知C,h,求V),但由于设备故障问题,没能举例给其他学生展示,很遗憾。
总之,以上突出事件足以证明,本节课的教学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效果,每位学生均不同程度获得了数学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课堂教学的改善,师生教与学的显著变化,应用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教学创新、资源应用创新、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本节课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最显著的变化是师生深度参与教学,自然形成多向互动,思维活跃,自主探究欲强烈,学习兴趣浓厚,轻松掌握了学习内容,顺利突破了重难点,与应用前的教学效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我在本节课的首次尝试,比之之前的教学,在教学设计,学情预设定位,教学资源创新利用与教法灵活应用,比之前较为从容、收放自如。
组织课堂教学交互推进,学生学的轻松,学习效率高,但也有几点不足之处,如教师主导性过强,对学生的思维活动造成一些干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够娴熟,整节课没能做到抓大放小,课堂教学不够鲜活、灵动、深刻、有意思,仍以“教师推动”而非“问题驱动”课堂,过于关注知识,缺少板块推进和数学素养的训练与聚焦等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反思提高,总结经验,敢于创新,勤于实践,乐于钻研,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4.所用的媒体和技术的教学适用性暨有关功能等的改进建议或意见。
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对于之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讲,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技术提升与变革,对于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来说,是很可喜的,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目前我使用后的情况来看,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师在使用电子白板自带软件进行教学资源导入设计时,必须要将电子白板正常连接到电脑上才能进行,这就限制了教师活动空间,不利于更自由的备课和更充分的使用新媒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