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一、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1.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非常灿烂、非常华美,可我们大概没有办法了解一朵花开放的辛酸,它那么渴望生命完成的过程,它怎么去完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完成的残酷,其实是不可能的。
残酷是我们自己过滤掉了。
2.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当然感觉不到残酷性,可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一个小宠物,常常会有一种难过,因为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养为另外一种形式。
这也是一种残酷。
一个生命,只要有生态上的改变,必死无疑。
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我们也没有给它求生的可能。
3.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跟群体的相互依赖感之间常常找不到平衡。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唐朝很可能是因为群体的依赖感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潜能已经无法得到释放,所以唐朝出现了。
4.唐朝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武则天、唐太宗、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
不用担心个性的释放会给社会造成大紊乱,接下来的宋朝又会回到农业伦理。
我们不必去骂唐朝的人,宋朝以后武则天跟李白被骂得很惨。
这些人被认为目无纲纪、无法无天,因为宋朝重新出现了土地依赖的关系,它自然用这种角度去看待唐朝。
5.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跟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还是农业伦理。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6.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
二、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蒋勋说唐诗摘抄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许多世代的读者。
在蒋勋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中,他经常引用唐诗来点题或作为解题的线索。
下面是一些蒋勋在节目中提到的唐诗摘抄以及相关参考内容: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句之一,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逝去往事的怀念。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永恒循环和生命的无常。
无论是草木还是人生,都有生长、枯萎、再生的过程。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人们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4.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以独特的意象表达了夜晚的凉爽和琉璃宫中的浪漫情景。
5.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戍鼓、边秋和雁声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忧伤之情。
以上几首摘抄的唐诗,展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对自然、对家乡、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蒋勋经常引用这些诗句来考察选手们对文学、历史和人情的理解。
此外,在节目中,蒋勋还会以唐诗为线索,引导选手解答题目。
他可能读出一句诗句,选手需要根据诗句的意境和上下文,联想和推理其中的人物、事件或故事。
这需要选手熟悉唐诗的题材和常见的典故,并能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因此,了解和熟悉唐诗的题材、典故和常见句式,对于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唐诗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现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蒋勋通过引用唐诗摘抄来点题和引导选手思考,使得《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一个集学识、智慧和艺术品味于一体的节目。
名人评价蒋勋说唐诗的句子《聊聊蒋勋说唐诗那些事儿》哎呀呀,说到蒋勋说唐诗啊,那可真是让好多人都竖起大拇指呢!有好多名人都对他的讲解赞不绝口。
就拿某知名学者来说吧,他就曾经感叹:“蒋勋对于唐诗的解读,那简直就是给我们这些普通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们能看到唐诗背后那些丰富多彩的世界啊!”嘿,你听听,这话说得,多形象啊!我自己呢,在听蒋勋说唐诗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有人牵着我的手,在唐诗的大观园里尽情地溜达。
他用特别通俗易懂的话语,把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诗句,解释得明明白白的。
比如说,他讲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简直让我感觉自己就站在那瀑布底下,被那气势震得一愣一愣的。
而且蒋勋讲唐诗还特别风趣幽默呢!他不会干巴巴地就给你说这诗是什么意思,而是会加点小笑话、小故事在里面,让你听着就特别来劲。
就好像是一个知识渊博但又特别好玩的老顽童,在给你讲故事讲得眉飞色舞的。
有一次,我听他讲一首唐诗,正听得入迷呢,他突然来了一句:“你看这诗人啊,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子,偷偷给我们藏了好多小惊喜!”哎呀,把我给乐得呀,差点没笑出声来。
当然啦,蒋勋说唐诗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他也会有些小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他讲解唐诗的魅力呀!就像我们喜欢一个朋友,不会因为他偶尔说错一两句话就不跟他玩了爱是吧?总的来说呢,蒋勋说唐诗真的是给我们这些喜欢唐诗但又有点摸不着门道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途径。
让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唐诗的美妙和魅力。
那些名人的评价可不是白来的呀,确实是人家讲得好!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像蒋勋这样的学者,用接地气的方式,给我们讲讲那些高大上的文学经典,让我们都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彩!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想来听听蒋勋说唐诗啦?。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最近读了蒋勋先生的,感受颇多,仿佛在唐诗的世界里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蒋勋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解读,让我对唐诗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唐诗于我而言,可能只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篇目,是考试中要分析的题目。
但在这本书里,唐诗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就拿李白的来说吧。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以前读这两句诗,只觉得辞藻华丽,美则美矣,却并未真正领会其中的韵味。
但蒋勋先生的解读,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赏景,李白被召唤前来作诗。
他望着杨贵妃那倾国倾城的容颜,灵感如泉涌,将云彩比作她的衣裳,将花朵比作她的容颜,那种美,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蒋勋先生说,李白的诗有一种“不羁”,他不受世俗的束缚,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情。
在这两句诗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自由奔放的力量。
还有杜甫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直以来,都知道这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但从未想过,那背后的情景是如此的凄惨。
蒋勋先生描绘了一幅战乱后的画面,长安城破败不堪,山河依旧,可昔日的繁华已不再。
春天来了,草木疯长,却无人欣赏。
花朵绽放,鸟儿啼鸣,可在诗人眼中,这一切都因为战乱而变得悲伤。
花儿似乎在落泪,鸟儿的叫声也让人惊心。
这种对细节的刻画,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到了杜甫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书中还提到了王维的山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以前觉得这只是一句很有意境的诗,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蒋勋先生解释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当走到水流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却能静下心来,欣赏天上的云彩。
这是一种对困境的坦然,对生活的豁达。
想想自己的生活,有时候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和古人相比,真是太缺乏这种淡定和从容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唐诗的花园里东瞅瞅西看看,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芬芳,每一片叶子都有它动人的故事。
【课外阅读】蒋勋说唐诗第1节:大唐盛世(1)第一章大唐盛世第一节诗像一粒珍珠我在讲美术史谈到唐代的时候,会有一个很不同的心情。
如果大家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完全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一到唐代,在色彩和线条上都出现了如此华丽的美学风格。
我常常用“花季”来形容这个历史时期。
张萱、周昉、阎立本,这些初唐时期的美术创作者们让我们感觉到生命整个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绽放开来,好像忽然之间全部的花都开了。
当然,历史本身是延续的,在此之前自然会有一个慢慢积累的阶段,有很多准备工作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这个准备阶段可能长达三百年之久,才会水到渠成。
我们之前提到过陶渊明的时代。
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有很多文学实验,也有许多其他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
在美术方面,要准备色彩,准备线条,准备造型能力;在文学方面要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所以我称其为“漫长的准备期”。
这个准备,特别是文学上的准备,不是很容易发现。
因为文学上使用的这些语言和文字,其实经过了长时间的琢磨。
比如我们现在给朋友写信时,不大可能专门去思考怎么样把字跟字放在一起,产生比较好的音乐感、节奏感,或者形成一种对仗。
但我看学生的报告,会注意他们怎么用“的”、“了”、“呢”、“吗”这些字,这些字用得好或不好,跟我们讲的文学会有很大很大的关系。
我们看“五四运动”前后最早的白话文,看当时一些大家的文字,会觉得那个时候“的”用得很多。
我想,如果把那些个“的”都删掉,文字会更简练一点。
可是在当时,他们这么用,是在强调一种文字的解放和语言的解放,他们希望在文学当中能够看到平常讲话的白话形态。
其实我们平常讲话的时候,“吗”或者“呢”这些音,不见得那么强;可当它们变成文字的时候,会特别触目。
我讲“触目”的意思是说,在讲话的时候,“你吃饭了吗?”当中那个“吗”,可能只是带出来的一个音,但一变成文字就跟“吃饭”这两个字同等重要了。
从听觉上,这个“吗”只是一带而过;而从视觉上看,它却有了很高的独立性。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一:张若虚“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春江花月夜》,看他一步一步推进,最后纯粹成为个人与宇宙的对话。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一出现,唐诗的整个格局就得以完成了。
你看,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都在等待着诗人,这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负。
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我觉得王维的诗非常像庙里的签,他讲的是生命本质的状态。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感情受挫,你抽到这样的的签,又会怎么反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如果有庙的话,一定要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签王。
年轻时写“纷纷射杀五单于”的王维,这时候看到了生命另外的一种状态,与他自己认为是绝望的那个部分和好。
“江流天地外,天地有无中。
”这两句诗在美术史上影响很大,比天地还要大的空间,就是空白。
山的最美的地方就是在有与没有之间。
唐朝的绘画是彩色的,王维的诗却预示了黑色要战胜彩色。
一千多年来的水墨画,以留白与水墨为主体,与王维贡献出的这种生活经验有关。
三:李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酒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首写给孟浩然的诗,里面很大部分也是李白写给自己的。
李白在这里歌颂的完全是超离世俗之外的生命情操。
这类人在功利的社会、世俗的社会,可能一点地位都没有,可是他们会惊动朝野。
诗人可以通过创作,实现个人命运的完成,使天下对他有一种尊重。
四: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读《慈乌夜啼》与读《花非花》是非常不同的感觉。
白居易越来越觉得文学应该直接让人家知道,看完以后可以做什么,譬如说孝顺。
我不完全赞成他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文学的功能在社会里是非常多重的,如果只有这个部分,有可能真的变成教条。
我觉得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开启了另外一个美学领域。
这个领域开启了以后,人对于人的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不是孝不孝顺是问题,而是对于一朵花都会尊重,都会疼惜,这就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蒋勋说唐诗》读后感(感想600字以上)《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在读《蒋勋说唐诗》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本已做好了“坚持”的准备,却不想一打开此书后,就被简洁直白,旁征博引的评论,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甚至舍不得合上,一口气看完了才罢休。
这本书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时期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随之的发展和变化。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而蒋勋先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解说,令我对这首本以为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
而李白又是另一种风格。
《将进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李白作诗不受格律束缚,反而善加运用,在作者的带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体会着李白用多变复杂的节奏韵律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
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圣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们二人有很多描写战乱,兵役重压下百姓的苦难和无奈。
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解读,令我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心里的悲哀和愤慨。
而作者以两首诗对比白居易写《长恨歌》,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令人感叹。
李商隐的时代已是晚唐,昔日繁华只似大梦一场,在李商隐的诗中见到“向晚”,“凋碧树”,“夕阳”等意象,总让人感到一丝感伤。
而有时,又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
有人说晚唐时的诗词藻华丽,但我读了这本书后,却感到自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那难言的情感。
在课堂上,我通过学习诗的形式,格律,平仄,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学习一首诗,而在这本书中,我随着作者细细感受每一首诗的精神,全然没有课堂上把诗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的全无意境,而仿佛有种沉浸在文学的氛围中的愉悦和轻松。
书中不仅介绍唐诗,也详细地介绍了唐朝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气,政治,大众的思想习惯,从而也使我很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认为诗人写的奇怪的地方有了正确的认识,有盛唐的歌舞升平,思想开放,才有了李白的随意潇洒;有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时期,才有了杜甫这般的忧愁悲愤;有晚唐繁华落尽,才有了李商隐的感伤嗟叹。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精选6篇)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精选6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蒋勋说唐诗》作者为蒋勋。
早在高一时,语文老师便推荐过此书。
然而快高三了,我才翻开此书。
除了第一讲概述唐朝及其文化,第二讲赏析了《春江花月夜》外,其余几讲都是围绕某一位诗人展开。
当然,《春江花月夜》似乎也是围绕着张若虚展开的。
不过第二章主要讲的还是本诗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连用五个意象。
在诗中也可以看出,五个意象之间,各有一个隐藏的“逗号”,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两个或多个意象连起来。
这便是尊重五个主题的独立性。
有次也可以看出其实唐诗,也是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生命个体也包括了有生命活动的,比如“花”,也有没有实际生命活动的,例如“春”。
在《春江花月夜》里有这句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对历史的追问。
蒋勋作者觉得这是哲学上的追问,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
这便是对遥远时间的追溯,甚至可以说是质问。
这跟现在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问题,也极为相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的《天问》在呐喊地问一个又一个自然现象。
古人在由衷地,发出科学,或者说是哲学问题。
唐诗,也很开放,似乎没有多拘束。
我很想问,白居易究竟有没有看见过杨贵妃从温泉里出来的样子,或者说在《长恨歌》里的“温泉水滑洗凝脂”是不是他的想象。
此后,就很少出现如此的描写了。
这也是对唐代美学的一种反应吧。
所以读唐诗,可以看到唐朝的许多许多。
写现在看起来是“情诗”的李商隐,在这一讲里,有一个标题,叫“晚唐的生命情调”,听着挺伤感的,因为又到了一个朝代的尽头。
写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内心是如何的?看起来有些豁达,毕竟心有灵犀的人还是有的,看起来又有点伤感,心有灵犀之人,究竟在何处呢?李商隐用多情女子的口吻写下,看起来心事重重。
青春作伴,遇见自己——读《蒋勋说唐诗》文/施崇伟都是用同一个韵。
析其结构。
蒋勋称之为“交响诗的乐章”。
他将“春江花月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成对联,文字结构和音韵平仄都如此平衡对称,如同天成。
他说,小三两声”,转轴、拨弦和掩抑,一步一步慢慢谈起演奏艺术;“拢”“捻”“抹”“挑”,仿佛看到了女子弹琵琶的手指;音乐响起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展现粗弦、细弦之间高音、低音部位的变化;“间关莺语花底滑”,感觉到春天的鸟语;“幽咽泉流冰下难”,由极动转向极静,从高亢转到细密;“凝绝不通声暂歇”,最凝绝的时候变成另外一种美,像“有一个大提琴很慢地拉,甚至好像没有声音的状况,那个时候大概是最美的”;声音最低时,忽然“银瓶乍破水浆迸”,音乐由静忽然爆开来;“铁骑突出刀枪鸣”,音乐急转;“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曲终弹完,拨板一收,“啪”一声,音乐停了……蒋勋的“音乐欣赏课”,不只是讲白居易,不仅在听《琵琶行》,他还引进了《红楼梦》的琴声,《霓裳羽衣曲》《六幺舞》,鉴赏《霸王卸甲》或《十面埋伏》,插入一段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这是一场多么豪华的音乐盛宴!唐诗也像一座精品荟萃的美术馆。
蒋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唐诗里的缤纷画卷。
《问刘十九》短短20字,绿蚁、红泥、火炉、雪,有冷有暖色彩鲜。
“海上明月共潮生”,蒋勋说,这是立体的展开,海上的月亮跟着潮水一起往上涌升,这是“接近雕塑”。
被誉为水墨画“南宗之祖”的王维,他的笔下“古木余衰柳”“清浅白石滩”“木末芙蓉花”“秋山敛馀照”“幽阴多绿苔”……处处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有着强烈的色彩感的画阁、朱楼、红桃、绿柳,让人感觉这岂止是在读唐诗,这也是在欣赏一幅色彩华丽的唐朝绘画。
读李商隐偏与《簪花仕女图》对照,看似读诗,也在赏画,因为它们共有的华美,都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
在唐诗里听曲,在唐诗中赏画,在唐诗里行走,感受四季风景、大美江山,这还是浅层次的阅读。
蒋勋说唐诗第五集:李白
我们常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可那真的是诗的黄金时代。
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唐诗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诗,像一粒珍珠,诗人的孤独感、游牧民族的华丽、侠的精神、山水中生命的状态、浪漫诗的极致、寻找知己的孤独等就像珍珠的生成一样历经磨砺。
更多链接
蒋勋说唐诗 | 第一集:初唐盛世
蒋勋说唐诗 | 第二集:春江花月夜
蒋勋说唐诗 | 第三集:王维
蒋勋说唐诗 | 第四集:王维
在《蒋勋说唐诗》中,美学大师蒋勋满含激情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唐诗及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听,好好美,好享受。
第五集:李白上集
下集。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篇《蒋勋说唐诗》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一):《春江花月夜》蒋勋解读的好慢慢琢磨唐代的《春江花雨夜》,竟然有如此大的哲学底蕴,诗不再是描写几处景物,或是农耕地头的家庭琐事,它被放大到更大的宇宙视角,从空,从探问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哲学命题。
甚至将空隐藏于诗的中间,待后人反复琢磨后,顿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二):蒋勋说唐诗其实读诗不应该看注解,也不应该看任何说,因为诗是个人体验,不能受他人影响。
蒋勋说唐诗,有他太强的主观,照理是不该受他毒,但他的视角如此独特如此美丽,受毒也变成心甘情愿。
正是春夏季节转换时候,适合读书,读唐诗更好。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三):美推荐理由:市面上很多唐诗宋词解析,但纯粹都是骗钱的。
这种只有中国人才能意会出美感的作品,经过台湾的美学大师蒋勋的赏析、解读,更能体会到难以言喻的古文化之美。
好友王大力曾经说过“只有真正美的东西才会永久传下来,而让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它的美”。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连周围的空气都充满了美感。
书的封面设计的也美,我又想拿来当客厅墙纸了。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四):重温唐诗的冰山一角眼下这类书籍似乎铺天盖地,谁解析的有特色对于小小读者我不是太在乎,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纯粹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还记得多少唐诗,每翻一页,不同诗句出现,就问自己还记得多少?唐诗不是治愈疗伤,唐诗是种回忆,因为少时多少把其当做一种信仰,只不过现时忘了把其丢在都市的某个角落。
记忆力是差了,原先记得的都模糊,现在只能强记。
喜欢唐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五):唐诗李商隐,王尔德。
回来做自己是最大的野心。
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
寒假回家要好好读这些唐诗。
用笔抄写下来诵读。
因为高考讨厌的诗歌鉴赏让我一度反感读诗歌,不想看到他们。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一:蒋勋眼中的唐诗宋词蒋勋说唐诗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蒋勋说宋词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大家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全书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
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篇二:读书感悟读书感悟:103班高炳丽 10011172我要说的书是台湾艾台湾美学大家蒋勋的《蒋勋说宋词》。
蒋先生首先是位美学家,所以读这本书觉得写的很美。
但是不会以读《中国美术史》的心态来读这本书。
每个人对于宋词的理解都是他自己。
他曾经说过:“其实文学不是那么单一的,文学里面有很多个人,每个人在某个特殊环境里面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
”我想这句话放在“宋词”这一文学形态上也是极为适合的,众多不同风格、派别、体系的词人,以“词”这一最美的最有意蕴的文体发出自己在那个时代是心声,留给我们后人歌颂。
这大抵是蒋勋颇有争议的书,网评批评不断,说他的学问浅,经常随意按字面解释,典故也常常讲错,仿佛没甚可读。
带着这样瑕疵的遗憾,这本书仍给我很大的惊喜。
蒋勋是一个很多情的人,所以他带着他的情绪来看唐诗宋词,细细去体会作者的孤独,天真,迷茫,突然就会觉得诗词都活跃了起来,不再是小学课上读1诗释义的刻板了。
这两本书,把唐诗、宋词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唐诗的浩瀚灿烂,宋词的精致温婉,其实都是有所因的。
文学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承载着历史的烙印和特点而已,诗词并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那一个时代人的报复梦想,喜怒哀乐,所以才真正的感人和精彩。
蒋勋说唐诗好句摘抄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蒋勋说唐诗里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好句。
你知道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简直把那辽阔大漠的景象活生生地摆在了咱眼前。
想象一下,那直直的孤烟,圆圆的落日,多壮观啊!感觉就像自己也置身在那荒芜却又美丽的地方。
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这家伙也太会玩啦!一个人喝酒还能和月亮、影子凑成一伙,这脑洞开得够大,却又让人觉得特别浪漫和有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多亲切啊!就像我们早上睡个懒觉,迷迷糊糊中听到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志向,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站在山的巅峰,看着脚下的群山都变得渺小,那种豪情壮志,真叫人热血沸腾。
蒋勋解读唐诗,真的让这些好句更加生动有趣,仿佛唐诗里的世界一下子就和咱们的生活拉近了距离。
怎么样,是不是也觉得特别有意思?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扒一扒蒋勋说唐诗里的那些妙不可言的好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让多少在外漂泊的人心里一酸。
那月光就像霜一样冷,是不是让你也想起了那些孤独的夜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哇塞,这得多安静多荒凉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想想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画面多有生机!黄的鹂,绿的柳,白的鹭,蓝的天,色彩鲜艳得就像一幅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管相隔多远,咱们都能看着同一个月亮,多温暖呀。
蒋勋对唐诗的解读,就像是给咱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让咱们看到了唐诗里那些美好又动人的风景。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些好句呢?。
蒋勋说唐诗宋词诗像一粒珍珠诗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
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
有一天,语言和文字能够成为一首华美的诗,是因为经过了这长期的琢磨。
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和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仍是农业伦理。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回想起来,这一年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
——《蒋勋说唐诗》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一位文学史家有一个很有趣的描述: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的线的串连。
用编织、彩绘去形容词,我想是因为它常常会有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官效果显露出来。
我们可以在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当中,感觉到音调的婉转,转成心事;同时也感觉到它具备了释放出文学独立个性的可能。
“乐游原上清秋节”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和后面的“咸阳古道音尘绝”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
相关是靠曲调来相关,而不是靠文学本身的意象,它们其实是独立的意象。
大家或许会发现,词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现代诗,因为它非常讲究意象。
结尾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完全是意象。
我希望大家仔细看一下,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当中,诗人有没有讲他的感情,有没有讲他快乐或不快乐?什么都没有讲。
他用的全部是名词——“西风”、“残照”、“陵阙”,可是为什么它们会组合出一种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
意象并不是直接告诉你“我觉得好悲壮”,可是这八个字却形成了悲壮的感觉,是一种肃杀,是一种时间的沧桑之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顾峥嵘
初次打开书页,看到蒋勋的简介,我才知道他不仅是个作家,而且是名画家,是位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大家。
有时在饭前、饭后、睡前这种小时间里来翻阅。
粗读一遍后,发现他并不是在结构、内容上单纯地分析,而是在艺术的角度去品味一首唐诗,欣赏一位诗人,领略一种思想,聆听一个朝代。
李白与杜甫
从牙牙学语时,便会背诵“床前明月光”,好像李白的诗与小学一二年级很有姻缘。
记得每次大考前,背的诗句多是李白的,大多数诗句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这大概是有道理的。
当然诗与他的遭遇有脱不开的关系。
李白生性狂傲无羁,也因为他有超人的才能,方引来高力士脱靴的传说,招来了皇帝的日渐不满,最后不再重用,他便四海为家,到处浏览。
李白就像位舒适陶醉的游客,方有“轻舟已过万重山”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白又是位嗜酒如命的饮者,方有“花间一壶酒”到“但愿长醉不复醒”。
他是位胸怀壮志的才子,“正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兴风破浪会有时”。
他是位情深意重的朋友,正如“挥手自兹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
李白的朋友杜甫,其诗更有一番滋味。
他的著作“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是众人皆知的了。
在这位首诗中,杜甫是位旁观者,是记述者,不需要太多的华丽修饰,精心雕琢,只要只要简单的记叙,画面就淋漓尽致地再现给千年后的我们。
《石壕吏》又像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那一句“独与老翁别”就把诗人的愤懑跃然纸墨间。
还有哪一首千古绝唱《春望》,字字流血,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残酷的战争和家破人亡国败的惨淡。
李白是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现实与幻想间追求自己的理想梦境,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更多地关注民生,关注生活。
这两种类型分不出优劣,只是在风格上嗅出大唐的文化气息。
王维与李商隐
这两个人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评价,应该比较文艺范儿。
先说王维,他好像比较喜欢写四句诗,大多数时间他爱游玩在田园山水间,“独坐幽篁里”的宁静,“山中发红萼”的惬意,“大漠孤烟直”的寂寞,“行到水穷处”的自在,这种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的心态是王维传达出来的自然美。
而李商隐呢?却像个多情才子,他心中的情感是美好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以小见大的经典,回味起来又让人嚼的很香,也有“人间重晚晴”的孤独,带着一丝晚唐淡淡的忧愁之美。
这些都是我读过《蒋勋说唐诗》后的一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