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眼中的唐诗宋词
- 格式:pptx
- 大小:680.41 KB
- 文档页数:20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一、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1.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非常灿烂、非常华美,可我们大概没有办法了解一朵花开放的辛酸,它那么渴望生命完成的过程,它怎么去完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完成的残酷,其实是不可能的。
残酷是我们自己过滤掉了。
2.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当然感觉不到残酷性,可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一个小宠物,常常会有一种难过,因为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养为另外一种形式。
这也是一种残酷。
一个生命,只要有生态上的改变,必死无疑。
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我们也没有给它求生的可能。
3.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跟群体的相互依赖感之间常常找不到平衡。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唐朝很可能是因为群体的依赖感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潜能已经无法得到释放,所以唐朝出现了。
4.唐朝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武则天、唐太宗、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
不用担心个性的释放会给社会造成大紊乱,接下来的宋朝又会回到农业伦理。
我们不必去骂唐朝的人,宋朝以后武则天跟李白被骂得很惨。
这些人被认为目无纲纪、无法无天,因为宋朝重新出现了土地依赖的关系,它自然用这种角度去看待唐朝。
5.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跟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还是农业伦理。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6.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
二、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蒋勋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在读蒋勋的宋词感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宋词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
蒋勋认为,宋词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读宋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在蒋勋的宋词解读中,他强调了宋词的意境和情感,他认为宋词的情感非常真挚,而且表达方式也非常含蓄,这正是宋词的魅力所在。
同时,蒋勋也指出了宋词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词过于华丽、有些词过于晦涩等,但是这些不足之处并不影响宋词的整体价值。
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宋词的热爱和尊重。
他认为宋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同时,蒋勋也指出了现代人在阅读宋词时的一些误区,比如有些人过于追求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而忽略了词本身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读蒋勋的宋词感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宋词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宋词的情感和意境。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宋词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一:张若虚“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春江花月夜》,看他一步一步推进,最后纯粹成为个人与宇宙的对话。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一出现,唐诗的整个格局就得以完成了。
你看,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都在等待着诗人,这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负。
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我觉得王维的诗非常像庙里的签,他讲的是生命本质的状态。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感情受挫,你抽到这样的的签,又会怎么反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如果有庙的话,一定要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签王。
年轻时写“纷纷射杀五单于”的王维,这时候看到了生命另外的一种状态,与他自己认为是绝望的那个部分和好。
“江流天地外,天地有无中。
”这两句诗在美术史上影响很大,比天地还要大的空间,就是空白。
山的最美的地方就是在有与没有之间。
唐朝的绘画是彩色的,王维的诗却预示了黑色要战胜彩色。
一千多年来的水墨画,以留白与水墨为主体,与王维贡献出的这种生活经验有关。
三:李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酒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首写给孟浩然的诗,里面很大部分也是李白写给自己的。
李白在这里歌颂的完全是超离世俗之外的生命情操。
这类人在功利的社会、世俗的社会,可能一点地位都没有,可是他们会惊动朝野。
诗人可以通过创作,实现个人命运的完成,使天下对他有一种尊重。
四: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读《慈乌夜啼》与读《花非花》是非常不同的感觉。
白居易越来越觉得文学应该直接让人家知道,看完以后可以做什么,譬如说孝顺。
我不完全赞成他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文学的功能在社会里是非常多重的,如果只有这个部分,有可能真的变成教条。
我觉得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开启了另外一个美学领域。
这个领域开启了以后,人对于人的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不是孝不孝顺是问题,而是对于一朵花都会尊重,都会疼惜,这就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蒋勋说唐诗摘抄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许多世代的读者。
在蒋勋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中,他经常引用唐诗来点题或作为解题的线索。
下面是一些蒋勋在节目中提到的唐诗摘抄以及相关参考内容: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句之一,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逝去往事的怀念。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永恒循环和生命的无常。
无论是草木还是人生,都有生长、枯萎、再生的过程。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人们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4.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以独特的意象表达了夜晚的凉爽和琉璃宫中的浪漫情景。
5.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戍鼓、边秋和雁声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忧伤之情。
以上几首摘抄的唐诗,展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对自然、对家乡、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蒋勋经常引用这些诗句来考察选手们对文学、历史和人情的理解。
此外,在节目中,蒋勋还会以唐诗为线索,引导选手解答题目。
他可能读出一句诗句,选手需要根据诗句的意境和上下文,联想和推理其中的人物、事件或故事。
这需要选手熟悉唐诗的题材和常见的典故,并能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因此,了解和熟悉唐诗的题材、典故和常见句式,对于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唐诗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现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蒋勋通过引用唐诗摘抄来点题和引导选手思考,使得《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一个集学识、智慧和艺术品味于一体的节目。
蒋勋说唐诗摘抄篇一: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蒋勋说唐诗:第二讲春江花月夜第二讲春江花月夜一、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1.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非常灿烂、非常华美,可我们大概没有办法了解一朵花开放的辛酸,它那么渴望生命完成的过程,它怎么去完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完成的残酷,其实是不可能的。
残酷是我们自己过滤掉了。
2.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当然感觉不到残酷性,可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一个小宠物,常常会有一种难过,因为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养为另外一种形式。
这也是一种残酷。
一个生命,只要有生态上的改变,必死无疑。
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我们也没有给它求生的可能。
3.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跟群体的相互依赖感之间常常找不到平衡。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唐朝?很可能是因为群体的依赖感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潜能已经无法得到释放,所以唐朝出现了。
4.唐朝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武则天、唐太宗、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
不用担心个性的释放会给社会造成大紊乱,接下来的宋朝又会回到农业伦理。
我们不必去骂唐朝的人,宋朝以后武则天跟李白被骂得很惨。
这些人被认为目无纲纪、无法无天,因为宋朝重新出现了土地依赖的关系,它自然用这种角度去看待唐朝。
5.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跟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还是农业伦理。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6.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
二、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诗词之美蒋勋讲李商隐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有人称蒋勋为“台北风流人物”,并这样评价:“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
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的确,蒋勋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跟着蒋勋,感受千年的文学之美,感受诗意与情思,以文学特有的意境,观照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
李商隐写过一首《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就是雨下了好久天气才晴朗起来,特别值得珍惜,现在我们不是用晚晴来形容老年的美好吗?这是李商隐的诗句。
“天意怜幽草”,好像老天有一种特别的眷爱,会重视到这些卑微的生命。
“晚晴”这两个字也用得非常妙,“向晚意不适”中也是在讲“晚”,李商隐力图为“晚”找到一个存在的意义与理由。
生命没有哪一个阶段一定是最好,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是好,早晴和晚晴是两种不同的意义。
这里面就产生了文学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可以为人生的每一个状态提出一个价值。
在悲悯自己,哀怜自己,在自己不是属于大时代的难过与哀伤当中,忽然读到个句子,也会转成“人间重晚晴”,有一种开心。
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大家可能会同意也许李商隐不见得是把我们带引到哀伤、没落、颓废境界的诗人,与之相反,因为他的时代充满了没落、哀伤、颓废,他希望在哀伤、没落、颓废中找到一点生命存在的理由,所以“人间重晚晴”这个句子才会有特别的意义。
李商隐的整个语调,是比较低迷的,也就是他自己讲的“沉眠”这种感觉。
他不太发出雄壮的高音,所以“并添高阁廻”,总觉得这个诗人老是在层层叠叠的楼上的廊中绕来绕去。
他很喜欢用“廻”这个字,即使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有一点没落,还可以有心事在那边廻绕。
即使是孤独,还可以跟自己对话。
“微注小窗明”,也是在李白的诗里从来不会看到的句子,这是在讲光线,诗人坐在窗边读书,窗边的光线非常少,他还是借着小窗的明亮在读诗,所以他用“微注”,微微从窗外有一点光线透进来,你觉得他非常珍惜这点光线。
台湾学者蒋勋解读宋词简介: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大家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全书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
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一、五代的变革1.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2.“富三代”的李后主,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3.前半生的醉生梦死是真实的,后半生的亡国之痛也是真实的4.政治上的失败者,文化上的贡献者5.李后主应该是最喜欢流行歌曲的一个诗人6.词在宋代出现的时候,就是流行歌曲7.《蝶恋花》在民间一定是艳情的流行歌曲二、从五代词到宋词1.诗和词之间的界限在哪里2.诗的没落是由于专业性越来越强,诗人开始转向词这种形式3.词不具有唐诗的叙事功能,但它的画面感强烈4.李后主的提倡,使词的地位提高,变成士大夫之词了5.诗是向外征服式的体验,词是内省自恋式的体验6.我们在现实中对物质的追求,其实忽略了生命里最可珍惜的情感三、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1.范仲淹首先是个政治家2.北宋开国时期文人的文字修养真是太好了3.身兼政治家、军事指挥官、文人数重角色的范仲淹4.从一变而为多情男子的范仲淹,看宋代知识分子的分裂个性5.唐诗都是在写大事件、大气象,宋词则是在写小事物、小感觉6.宋词之美就在于享受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和平静7.超越喜悦和悲伤,是宋词追求的境界四、苏轼1.苏轼创造了一种文学风格2.文学极品的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3.在苏轼身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东西4.坐牢令苏轼脱胎换骨五、柳永1.柳永,历史上第一个拒绝考大学的小子2.宋代的大众歌手--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3.就像今天流行歌曲受到批评一样,士大夫禁止孩子阅读柳永的词4.柳永如果生在明清,恐怕活不下去5.“慢词”自柳永开始,它带动了戏曲的发展6.流浪、多情、耽溺,是柳词的特征六、李清照1.李清照与苏轼,两种性别,两种美学2.李清照的才华来自父亲和丈夫的鼓励3.即使李清照写出抗金救亡诗也会显得很假4.数千年的文化中,没有女性立场,李清照是第一人5.缺少女性色彩的男性文化会变得非常粗鲁6.琼瑶作品中的许多东西出自李清照7.“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国文化史上女性情感的第一次表白五代的变革大家对词这个文学形式有兴趣,可是也许我们应该关心的一点是,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我们会发现由于唐诗的成就太高,它经过初唐的成就,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唐诗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其实大家会发现,老百姓、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因为它已经高不可攀。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最近读了蒋勋先生的,感受颇多,仿佛在唐诗的世界里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蒋勋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解读,让我对唐诗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唐诗于我而言,可能只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篇目,是考试中要分析的题目。
但在这本书里,唐诗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就拿李白的来说吧。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以前读这两句诗,只觉得辞藻华丽,美则美矣,却并未真正领会其中的韵味。
但蒋勋先生的解读,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赏景,李白被召唤前来作诗。
他望着杨贵妃那倾国倾城的容颜,灵感如泉涌,将云彩比作她的衣裳,将花朵比作她的容颜,那种美,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蒋勋先生说,李白的诗有一种“不羁”,他不受世俗的束缚,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情。
在这两句诗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自由奔放的力量。
还有杜甫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直以来,都知道这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但从未想过,那背后的情景是如此的凄惨。
蒋勋先生描绘了一幅战乱后的画面,长安城破败不堪,山河依旧,可昔日的繁华已不再。
春天来了,草木疯长,却无人欣赏。
花朵绽放,鸟儿啼鸣,可在诗人眼中,这一切都因为战乱而变得悲伤。
花儿似乎在落泪,鸟儿的叫声也让人惊心。
这种对细节的刻画,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到了杜甫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书中还提到了王维的山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以前觉得这只是一句很有意境的诗,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蒋勋先生解释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当走到水流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却能静下心来,欣赏天上的云彩。
这是一种对困境的坦然,对生活的豁达。
想想自己的生活,有时候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和古人相比,真是太缺乏这种淡定和从容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唐诗的花园里东瞅瞅西看看,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芬芳,每一片叶子都有它动人的故事。
蒋勋《说宋词》好段摘抄1.蒋勋在《说宋词》中谈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明月的赞美。
2.蒋勋在谈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话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美丽景色,以及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3.蒋勋在谈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4.蒋勋在谈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句话描绘了秋夜的宁静美景,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蒋勋在谈论晏殊的《蝶恋花·春景》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以及对远方的向往。
6.蒋勋在谈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对清秋时节的感慨。
7.蒋勋在谈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这句话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以及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8.“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这蒋勋的《孤独六讲》,它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沟通的复杂性。
9.在讨论李煜的宋词时,蒋勋指出:“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说明它远离了人间。
”这反映了他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独特理解。
他还描述了李煜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深刻揭示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
10.“从人的角度看到的风景都是征服的,不从人的角度看的风景,才是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它促使你以一朵花或者一枚雪片的姿态去体会宇宙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篇一:蒋勋眼中的诗词曲赋蒋勋说唐诗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宋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如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蒋勋说宋词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瞳孔,为大家娓娓道来中国上重要的一篇——宋词。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全书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
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流畅具有度。
篇二:读书感悟读书感悟:103班高炳丽 10011172我要说的书是台湾艾台湾美学大家蒋勋的《蒋勋说宋词》。
蒋先生首先是位历史学,所以读这本书觉得写的很美。
但是不会以读《中国美术史》的心态来读这本书。
每个人对于尺牍的理解都是他自己。
他曾经说过:“其实文学不是那么一般而言的,文学里面有很多个人,人在某个特殊环境里面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
”我想这句话放在“宋词”这一文学形态上也是极为适合的,众多不同风格、派别、体系的词人,以“词”这一最美的最有意蕴的文体发出自己在那个时代是心声,留给我们后人歌颂。
这大抵是蒋勋颇有争议的论说著书,网评批评不断,说他的学问浅,经常随意按字面表述,典故也常常讲错,仿佛没甚可读。
带着这样瑕疵的遗憾,这本书仍给我很大的惊喜。
蒋勋是一个很多情的人,所以他带着他的情绪来看唐诗宋词,细细去体会作者的孤独,天真,迷茫,非常活跃突然就会觉得诗词都活跃了上去,不再是小学课上读诗释义的刻板了。
这两本书,把唐诗、宋词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概括,唐诗的浩瀚灿烂,宋词的精致温婉,其实都是大幅因的。
文学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承载着历史的烙印和特点而已,诗词并说白了是文字,而是那一个时代人的报复梦想,喜怒哀乐,所以才纯粹的感人和精彩。
蒋勋说宋词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蒋勋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美学鉴赏家,他对宋词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一些蒋勋所说的关于宋词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好词:
1.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2.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
好句: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好段:
1.临窗听雨,一纸忧伤于笔尖萦绕;相思太深,经不起那一帘夜雨的轻贱打
湿;一帘幽梦,泪痕双滑;写一纸忧伤的相思雨;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东风杨柳欲青青。
淡雨初晴。
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叶细,舞腰轻。
妆成。
春芳意,三月如风,牵系人情。
这些词句段都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展现了宋词的独特魅力。
蒋勋解读李煜的诗句
蒋勋曾解读李煜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思念和无法回到过去的哀痛。
李煜作为南唐的亡国之君,在失去国家之后被北宋俘虏,成为了一个囚徒。
他的这首《虞美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助。
蒋勋认为,李煜的诗歌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与人类的生命体验有着深刻的共鸣,因此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
蒋勋说宋词《十七》李清照李清照的词女生太熟悉了,只要是70后,只要看过琼瑶小说,就知道李清照,琼瑶把她的词快用“烂”了。
她是一位柔弱的女子,从北方的离难中漂流而下,一路失落掉闺中的柔情、小女子的娇嗔,只剩下国破家亡后一个流民的伤感。
她在这伤感中写闺怨、写情愁,写失落在烽火路途上的昔日光阴。
可是我一直觉得,她的词较之那些婉约派的男词人其实还不够柔情,无论是梧桐细雨、晚来风急,其中都有一种韧劲儿。
这是一种以死相许的示爱,对已逝的爱人,也对自己的人生。
她的前半生骄傲而又大胆地享用着丰满的爱情,又在后半生的国破家亡中欲语泪先流。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虽没有直接写其荡秋千时的欢乐,但从“蹴罢秋千”那一刹那的镜头可以想象得出她荡秋千时罗衣轻飘、如燕子般在空中飞来飞去的情景。
而下片则细腻地刻画了其突见客人时羞涩、好奇、爱恋的情态,怕见又想见、相见又不敢,所以用“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一动作来掩饰自己,把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而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谓妙笔生花。
再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
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酒醉”二字流露出其心底的愉快,“不知归路”则表达其流连忘返的情致,看来这是一次愉快的游赏,致使作者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紧接着接描写盛开的荷花之美,表达其怡然的心情,风景与心情融为一体,写出了青春年少的好心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中年,她与丈夫赵明诚远离,心中充满无限的思念。
这一时期的诗词多是表达思念的。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因惦念丈夫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蒋勋说唐诗第五集:李白
我们常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可那真的是诗的黄金时代。
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唐诗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诗,像一粒珍珠,诗人的孤独感、游牧民族的华丽、侠的精神、山水中生命的状态、浪漫诗的极致、寻找知己的孤独等就像珍珠的生成一样历经磨砺。
更多链接
蒋勋说唐诗 | 第一集:初唐盛世
蒋勋说唐诗 | 第二集:春江花月夜
蒋勋说唐诗 | 第三集:王维
蒋勋说唐诗 | 第四集:王维
在《蒋勋说唐诗》中,美学大师蒋勋满含激情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唐诗及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听,好好美,好享受。
第五集:李白上集
下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8分)蒋勋眼中的宋词①我花了一个多月品读完《蒋勋说<宋词>》这一本书。
②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的语言细腻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
为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切,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谈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产生宋词,如何产生宋词,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③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
唐诗就如骚动的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宋词是一种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的作品,你会发现宋词的平实、自然和发现现实的美,发现宋词对人生的美的沉思。
④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是曲曲折折。
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⑤人生问题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
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⑥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
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
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时代使苏轼成为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成功者。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
其实不然。
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的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