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 格式:pptx
- 大小:853.07 KB
- 文档页数:17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中文书写中常见的现象。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下文将依次从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同一个字的书写形式可能存在差异,但其意义与发音却没有改变。
例如,“木”字在古代写法中为“艹+木”,而在现代写法中为“木”字本身。
另外,“鼠”字在古代写法中为“鼠”字上面写“丷”,而在现代写法中为“鼠”字本身。
这些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形式的改变,不影响其拼音和基本含义。
二、假字假字是指一些因旧时文献中缺少规范字,而采用的类似于音译、谐音等的字。
这些字虽然不是官方正式字,但是因为使用广泛,成为了一些地方的当地发音形式。
例如,“海南”的“南”字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写作“男”,现在“男”的读音当然不是“南”,但当地的民间却仍沿用着这种字的习惯。
三、异体字异体字是指在同一个基本意思的前提下,因为书写习惯、制版需求或者印刷工具的原因,出现的不同书写方式。
例如,“群”字在不同时期的书写方式就有所不同,有的写作“君”,有的写作“而”。
这些书写方式在不同地方可能会有不同的使用,但是都不会影响其基本含义和拼音。
可以看出,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没有改变字的基本含义和拼音,它们的差异在于书写形式上。
古今字通与异体字的区别是,前者属于历史演变的范畴,后者是因历史原因出现的不同书写方式。
而假字则是指因为文献中的规范缺失而采用的异音字,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当地习惯。
总的来说,虽然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不影响字的基本含义和发音,但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献中的使用还是需要注意其书写方式的差异。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古今字古今字也称分别字或区别字。
由于古字所表示的意义过多,才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另造一个新字(即今字),分担古字中的一个意义。
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
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再如:“责”有五个主要的意义:1)索取;2)询问;3)责备;4)责任;5)欠别人的钱财。
由于“责”所表示的意义太多,影响阅读,因此另造了一个新字“债”来分担了“责”的第五个意义,即表示“欠别人的钱财”这一个意义。
那么“责”为古字,“债”为今字。
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其中“责”为古字,今字则为“债”字。
其他古今字的例子如:说(古字)悦(今字);反(古字)返(今字)由于今字是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造的,因此今字和古字形体上有联系。
今字的造法主要有两种:1)以古字为声符,另加一个形符。
如责债;反返2)改换形符。
如:说悦。
(二)异体字指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异体字是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如:泪淚;勅敕;线線;鹅鵞。
不属于异体字的例子:置寘;实寔;游遊;修脩汉字异体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其一是为语言中同一语词而造、在使用中功能没有分化的一组字,如泪——泪、覩——睹、徧——遍等。
在异体字中,这类字数量最多。
其二是造意不同,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法相同、功能重合的一组字,如罪——辠、颿——帆等。
这里,罪、颿等字的本义都没有文献用例,可能是字书的编者根据字形的造意推出来的,这也是这类异体字与一般假借字的根本区别所在。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的重要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下面就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分别进行详细解释,阐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通用情况。
这些汉字古今通用,形体未变或变化不大,读音不变或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古代的汉字在今天的汉语中依然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能够与现代汉字通用。
“水”、“山”、“人”等字古今通用,这些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在今天的汉语中依然是重要的基础词汇。
古今字通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这些字的形体没有太大的变化,读音也较为稳定。
古今字通在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汉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今字通与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在于,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即形体和读音基本保持不变;而假字和异体字是古代汉字的变体或衍生形式,与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
二、假字假字是指古代汉字的变体或衍生形式,与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并且与现代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形体或读音上与现代汉字存在一些差异,不能直接通用。
“葯”、“馬”、“餘”等字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繁,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其它相对规范的字形所替代或规范化。
假字的特点是形体或读音与现代汉字有一定差异,而且在使用上受到了限制。
古代文献中的假字在今天的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一般只在特定的语境或者古文字学研究中才会出现。
三、异体字异体字是指形体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字。
这些汉字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在含义上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换使用。
“学”和“學”、“观”和“觀”、“陆”和“陸”等字在形体上有着一定的不同,但在含义上是相通的。
异体字的特点是形体不同但含义相通,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换关系,可以根据语言的发展和使用需求进行互相替代。
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一、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语言里有某一个词没有字去表示它,于是选用一个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
例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用本义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按照前人的解释,通假字必须是本有其字,但是书写时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使用,而是临时用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
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智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三、通假字与异体字。
汉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广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同一个字北方和南方不一样,在收字时排在一起,形成异体字。
如“小惠未褊”《曹刿论战》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是互为异体字。
我们所说的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
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上古字少,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务,为了减少其兼职,后世便另造新字来分担。
如何辨别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 2011-7-23 14:09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1208次请举例说明。
2011-7-25 10:27 最佳答案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1. 引言1.1 古今字的定义古今字,即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之间的字形差异。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形成了古今字之间的差异。
古今字的定义主要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形体上的差异。
古代汉字是指先秦至唐代使用的汉字形体,而现代汉字是指宋代以后使用的汉字形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古今字之间的差异。
古代汉字的形体往往比较简洁,笔画较少,结构也较为规整。
而现代汉字在经过多次改革之后,笔画更加繁复,结构也更加复杂。
这些形体上的差异导致了古今字的存在。
古今字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书写和识认汉字。
古今字的定义对于我们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2 通假字的概念通假字是指在写作中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字。
这些字在古代通常是由于语音上的相似或相关而被视为同一字。
通假字的出现可以带来方便,可以使得写作更加简洁,也可以减少歧义的产生。
在古代,通假字的使用非常普遍,尤其在书法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
通假字的存在也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它们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语音习惯的演变或是方言的传承。
在现代汉语中,通假字的使用虽然有所减少,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
通假字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的作品和语言使用。
通假字的概念不仅仅在汉语中存在,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通假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演变的规律和历史背景。
1.3 异体字的特点异体字是指在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发音和意义相同的字。
异体字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历史渊源:异体字往往源自于古代的书写形式。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书写习惯不同,导致了同一个字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这就是异体字的形成原因之一。
2.繁简关系:异体字有时候会表现为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学中常见的概念。
它们虽然都与汉字有关,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却很大。
下面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一、定义和特点1. 古今字:指在不同时期汉字所写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例如,“宾客”在古代被写作“賓客”,“教育”在古代被写作“敎育”。
2. 通假字:指在文化交流、部分方言、异体字的情况下,不影响意思的汉字替代。
例如,“慶祝”可以写成“庆祝”,“晚會”可以写成“晚会”。
3. 异体字:指同音同义的汉字中,因不同人或地区、历史等原因所产生不同的字形或写法。
例如,“酒”可以写成“酉”,“麒麟”可以写成“麟”。
二、变化的历史古今字是因为汉字的历史和发展而产生的。
在汉字的漫长历史中,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日”字在古代写为“曰”,现代写法则改为直线、半圆弧组合而成。
通假字则是因为经济文化交流或方言差异而产生的。
例如,广东话中的“饺子”可以写成“餃子”,而普通话中的“篮球”也可以写成“蓝球”。
异体字则是因为个人、地区偏好或历史、文化传承等原因而产生的。
例如,“街”字在一些地区可以写成“衖”,“瓶”字在民间常常写成“缾”。
三、区别和联系1. 区别:可以看出,古今字主要是汉字发展造成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变化,通假字则是因为不同区域、文化所产生的汉字替换,不影响意思。
异体字则是同音同义不同写法的表现。
2. 联系:这三者之间也存在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汉字的变化和演变,都是汉字发展的一个缩影。
同时,三者也互相影响,例如某个字的异体字也可能成为新的通假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字体形态的三种基本类型。
它们在书写形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汉字在书写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在汉字书法和文字学研究中,对这三种字形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文字演变规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汉字书写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就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古今字通古今字通是指古代文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与现代汉字书写形式相通的字形。
在古代的经典文献中,有不少文字的字形和现代汉字的字形十分相似,或者可以直接用现代汉字来代替。
这些字就是古今字通。
“两”、“百”、“千”等字在古代的字形和现在的字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可以直接用现代汉字来代替。
古今字通在字形上与现代汉字书写形式相通,但在使用上可能有一定的差异。
因为古代的经典文献和现代汉字书写形式不同,所以在古今字通的使用上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需要进行调整。
古今字通的存在,说明了汉字书写形式的一定程度上的延续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汉字书写形式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
二、假字假字是指在古代的文字中,有些字的字形虽然与现代汉字的字形相似,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字(即“假”字)。
这些字在书写形式上与现代汉字相似,但在字义和用法上有所不同。
“骕”(sù)在古代的文字中是一种动物的名字,而现代汉字中并没有这个字,所以“骕”属于假字。
假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古代文字和汉字书法提供了一定的难度。
因为假字的字形和现代汉字的字形相似,所以很容易在书写和认读时发生混淆。
但是在实际的文字研究和书写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假字进行识别和区分,以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异体字异体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字在书写形式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代的文字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字形,这些字形在字义和用法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
异体字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书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书法样式和字体选择。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
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
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文彩、色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文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
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
《说文解字》:“景,光也。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书写形式和意义上有着一
定的区别和联系。
下面将分别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定义和区别,并探讨它们之
间的联系。
古今字通,又称通假字,指的是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在书写形式上基本相同,但意义
上存在一定差异的字。
古今字通的特点是书写形式相同,但意义上有所变化。
这种现象主
要是由于汉字在演变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迁,原有的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而书写形式却保持不变。
“甲”字在古代意为龟的壳,现代意为序数第一。
又如,“宅”
字在古代意为祠堂,现代意为住宅。
这些字在书写形式上没有变化,但意义上有了新的解释,因此被称为古今字通。
异体字是指在书写形式上有差异,但在意义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字。
异体字的特点是在
书写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意义上是相同或相近的。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因地域、个人或历史原因造成了不同的书写形式,但在意义上却保持一致。
“鱼”字的两
种不同写法“鱼”和“魚”,在书写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又如,“鸣”字的两种不同写法“鸣”和“鳴”,在书写形式上也有所差异,但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这
些字在书写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意义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被称为异体字。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几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
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
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文彩、色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文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词。
为了表意明确,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P97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之。
”无:通“毋” ,不要。
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
注 P103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古今字 :大: 今字“太”, 表示尊称。
注 P98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 辟: 今字“避”, 避免。
注P99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满足。
注P99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
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
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 同“昵” , 亲近。
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乱》通假字:绌: 通“黜” , 贬低。
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出行 , 乐。
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之”古今字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现”, 出现。
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句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返” , 返回。
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