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6.65 KB
- 文档页数:3
干扰素α-2b 治疗 JAK2V617F 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分析靳凯宇【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IFN)α-2b 治疗 JAK2V617F 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疗的疗效。
方法采用干扰素α-2b 治疗JAK2V617F 阳性的 PV 和 eT 患者47例,以同期羟基脲治疗组44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血液学缓和分子学缓解率。
结果 PV 患者应用IFNα-2b 治疗组血液学总缓解率(CHR + PHR)85.2%,应用羟基脲治疗组血液学总缓解率56.0%,P <0.05。
eT 患者应用IFNα-2b 总血液学缓解率75.0%,羟基脲治疗组总血液学缓解率42.1%,P <0.05;PV 患者IFNα-2b 治疗组总分子学缓解率(CMR +PMR)77.7%,羟基脲治疗组4.0%,P <0.001。
eT 患者IFNα-2b 治疗组总分子学缓解率60.0%,羟基脲治疗组0%,P <0.001;PV 和 eT 患者采用IFNα-2b 治疗后血栓和出血发生率均低于羟基脲治疗组,但 P 均>0.05。
结论与羟基脲相比,干扰素α-2b 可以提高PV 和eT 患者血液学缓解率,并且降低患者JAK2V617F 负荷,使患者达到分子学缓解。
与羟基脲相比,α-2b 不能显著减少患者的血栓和出血发生率。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feron α - 2b(IFNα - 2b)on polycythemia vera(PV) and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patients with JAK2V617F mutation. Methods:47 patients of PV and eT with JAK2V617F mutation were treated with IFNα - 2b,and 44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as a control . The hemato-logic remission rate and molecular remiss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The overall hematologic remis-sionrate(complete and partial remission )of PV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85.2%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 56. 0% ,P < 0. 05;The overall hematologic remission rate of eT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75. 0%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 42. 1% ,P < 0. 05. The overall molecular remission rate(complete and partial remission )of PV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77. 7%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 4. 0% ,P < 0. 001;The overall molecular re-mission rate of eT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60. 0%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0% ,P < 0. 001;The oc-curance rate of thrombus and bleeding of both MP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FNα - 2b was lower than hydoxyurea treatment but with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 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hydroxyurea,PV and eT patients treated with IFNα- 2b have higher hematologic and molecular remisson rates but similar rates of . thrombus and bleeding.【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726-729)【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 突变;干扰素α - 2b【作者】靳凯宇【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1PV和ET属于常见的骨髓增生性肿瘤(MPN),血象特点为不明原因的血细胞持续升高,临床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白血病。
◇药物治疗学◇摘要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50例ET 患者,均接受12个月以上Peg-IFN-α治疗,180μg 皮下注射,以每2周1次作为起始剂量,后续根据血常规调整治疗间隔,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Peg-IFN-α治疗ET 患者的血液学反应发生较快,3个月后较初诊时血小板明显降低(508.56±120.75vs.931.44±209.13,P =0.000),12个月时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和总缓解率分别为70%、98%;Peg-IFN-α治疗ET 患者的JAK2-V617F 突变负荷在治疗6个月时较初诊时明显降低(0.2541±0.1228vs.0.3153±0.1332,P <0.0001),12个月时的分子生物学完全缓解率为12.5%,总缓解率为31.75%。
患者的MPN-SAF-TSS 积分在Peg-IFN-α治疗6月内下降明显(P <0.001),但12月时积分较治疗6月时变化不大(P >0.05);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少见,均为1-2级不良反应,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以流感样症状为主,绝大部分患者为1-2级,偶有≥3级的不良反应,但延长用药间隔或对症处理后患者可耐受,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
结论:Peg-IFN-α治疗ET 有效且安全。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聚乙二醇干扰素α;疗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55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09-1049-07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9.01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属于经典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 )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出血,甚至转化为骨髓纤维化以及急性白血病[1-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血常规血小板偏高应该怎么办导语:相信大家对于血常规检查肯定不会陌生吧,血常规检查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血液检查方法,我们的血液里面包括了红、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如果我相信大家对于血常规检查肯定不会陌生吧,血常规检查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血液检查方法,我们的血液里面包括了红、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如果我们在血常规检查的时候发现这些细胞出现了问题,那么一定要引起重视才行,有一些朋友在血常规检查的时候会出现血小板偏高的情况,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治疗才好呢?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
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
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
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
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二)放射核素磷(32P) 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0。
08~0。
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
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三)血小板分离术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
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四)干扰素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剂量为3~5mu/d。
(五)其他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
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
切脾是禁忌的。
复查后虽然还是高于参考范围,但已经没有临床意义了,高的不多。
女性较易发生缺铁,缺铁一方面干扰血小板测试,另一方面确实可导致血小板升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3月第3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3201949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陈亚勇(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0130)摘要目的: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将我院住院与门诊收治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70例采取数字法分组,对照组接受務基腺合用a-干扰素进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临床有效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临床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理想。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予轻基腺合用a-干扰素;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55&.3文献标识码:B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作为一类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表现为骨髓巨核细胞异常增殖以及外周血小板水平不断升高,会伴随血液流变学变化和血小板功能异常,临床有反复出血事件以及反复血栓事件出现,同时能够向急性白血病以及骨髓纤维化转变。
目前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使患者的高凝状态以及高黏状态获得改善叫本文将我院住院与门诊收治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70例施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住院与门诊收治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70例予以分析,全部符合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中医学全部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全部为血瘀证;排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其他髓系肿瘤疾病.排除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因素,包括淋巴瘤、急性出血、慢性感染、溶血性贫血、药物反应、转移癌等.排除年龄低于16岁或是高于80岁,排除疾病诊断不确切,排除合并心血管、肾脏、脑部以及肝脏严重原发疾病,排除内脏以及黏膜存在严重出血,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排除过敏体质。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按危险度分层治疗及效果卓家才;刘焕勋;蔡力生;游伟文;蔡云;汪鹏程;杜新;陈俊雄;汪明春【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04(25)8【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按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层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ET患者按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层治疗的情况.结果8例为高危,其中5例用细胞毒药物治疗,2例合用血小板分离术清除血小板,2例合用干扰素.1例中危,用细胞毒药物治疗.1例低危患者单用干扰素治疗.结论以上病例中8例符合分层治疗原则,2例不符合.在分层治疗原则中灵活掌握各种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实践,分层治疗原则对ET治疗具有指导作用.【总页数】2页(P933-934)【作者】卓家才;刘焕勋;蔡力生;游伟文;蔡云;汪鹏程;杜新;陈俊雄;汪明春【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广东省深圳市血液病研究所,518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8.3【相关文献】1.中医辨病辨证结合危险度分层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6例 [J], 代喜平;吴远彬;李达;胡永珍;吴顺杰;康颖;陈艳红;陈琪;梁冰2.血小板单采去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效果观察 [J], 陈玉红;简黎;李海容;张农惠;3.干扰素与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应用方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 安冬颖4.干扰素α-2b治疗JAK2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效果分析 [J], 柴红宇5.联用α-干扰素和羟基脲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J], 李明利; 贾睿之; 张信国; 刘晋华; 段静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小板过多怎么办?关于《血小板过多怎么办?》,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体中流荡着很多的血液,来保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做为血液较大构成部分的血小板是尤为重要的,现如今有很多的血液病绝大多数全是和血小板相关,血小板有确立的总数要求,过多和偏少都不太好,下边就看看血小板过多该怎么办?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病症,其特点为流血趋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显著增加,作用也异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多繁衍。
因为该病经常出现反复流血,故也名叫渗出性血小板增多症,患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
血小板增多症可分成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或难治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病症的一种,病人多见成年人,小孩非常少见,约5%的患者可演化为急性白血病。
医治目地规定血小板低至一切正常或贴近一切正常,以预防血栓及流血的产生。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白消安为常见合理的药品,宜用剂量,刚开始4~6mg/d。
如规定血小板迅速降低可采用羟基脲2~4g/d,3~4天之后减为1g/d。
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盘等都合理。
当血小板数降低或病症减轻后就可以断药。
若有发作可再服药。
(二)放射性放射性核素磷(32P)内服或静脉注射,初次使用量0.08~0.11MBq,若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
一般不认为运用,由于引起败血症的可能。
(三)血小板分离出来术快速降低血小板总数,改进病症。
常见于消化道流血、怀孕及孕妇分娩、可选择性手术治疗前。
(四)干扰素栓近期有些人明确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可对巨核细胞转化成抑止及血小板存活期减少。
使用量为3~5mu/d。
(五)别的运用双嘧达莫、阿斯匹林、消炎痛可避免血小板聚集。
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
切脾是忌讳的。
血小板的身心健康意味着着人体的身心健康,血小板高一点并不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日常生活的食材造成的,过一会便会恢复过来,假如血小板的总数比较严重超过标准值那么就表明你的血小板早已很异常了,需要立即到医院门诊内就诊医治。
血小板高的危害和治疗方法有哪些?血小板高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会引起很多种多发疾病,所以了解血小板高的相关知识是很重要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血小板高的危害和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吧: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20%的患者,尤其年轻人起病时无症状,偶因验血或发现脾肿大而确诊。
轻者仅有头昏、乏力;重者可有出血及血栓形成。
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约见于2/3的病倒,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衄、齿龈出血、血尿、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血栓发生率较出血少。
国内统计30%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肢体血管栓塞后,可表现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也有表现红斑性肢痛病。
脾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呕吐。
肺、脑、肾栓塞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脾肿大占80%,一般为轻到中度。
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2.诊断要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应与血小板计数增多的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
其诊断要点应包括:红细胞量正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则增加),无Ph染色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存在),无泪珠状红细胞和骨髓纤维化大量增加的现象(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时可见)。
血小板计数虽可低至500000/μl,但通常>1X106/μl。
在末梢血涂片中,可发现血小板聚集成团,巨型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碎片。
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释放出大量血小板。
骨髓铁通常存在。
3.一般治疗尽管大多数专家认为当病人血小板计数超过1X106/μl和存在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时要给予治疗。
然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的适应证尚不大明确的。
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①骨髓抑制性药物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
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
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
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
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②放射核素磷(32P)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
血小板数目偏高的原因
一、血小板数目偏高的原因二、血小板偏高的西医治疗三、血小板偏高的饮食
血小板数目偏高的原因1、血小板数目偏高的原因
血小板数目偏高,在很多情况可以引起的,有生理性的,正常人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月经后增高,运动后增高。
病理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好先注意观察,过一段时间再检查,如果还是高那就要注意了。
2、血小板偏高的症状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
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
起病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20%的患者,尤其年轻人起病时无症状,偶因验血或发现脾肿大而确诊。
轻者仅有头昏、乏力。
重者可有出血及血栓形成。
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约见于2/3的病倒,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衄、齿龈出血、血尿、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
血栓发生率较出血少。
国内统计30%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肢体血管栓塞后,可表现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也有表现红斑性肢痛病。
3、血小板偏高的偏方
3.1、材料:皂刺30克,当归、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赤芍各10克,日。
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的最好方法
血小板增多症,又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
主要特征是骨髓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超过正常范围。
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容易出现出血和血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
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羟基脲、干扰素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增生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发生。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放血疗法,通过定期放血来减少血液的粘稠度,预防血栓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例如,
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血栓的发生风险。
此外,对于一些严重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脾切
除术。
脾脏是血小板的重要存储器官,脾切除术可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清除,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数量,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
总的来说,对于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方法,可以通过药物
来控制血小板的数量,预防血栓的发生。
同时,非药物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血栓的发生风险。
对于一些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因此,在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手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是指在血液中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
正常成年人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而血小板增多症则是血小板计数高于450×10^9/L。
其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于骨髓内血小板生产异常所致,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常伴随其他系统疾病。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病史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家族史、用药史、疾病史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症状等。
如发现患者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家族史,则应高度怀疑该患者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二、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四肢紫斑、皮肤瘀点等。
三、血小板计数患者需进行全血细胞计数,以判断其血小板计数是否高于正常范围。
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超过450×10^9/L,则需要考虑其是否为血小板增多症。
四、骨髓穿刺若血液学检查结果提示血小板增多症,则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确定是否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正常骨髓中血小板含量成比例地与红、白细胞相乘,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显示骨髓内血小板数目明显增加。
五、常规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常规检查,包括胸部X线、腹部CT、B超等。
若存在其他系统疾病,则需要进一步诊断。
总结: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血小板计数、骨髓穿刺以及常规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对于患有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需了解其类型及病因,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PT)是造成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表现不一、病程长、并发症多,诊断也十分困难。
对于高危患者应多加关注。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状况引起的,例如感染、铁粒幼细胞贫血、炎症、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等;此型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侧重于该患者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bocythemia)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
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
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患者多为成人,小儿极少见,约5%的患儿可演变为急性白血病。
1原因-----------------------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hemorrhagic thrombocythemi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异常增生伴血小板持续增血小板增多症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①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②常伴有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反复发作;③有血栓形成;④脾肿大;⑤血小板持久性明显增多。
病因不明。
其与红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关系密切,合称为“骨髓增生综合征”或“骨髓增生性疾病”(MPD)。
其出血机理可能与血小板功能障碍或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有关。
国内报导男多于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血小板增高,伴有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肝脾肿大和粒细胞增多等。
本病较少见,中医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当归属于“血瘀”“积聚”“血证”的范畴。
临床应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效果。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血瘀,血瘀可因寒凝,气滞,气虚,热邪,阴虚,肝郁等因素所致。
唐容川《血证论》将消瘀列为治血证四法之一,探讨了瘀血与出血的关系。
强调“凡瘀血,急以祛瘀为要”,认为“吐觑、便溺,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己腰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经G6PD 同工酶检查证实本病也为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持续明显增殖,血小板生成增多,加上脾和肝储存血小板的释放,但血小板寿命大多正常。
用不同剂量的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对比肖仕珊
【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
【年(卷),期】2016(036)0z1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采用不同剂量α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64例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根据α干扰素用药剂量不同将其分为A组(n=20)、B组(n=22)、C组(n=22),均给予α1b干扰素皮下注射联合口服羟基脲进行治疗,同时A组患者给予500万U/次α1b干扰素,B组干扰素用量300万U,每隔一天使用,C组患者用药剂量为300万U,每天一次,观察三组的疗效.结果 C组患者1年后临床总有效率较B 组显著要高(P<0.05),与A组无差异;三组治疗期间,以C组不良反应率最低(P<0.05).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采用干扰素(300万U/次/d)皮下注射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推广价值.
【总页数】2页(P101-102)
【作者】肖仕珊
【作者单位】550002贵州贵阳,贵州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羟基脲加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2.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3.血小板去除术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和α-2b干扰素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观察4.不同剂量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对比观察5.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等。
2、出血倾向。
3、血栓形成。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骨髓象等。
二、护理措施
1、骨髓抑制药及 a-干扰素治疗:年轻无血栓及出血者,不一定需用骨髓抑制药。
血小板大于1000×109/升,有反复血栓及出血的老年患者应积极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副反应,鼓励多饮水,保持尿量>2500 毫升/天。
2、血小板单采术:常用于妊娠、手术前准备以及骨髓抑制药不能奏效时。
3、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
4、了解患者有无头痛、眩晕、视力障碍、肢端麻木等表现,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现,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每周复查血常规。
2、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发热、皮疹等。
3、注意自我保护,防止外伤出血。
四、注意事项
脾大者要避免碰撞。
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
干扰素是治疗疾病常使用的,不过对这样治疗方法选择,都是不能随意选择,要先对它进行了解,这样使用的时候,对身体才没有影响,那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怎么样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对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时候,都是可以知道该如何做,不会有错误行为。
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
西医
原发性:
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
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
4g/d,3~4天后减至1g/d。
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
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
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二、放射核素磷(32P) 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0.08~
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
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三、血小板分离术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
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四、干扰素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剂量为3~5mu/d。
五、其他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
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
切脾是禁忌的。
继发性:
治疗应针对原发病。
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后血小板常恢复正常。
肾上腺素和肌肉运动引起的血小板增多是暂时的,15min内
可达基础水平的150%,30min左右恢复到原基础水平。
手术前血小板减少韵病例外科手术后2~6天内血小板计数可达正常,以后可升高到正常的2.5倍,10~16天后慢慢恢复正常。
脾切除术后1周内血小板计数可上升到1000×109/L或更高,一般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
在对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认识后,选择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时候,需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而且对这样治疗方法使用的时候,患者需要注意身体方面如果有异常表现,要及时说明,避免诱发出现身体其他疾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