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汉字》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58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优秀篇《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优秀篇)《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之一【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梳理探究部分,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汉字文化,把握汉字的结构,也有助于汉字意义的理解,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汉字的由来,能分析好汉字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搜集掌握一些汉字“六书”代表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使学生能有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腾飞而去创新发展。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学会主动学习。
【教学重点】对于汉字“六书”结构的掌握,能较好的分析汉字本义,加深学习知识的巩固。
【教学设想】明确汉字初始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寻找“六书”各种代表字。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字典或电脑等搜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汉字的文化”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解晓东一首《中国娃》唱出了汉字的特点: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是它的“音美”;横平竖直、端正大方是它的“形美”;以形出义、意蕴深刻是它的“义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每个民族的文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文字。
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它在传承古代文明、创造中国历史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这应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领略其精妙,感受它的优美。
优美的汉字5篇滴滴墨香,渲染着白色的纸张;点点红梅,点饰着素白的画卷;方方正正的汉字,写出了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当你手捧一册诗卷、一本散文,你会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是那么优美。
中华汉字,美在形态。
无论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还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楷书、行书,每一种字体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
甲骨文是中国已经发现最早的文字,又称为“殷墟文字”“契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的“龙骨”上发现。
甲骨文特别有意思,比如“日”就是画个圆形,中间打个点,颇像一个太阳;“雨”就像画的天空正在下雨的图。
在我看来,甲骨文颇有一种象形图画的美。
当然在这么多种汉字形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楷书。
喜欢它的一撇一捺,喜欢它的一横一竖,喜欢它的一点一勾。
它的形象是那么美丽端庄。
它端端正正,就像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华汉字,美在内涵。
有时候,一段文字就能带你走进另一个世界:它能让你开怀大笑,也能让你黯然神伤;它能让你掩卷沉思,也能让你津津乐道。
那美丽的汉字,是王安石笔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的执着,不正体现了汉字无穷的内涵与魅力吗“读书破万卷”,相信在那万卷的文字中,总有一个字能懂得你,总有一个字能理解你,总有一个字能够走进你的心房。
那一个个美丽端庄的文字,如同在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在你眼前飞舞,在你脑中荡漾,在你思绪的海洋中,翻飞出宁静的曲调,让你的心安静下来……当你读到一篇好的作品,似乎每一个文字都会沾上你的笑与泪,每时每刻你都会记得。
文字就像一盏暖暖的明灯,在人生的旅途中,温暖你,照亮你……我喜欢中华汉字,喜欢那古老的韵味,喜欢那古老的气息,喜欢那毛笔淡淡的墨香,喜欢那优美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
美哉,中华汉字!篇二:[优美的汉字]神秘而有趣的汉字在语文课上,我们读了《遨游汉字王国》这一组文章,让我了解了汉字的神秘和有趣,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收获。
《优美的汉字——大美汉字,魅力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运用相关汉字知识来阐述汉字之音韵美、形体美、意蕴美。
以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通过“用汉字之奇”的学习,能够运用汉字形体、构成方面的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通过“识汉字之美”和“设计诗”的创作,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领略汉字之大美,感悟语文之魅力。
热爱汉字,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有关汉字的基本知识,识汉字之音韵美、形体美、意蕴美。
难点:学会运用汉字形体、构成方面的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传承文化。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思考,讨论】好,我们请同学们上黑板来讲解展示。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种中国古代试体——“神智诗”,它完美融合了汉字音形意三方面的美,我们再来综合鉴赏一番。
【ppt展示】其实在现代,也有一种设计感更强的诗,叫“设计诗”,我们感受一下。
【ppt展示】拓展延伸,综合感悟汉字三美四、用汉字之奇如此优美的汉字可不是花瓶,她还有实用价值。
汉字有什么作用呢?【生思考,齐答】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承载了中华文明,维护了民族特色。
(沟通交流、传递信息、传承文明)宏观方面,汉字作用意义重大,我们有目共睹。
那么从小的方面讲,对我们高中学生而言,汉字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有哪些作用呢?汉字的实用价值发挥在哪呢?(一)纠正错别字我们让学习小组梳理了同学们近期默写本中出现的错别字,我们试着从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该如何避免这个错别字?【学生在ppt上填写】我们发现掌握了造字法,就能根治默写中的错别字。
(二)理解文段词义读文言文时,我们总会遇见陌生的字词,全靠积累,根本积累不完,这时候可以借助汉字的造字法来理解语段,推测词义。
我们来看两个简单的示意。
1、燕王宫永巷中豕出圂,坏都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评课稿一、教材概述《优美的汉字》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教材。
本文从汉字这一重要的国粹入手,旨在通过赏析、感悟优美的汉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学习常见的汉字的构造和形音义;•掌握书法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汉字字形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字体书写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常见汉字的构造和形音义的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汉字形音义的理解和应用;•书法技巧的培养和实践。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引入《优美的汉字》这篇文章,向学生展示一些漂亮的汉字,并让他们对汉字的美丽进行简单的讨论。
2. 导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10分钟)•利用多媒体素材,向学生简要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等。
3. 解读汉字的构造和形音义(15分钟)•以常见的汉字为例,对照字形图解,解读汉字的构造和形音义的关系,并引导学生通过构造来理解汉字的意义。
4. 学习书法的基本概念(15分钟)•介绍书法的基本概念,如笔画、结构、姿势等,并辅以示范动作,让学生了解书法的特点和要求。
5. 创作美丽的汉字(20分钟)•分发毛笔和字帖,让学生跟随示范一字一字地书写汉字,并注意描摹汉字的结构和笔画的流畅。
6. 书写汉字的评比和展示(20分钟)•将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评比,并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鼓励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
7.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并布置书写汉字练习的作业。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客观评判和总结,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原文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原文《优美的汉字》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语文,欢迎参考阅读!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现在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迄今为止甲骨片已发现10万片以上,单字大约有4500个,其中已经认识的约占1/3。
不过我国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文物上,也发现了依照实物描绘出来的“象形字”,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多年。
发掘半坡遗址时,发现了约6000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这可以看做是更加原始的中国文字。
“图画字”或“象形字”就是汉字最早的.样子。
像“日、月、鱼、鸟、马、鹿、花、草”等许多文字都是对原物的描写,字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形貌特征。
二、汉字的形体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
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
象形程度较高,字形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金文。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金文的象形程度仍然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线条化是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变为线条;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连成了一笔。
3、大篆。
大篆也叫籀文,是西周晚期的文字。
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4、小篆。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优美的汉字》教案范文(精选6篇)《优美的汉字》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的汉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美的汉字》教案篇1【目标】:1、知识与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汉字的演变,积累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收集与整理与汉字有关的传说、书法、字谜、隐语等,探究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重点难点:认识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自学纠正错别字。
【自学互学】一、自主学习: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
——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
——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中文信息研究会的秘书长萧启宏1、常识了解(1)汉字的起源: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与汉字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2)汉字的形体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小篆形体使用器物使用朝代形体特点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商代后期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金文铸在青铜器上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线条化、平直化趋势大篆刻在石鼓西周晚期小篆可以书写在竹简等器物上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形体使用朝代形体特点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汉代通用形体扁方,较长横画呈微波起伏,右下斜笔带捺脚草书形成于汉代使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认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比草书容易辨认,介于草楷之间楷书形成于汉魏之际,南北朝至今形体方正严整,有撇、捺、硬钩,笔画平易圆转(3)汉字的构成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
《优美的汉字》教案《优美的汉字》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让学生初步建立自主收集、梳理材料的意识,掌握一定的梳理材料的方法,尝试以做课题(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2、让学生了解文字的起源,理解汉字的形体与构成的相关知识。
【梳理探究过程安排】一、课前布置提前1~2周的时间,布置学生开始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要求分组(每组5~6名学生)以“趣话汉字”为题,写一小论文稿,可以细化为“趣话谜语”、“欣赏名家名帖”、“趣话名字”等。
或找出某些字的本义、引申义及相关典故;或找出与十二生肖有关的词语及相关的文化现象;或搜集整理甲骨文相关的资料并按合理的线索整理材料;或整理近期人们围绕繁体字和简化字展开的争论,陈述主要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为自己的看法提供有力的理由支撑。
二、活动指导教师用一课时的时间,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内容安排要便于操作,避免繁琐的汉字知识讲授,着重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
三、展示交流由各小组选派几名学生代表发言、讨论、交流。
四、测试评价1、由学生现场评价,给各小组打分。
2、收上研究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3、组织同学对活动成果进行整理,编排目录,装订成册,归入梳理探究活动记录册。
周维纳《优美的汉字》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学习有关汉字知识,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
二、难点、重点分析怎样识记和纠正错别字?分析:识记和纠正错别字的主要办法是熟悉汉字的结构,善于识别错别字。
错字指字的笔画没有写对,别字指写“白字”。
造成错字的主要原因有:①因多写笔画而错,如“步”误写为“ ”、“染”误写为“ ”;②因少写笔画而错,如“初”误写为“ ”、“速”误写为“”;③因误用偏旁而错,如“淫”误写为“ ”、“抓”误写为“ ”。
造成别字的主要原因有:①因音近而错,如“刻苦”误写为“克苦”、“书籍”误写为“书藉”;②因形似而错,如“针灸”误写为“针炙”、“仓库”误写为“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