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消费_陶国山

  • 格式:pdf
  • 大小:195.49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4

LAN ZHOU XUE KAN

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消费

陶国山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所,上海200241)

[摘要]大众文化的美学是在商品逻辑验证下,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导,加上现代高科技包装后,被大众主动接受的。大众文化时代,世俗的审美意识成为人们思考或日常审美化的主要理论资源。美学日益走向多元共生并体现在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中,大众在购买、享用产品的过程中让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化的消费因而成为消费时代大众的主要美学体验。

[关键词]大众文化;消费社会;审美消费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2)04-0045-05[收稿日期]2012-01-17[作者简介]陶国山,男,安徽天长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西方文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经典文艺作品的阐释研究”(课题批准号:11YJC752019)的阶段性成果。

从美学的角度关注大众消费是将后者纳入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同样是当下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需要。大众文化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结果,从积极的层面看,它使得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能感受到技术进步的力量下文化所能发挥出来的日常效应,大众文化毕竟也还是文化的一种类型。而自美学诞生那一刻起审美与文化就有着天然的对应。尽管美学在过去通常被看做是只与艺术和哲学有关的学科,但在今天,人们对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普遍都带有审美的倾向。换句话说,在文化大规模生产的状况下,人们越来越能从大众文化产品而不只是过去的高雅艺术中获得审美的提升。实际上,大众文化生产本身也并不是全然机械性过程,在其设计、制作与加工的任何环节都会带有审美的因素,审美在生产出来的物品身上更是获得了直接的外在体现,人们也正是根据这种创造的美的标准(而不仅仅是实用的标准)选择购买所需要的产品的。因此,大众文化的美学范畴、美学特征、审美功能及审美接受等都是值得探讨的内容。大众文化的日常审美性主要与人们日益主动介入的消费选择性有关,也即日常的消费也不再只是简单地购买一件物品。在消费环节,对物品的选择性购买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故,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时代人们的审美消费需要是相吻合的。

一、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是人们探讨大众文化的重要方面,它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艺术生产密切相关。在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形态里,人们的审美感受也必然会相应获得提升,这无疑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美学维度的突显也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大众文化的产业化、商品化使得审美本质也发生了倾斜,大众文化使得文化走向世俗,走向娱乐化、欲望化和享乐化,这反而促使了审美与生活的全面互相渗透。在强势的市场主导和信息技术的强大渗透下,精英文化与高雅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以产业化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物质化与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被称为舶来品的消费文化走向大众的生活。人们对美的追求正在为这些世俗化产品所取代,过去的高雅正在逐渐没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将美学从感性投向现实,从观念上切合到日常生活中的语境式转换。另外,大众文化也多数已经被整编为以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日常文化现象,这部分大众文化代表的是政府及其统治阶层的利益。这也使得大众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传播,大众文化就有了巨大的市场,文化生

产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刺激下成为无论是官方还是学术群体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正是在这种境况下,当代审美文化日益被用来代指大众文化的感性化、媚俗化。同样,它也是技术理性影响下,通过现代传媒加以传导的娱乐化的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用传统的美学观念不复可行。高科技使得大众文化更加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考察当代社会的文化现状与艺术现状,技术进步与人们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大众传播与艺术生产等已经成为当下审美意识需要转换的内容。人们的审美消费突出表现在对所面临的现实以及文化活动的认知上,同时,又是对在技术理性控制下获取自我认同的思考。人们愈来愈发现自身的价值可以从当下的大众文化中获得体现。一种世俗的审美意识正改变着传统的美学观念,成为人们思考或日常审美化的主要理论资源。世俗的审美观念完全是在商品逻辑验证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以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导,以芸芸众生的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类型,具有浓郁的商业运作模式,加上现代高科技包装后成为人们日益自动接受的美学倾向。如不断更替的大众文化媒介,流行歌曲、摇滚乐、家庭肥皂剧、武侠电影、谍战影视剧、时尚、西餐、电子游戏、各种显露个性的穿着打扮等。人们似乎可以从自身的角度设定一种美学倾向。

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形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美学的层面。在对层出不穷的日常文化现象的关注中,我们发现,审美文化体现出审美对象与现实语境的结合,一方面,它可能还保留传统美学的部分观念;另一方面,大众艺术活动和产品又遍布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层次,成为日益泛化的美学之思。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从高雅走向世俗,美学不再居庙堂之高,而降临到民间,到世俗的社会形态中。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是对西方数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形而上美学的消解,给感性的艺术以世俗的关怀。由此改变了过去艺术指导生活以及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的社会学层面的解释,初步达到了日常文化与审美之间的多角度切合。美学正日益走向多元共生和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中,促成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沟通。从这个层面上,大众文化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传统的审美意识,用伊格尔顿的话说,就是“它一方面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的领域,另一方面,它详细地阐述了人们假定为自然的、自发的表现方式,并把它提升到复杂的学科知识水平。”[1]而就大众文化而言,美学更“应向人们提供一个看来属于非异化认知模式的范式”[2]。换句话说,伊格尔顿试图将美学与人们的现实进行有效接合,也即提供一种不把人异化的美学范式。大众文化的美学维度,即审美文化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范式。在大众文化被收编之际,世俗的美学倾向似乎证明了大众文化在今天的日益普及,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倾向也得以可能。比如,就中国而言,8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的号角,美学在思想解放的社会主潮下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审美有关的各个领域如,建筑、装修、旅游、服装、绿化、室内设计、花卉、美容、影像制品、影视娱乐等呈现兴旺发达的迹象。审美与日常生活,人们的生活享受等密切相关,而不是专业理论资源。美学在大众文化时代更应该以对大众社会的审美现象思考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以大众的现实生活为旨归,这样的审美才是一种新的非异化认知模式的范式。这种审美意识是要关注现实,将人文学者的使命返归现实的关怀,立足于当下提出审美意识的问题,切实解决当代大众审美实际中的各种问题。也即在人类的精神性文化活动中,审美也要有世俗化,大众化的一面,而且也应该体现出大众文化的美学意识形态来,而非理论派生理论,不是在过去的学术著作中根据已有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不能只是在理论影响下重建各种理论体系。美学不是只盯着书本的美学,美学也不是观念的简单呈现,现实生活才是理论的真正的活的资源。美学应该成为普通大众们的生存意识。大众美学精神理应存在于大众文化高度扩散的时代。

二、消费社会的美学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而中国部分发达地区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进入一个物质极大丰裕,社会重心由生产过渡到消费,文化趣味由精英转向大众的“丰裕社会”。消费社会的形成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现实而被提了出来。这种社会形态与马克思所提出的古典资本主义时代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内容和方式迥然不同。以先验哲学为基础,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以静观为审美方式,以批判为价值取向,强调审美与现实功利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