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思维导图
- 格式:pdf
- 大小:687.41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阶段示意图: 北朝(北周)南朝(陈)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隋唐时期特征:繁荣和开放的社会581年,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时);历史作用: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战乱分裂的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次大统一。
时间:605年 特点:纵贯南北的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三点:起点涿郡,中心点洛阳,终点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历史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利于巩固国家①贵族李渊(唐高祖)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建立时间:618年,定都长安形成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⑴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⑵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政策措施 ⑶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⑷大兴学校,发展科举⑸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的魏征是最著名的谏臣) 治世局面形成:国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逐步增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把国号改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励精为治:任用贤才(例如姚崇);重视地方吏治;注意节俭。
史称开元年间的政局为"开元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907年,唐朝灭亡。
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农业 ③蔬菜引进许多新品种;④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制成曲辕犁;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最为有名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唐都长安城:城内实行“坊市制”。
明朝的统治明朝(1368年-1644年)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清人称之为伪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明郑时期。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
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
1427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
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
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
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
7年级下册历史思维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隋朝的繁荣
隋朝的灭亡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唐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统治
盛唐气象
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民族交融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与东亚的交流
与中亚、西亚的交流
与欧洲、非洲的交流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唐朝的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的兴起
党项族的兴起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辽的建立和统治
西夏的建立和统治
北宋的建立和统治
宋朝的重文轻武
宋朝的文化繁荣
宋朝的军事衰弱
金和南宋的对峙
金的建立和统治
南宋的建立和统治
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朝的经济和文化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强化统治
明朝的衰落
清朝的统一与巩固清朝的建立和统一清朝的巩固统治
清朝的疆域拓展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抗击倭寇
清朝前期的统治危机政治腐败
经济衰退
民族矛盾激化。
明朝的统治思维导图第14课明朝的统治【内容标准】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知道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课时】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学生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师引导:在众多农民起义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元璋。
生阅读课本66页相关史事。
2.明朝的建立学生归纳明朝建立的史实。
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生阅读课本67页《明朝疆域图(1433年)》,了解明朝疆域辽阔。
明朝建立时间1368统治者朱元璋都城应天府(南京)顺天府(北京)洪武之治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靖难之役明惠宗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清君侧,靖内难”起兵攻南京遂即即位永乐盛世边疆安定著名事件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改革科举制度表现影响考“四书”“五经”,写八股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设立锦衣卫和东厂亲自率兵五征漠北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维持稳定使鞑靼和瓦剌互相牵制安抚女真各部,在归附地区设置卫所扩大东疆,视察库页岛,宣示主权积极外交策略派郑和下西洋政治经济来往增长财政收入,朝贡制度巅峰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文治方面编修《永乐大典》百科全书厂卫制度恢复锦衣卫设置东厂仁宣之治宋太宗 朱棣明惠宗 朱允炆明太祖 朱元璋明宣宗 朱瞻基德政治国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国力达到极盛弘治中兴明孝宗 朱佑樘更新庶政,言路大开,选贤任能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法治宽刑勤于政事,恭俭有制,减免税赋隆庆新政明穆宗 朱载坖ji 俺答封贡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隆庆开关海上开放民间贸易朱翊钧 九岁即位张居正辅政十年万历革新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方面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方面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戚继光总督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民生方面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社会发展经济农业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进口粮食非农业人口剧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工业民间手工业壮大,官营不断萎缩铁、造船、建筑、丝绸、纺织、瓷器、印刷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商业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外交朝贡体系主要是朝鲜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出使西域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著《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等海禁政策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海禁政策限制合法的私人海外贸易东南倭乱戚继光在浙东抗倭戚继光与俞大猷在福建和广东连续重创倭寇万历援朝两次援朝抗日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格局中西交流葡萄牙派使团来华,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建交葡萄牙战败于几次海战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文化艺术思想哲学思想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东林党争东林书院常讽刺时政,与当权派对抗自由探讨辩论学风,是当时最开明进步的学术交融方式文学小说长篇章回小说短篇的话本、拟话本《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公安派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为代表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