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18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课时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
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明清朝代的更替教学难点:清初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年代尺朝代更替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第五单元导言,明确两点“纵向比较:传统道路上继续发展,横向比较: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
”明清时期,中国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但世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此后近20年时间,扫平各种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
2、明朝疆域利用明朝疆域图,了解3点,明朝疆域的情况,明朝疆域和现在疆域的比较,明朝都城的变化。
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提问:明朝立国近300年,在中国的王朝中,时间并不算短。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明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都北京明初皇帝促进经济的措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表现:国力的强大——郑和下西洋赋役制度的改革(一条鞭法)——市镇经济的繁荣4、明朝灭亡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总要走向衰落、灭亡,明朝也不例外。
请同学们参考教材第3页,了解明朝灭亡的情况。
展示材料:李自成农民起义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家。
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
5.1.1明清帝国的兴替导学案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明清之盛衰1、明朝建立的背景2.明代的繁荣有哪些方面?3.明朝衰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4.晚明农民起义为什么发展迅速,得到农民的支持?5.清初的统治为什么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呢?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学习目标]1.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
2.了解和总结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了解明清盛衰。
【教学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由盛而衰的历程。
【课前导读】1.1368_u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末先后发生了____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1644年,____(称\李闯王\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于同年攻入北京,推翻___朝。
17世纪初,统一女真各部,脱离明朝,建立“女真”历史名称,将女真人改为“女真”,1636年宣布登基,改名为“女真”。
4.明______;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清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立调查]1、明朝的兴盛表现在那些方面?(1)政治上:(2)经济上:(3)对外交往密切:(4)城市经济繁荣:2.明朝衰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3.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4.清初的统治为什么会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统治者是怎么解决的?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当堂检测】1.如果你是明朝的地方官员,去北京见皇帝朱元璋,你应该去长安B.东京C.北京D.南京2.东昌特勤局成立于明朝a.明成祖b.明太祖c.明英宗d.明景帝3.2000年10月,一家名为“锦衣卫”的国有企业出现在江苏省苏州市。
许多人对这种命名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锦衣卫”一词的实质是:(A)经济的高速发展B.专制制度的加强C.国家监督机构的完善D.思想文化的繁荣4.明代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a.《诗经》b.四书五经c.《二十四史》d.八股文5.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是在()a、公元前1351年1368年1636年1644年6.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的朝代是()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7.明朝君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是设置了()a、总理B.内阁C.执行秘书D.工厂和卫生特勤局8.“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被百姓呼之为闯王的是()a.张献忠b.李自成c.高迎祥d.努尔哈赤9.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a、西夏B.后金C.契丹D.清朝10.“康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
《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明清帝国的兴替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
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
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
2、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教师:利用年代尺朝代更替导入新课。
请回忆并说出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
学生:回忆或制作王朝时序表。
【新课教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五单元导言,明确两点“纵向比较:传统道路上继续发展,横向比较: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
”明清时期,中国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但世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此后近20年时间,扫平各种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
2.明朝疆域利用明朝疆域图,了解3点,明朝疆域的情况,明朝疆域和现在疆域的比较,明朝都城的变化。
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探究兴的原因)探究:明朝立国近300年,在中国的王朝中,时间并不算短。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明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都北京, 明初皇帝促进经济的措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表现:国力的强大──郑和下西洋赋役制度的改革(一条鞭法)──市镇经济的繁荣4.明朝灭亡 (探究被替的原因)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总要走向衰落、灭亡,明朝也不例外。
【课外阅读】:1.朱元璋的个人故事(部分)朱元璋的崛起朱元璋,原名重八,起兵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至正四年(1344)春,淮北大地旱、蝗、瘟疫并行,四月,朱元璋父、母、长兄相继死去,孤苦无靠,遂于九月入皇觉寺为和尚,干些杂活。
但五十余日后,寺主封仓遣散僧众,朱元璋再次失去了依靠,做起了游方僧,四处化缘乞食,备尝生活之艰辛,至正八年(1348),再次回到了皇觉寺。
至正十二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五人率众起义,自称元帅,攻占了濠州城。
元廷派遣官军镇压,并烧毁了皇觉寺。
朱元璋再次失去了安身之地,在友人“与其束手待毙,不如起而抗争”的劝说下,他于闰三月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
朱元璋作战勇敢,“匹马单戈,日行百里”,而且“度量豁达,有智略”,才能出众。
从军不久,即脱颖而出,被郭子兴收为宗人,待同子弟。
其后,郭子兴又将其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从此,朱元璋便被人们称为“朱公子”,在红巾军中如鱼得水,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奉命回家乡钟离召兵,扩大队伍。
他以旧时伙伴和同乡徐达等二十余人为骨干,招集了七百余人入伍,朱元璋因而被任命为镇抚。
朱元璋发现郭子兴暗弱,难以成就大业,“无足与共事”,乃决心发展自己的队伍。
至正十四年六月,朱元璋将其率领的兵士交与郭子兴,仅带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等二十余名心腹至定远。
不久,即招编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收编了横涧山缪大亨义兵二万余人,并用了近十天的时间加以整顿和训练,形成了一支基本队伍。
2.朱棣的个人故事(部分)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
朱元璋在位时,将诸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朱棣受封燕王,后驻守北平。
朱元璋去世后,几位的建文弟施行削藩,朱棣遂发动靖难之役,后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
朱棣在位期间,通过设置内阁、东厂等措施,强化君权;通过营建北京城并迁都北平(后改称“北京”),形成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在对外关系方面,朱棣多次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船队经过30多个国家,这是明初的盛事。
明清帝国的兴替一、课程标准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 知道从秦代到秦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
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
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教学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四、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制作王朝更替的时序表,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 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明朝1.明朝的建立 2.明朝疆域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4.明朝灭亡 二、清朝1.女真兴起和清朝建立 2.清初统治者的政策 七、教学反思 1.本课时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从导入开始就要求学生回忆上册所学历史知识,并且准确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而且还要掌握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能力。
2.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是本课时的难点,难点突破的方法选择运用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对比不同的统治政策导致不同的社会结局,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兴或替是与统治政策有密切相关的。
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
解读:知道元明清三朝的更替;知道朱元璋、李自成、努尔哈赤等历史人物以及明末农民起义;知道明清疆域。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结合课标以及八年级相关内容,这一课内容放在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的第一框。
旨在通过对明清朝代更替的了解,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兴替,了解明清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2.教材结构体系:明朝的建立政治上明朝统治政策经济上明末农民起义原因概况清朝的建立清朝统一全国原因清初的反抗概况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时序、时间;知道明朝清朝的疆域范围;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年代尺的绘制,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描绘地图,了解明清疆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材料、史料的研读,清楚年代更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史观,明确朝代更替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以史导论,论从史出;以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年代尺的绘制和地图的描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可样真正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诗】+图片(故宫)紫禁城七律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太和殿大乾清静,神武楼高养性深;金水桥白宁寿秀,九龙壁彩御花芬,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
【师】你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吗?【生】故宫【师】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
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第一目《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列举秦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知道从秦代到秦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结合课标以及八年级相关内容,这一课内容放在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的第一框,旨在通过对明清朝代更替的了解,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兴替,了解明清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要点提示:知道元明清三朝的更替;知道朱元璋、李自成、努尔哈赤等历史人物;明朝兴衰以及明末农民起义;清朝前期的兴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⑵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⑶清楚明清兴盛衰亡更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
料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描绘地图,了解明清疆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⑵学习明、清的更替过程,通过对材料、史料的研读,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
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
四、【教学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教学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⑴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⑵以史导论,论从史出;以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成为真
正的学习主体者。
六、板书设计:
明清帝国的兴替
二、清帝国的建立与兴起 1•女真崛起和清朝建立 2•清朝的统一
3•清初的弊政、调整与兴盛
七、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内容分为(一)、明帝国的兴衰(二)、清朝的建立与兴起两部分,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是 本课时的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更有兴趣, 我以古诗导入,课中穿插朱元璋、 李自成、努尔哈赤、
皇太极的事迹,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阅读、思考并且分组探究讨论,充分运用材 料对比不同的统
治政策导致不同的社会结局,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兴
一、明帝国的兴衰 1•明朝的建立 2•明朝统一疆域 3•明朝兴盛的措施和表
现
或替是与统治政策有密切相关的。
本课时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从导入开始就要求学生能回忆起上册所学历史知识。
但是一开始我忽略了让学生们一边观察大事年表,一边学着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这个过程,失去了一次巩固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掌握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能力的机会。
这是在第一个班上完课后及时意识到的问题,后来在其他几个平行班里及时运用,取得到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