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1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5
《乡愁》详细赏析一、给诗歌增添传统的色彩余光中曾经说过,他的乡愁诗写的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
无论是写李广、王昭君,屈原、李白,还是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都有一条清晰的“中国情结”贯穿其中。
尽管他的诗文中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他的诗歌中还是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仍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永不会改变。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诗经》的身影。
用他的话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的祖父余东有曾告诫子孙“富贵贫贱,同是人也,特其遇之不同耳。
倘吾厚富贵而薄贫贱,是贵势而某某某也”。
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使得余光中的诗歌饱含传统的理念,呈现传统的色彩。
二、给传统补充时代的因素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至此,这首诗的意境和思路突然变得开阔无边,“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便水到渠成。
所以,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
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真正的落脚点。
三、给时代注入情感的血液诗人不仅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更用行动来实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
2001年,余光中捏着一张窄窄的机票回大陆探亲。
2002年清明节,他第一次踏上了武进漕桥故土,第一次站在芳草萋萋亲人的坟头。
2003年十月,诗人携夫人范我存女士专程重返母乡常州,以解乡愁,找寻他梦中故乡的点点滴滴。
2005年的元宵节团圆夜,诗人回到大陆,回到四川,探视少年时代的八年记忆,探望他的诗友和他仰慕的前贤,找寻自己的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根。
余光中先生对著名编剧苏叔阳说,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从历史、文化、血缘来讲,即使天涯萍水相逢也会一见如故。
乡愁教案乡愁教案范文汇总5篇乡愁教案篇1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
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虚) (虚) (实)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
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
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
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
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
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乡愁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对于诗歌单元教学开始时所讲授的“专业术语”,进行学习小组内检查;2.每日“风火轮”基础知识检测(字词拼音、成语掌握、古诗默写)【评价反馈】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验,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到达扩大检测面,切实检查的知识点的效果;2.每日坚持基础知识夯实,可以帮助学生落实某些易错的生词或不扎实的基础常识。
【主要内容】1. 多次朗读诗歌,多种情势朗诵诗歌,以“读”带“品”;2.课堂初练笔——在品读基础之上,进行创写片段或整首诗歌的练习。
【评价反馈】1.朗读的情势多样,可以在课堂中继续呈现阶梯式递增的朗读效果;2.由于预留的练笔时间较充裕,创写前的情境设置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可以很快被学【主要内容】1.主要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化知识的一部分;2.读诗,学诗,也写诗——通过课堂对诗歌“音韵美”“情感美”的领会,在熟悉的情景设置中,寻找内心的情感方位,写下属于自己独有的诗歌。
【评价反馈】1.通过日常的训练,学生对于课堂小结与反思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了;2.诗歌创作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稍微显得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平时接触实在太少,但是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体现真挚情感的好作品。
教学过程设计【故事导入,情境创设】1.重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配乐用讲述故事的语气,娓娓道来。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人物的动作、神态和情绪。
3.在情境铺设后,教师配乐朗诵《乡愁》。
【设计意图】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在情境再现中,把握诗歌的基调;2.运用想象和联想,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更有利于了解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
【答疑解惑】对课文提示语中的概念“回环往复”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1.既然课本上有展示,有提示,就应该好好利用;2.同时在学生进入文本前,帮助他们扫清算解障碍,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写作情势。
【自由读,初品乡愁】1.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问题: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哪些情感?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得出本组内答案。
《乡愁》说课稿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高春峰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能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使学生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我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确定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五、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朗诵《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乡愁》诗朗诵余光中《乡愁》诗朗诵余光中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关于余光中的乡愁来赏析下![台湾]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第1课时乡愁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①余光中的幽默和年轻、开放的心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成都武侯祠与读者座谈“诗情与酒兴”,当吟诵起“乡愁”中的诗句“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时,他指向台下的夫人范我存,“今天我的新娘就在那头”,顿时全场欢声雷动。
②余光中逝世的消息传出后,著名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说:“余光中先生在中国文坛乃至现代诗坛都是有时代象征意义的人物。
这样一位优秀诗人的离世是我们大家的损失。
我对他充满感念和尊敬,有一种很舍不得的感觉。
”(1)请用正楷将选段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幽默.(____)吟.诵(____)逝.世(____)损.失(____)(3)第②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4)第①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答案】(1)略(2)mò yín shì sǔn(3)余光中先生在中国现代诗坛乃至文坛都是有时代象征意义的人物。
(4)“乡愁”应为《乡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
注意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
所有的字应当恰当地书写在格子的中间,四边留有一定的空隙。
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窄。
(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注意“吟”不要读成“yíng”。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余光中先生在中国文坛乃至现代诗坛都是有时代象征意义的人物”中,“文坛”“现代诗坛”构不成递进关系,应将两者互换位置。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乡愁”为诗歌的篇名,应用书名号,而不是引号。
2.背诵这首诗,根据原文填空。
小时候,乡愁是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___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篇1——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乡愁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七中学李婧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马思聪的《思乡曲》磁带。
教学课时2课时一、新课导入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海峡两岸,多少亲人不能团聚,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时候,不禁唱出淡淡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散文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三、文体链接这首诗写于1972年。
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又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柔情而又真挚的《乡愁》。
四、整体感知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慢板”,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的/船票../是一张/窄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的/坟墓..../是一方/矮矮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精读1.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邮票——写信可寄家愁船票——乘船可解相思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2.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
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形象?你能以句型“乡愁是___________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搏动的血管乡愁是雨中渴盼虹桥的芭蕉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一、巩固理解1.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十几亿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之上,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是全诗的诗眼,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4.《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5.《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6.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
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列举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天飞舞。
“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7.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乡愁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籍贯在内蒙古,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那里的土地。
而在这之前,她只有在梦里、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上,她的《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二、文章脉络《乡愁》:第一节: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节: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节: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离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节:写眼下两岸分离聚首艰难,浅浅海峡中华儿女凝乡愁——思乡思聚。
三、文章主旨这首诗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四、写作特点《乡愁》(1)借物喻情,富有形象美。
诗人从广泛时空中提取四个意象,借物喻情,用“邮票”代表小时候对母亲的思念,用“船票”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用“坟墓”表现与母亲的死别,用“海峡”抒发家国之思。
全诗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乡愁”,富有形象美。
(2)结构精巧,富有音韵美。
全诗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对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形式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同时各节在同一位置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其中“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以及四节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词的运用,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五、板书设计乡愁余光中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后来——坟墓——母子死别故乡之思↓家国之思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教学反思由单纯幼稚的孩童到多愁善感的少年,初中生多了些腼腆,多了一份深沉,但有时洒脱的外表下其实藏着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一颗不羁的心,的确,初中生成熟了许多,在课堂上很少举手,但不等于他们表现欲弱了,而是他们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
所以,我们的朗读决不能只是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机械活动,而是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
当朗读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者就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创造者,朗读本是极富创造性的行为。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尽显他们的个性才华?我觉得要做到朗读的开放性。
朗读活动的“开放性”是指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要限制得太死。
朗读本是读者对文本理解的外化表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对文章各人有各自的理解,那么他们对朗读的处理自然会有所不同,老师不能要求他们按统一模式来读,而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情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