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404.15 KB
- 文档页数:7
谈到广东汉剧,任何人无法回避这样一个命题: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的关系。
然而,二者的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的眼中,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青年一代,因为广东汉剧不以客家话道白,已经不认同它为客家戏;但老一代客家人不仅对广东汉剧感情很深,而且普遍认同“外江戏”(广东汉剧的前身)为客地的剧种,并形成“演剧向雇请潮州之外江班”[1](卷八)的惯例。
因此,看待这个问题,应该持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
同时,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大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尤具新的时代意义。
一、广东汉剧历史与客家文化外江皮黄戏,在清中叶的乾隆年间,已经开始进入粤东地区。
“外江戏”自进入粤东开始,就一直与客家族群、客家文化发生着深刻的联系。
广东汉剧两百多年的发展与变迁历史,就是与客家文化交融会通的历史过程。
1.外江戏进入粤东路线与客族南迁。
粤东客家族群,是历史上五次大规模南迁的结果,从东晋五胡乱华到南宋末年元蒙南侵,前后其南迁过程近千年。
关于客家人从中原腹地南迁粤东的路线,近代著名客家学者罗香林,对梅州诸族的家乘谱系进行考察后发现,自东晋以降特别是宋末以来定居梅州的客家人,他们南迁的路线都是从赣南经闽西,抵达客地梅州的。
[2](P55-57)历史是如此巧合:“外江戏”进入粤东,其中一条重要的路线也是从赣南,经闽西,再至大埔、梅县,最终抵达潮、汕。
潮籍地方戏研究专家萧遥天,在民国时期就撰文多次提及,外江戏进入粤东必先经客居地,“外江戏之入广东……其流入之路线必由闽西赣南经客家繁布之梅属诸县。
”[3](P90)“外江则自安徽播赣南、闽西,经客族嘉应州而至。
”[4](P3560)萧先生这一看法的目的无非是强调客家人对外江戏在潮汕地区繁荣所作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80年代,闽西戏剧工作者在客家人南迁闽、粤的重要通道宁化县发现了清乾隆年间,湖南“楚南戏”新喜堂班到此地流动演出时留下的历史记录。
在宁化坊田公社大罗大队池氏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康保成陈志勇*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社科项目《岭南濒危剧种研究》(项目编号:09160—3142304)的阶段性成果。
广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项目:1.广东木偶戏:广东木偶戏是广东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它以木偶为主要表演工具,配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传统音乐伴奏,展现了广东的民俗文化。
2.广东花灯:广东花灯是广东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元素。
它采用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形式,以灯笼、龙舟等形象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美好。
3.八会皮雕:八会皮雕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工艺,在皮革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形象。
它具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寓意,展现了潮汕地区的独特艺术风格。
4.广东牙雕:广东牙雕是广东特有的工艺传统,使用象牙等动物牙齿雕刻出精美的艺术品。
它以细腻的雕刻技法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代表了广东的工艺美术水平。
5.广东南音:广东南音是广东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被视为粤剧的前身。
它以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唱腔风格为特色,传承了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
6.口琴艺术(潮汕)、二胡艺术(潮汕):口琴艺术和二胡艺术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口琴艺术以小型口琴为主要乐器,二胡艺术则以二胡为主要乐器。
7.龙船节:龙船节是广东地区的重要民俗节庆活动,也是广东潮汕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节日期间,人们会划龙船、舞龙、放烟花炮竹等,庆祝丰收和祈求吉祥。
8.广东舞鼓(潮汕):广东舞鼓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表演艺术,以舞者手中敲击鼓、舞动身体的形式表达情感和节奏。
9.书画技艺(潮汕):潮汕地区的书画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技艺。
10.七彩岭竹编制:七彩岭竹编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使用竹子制作成各种装饰品、工艺品和日常用品。
其以多彩的颜色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11.扬州木版年画:扬州木版年画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以木板雕刻和彩绘的形式展现各种祝福和吉祥图案。
12.潮汕妈祖文化:潮汕地区的妈祖信仰和相关文化,包括潮汕妈祖庙会、庆典活动等。
《戏剧之家》2019年第21期 总第321期43戏剧研讨浅析客家文化对广东汉剧的影响林玉莹(广东省梅州市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广东 梅州 514011)广东汉剧作为客家地方戏曲,其形成、发展过程与客家文化密不可分。
客家文化的群居气息、审美观念、生态语境、人文环境、地域特色影响着汉剧的发展,而汉剧也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特色,两者交融会通。
一、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的关系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由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传入广东。
陆路由赣南的赣县,途径寻乌,再到梅州各县,水路从广州至海陆丰,到梅州,再顺梅江、韩江至潮汕。
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外江戏”进入粤东地区,都是先到达了客家地区[1]。
但是“外江戏”初入粤东时,并没有在梅州盛行,而是在潮汕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
同治时期、抗战时期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外江戏”在粤东潮汕地区遍地开花,受到了潮汕人的热情追捧,在民间成立的“外江戏”业余社团就多达近百个。
“外江戏”在潮汕地区的欢迎程度在抗战爆发后逐步减退,“外江戏”逐步向客家地区——梅州转移。
热衷于客家文化艺术事业的前辈肖道斋、罗梅波为挽救和延续“外江戏”组织成立了“新老福顺班”和“同艺国学社”,培养了一批汉剧人才,为恢复、延续汉剧演出的传统和今后汉剧团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汉剧开始复苏,并于1956年定名为广东汉剧。
此时,汉剧团在客家地区已经发展到二三十个有余,成为了广东汉剧新的发展中心。
[2]二、广东汉剧受客家地区的影响一是融合了客家本土声腔。
诞生于17世纪的汉剧,主要的声腔有二黄、西皮。
流传至客家地区后,为了迎合当地受众的需求,逐步融合了客家本土声腔。
在二黄、西皮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曲、民间小调、大阪等客家本土声腔,形成了具有客家风味的声腔剧种[3]。
二是吸取了客家地区音乐。
在汉剧改革音乐形式的过程中,汉剧与客家当地音乐相互借鉴吸收。
由于客家地区的汉乐班社在表演过程中为了助兴会表演一些广东汉剧的剧目,为了提高班社的影响力,许多班社采用广东汉乐曲牌作为间奏音乐烘托氛围,使得汉剧的音乐表现力更加多元丰富。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南国牡丹”——梅州地区广东汉剧初探叶文意(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8000)【摘要】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素有“广东汉剧之乡”等美称。
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是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
【关键词】“南国牡丹”;汉剧【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一、广东汉剧概况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二黄声腔为主的板腔体剧种,辅以大板、昆曲和小调等,在广东潮汕、梅州、河源等主要地区进行活动,并以音乐唱腔优美动听著称,被誉为“南国牡丹”。
舞台语言用“中州韵”,后来因与本地客家语言杂陈,致使语言逐步接近普通话,所以,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中唯一使用普通话的剧种,也是除京剧外在全国地方剧种中极少数使用普通话的剧种之一。
“外江戏”于清朝乾隆年间入粤,嘉庆、道光年间流行于粤东、粤北和闽西、赣南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1933年,“外江戏”改称汉剧,因其艺术风格有别于湖北汉剧,1956年定名“广东汉剧”,2008年,广东汉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广东汉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精神层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科技的发达使人们更喜欢在电视或者网络上追现代剧,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外国歌舞剧的多元素所吸引,掀起了一股学习歌舞剧的热潮。
而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广东汉剧则被因无法欣赏传统汉剧的内涵文化,使广东汉剧成为濒绝物种,并成为一种小众文化。
(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创新是广东汉剧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源泉。
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创汉剧是相对传统汉剧而言的,广东汉剧的创新包括声腔、开场模式、过门等方面的创新。
每个时代经过一定的发展变化,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也会相对应发生变化,而广大民众审美的口味也会变得不一样。
2019-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广东汉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魏瑞新(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广东梅州514000)摘要: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是祖先留下的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而广东汉剧作为广东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应该与其它自然物质资源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呵护。
汉剧想要得到振兴,关键在创新。
广东汉剧的发展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传统的理性继承正是当代人所应具有的文化传承观。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广东汉剧的现状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廓清认识,进一步认识保护广东汉剧的重要价值,为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创建广东文化高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广东汉剧;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127-01一、前言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规模之大、历史之久、数量之多、影响之广,都可以称为表演艺术的古今奇观。
而广东汉剧就是戏曲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二、当前广东汉剧的生存状况(一)当前广东汉剧文艺院团的发展现状目前,现存国有文艺院团仅有四个,生存空间、流广区域以及受众群体不断萎缩,政府对剧种经费投入不足。
院团软硬设施薄弱,体现在基本没有标准剧场(各县、镇剧场都已拆除)。
比如,广东汉剧院大楼于2006年8月动工兴建。
大楼建筑含主体剧场(即现亮胜艺术中心)、排练场(即现“南国牡丹”剧场)、练功房、舞美制作室、录音棚、化妆室、展览室、行政办公室、会议室、单身宿舍、仓库等。
2008年9月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
但由于客观原因,项目竣工时,原本属于剧院的亮胜艺术中心剧场却为市电视台管理使用。
因广东汉剧院没有一个主体剧场,造成剧院只能在排练场(即现“南国牡丹”剧场)开展排练、演出工作;因现有排练场和演出剧场在设计和建造上完全不同,排练场不但不能开展大型演出活动(特别是戏曲艺术演出),更不能发挥剧场应有功能,严重影响一个剧种艺术的传承发展;由于亮胜艺术中心剧场与剧院大楼在建筑设计上的水电、消防等设施相连,造成管理上的诸多不便。
广东是一个移民省份。
古代为瘴疠之地,而如今却是繁华之域,如果没有几千年几百年来前赴后继的外来移民、南渡衣冠,是不可能有今日的。
而移民多自北来,尤以河南,陕西,山西等中原一带为多。
几经转折,几经融合,终入粤地。
而据入粤之先后、与土著融合之程度,又形成汉之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或福佬)。
三大民系各有特色,合为广东之三夺奇葩。
语言:广府说粤语(又称广州话、广东话、白话),客家说客家话(又称新民话、艾话),潮汕说潮州话。
聚居地:广府居珠三角、粤西、粤北;客家居粤东、粤东北、粤北,散居珠三角及粤西;潮汕居粤东四市。
入粤先后:广府》潮汕》客家与土著融合程度:广府》客家》潮汕人口:广府》客家潮汕广府的代表城市为广州;客家代表城市为梅州;潮汕代表城市为潮州。
客家居山,潮汕靠水,广府山水兼居。
广府人善经商,客家多从政,潮汕两者兼之。
广府人会花钱,潮汕人会赚钱,客家人会省钱。
普通话水平:客家》潮汕》广府饮食口味:广府潮汕好清淡,客家口味浓厚。
戏剧方面:广府有粤剧,潮汕为潮剧,客家为广东汉剧。
重学程度:客家》潮汕》广府重商程度:潮汕》广府》客家富裕程度:广府(珠三角)》潮汕》广府(非珠三角)》客家团结程度:潮汕》客家》广府男子身高:潮汕》客家》广府女子相貌:潮汕》客家》广府女子优秀程度:客家》潮汕》广府重男轻女程度:潮汕≈客家》广府大男子主义:客家≈潮汕》广府超生现象:潮汕》客家》广府体育:广府潮汕好篮球,客家好足球海外侨民分布:广府多在欧美,客家潮汕多在东南亚■开放务实的广府人广府文化分布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居地。
广府人是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也最早受到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最具开放性。
广府人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敢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
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第一个工程师詹天佑、第一个飞行员冯如即为杰出代表。
广府人具有冒险、创新精神,在近代史上极具反抗性和斗争性,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东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是什么
广东的传统文化有:粵剧、潮州话、龙舟竞渡。
其中广东粵剧是由广州的“羊城大曲”演变而来,也叫广东汉剧,又称南词。
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东南亚各国广为流传,并有部分传入朝鲜、曰本及越南等地;潮州话是客家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粵东和粵西部分地区。
潮州话也叫潮州话是一种方言,它是闽语的一个次方言。
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潮汕方言与福建闽语、官话有密切关系;潮州话与客家语有密切关系;而梅州客家话又与广西客家话等广西北部语系有密切关系。
潮汕传统文化是指潮汕地区特有和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
具体包括:岭南饮食习惯;。
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探讨作者:姚伟华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04期摘要广东汉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发展渊源,成为了戏剧史的代表。
广东汉剧属于客家地方戏,与当地的客家文化气息息息相关。
为进一步了解广东汉剧知识,需要积极了解广东汉剧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站在审美的视角分析问题,有效弘扬并推广广东汉剧,促进社会的快速变革。
本文首先分析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的关系,然后分析广东汉剧的文化特点,最后分析广东汉剧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广东汉剧文化解读0前言因为广东汉剧属于客家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广东汉剧发展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并与客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客家文化与广东汉剧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及时解读广东汉剧的文化,进一步了解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的关系。
广东汉剧的语言吸纳了客家方言,延续汉剧传统,以普通话为主要念白,同时相应的剧本还使用了一定的汉腔汉调,更多的吸收了当地的俗语,从而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广东汉剧文化。
广东汉剧的题材源于客家民众的生活,因此多以历史故事为话题,偏向于社会题材,通过采用汉剧的形式来反映出客地民众生活,积极保护广东汉剧,有效传承广东汉剧文化。
1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的关系广东汉剧的发展过程也是客家文化与广东汉剧相互融合的过程,广东汉剧的形成与发展与客家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汉剧最早流入广东是在17世纪,随后在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有特色的广东汉剧,它是外江戏的前身。
广东地区人们热衷于客家文化事业,积极研究外江戏,同时成立新老福顺班和国学班,组织并培养了一大批汉剧人才,实现对汉剧文化传统的有效继承和发扬,因此常常活跃于粤东客家地区的表演舞台。
广东汉剧作为客家地方性文化与戏剧声腔文化的结合物,逐渐的广东汉剧走进广东地区,常见的汉剧作品有:二黄声腔、西皮等,为更好的迎合地区人们对文化作品的基本需求,积极了解相关的民间小调、大阪、佛曲等客家文化,游戏造就了现在具有一定客家特色的声腔剧种。
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瑶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而位在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则融入了吴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其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如下:1、戏剧音乐客家山歌客语流行音乐采茶戏(三脚采茶戏)平安戏(收冬戏)木偶戏客家八音广东汉剧(广东客剧)山歌剧客家布袋戏(以客语发音的布袋戏。
其中以云林县最为著名)踩马灯渡台悲歌2、民俗项目广州客家猫舞客家傩舞3、客家建筑客家土楼:又称为围楼。
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
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地为闽、粤、赣边境。
围屋(围龙屋):围龙屋,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外围最多的有十几围,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
主要分布在广东,现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在香港新界。
赤柱八间屋4、饮食文化客家人勤俭刻苦,平时省吃俭用,只在年节与朔望祭拜祖先神明,或是婚丧喜庆宴客才会宰杀牲畜。
为了不浪费食材,极讲究妥善运用牲畜之各个部位作成佳肴。
演变至今,已形成“四炆四炒”的八道宴客标准菜色。
5、武术客家人在体型上吃亏,与人对打,务求一击中的,因此客家武术出手必中要害,在攻击时上以咽喉、中以心窝、下以阴部为重心,主要是让敌人暂时痛到无力反击,并争取脱逃的空间和时间,或加以反击。
客家龙形拳客家流民拳布鸡拳金鹰拳6、节日7、民间信仰伯公义民爷三山国王三界爷:即三官大帝龙神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北、宜兰、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
广东汉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广东汉剧是广东省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源于汉剧,与粤剧、客家戏、潮剧、珠剧等一起被称作粤剧系。
在广东汉剧中,唱腔高亢、表演热烈、音乐舞蹈丰富,是一种富有广东民俗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对广东汉剧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广东汉剧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广东汉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广东省民间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让广东汉剧得以传承和发展,就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广东汉剧的美和魅力。
另外,要加强广东汉剧传承者的培训,传承者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传承广东汉剧的精华,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其次,广东汉剧的发展需要创新。
传承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还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进行一定的改变和创新,让广东汉剧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观念。
例如,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融入电影、电视、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创新表演方式,增加观赏性和吸引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为广东汉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举办演出比赛、展览和赛事等。
最后,政府部门在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政策,为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比如,可以在文化领域发放专项基金和奖励,增加文化金融支持,优化政策环境,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宣传和推广广东汉剧,提高广东汉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总之,广东汉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要重视广东汉剧的传统文化价值,坚持传承和发展的双重性,让广东汉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梅州戏曲--广东汉剧介绍一、广东汉剧简介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
流行于广东的梅州地区、惠州地区、韶关地区等闽粤赣边区各地。
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梅州的广东汉剧院是演出广东汉剧的主要团体,因此广东梅州又被誉为广东汉剧之乡。
二、历史沿革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外来戏班在广州建立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戏班的琼花会馆各立门户。
外江班进入粤东后,吸收当地人入戏班学戏和演出。
之后,又进入操客家语的梅县一带,吸收客家“中军班”艺人参加,在此过程中,融合粤东民间音乐和佛、道乐曲,以及中军班音乐(兴宁、梅县地区民间婚丧喜庆活动的吹奏乐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但它在许多方面仍与徽剧有一脉相承之处。
广东汉剧除在广东的韩江、东江流域流行外,其班社还常到闽西、闽南和赣南活动。
广东汉剧在东南亚一带也颇有影响,早在清光绪初年,就有荣天彩班到泰国演出;1910年,老三多班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流动演出达3年之久。
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华侨聚居地,还有业余演唱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潮、汕地区沦陷,广东汉剧艺人迁徙流离,班社解散。
建国后,于1950年成立了大埔民声汉剧社(前身是同艺国乐社)、梅县艺光汉剧团、文光汉剧团等。
1959年成立了广东汉剧团(1959年改组为广东汉剧院)。
1960年以后,汕头、梅县、韶关等地区的专业剧团有十多个,另有不少业余剧团。
三、角色介绍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红净、乌净七大行。
此外还有包单、杂(打杂),俗称小行。
大行中的生、旦、丑、公还可细分为各“当”,如“公”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