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戏曲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昆曲简介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前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戏剧谓是名扬海内外,世代薪火相传,大舞台上精彩绝伦,台下拍案叫绝!那么,要使这些经典国粹继续传承,我们必须首先对其产生认识的兴趣,接下来就是认识戏剧,走进戏剧,最高的境界就是学习并弘扬戏剧。
本文选取邕剧与京剧,通过介绍其特点,发掘其异同点,从而丰富大家的知识面,让新一代年轻人树立弘扬戏剧文化的意识,从而稳固国家戏剧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邕剧京剧特点异同弘扬稳固根基我国的戏剧种类繁多,如:河北的河北梆子,评剧;北京的京剧;山西的弦子腔;内蒙古的二人台,漫瀚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广东的粤剧,潮剧;广西的桂剧,邕剧等等。
它们各有千秋,自成一派,形成中国风格迥异的,体现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形式。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选择三个点:唱腔,语言以及表演风格,看看京剧和邕剧之异同点。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广西的特色剧种之一:邕剧。
早在清朝末期,邕剧已在桂中、桂南地区流传开来,甚至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受到极大的欢迎。
邕剧起源至今将近200年,是南宁独有的剧种,根据南宁的简称“邕”和“老戏”,用邕州官话演唱而定名。
据不完全统计,邕剧的剧目原来很丰富,约有五六百个大小戏。
不幸的是,在遭受“文革”的冲击后,邕剧日渐衰微,甚至濒临消亡。
邕剧曾称为老戏、广戏、五六腔、本地班等,1951年定名为邕剧。
邕剧主要流行于广西南宁、百色、钦州等地。
有着近二百年的历史。
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故名“邕剧”。
该剧在宾阳戏和武鸣老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属皮黄系统。
唱腔和剧目与桂剧相近,也吸收粤剧的一些艺术因素。
邕剧以其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优美典雅的独特风格,隽拔机智的戏剧语言而独具特色。
【1】那么,邕剧的独到之处有哪些呢?首先,它的表演风格【2】令人折服。
邕剧的表演极具特点:风格古朴、粗犷,其文戏表演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
武打则粗犷激昂,表演夸张、泼辣,讲究硬桥实马,拳、刀、枪、叉、棍、牃各有套路,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
中国五大戏曲句中
1、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
2、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
4、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5、豫剧,发源于中原。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昆曲的名词解释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昆剧参与其中。
发展历程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代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
明代时称南戏为《传奇》。
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
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
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
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
如今,全国有八家昆曲院团,从业人员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人,足见当年昆曲演出之兴旺。
那时候,演出的场合也各式各样:家里、别墅里、草台乡间,甚至江南水乡的楼船上也能演昆曲。
黄梅戏有哪些基本常识-黄梅戏的基本常识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讲讲黄梅戏的基本常识,快来了解吧!伴奏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
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
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
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
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
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
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
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起初,黄梅戏无伴奏曲牌,抗日战争前后因与徽调、京戏同台演出,才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大开门》、《小开门》、《枯皇天》等曲牌。
建国初期,艺人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吹打及道教音乐中的《游春》、《琵琶词》等曲牌,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
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
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中国传统文化戏剧介绍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戏剧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演艺术技巧。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吸引了数代观众。
中国传统文化戏剧是一面璀璨的艺术之镜,既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二、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戏剧的代表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中国戏曲主要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音乐、舞蹈、表演风格和剧目。
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王”。
京剧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精致繁复的化妆和华丽的戏服而闻名。
它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特点,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京剧的演员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掌握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
京剧剧目包括历史剧、宫廷剧、现代剧等,常常以表现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为主题。
三、舞剧舞剧是中国传统文化戏剧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法,融合了音乐、服装、布景等元素。
中国舞剧以动人的舞姿、精湛的技巧和独具匠心的编排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中国舞剧有《红色娘子军》、《梅花》、《白毛女》等。
其中,《红色娘子军》以红色经典为素材,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故事。
《梅花》则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梅花的崇拜与赞美。
这些舞剧通过精彩的舞蹈动作和饱含情感的表演向观众传达了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四、杂技杂技是中国传统文化戏剧中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以其卓越的技巧和独特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杂技表演常常包括平衡、飞檐走壁、走钢丝、倒立等各种难度极高的动作。
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杂技表演既需要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又需要艺术的表现力和灵活性。
杂技演员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反复琢磨,达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水平。
中国的杂技表演常常在国内外演出时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五、音乐剧音乐剧是中国传统文化戏剧与西方音乐剧的交融产物,是具有现代流行音乐和剧场表演元素的舞台艺术形式。
梅州戏曲--广东汉剧介绍一、广东汉剧简介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
流行于广东的梅州地区、惠州地区、韶关地区等闽粤赣边区各地。
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梅州的广东汉剧院是演出广东汉剧的主要团体,因此广东梅州又被誉为广东汉剧之乡。
二、历史沿革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外来戏班在广州建立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戏班的琼花会馆各立门户。
外江班进入粤东后,吸收当地人入戏班学戏和演出。
之后,又进入操客家语的梅县一带,吸收客家“中军班”艺人参加,在此过程中,融合粤东民间音乐和佛、道乐曲,以及中军班音乐(兴宁、梅县地区民间婚丧喜庆活动的吹奏乐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但它在许多方面仍与徽剧有一脉相承之处。
广东汉剧除在广东的韩江、东江流域流行外,其班社还常到闽西、闽南和赣南活动。
广东汉剧在东南亚一带也颇有影响,早在清光绪初年,就有荣天彩班到泰国演出;1910年,老三多班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流动演出达3年之久。
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华侨聚居地,还有业余演唱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潮、汕地区沦陷,广东汉剧艺人迁徙流离,班社解散。
建国后,于1950年成立了大埔民声汉剧社(前身是同艺国乐社)、梅县艺光汉剧团、文光汉剧团等。
1959年成立了广东汉剧团(1959年改组为广东汉剧院)。
1960年以后,汕头、梅县、韶关等地区的专业剧团有十多个,另有不少业余剧团。
三、角色介绍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红净、乌净七大行。
此外还有包单、杂(打杂),俗称小行。
大行中的生、旦、丑、公还可细分为各“当”,如“公”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越剧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
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派艺术唱腔基础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
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
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二胡,主要伴奏乐器,一人为主胡,二到三人为二胡艺术特色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
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流派形成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于写《越剧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已调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
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
45种中国戏曲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京剧《玉堂春》“苏三离了洪桐县”…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历久弥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有戏曲剧种达三百六十余种,你都知道哪些?一起来了解下传统文化吧。
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清代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融合形成京剧。
优秀剧目:《空城计》《四郎探母》2、晋剧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
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
3、评剧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逐步完善,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优秀剧目:《花为媒》《秦香莲》4、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进入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河北梆子拥有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
优秀剧目:《蝴蝶杯》《秦香莲》5、吕剧呂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由琴书演变而来。
吕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语言淳朴生动,唱腔优美悦耳,音乐语汇丰富多彩。
优秀剧目:《李二嫂改嫁》《借年》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北曲名词解释
北曲是中国古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北方地区,主要流传于明清时期。
北曲是汉族地方戏曲的一种,以诗作唱,相对于南曲而言,北曲
演唱的方式更加写实,内容多涉及农村、市井百姓生活、社会现实等。
北曲的音乐特点是节奏明快,旋律高亢,歌唱技巧上注重声腔的掌握
和表达力的体现。
北曲在其发展中吸收了南曲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的一些特点,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强调音乐的鲜明表达力,力图通过音乐来表现
戏剧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北曲也注重剧情的发展和推动,故事情
节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在
剧目上,北曲的代表性作品有《桃花扇》、《汉宫秋》、《梁祝》等。
此外,北曲也在演唱形式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它不仅注重音乐的
表演,还注重演员的形体动作、舞蹈和道具的运用,丰富了舞台呈现
的形式。
北曲的演唱也有一定的固定套路,如引子(即演唱前的书面
序言)、前发(角色的现身段)、中发(角色的表演段)和尾发(角
色的离场段)等。
这些套路的运用使北曲的表演形式更加规范、统一。
总的来说,北曲是中国古代地方戏曲中的一种,音乐风格独特,
剧情丰富多样,通过较为写实的方式将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表达出来。
它的发展离不开南曲和其他地方戏曲的影响,在演唱形式上也有独特
之处。
北曲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艺
术的一种形式。
花鼓戏巜玉佩戏》简介
长沙花鼓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汉族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十二属县——长沙、善化(今望城)、湘阴、浏阳、醴陵、湘乡、宁乡、益阳、安化、茶陵、攸县等地。
长沙花鼓戏形成、流行的广大地区各地方言有较大差别,旧称“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随着艺术交流的频繁,逐渐演变为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
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如常德全区、湘西、怀化的部分城镇,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长阳、五峰、鹤峰等地。
在常德花鼓戏流行最盛的常德地区,古为三苗、南蛮之地,自古巫风昌盛。
三闾大夫屈原曾在这一带改陋词,附巫音,作《九歌》之曲。
民间巫傩之风,绵延不绝。
明中叶以来,常德一带民间歌舞活跃,蕴含楚文化的各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为常德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
但是,因受地域文化,尤其是湘中山歌、民间小调、地花鼓的熏陶;受本地勤劳朴实、敢为人先的民性,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个性和本土情怀的影响。
汉族戏曲
历史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傀儡戏和角抵之戏。现存东汉画像石上还可以看到乐舞和角抵的场面。
西晋南北朝时期,戏剧开始形成,但主要限于宫廷表演,在民间的影响不大。
全国戏曲全部种类介绍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
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
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
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
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
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
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
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
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
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
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
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
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
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
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
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
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
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
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
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
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