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大民系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岭南民间文化》期末复习资料三、问答题1、简述三大民系的形成。
答: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
(1)广府民系。
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它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历史上中原人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他们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还有粤中、粤西的一些县市,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属壮侗语族,这是以古越族语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
(2)客家民系。
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有一部分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他们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才到粤、闽、赣山区的三角地带落籍。
客家人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
(3)福佬民系。
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洲、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
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唐天宝元年设立了潮洲郡,唐宋以后,潮洲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成为粤东最大的商业中心。
2、简述三大民系的特点。
答:(1)广府民系的特点: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
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
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客家民系的特点:客家民系的特点是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
喜爱唱山歌。
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
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
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
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福佬民系的特点:福佬民系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商品意识,富于冒险开拓的精神,博采众长。
但有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的弱点。
潮州人喜爱喝工夫茶,听典雅富丽的潮剧。
潮绣绣工精美传神,工艺品、潮州小食等表现潮州人精巧的手工。
【摘要】民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创立的描述亚文化群体的概念。
人们习惯于把广东汉族居民分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
本文对三大民系的概念逐一作出界定,并指出广府、客家、潮汕都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纯洁性,而是植根于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从方言特征和民性特征两方面着手分别分析了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系广府客家潮汕广东,背靠巍峨南岭,南临浩瀚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横亘北部的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
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开发,在土著南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的整合、融合、创新、升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
广东独特的文化体系塑造的其独特文化个性,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也不少,例如《说是说非广东人》(叶曙明、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王国梁、团结出版社)、《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雷铎、广东经济出版社)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广东岭南文化或广东人的民性。
不过人们所谈论或理解的“广东人”指的往往只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人,而且人们一般观念上的广东文化标签—粤语、粤剧、茶楼文化、年宵花市等等,其实也是意指广府文化。
熟知广东的人都知道,广东人又分为三支,在粤东还分布着与“正宗广东人”的广府人泾渭分明客家人和潮汕人。
广府、客家、潮汕就是所谓的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民系文化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民系文化。
全国八大民系,广东独占其三,分别是广府、客家和潮汕(闽南民系的分支)三大民系。
广府语言例如:客车-巴士;出租车-的士;球-波;衬衣-T 恤衫;聚会-派对;胶卷-菲林;小商店-士多;小费-贴士;票-飞等等这种现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都远不如粤语突出。
论文全文:广东省的居民主要由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的人民,外加黎、苗、瑶、壮、回、满、畲、京等多个世居于广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组成。
其中三大民系的人民是广东居民的主体。
一.三大民系的分布广府民系: 主要分布在广州,番禺,南海,佛山,东莞及以南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中山,江门,珠海,肇庆,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地区)潮汕民系: 主要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普宁,汕尾等地区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清远,深圳龙岗等地区。
二.三大民系的特点:1. 广府民系:历史文化特征:广府人主要由中原地区自秦以来的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
其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人民的表现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的遗传,又受中原汉文化的哺育,更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因此具有多元化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征越族之际,珠江流域就开始得到开发,中原文化逐步进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广东地域有建立起地域性的南汉政权. 经济开始自成一体的发展。
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更是初具规模。
到了明代,珠江三角洲成为当时岭南地域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
清代以来, 珠江三角洲的近代工业新兴产业更是发达。
广州这座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府人民在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人们以多层次的、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其文化精神特征有如下表现:一.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
广府民系的人们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善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
二.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精明能干,善于计算的素质和敢于探索和尝试的精神。
正是广府民系人民善于经商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多元化的农工商经济三.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市侩性, 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
一、广府民系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被当时统治者称为“蛮夷”之地。
古书上所谓狼、僮、徭、獠、俚、蛋等,多为对百越诸族的蔑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生存到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
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 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民”) 。
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秘而又迷人的魅力。
广西有11 个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即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汉族有桂柳话、粤语、客家话、平话、湖南话、福建话六大方言,以及“水上居民”。
不同民族、民系的居民群体,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优势。
他们在共同生存的竞争中取长补短,拓展、交融、充实提高,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后来居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果,为全国所瞩目。
(一)三大民系的形成与特征历代迁居岭南的中原人,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群落,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分别构成了岭南东部汉族的“三大民系”。
即: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1、广府民系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50 万戍五岭;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率数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
他们所居住的地域,主要是珠江三角洲,还有粤中、粤西的一些县市,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属壮侗语族,这是以古越族语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
广东三大民系民系,一般是指民族内部有同类语言、文化、风俗,并互相认同的分支,最早见于罗香林教授的《客家学导论》,当前对于汉族内部民系的划分,学术界并无统一的观点,有学者提出八大民系的说法,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分为十六个民系更加合理。
八大民系是指北方民系、晋绥民系、吴越民系、湖湘民系、江右民系、广府民系、闽海民系和客家民系,十六个民系则是将进一步北方民系又拆分成九个民系,分别是东北民系、燕幽民系、冀鲁民系、胶辽民系、中原民系、关中民系、兰银民系、湖广民系和江淮民系。
而在广东省内,一般认为有三大民系,分别是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海陆丰人一般会根据其使用语言分别列入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而湛茂地区也会根据使用语言分入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
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的定义较少有分歧,但关于潮汕民系和福佬民系,学术界并无统一说法,有学者认为潮汕民系也是闽民系的分支,理由是大部分潮州人的祖先一般是经由福建迁移至粤东地区定居,而且潮州话和闽南话很是接近。
但这一观点其实是存疑的,首先是认同感,潮州人很少认同自己是福建人,但一般会认同自己是广东人,强硬将潮州人分入闽民系并不妥当,其次是风俗,潮州人和福建人的差异其实并不小,如果仅凭妈祖信仰是不足以归入同类项的。
实际上,潮州人的说法还是基于潮州话作为前提来划分的,也就是说,潮汕四市包括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讲潮州话的人群是潮汕民系,而四市讲客家话的人群仍然属于客家民系,潮汕以外的地方比如国内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以及东南亚、北美、澳洲等国外地区,只要是讲潮州话的人群也会被认为是潮州人。
至于湛茂地区讲雷州话的人群,也有人认为属于闽民系,但闽民系的说法以地域命名,本身就存疑,六甲番人认为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古河洛民系。
只说三大民系,按祖先来到广东的时间先后排序,分别是广府人、潮州人、客家人,最早来到岭南的广府人是赵佗所带领的秦军,而第一批潮州汉人是五胡乱华时的中原人,而客家人的最早祖先则是在安史之乱后迁移至此。
岭南文化列举题: (2)简答题: (3)赵佗&南越国 (3)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的形成及特点。
(4)六祖慧能体现了哪些佛教文化? (5)思想文化特征 (6)饮食文化特征: (7)岭南建筑(三大民居): (8)论述题: (12)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12)自梳女&不落夫家: (12)试述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4)近代发生在岭南的两大思想革命 (15)“广东是不是文化沙漠”的讨论 (15)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8)列举题:广东三大民系:广府、客家、福佬广东四大名园:指顺德的清晖园、和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中国四大名绣: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广东四大剧种:粤、潮、汉、雷四大声腔: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梆子腔、皮黄腔、昆腔、高腔)广东四大名山:罗浮山、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海幢寺广东三大民系民居:客家围屋(围龙屋、土围楼、土楼)、广府西关大屋、潮汕四点金(下山虎四马拖车)民间艺术:鳌鱼舞、广州的三雕一彩一绣(象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粤绣(广绣和潮绣)、增城榄雕、潮汕木雕,潮汕陶瓷,潮汕剪纸,潮汕嵌瓷、石湾工艺陶瓷、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雷州人龙舞、佛山剪纸、佛山秋色、潮汕抽纱、枫溪瓷雕、肇庆端砚、新会葵艺、高、州角雕、东莞烟花以及肇庆草席、阳江风筝、佛山醒狮、岭南盆景、广州红木家具、潮州锣鼓和麦秆贴画古典音乐:雨打芭蕉、饿马摇铃、龙飞凤舞、汉宫秋月、步步高、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历史名胜:陈家祠、南越王墓、黄埔军校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广州十三行、韩山书院、冼太庙、丹霞山、西樵山、白云山、中山纪念堂、百花冢、黄埔古巷岭南历史名人:孙中山、冼太夫人、袁崇焕、梁启超、洪秀全、叶剑英、邓世昌、罗定、丁颖、叶挺、庄子试妻:第一部改编自粤剧的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片,中国第一部在海外放映的电影,中国第一个女性演员。
广府是指哪里
1、广府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主要指的是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佛山、深圳、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等城市,也就是广东中西部和广西东部地区,以粤语为母语,广府人最早是由早期移民和古越族融合而成,既有古南越的遗传,又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2、广府指的是广东汉族民系列,我们现在所说的广府人最初指的是秦朝遗民,现在也是我国广东省三大民系中的第一民系,也是分布范围最广的闽西,这里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饮食、语言、风俗等。
3、广府民系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且它流传过程中时接受了古越、中原汉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殖民地畸形等因素的影响,让更具内涵和层次感,因此相较于其它的民系,广府也是最具开放性的。
4、粤语是广府民系的母语,不过它的地方口音差距较大,以广州话为标准,相当于汉语中的普通话。
在广府民系中,对本民族有极强的认同感,以粤语文化为荣,在饮食、语言以及生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岭南文化[填空题]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和()。
参考答案: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填空题]2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民系的风俗。
参考答案:客家[填空题]3五羊神话”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这一神话的记述中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哪些特质?参考答案:公元前9世纪,周朝的楚国在如今的广州建造了一个城邑,名叫楚庭。
有一年,楚庭因连年灾害,田地荒芜,农业失收,百姓饥荒。
有一天,南海的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红橙黄绿紫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只仙羊,仙羊口衔一棵一茎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这座城市。
仙人把稻穗赠予百姓,把五只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
从此,广州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也开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称。
岭南文化特质: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填空题]4建于地面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参考答案:干栏式建筑[填空题]5建于地面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参考答案:干栏式建筑[填空题]6岭南百越古族中黎族人狩猎流行的是()分配方式。
参考答案:见者有分[填空题]7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参考答案:广府民系[填空题]8龙母生日是农历(),其热闹程度,可谓岭南民间盛会中首屈一指。
参考答案:五月初八[填空题]9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参考答案:广府民系[填空题]10岭南建筑特点,应该以()为代表。
参考答案:广府民系[填空题]11试述岭南水神演变的特点.参考答案:岭南的水神比中原的丰富.根据古籍的记载,中原原始水神的说法基本上都是由兽而变为鱼龙(蛇)的,传说中的龙王、共工、应龙、夔、无支邪等都是属于水神,它们的前身不是鱼就是兽,没有别的.岭南水神的来源与中原原始的说法差不多,也多是与鱼龙(蛇)有关.但因岭南地区开发比较晚,中原水神的原始形态的流人有一个过程,而本地面临的水患比中原地带还要频繁,帮急需这方面的权威出来治理,龙母、天后、洪圣等本地的水神便应运而生.同时随着中原文化的浸人,北帝南来也化为水神,火神祝融也变为水神,武将马援也得兼柱水神之职,这一切也许是当时的应急措施,但他们却能扎下根来,说明水乡确实需要众多的水神,才能分工负责各方水域的工作,就象人间社会一样.这一点也正好反映了广东人讲求实际,善于变通的人文心态.从水神的演变来看,可以看出,不管是人上天还是神下地,也不瞥是从星辰变为神,还是从动物变为神,都必须先向原始水神的形态靠拢,如天神祝融乘两龙,北斗七宿化龟蛇等,这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但这古老的文化思想要在岭南扎下根基,必须经过当地民众的选择和改造,杯融•北帝二神都与一个}r夫相关,变成了民间传说的洪圣大王,能使“海不扬波”,才能香火鼎盛.[填空题]12广东刘三妹的传歌路线,形成了岭南山歌风物圈.这个风物圈涉及岭南地区哪些地域范围?参考答案:在广东,对刘三妹的称呼各地有不同,梅县、兴宁一带称刘三妹;清远、肇庆、阳春一带,有称刘三妹的,也有称刘三姐的,连县、阳山一带有称刘三姑、刘三娘的,阳江称之为刘三妈,电白称之为刘三太,虽然说这些刘三妹不一定就是指一个人,但从各种传说和呈现的歌唱风格看,广东至少有两个刘三妹,一个是新庆的刘三妹,一个是兴梅的刘三妹.但不管是哪一个刘三妹,抑或是广西的刘三姐,民间对她的称谓都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或出了一个风俗圈,这个风物圈东起梅县,西至谦州,北到韶关、柳州,南至雷州半岛.[填空题]13简述岭南文化的特质.参考答案:(1)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岭南文化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无论是在绘画、音乐等文化方面,还是在饮食、建筑、经商等实业方面,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2)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另一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的弊端,提倡“创造新器”、“著作新书”、“启发新俗”,由此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3)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广东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本地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品的倾向.[填空题]14简述刘三妹称谓的不同与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的风俗文化.参考答案:在广东,对刘三妹的称呼各地有不同,梅县、兴宁一带称刘三妹,清远、肇庆、阳春一带,有称刘三妹的,也有称刘三姐的,连县、阳山一带有称刘三姑、刘三娘的,阳江称之为刘三妈,电白称之为刘三太,虽然说这些刘三妹不一定就是指一个人,但从各种传说和呈现的歌唱风格看,广东至少有两个刘三妹,一个是新兴的刘三妹,一个是兴梅的刘三妹,刘三妹传得广远.但不管是哪一个刘三妹,抑或是广西的刘三姐,民间对她的称谓都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它的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乃至云南东部的部分地区,它明显区别于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的风俗文化.[填空题]15岭南文化有哪些特质?试述之。
论文题目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2008级学号 200824021127 学生姓名区航宇指导教师韩月香完成时间 2011年 6 月肇庆学院教务处制广东三大民系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特征区航宇指导教师:韩月香【摘要】民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创立的描述亚文化群体的概念。
人们习惯于把广东汉族居民分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
本文对三大民系的概念逐一作出界定,并指出广府、客家、潮汕都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纯洁性,而是植根于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从方言特征和民性特征两方面着手分别分析了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系广府客家潮汕广东,背靠巍峨南岭,南临浩瀚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横亘北部的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
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开发,在土著南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的整合、融合、创新、升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
广东独特的文化体系塑造的其独特文化个性,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也不少,例如《说是说非广东人》(叶曙明、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王国梁、团结出版社)、《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雷铎、广东经济出版社)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广东岭南文化或广东人的民性。
不过人们所谈论或理解的“广东人”指的往往只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人,而且人们一般观念上的广东文化标签—粤语、粤剧、茶楼文化、年宵花市等等,其实也是意指广府文化。
熟知广东的人都知道,广东人又分为三支,在粤东还分布着与“正宗广东人”的广府人泾渭分明客家人和潮汕人。
广府、客家、潮汕就是所谓的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民系文化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民系文化。
全国八大民系,广东独占其三,分别是广府、客家和潮汕(闽南民系的分支)三大民系。
一、填空题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人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人发展而来的。
10、壮族教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八的“牛王诞”。
11、五羊神话中的“五仙”、“五羊”都是谷精的化身。
12、广东盗宝传说最著名的是《海珠石的传说》,这一传说与唐人传奇《崔炜》的故事有关。
13、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是惠能六祖。
14、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充满了佛法的“色” “空”观念。
15、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中,六祖的舅父让他拜开村头的巨石才准许他出家,舅父的威严反映了广东地方唯舅为大的风俗。
16、保存六祖遗迹最多的一是他的家乡新兴县集成镇,二是他削发受戒的广州光孝寺,三是他开坛说法的韶关曹溪南华寺。
17、广东民间的“牛王诞”、“出水龙”是与四月八的“浴佛节”同一天进行。
18、民间对刘三妹称谓得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山同溪文化圈。
19、传说中的广东刘三妹是唐中宗年间人,最早记载刘三妹的文字是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
20、朝汕灯谜的体裁种类繁多,其中最富有文学艺术价值的是诗谜。
21、广州人的饮茶风俗大约从18 世纪末开始形成的,广州茶楼文化具有中西合璧、博雅达观风格特点。
22、十九世纪中叶,在广州的十三行街诞生了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三元楼”。
广东省三大民系概述
广东的汉族居民,主要可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
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汉族
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的结果。
这种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
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
形成了三大民系。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
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
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文化
基因、经济条件,加上语言不通,彼此之间长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沟通,不仅民系之间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边远山区与沿海平原地区也有较大差距。
三大民系的分布:
广府民系: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东莞以及粤西南的广大地区。
潮汕民系:主要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地。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龙岗等地。
广东分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你认为哪一个民系的影响力最大?粤先生家里住着广府,客家,潮汕,这汉民族'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家里和谐相处,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隋隆民系隋隆民系,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分布于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及国外北美洲、英国、北欧、澳洲、新西兰、东南亚等地区,以粤语为母语隋隆人根源于秦朝遗民秦末,中原战乱四起,河北人赵佗宣布独立,建立南越国,后亡于汉武帝。
广府人的祖先远不止这些秦朝官兵,之后漫长的两千多年,每一次中原燃起烽火,都有大批汉人南徙,其中一部分越过江西大余梅关,来到粤北南雄的珠矶巷,休整之后顺北江南下来到珠江三角洲。
广府人大都声称自己来自南雄珠矶巷,缘由正在于此,广府人中有不少是来自江西的主要分为广府民系、高裔民系、潭溪民系、岽岸民系和粘米民系广府民系包括围头,地域东起花都番禺、北抵清新怀集、西洎罗定封开、南达香港澳门高裔民系涉及阳江、茂名、湛江三市,属于粤语系统,与广府方言可以沟通,但因地域文化有异所以单列潭溪民系包括江门市、珠海市,又称四邑民系,四邑话具有闽粤客和少数南越语特点,在海外粤语中仅次于广府话岽岸民系包括从化增城东莞等区市,方言基本无法与广州音进行沟通粘米民系祖先来自东莞,分布在惠汕,粘米话是粤方言一支演变出来的,兼具粤闽客特点又自成一系的混合型方言循衡民系循衡民系是客家人在广东的分支,客家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中原地区的人民,因为战争和政治原因,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行动,尤其是南宋,因为金的军事打击,而退守到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大批中原世族和民众,带着对昔日荣耀的无比眷恋,纷纷离开家园,从中原向南大举迁移,南迁到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这些客居异乡的人群,保持原来的方言,生活习惯与礼俗,还保留着中原地区的生活传统,因此被称为客家人客家人是一个跨省民系,除官话外省份最多,而且有客家话的省份几乎都有官话。
客家菜是什么地方的菜
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广州菜、潮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等地。
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古代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客家人早期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这便形成“烧、香、熟”的特点。
客家人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而以前的客家人因粮食不足,煲成的粥水多米少,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可以增加体内盐分,这便形成“咸、肥”的特点。
因此,客家菜的特色是:第一,重山珍,轻海味。
这是由客家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客家居域多为山区,只有山珍,没有海味(少数例外)。
第二,重内容,轻形式。
这与客家人大多喜欢实实在在、不甚追求花里花哨的性格有关。
第三,重原味,轻浑浊,这可以说是客家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
提倡菜肴的本味、独味,反对鱼翅、海参同烧,鸡与猪肉为伍,以至各不得其味。
主张在烹调时保持主料的本色、本味,认为最好吃的荣料,大多宜于单独烹制。
第四,重蒸煮,轻炸煎。
第五,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
代表菜:客家黄酒煮鸡,东江酿豆腐,客家盐焗鸡等。
广东是一个移民省份。
古代为瘴疠之地,而如今却是繁华之域,如果没有几千年几百年来前赴后继的外来移民、南渡衣冠,是不可能有今日的。
而移民多自北来,尤以河南,陕西,山西等中原一带为多。
几经转折,几经融合,终入粤地。
而据入粤之先后、与土著融合之程度,又形成汉之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或福佬)。
三大民系各有特色,合为广东之三夺奇葩。
语言:广府说粤语(又称广州话、广东话、白话),客家说客家话(又称新民话、艾话),潮汕说潮州话。
聚居地:广府居珠三角、粤西、粤北;客家居粤东、粤东北、粤北,散居珠三角及粤西;潮汕居粤东四市。
入粤先后:广府》潮汕》客家与土著融合程度:广府》客家》潮汕人口:广府》客家潮汕广府的代表城市为广州;客家代表城市为梅州;潮汕代表城市为潮州。
客家居山,潮汕靠水,广府山水兼居。
广府人善经商,客家多从政,潮汕两者兼之。
广府人会花钱,潮汕人会赚钱,客家人会省钱。
普通话水平:客家》潮汕》广府饮食口味:广府潮汕好清淡,客家口味浓厚。
戏剧方面:广府有粤剧,潮汕为潮剧,客家为广东汉剧。
重学程度:客家》潮汕》广府重商程度:潮汕》广府》客家富裕程度:广府(珠三角)》潮汕》广府(非珠三角)》客家团结程度:潮汕》客家》广府男子身高:潮汕》客家》广府女子相貌:潮汕》客家》广府女子优秀程度:客家》潮汕》广府重男轻女程度:潮汕≈客家》广府大男子主义:客家≈潮汕》广府超生现象:潮汕》客家》广府体育:广府潮汕好篮球,客家好足球海外侨民分布:广府多在欧美,客家潮汕多在东南亚■开放务实的广府人广府文化分布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居地。
广府人是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也最早受到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最具开放性。
广府人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敢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
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第一个工程师詹天佑、第一个飞行员冯如即为杰出代表。
广府人具有冒险、创新精神,在近代史上极具反抗性和斗争性,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广府人敢为天下先,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华南人才汇聚中心。
广府人具有务实精神,政治观念较弱,商品意识却很强,而广州商人在清中期就已闻名全国。
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这就使得人们过于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
强烈的商品意识也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人开的商店中普遍可见供奉着财神——关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存在迷信命运,敬奉鬼神等不良风气。
即使在学术思想上,他们也强调学以致用。
>>>>>更多■精诚团结的潮汕人潮汕人主要居住在由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三角洲组成的潮汕平原。
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
激烈的竞争环境造就了潮汕人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勤俭立业等性格特征,最为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
潮汕人很早就到香港和东南亚等地谋生,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活,潮汕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
潮汕人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
潮汕地区的海外贸易开始较早,北宋就有印尼的商船到潮州进行贸易。
明清时期,潮汕地区已有发达的海洋性商业贸易活动。
即使在清初海禁时期,潮汕商人还是偷偷进行海外贸易。
潮汕人所具有的超强适应力、竞争力和团结力,使得他们在海外贸易中非常受用。
很多潮汕人从做小商小贩起家,最终发财致富。
>>>>>更多■刻苦自强的客家人在客家人南迁入粤时,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已有广府人和潮汕人生活,他们不得不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山地。
俗语讲“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贫瘠的山区耕地有限,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
客家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他们大多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观念特别强固。
其表现有二: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
二是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围龙屋。
客家人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然成风,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情节大不相同,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由于重视教育,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如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宋湘,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黄遵宪,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著名华侨实业家姚德胜、张弼士,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等。
人们通常所说“广东人如何如何”,所指的往往只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人。
熟知历史文化的人知道,在相对落后的粤东还有着两个与广府人差异非常之大的民系:客家与潮汕。
简单直观地区分广东的三大民系,一是地域;二是方言;三是民俗、民性。
广府人占据岭南最富庶的珠江三角洲、西江、北江沿岸。
方言为广州话,也叫白话。
毫无疑问,广府人对外代表着广东人。
潮汕人的领地在韩江下游的韩江平原,依山畔海,地理条件也相当不错,说潮汕话。
客家人则是一个跨省民系,分布在闽西、赣南、粤东北。
皆是海拔500—1000米左右的丘陵山区,客家人就居住在丘陵间无数的狭小盆地中。
客家话不同于广州话和潮汕话,并无统一口音,所谓“十里不同调,百里不同音”。
与客家人居住在封闭的山间盆地有关,时间一长,各地地口音就出现差异。
由于梅州华侨最多,梅州博得“世界客都”之称,梅县话称作客家人的普通话。
客家的电台电视台多以梅县话播音,其它地区的客家人只能听懂个大概。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南征岭南,修梅岭驿道、掘灵渠,激战数年将这一地区纳入版图,设桂林、南海等四郡。
尚未战死地将士留下来,从中原发配数万女子与之作妻,这些人就成了今广府人的先祖。
秦末,中原战乱四起,河北人赵佗宣布独立,建立南越国,后亡于汉武帝。
广府人的祖先远不止这些秦朝官兵,之后漫长的两千多年,每一次中原燃起烽火,都有大批汉人南徙,其中一部分越过江西大余梅关,来到粤北南雄的珠矶巷,休整之后顺北江南下来到珠江三角洲。
广府人大都声称自己来自南雄珠矶巷,缘由正在于此。
客家先民的南迁直到晋代才开始,五胡乱华,中原汉人第一次以难民的身份流亡长江以南。
江浙一带的土客之比也是一半一半,但他们反客为主,唯有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的汉族移民至今仍以“客”为称。
原因在于,他们企图进一步南迁到更加肥沃的珠江、韩江下游,但那里的人们对此进行了抵制。
所谓的“土客之争”一度十分激烈,“客家”一词原是他称,后来才演变成自称。
广府人甚至曾经在“客”字之前加上“犭”旁,加以污辱。
潮汕人同样以中原移民为主体,他们原属于闽南人的范畴(闽南人是汉族与百越的一支“闽越”族的混血,又称“福佬人”,连横将之改为“河洛人”)。
潮汕话与闽南话在语言学上被归入同一类的方言,二者的相似程度很高。
最近几百年,潮汕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多独特的气质,加之与闽南人分隔两省,彼此之间的认同感直至完全消失,于是潮汕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民系。
广府人的身体里流淌着一部分越人的血液(秦以前,南方都是越族人的领地,因为部族甚多,称之为“百越”,浙江南部的越人为“东瓯”,福建的称“闽越”,广东的是“南越”,广西为“西瓯”),赵佗建“南越国”,赵是河北人,但他的国家既有越人汉化,同时也有汉人越化。
汉代以后,岭南的越人被称作“俚人”“僚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的是“犭”旁),他们与汉族移民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不断交融,形成了今天的广府民系。
对此,广府人往往羞于承认,或许是因为他们珍惜对汉文化的传承。
历代朝廷对广府人或多或少有所歧视,但并未真正以蛮夷视之,至少在行政区划上没有设置针对异族的“都护府”一类。
潮汕人在过去被称作“六甲番”,因为潮汕人脚趾的尾趾甲分成两片,成为“六甲”,我找很多潮汕人验证,的确属实。
而“六甲”,传说正是百越人的体质特征,潮汕人身上的越人血统可能多汉族血统。
直到隋末,粤东还是俚人的天下,俚帅冯鸯、杨世略的据点就在于此。
唐朝时,潮洲蛮僚造反,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潮,据说潮汕58姓由此而来。
韩愈贬戍潮洲,则在文化上为之奠定基础。
相临的闽南人大量涌入,明代之后也有少量客家人进入潮汕地区。
潮汕民系形成之后呈现出许多独特之处,除了有强烈的族群认同感之外,他们甚至有自己的宗教——我称之为“拜老爷教”(连文革时期都不曾中断),三山国王的崇拜也是潮汕宗教文化的特征之一。
客家人的汉族血统最纯,因此也最迂腐,广府人、潮汕人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撒尿,客家人决没有这胆量。
有人说客家人也融入了部分畲族的血统,不是我护短,其实畲人在山上,客家人在谷地,两者交流不多。
据考证,畲人并非土著,而是唐以后从湖南等地迁入,属苗系。
最初在赣湘边界,即后来老毛发家的一带地方。
赣州西与湖南相交处有一县叫“崇义”——是当年畲人叛乱的大本营,官军屡败屡战,朝廷调来心学大师王阳明,搞“三光政策”、“十面埋伏”,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还将此地改名为“崇义”,畲人自此一蹶不振。
潮州凤凰山号称畲族祖地,现在看来还欠缺证据。
广东的三大民系之所以泾渭分明,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都看对方不顺眼,互相歧视,互相排斥。
广府人常说“潮汕人蛮、客家人奸”,这话有一定道理。
潮汕人的面相极少有温文尔雅,一看就知是惹不起的火药筒。
潮人骑车在路上与他人相撞,不管是否理亏,都要先大声斥责对方,甚至动手。
在潮汕地区的外地小偷,最怕被本地人逮到,潮人往往全村出动,轮番殴打,有的打成残废,甚至打死,警察和村官则一旁督战助威。
潮人的咽喉大都有问题,需要从喉中吸出浓痰,发出巨大声响,无论男女老少、富商学者都有此习。
汕头海滨长廊风景优美,但是到处一股浓浓的尿骚味,你随处可见老人们旁若无人地在榕树下或栏杆前撒尿。
明朝之后,大量潮人铤而走险,入海为盗,潮州海盗一时横行南海。
汕头桑浦山有一地方名“藏宝洞”,据说曾是潮州海盗的藏宝之地。
潮人之蛮,除了血统基因,可能与海盗经历也有关系。
潮汕人称广州人为外省人,更别说客家人和真正的外省人,他们对“外省人”很难有信任感。
过去潮州强盗在外抢劫,如果听见有人用潮汕话说“自己人”,立刻放手。
潮汕华侨与其说“爱国”,不如说“爱家乡”,捐钱捐物,整理文化,的确为家乡做了很多事。
广府人说客家人“奸”,其实也不为过。
中国人都比较奸,一些人到了国外总觉得洋人怎么那么笨,有人打的下车后骗司机“我去买包烟”,一走了之,那洋司机还傻傻等上半小时。
梁文道说他有个朋友在芬兰租房,房东竟然不先找他要钱,这家伙还算老实,问“你难道不怕我到时候跑了?”芬兰人莫明其妙:“不不,你为什么会跑……”客家人没有潮汕人的蛮劲,但他们有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孙子兵法、老子兵法、三十六计、七十二变背得滚瓜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