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东音乐”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浅谈“广东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广东音乐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袭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精神,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质。
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学段开发“广东音乐”课程资源,利用好课程资源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进行探讨。
依托教科书,开展广东音乐课堂教学;依托校本课程,开展广东音乐实践活动;依托校外资源,开展“广东音乐”拓展活动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广东音乐、岭南音乐文化、本土音乐、传承与发展岭南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音乐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音乐的重要乐种,既承袭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精神,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质。
广东音乐诞生于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形成期约从1860年至1920年。
它的形成是应岭南经济开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风;承中原、本土文化传统;吸外地音乐文化之营养;纳西方音乐之精华的岭南音乐文化历时积淀的结果。
进入21世纪,新课改新课标走进中小学各个学科,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学习机会。
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融入广东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本土认同感,在传统音乐的学习中热爱本土音乐文化,从而深刻认识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非常有意义。
那么如何在高中学段开发“广东音乐”课程资源,利用好课程资源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这一直是我实践研究的目的。
一、依托教科书,开展广东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广东音乐传承的后备力量,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兴趣培养可以使广东音乐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的教科书中,就有广东音乐的内容。
利用教科书,从课堂教学开始,讲授广东音乐。
(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信息,查找“广东音乐”相关知识,制作PPT,并进行展示。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的探讨广东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个代表,具有独特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广东音乐逐渐被忽视和边缘化。
如何保护和传承广东音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东音乐是一种以粤语为主要语言的音乐形式,它与广东的地理、历史、风俗、文化等密切相关。
广东音乐是以弹拨、吹奏、打击、唱和的方式演奏的,具有高亢激情、婉转柔情、优美神韵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广东音乐经历了古代朝代的变迁,在唐代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了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广东音乐的声誉开始逐渐下降,逐渐被新的文化和音乐形式所取代。
现在广东音乐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新文化、新音乐的竞争中,广东音乐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受众面也日益萎缩。
本地培养广东音乐人的机构不足,传统人才的传承缺乏,导致广东音乐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和继承。
为了保障广东音乐的遗产和传承,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首先,应该加大对广东音乐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普及广东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此外,鉴赏和演奏广东音乐的比赛和展览也是宣传广东音乐的好方式。
其次,加强广东音乐人才的培养和传承。
制定广东音乐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相关的学术机构、教育机构,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反复强调广东音乐的重要性,鼓励广东音乐人才勇敢、创新的探索和推广。
最后,加强广东音乐产业的开发和推广。
为在广东音乐业界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展示机会,促进广东音乐的产业化,为其注入经济资源和发展动力。
总之,保护和传承广东音乐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作为广东音乐的爱好者,我们应该积极向外界介绍广东音乐,同时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参与到广东音乐传承的工作中去,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广东音乐文化的发展。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的探讨广东音乐是中国音乐中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广东音乐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广东音乐的现状,分析其传承中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广东音乐起源于广州,其风格耐人寻味,旋律优美,节奏独特,同时还融合了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
这使得广东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然而,由于现代文化和音乐市场的影响,广东音乐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广东音乐的传承基础薄弱。
许多传统的广东音乐表演者和爱好者都已经逐渐老去,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无法通过更年轻的一代得到传承。
同时,现代文化的冲击也使得广东音乐的传承不能得到太大的发展。
传统音乐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
其次,现代音乐市场的影响使得广东音乐的表演形式和传统的形象存在巨大的差异。
广东音乐只有在特定的音乐节和演出上才能够得到展示和传播,而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更倾向于流行音乐和现代音乐。
最后,广东音乐的传承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
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被削弱。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广东音乐传承中的问题和原因1. 传承基础不够稳固广东音乐的传承必须有足够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推广。
然而,由于传承的时间不够长,加之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发生巨大变化,使得广东音乐的传承基础不够稳固。
2. 缺乏宣传和传播广东音乐在当代的社会中存在较大的认知障碍。
然而,对广东音乐进行宣传和传播也面临着困难。
传承者和爱好者的传播范围狭窄,这限制了广东音乐的发展。
此外,现代音乐的冲击使得广东音乐在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不太好。
3. 人才缺乏广东音乐的传承缺少足够的人才支持。
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工作形式已经改变,而这也使得广东音乐无法得到足够的人才支持。
没有足够的人才参与传承和推广,这将会影响广东音乐在社会中的发展。
三、广东音乐传承的解决方案增加广东音乐传承的基础,包括增强音乐传承者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年轻一代对广东音乐的兴趣和认知程度。
63203 音乐论文浅析广东传统音乐元素融入陈培勋钢琴作品之创作陈培勋的钢琴作品以其民族化的风格及民间性的内容成为广东钢琴音乐的代表之作。
本文从音色性元素、旋律性元素、演奏性元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元素如何在陈培勋钢琴作品中运用。
一、音色性元素运用于钢琴作品的创作广东音乐通常是以扬琴、笛、高胡(粤胡)、秦琴、古筝、琵琶、三弦等丝竹乐器来演奏的。
高胡的音色明亮,音域较高;扬琴音色悠扬,音域宽广;秦琴音色清脆;洞箫音色恬美,音量较小。
要把由这些各具特色的乐器演奏的广东传统音乐融入钢琴曲的创作,就必须生动地模仿这些民族乐器的音色。
在钢琴曲《平湖秋月》中,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高胡那高亢、纯净、明亮的音色贯穿全曲。
第15小节旋律声部模仿高胡光滑圆润的音色,要求演奏时也要将旋律音演奏得明亮干净,左手演奏的内声部跳音是在模仿弹拨乐器干脆的音色,旋律下方的六连音要演奏得轻巧而有弹性。
在第17小节中,八度的前倚音是低音向高处大距离的滑奏,这是广东音乐中极富特色的表现手法,是模仿高胡的一种滑音“大绰”。
尾声的颤音则是模仿洞箫柔和的声音,演奏时要手指低触键弹奏,手腕放松,同时还要用踏板进行润色。
在钢琴曲《卖杂货》中,第24-28小节就是利用双手用重音交替的演奏形成锣鼓齐奏的听觉效果来描写卖货郎卖货品时的热闹场面。
钢琴曲《旱天雷》是陈培勋钢琴改编曲中篇幅最短的一首,扬琴清脆而响亮的音色在钢琴的高音区得到了极大的模仿,再加以鲜明的节奏强弱,刻画出“旱田惊雷”轰鸣声的场景。
在这首作品中运用八分音符跳音来模仿扬琴的“坐竹”音色来表达一种的轻快的感觉。
并在第17-18小节中,利用钢琴的颤音来模仿扬琴的“滚竹”的明亮音色。
二、旋律性元素运用于钢琴作品的创作优美流畅的旋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钢琴演奏中对于传统的广东音乐乐句、和声、段落的划分,以及踏板的运用等必须保证旋律线条的完整与清晰。
在陈培勋的钢琴曲中,优美流畅的传统旋律得以传承。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的探讨广东音乐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乐器演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广陵散》到《潮汕序曲》,从岭南音乐到粤剧,广东音乐在民间和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国内外音乐文化的混杂和变革,广东音乐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一方面,广东音乐的流传渠道和受众趋于单一化。
传统的广东音乐大都是由一些老一辈的音乐家传承下来的,而且传承过程中都注重口传心授,也就是说并没有完全系统的记录下来。
这导致一些珍贵的广东音乐作品很难被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下去。
此外,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和逝去,这些老一辈音乐家的音乐技艺和理论也许慢慢流失,使广东音乐产生了一定的断层。
同时,随着现代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竞争,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的广东音乐的认知度也变得越来越低,导致广东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广东音乐的革新与融合也在不断进行。
随着现代音乐风格不断涌现,广东音乐也在尝试融入新的音乐元素,如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此外,广东音乐还在与其他地区的音乐进行对话和交流,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音乐特色。
例如,广东音乐与西南的民族音乐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岭南民谣”,给现代音乐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发展方向。
面对广东音乐的挑战和机遇,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音乐资料数据库,并进行系统的记录和整理,以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传承。
其次,应通过在各种音乐教育渠道中加强广东音乐的推广,包括在小学、中学、大学和艺术院校等教育中引入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可以在社会和地方政府层面上建立广东音乐的音乐学术和人才培训机构,通过举办各种音乐交流和历史研讨等活动,增强广大人民对广东音乐的认知和兴趣。
总之,广东音乐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音乐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但通过创新和传承,广东音乐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的探讨广东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广东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广东音乐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广东音乐的现状和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广东音乐的传统乐器与曲调广东音乐的传统乐器包括二胡、中胡、琵琶、笛子、二胡、古筝等,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在表演形式上,广东音乐有粤剧、音乐会、歌仔戏等多种形式,每种都有其特定的表演特点和曲调。
粤剧作为广东音乐的代表之一,具有高亢激昂的音乐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深受广东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东音乐的传统乐器和曲调逐渐失去了市场和大众的关注,使得广东音乐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问题在现代社会,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广东音乐的传统乐器和曲调逐渐被现代音乐所取代,市场需求萎缩,传承人才不足,导致广东音乐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广东音乐的传承机构和传统学校逐渐减少,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机构,无法为广东音乐传承和发展输送人才。
广东音乐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宣传和推广,使得广东音乐的影响力较小,无法吸引更多的受众和支持者。
广东音乐的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新的音乐元素和表演形式,使得广东音乐难以与现代音乐相竞争,影响了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应加大对广东音乐传统乐器和曲调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广东音乐的研究和收集,建立广东音乐的数据库和档案,为广东音乐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应加强广东音乐传承人才的培养,建立更多的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更多的广东音乐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培养更多的精英人才,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应加大对广东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举办更多的音乐会和艺术展览,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和媒体渠道,扩大广东音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广东民间音乐广东民间音乐是广东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广泛流行于广东省各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社区。
它是广东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广东民间音乐的起源、分类、表演形式和代表性乐器等。
一、起源广东民间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岭南文化。
在古代,岭南地区的音乐发展成为独特的岭南音乐体系,其中包括了广东民间音乐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东民间音乐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二、分类广东民间音乐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戏曲音乐、民间歌曲、乐器演奏等。
戏曲音乐是广东民间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包括了潮剧、粤剧等。
民间歌曲则是广东民间音乐中最普遍的形式,包括了山歌、民谣等。
乐器演奏则是广东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二胡、琵琶、古筝等。
三、表演形式广东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民间歌舞表演、戏曲表演、乐器演奏等。
民间歌舞表演通常在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进行,以展示广东地区的传统艺术和文化。
戏曲表演则是广东民间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潮剧、粤剧等不同类型。
乐器演奏通过各种乐器的演奏,展示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
四、代表性乐器在广东民间音乐中,有一些乐器被广泛使用,代表了广东音乐的独特风格。
其中包括:二胡、琵琶、古筝等。
二胡是一种擦弦乐器,琵琶是一种拨弦乐器,而古筝则是一种弹拨乐器。
这些乐器不仅在广东民间音乐中常被使用,也被广东省内的乐团和音乐学院广泛采用。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广东民间音乐的发展图表和相关图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广东民间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指保护原创作品和表演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2.文化遗产保护法:指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等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3.民间艺术法:指保护和发展民间音乐等民间艺术的法律法规。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的探讨广东省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音乐传统和历史。
广东音乐在长期的演变中,融合了南北音乐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东音乐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广东音乐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给广东音乐传承带来了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东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
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了解程度不足,造成了广东音乐传承的困境。
娱乐产业的兴起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广东音乐传承带来了困难,传统音乐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娱乐市场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广东音乐的传承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传统音乐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传承人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许多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和传承不再感兴趣,这导致了广东音乐传承人的短缺和培养体系的薄弱。
一些传统音乐的表演和传承方式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给传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广东音乐传承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应该加强对广东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音乐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对广东音乐传承人的培训和激励措施,推动传统音乐的创作、演出和传播工作。
应该加强对广东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各种传统音乐的展览、演出和比赛活动,加强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交流与融合,拓展广东音乐的受众群体,提高广东音乐的社会影响力。
应该加强对广东音乐传承人的培养和激励。
通过建立专门的传统音乐学院、研究机构和教育基地,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广东音乐传承人和人才,传承和弘扬广东音乐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广东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广东音乐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广东音乐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的探讨1. 引言1.1 广东音乐的现状广东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当今社会,广东音乐在广东省及华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广东音乐现状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活跃性方面。
广东民间音乐包括粤剧、潮剧、客家山歌、南音等多种形式,每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音乐特点。
广东传统音乐也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大批新的作品,使得广东音乐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广东音乐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吸收外来音乐元素,融合现代音乐技术,形成了更具现代气息和国际视野的音乐风格。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广东音乐展现出了更加生动和多元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和爱好者。
广东音乐在当代社会中呈现出多样性和活跃性,并且不断创新发展。
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音乐的现状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以促进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2 广东音乐的传承广东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广东音乐的传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是广东地域文脉的重要体现。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广东音乐传承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困境。
广东音乐传承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环境的恶化。
广东音乐传承的传统方式和场所逐渐减少,许多传统的音乐演出活动逐渐减少,使得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挑战。
广东音乐传承的师徒传承系统逐渐式微,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为了有效的传承广东音乐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该加强广东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广东音乐的认知和了解。
应该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广东音乐的学习和传承,建立更加有效的传承机制和平台。
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通过这些努力,广东音乐传承将能够蓬勃发展,并得以传承下去。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的探讨广东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广东音乐积淀了丰富的艺术传统和表现形式,如粤剧、流行音乐、曲艺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广东音乐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有必要对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广东音乐的现状广东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粤剧作为广东音乐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以其细腻的表演技巧和动人的音乐唱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广东流行音乐则以其丰富的曲调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的音乐偶像和时尚偶像。
曲艺作为广东音乐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弘扬了广东音乐的精髓。
广东音乐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广东音乐的传承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的传承机构和传承项目层出不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
广东音乐的传承机构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了一系列相关的学术成果和著作,深入挖掘和发掘了广东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些广东音乐传承项目也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通过传统艺术的培训和传承,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三、广东音乐传承的对策与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广东音乐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应当加强对广东音乐传承的宣传和推广,增强社会公众对广东音乐传承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广东音乐传承活动和展览,向公众展示广东音乐的魅力和魅力,增强公众对广东音乐传承的关注和理解。
也应当加大对广东音乐传承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为广东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应当加强对广东音乐传承的人才培养和传承项目的推进,培养一批懂得、热爱和能够传承广东音乐的专业人才和传承人。
广东音乐介绍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廣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
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
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
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
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
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
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
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
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
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
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
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
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
亦广为流传。
============================================================================== 优秀曲目:《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乐曲之一。
【音乐百科】广东音乐远在明朝万历年间,广东音乐就开始孕育,经历了近三百年,到1860年左右,粤乐正式具备了“特色曲目、群众基础以及代表人物”三大条件,从而形成了单一乐种。
来源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品种,在其孕育生成之初,由于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草闲花”,因而大多是史不具载,迹辙微茫的。
广东音乐也是一样。
有一种最新的研究认为,远在明朝万历(1573年)年间,广东音乐就开始孕育,经历了近三百年,到1860年左右,粤乐正式具备了“特色曲目、群众基础以及代表人物”三大条件,从而形成单一乐种。
而另一种比较传统的看法则认为,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
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一步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当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一种由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它适应着戏曲伴奏、街头卖艺或者婚丧喜庆的需要,风行一时。
后来又出现了“宝字”的名目,用以专指在唱曲间歇时丝弦乐队自行演奏的“过场”一类的“小调谱”。
这种演奏因同样受到听众的欢迎,便逐步演变成为独立行当。
广东音乐就是沿着“宝字”的路子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广东音乐以琵琶或扬琴为主奏乐器,辅以箫、筝、椰胡、二胡、三弦等。
民国初年逐渐形成三种基本乐器组合,一是二弦、竹提琴、三弦(或月琴)的“三架头”硬弓组合;二是以唢呐为主奏,配以打击乐器;三是洞箫、椰胡、琵琶(秦琴)的组合。
到上世纪20年代演奏家们受到西方乐器的启发,把二胡的丝弦改为钢弦,创出粤胡(又称高胡),改良了扬琴,加人琵琶(或秦琴),形成软弓“三架头”组合。
到上世纪20—40年代,广东音乐的演奏家们又尝试使用数十种西洋乐器与中式民族乐器合奏,从中筛选出小提琴、萨克斯管、电吉他、木琴等几种,使广东音乐音色变化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其中“滑指”是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
“滑指”又分“小绰”、“大绰”、“小注”、“大注”、“回滑”等等。
主要弦式有合尺调(定弦为52)、上六调(定弦为15)、乙反调(定弦为37)、士工调(定弦63)工乙调(定弦37),不同的弦式用以表现不同的情绪。
广东音乐的现状与传承的探讨广东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分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广东音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广东音乐的现状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的现状可以用“面临困境”来形容。
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泛滥,广东音乐在年轻人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很多年轻人对广东音乐的了解和兴趣都相对较低。
在音乐教育方面,广东音乐的传承体系也比较薄弱,很多传统的广东音乐技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
这些因素都导致广东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
事实上,广东音乐在传承方面也有许多积极的因素。
广东音乐有着丰富的曲目和琴谱,包括粤剧、潮剧、客家山歌等。
这些音乐作品记录了广东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广东音乐有着独特的演奏和表演技巧,如琵琶、二胡、锣鼓等乐器的演奏方式都有独特的风格。
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广东音乐。
要想更好地传承广东音乐,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
要加强广东音乐的普及教育工作。
学校可以将广东音乐纳入音乐课程,开设广东音乐、粤剧等专项课程,以培养学生对广东音乐的兴趣和了解。
广东音乐传承的机构和团体应开展更多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欣赏。
可以组织广东音乐大赛、音乐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广东音乐。
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广东音乐传承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广东音乐传承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参与。
广东音乐传承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保存,更是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广东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如企业可以赞助广东音乐活动,媒体可以给予更多报道和宣传,民间团体可以组织更多的音乐交流活动等。
广东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在面临困境的广东音乐的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加强音乐教育、展开音乐交流活动和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可以更好地传承广东音乐,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浅析广东音乐《鸟投林》的演奏艺术风格广东音乐是中国音乐传统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特点包括旋律优美,节奏多变,表达力丰富。
而广东音乐曲目《鸟投林》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其演奏艺术风格深受广东音乐传统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鸟投林》是一首广东音乐传统曲目,它以独具特色的旋律和节奏著称。
这首曲目的演奏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旋律的优美流畅。
《鸟投林》的旋律清新明快,富有变化,旋律上升下降的曲调优美动听,给人以清新自然之美。
在曲目的整体架构中,旋律运用了丰富的音调变化,使得曲目具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整个曲目贯穿着一种高亢激昂的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其次是节奏的多样性。
《鸟投林》的节奏变化丰富,灵活多变。
曲目的节奏运用了大量的变化形式,既有明快轻盈的部分,也有慢节奏的拖拽部分,使得整个曲目更加富有层次感。
这种多样性的节奏运用,既凸显了曲目的鲜明风格,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
是表达力的丰富性。
《鸟投林》的演奏艺术风格在表达方面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通过对音乐情感的把握与表达,将曲目的内在情感充分展现出来,使得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曲目所传递的情感。
整个曲目旋律优美,节奏变化多端,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赞美,使得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也产生出共鸣和共情,增强了曲目的感染力。
最后是演奏技巧的独特性。
《鸟投林》的演奏艺术风格在演奏技巧上有独特之处。
由于曲目的旋律与节奏均具有一定的难度,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功力。
在演奏《鸟投林》这首曲目时,演奏者需要运用手指的灵活性、力度和技巧,通过对琴弦的扣弦、轻重和滑动等技法的运用,使得曲目的演奏更加细腻生动。
《鸟投林》这首曲目在演奏艺术风格上展现出了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
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多样性、表达力丰富性以及演奏技巧的独特性,使得这首曲目成为了广东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正是这些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鸟投林》这首曲目成为了广东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广东音乐名词解释广东音乐指以西方乐器和演奏技法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音乐类型。
广义的广东音乐还包括丝竹乐、打击乐、龙舟乐等类别,均由“乐”演变而来,因广东各地的方言土语、音乐习惯的差异而各有特色。
粤剧音乐是粤剧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是粤剧中各种唱腔和板式的总称,它可分为声乐与器乐两大部分。
粤剧所用的乐器分文武场面,其中乐队就是专门用于演奏的粤剧音乐。
广东音乐早期受到外国音乐和本地民歌小调的影响,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东音乐中吸收了爵士乐的节奏及外国曲式的运用。
民间音乐作为广东音乐中的重要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现今发现的史前陶鼓、石磬和铜鼓上,我们可以看到最古老的“民间音乐”痕迹。
古代的百越族先民就已经有“以歌作乐”的习俗,战国时期屈原所著《楚辞》中所描写的“帝子降兮北渚”、“帝子发兮南极”就是一首民间歌舞《九歌》的古诗句,可见在当时这种“歌舞”就已是一种很流行的艺术形式了。
在广东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民间节日,如“拜月节”、“赛龙舟”等等,这些活动都会用到一种民间乐器,即民谣和舞蹈配合起来进行表演。
而农村“祈丰年”或“做六斋”活动则是更大规模的民间“闹春”习俗。
西洋乐器,在粤剧的乐队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早期粤剧使用的西洋乐器有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单簧管、低音提琴等;后期粤剧除继续沿用西洋乐器之外,还引进了萨克斯、曼陀铃、手风琴等西洋乐器。
除此之外,粤剧乐器还有锣、鼓、钹、梆子、牙鱼、木鱼、铃、钹、木鱼等。
在粤剧使用的乐器中,最重要的当数提琴。
这种乐器起源于意大利,曾流传欧洲及拉丁美洲。
广东音乐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新的乐器品种。
例如四弦、椰胡、横箫、古筝、琵琶等。
由于演奏者的条件不同,掌握的技巧各异,这些乐器在发挥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效果方面,各自具有很高的造诣。
广东音乐代表人物之一黄少梅也曾为粤剧伴奏,其伴奏使用的乐器就是扬琴。
黄少梅在1940年代后期,将扬琴引入粤剧伴奏中,使得广东音乐更增添一份浓郁的岭南韵味。
广东音乐分析报告引言广东是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之一,其音乐文化独具特色。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广东音乐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1. 广东音乐的概述广东音乐是指广东省地域范围内产生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包括广东民间音乐、粤剧音乐和流行音乐等。
广东音乐融合了汉族、客家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广东音乐的历史背景广东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代和唐代。
在唐代,广东成为重要的航海贸易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他们带来了各自的音乐文化,与当地音乐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广东音乐的多元特色。
3. 广东音乐的特点3.1 独特的音调与旋律广东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旋律而闻名。
广东音乐的音调较高,旋律优美流畅。
这种音调与旋律的特点反映了广东人民的开朗和乐观的性格。
3.2 丰富多样的乐器和演奏方式广东音乐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包括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二胡、琵琶和古筝。
广东音乐的演奏方式也多样,常见的有独奏、合奏和伴奏等。
3.3 文化与历史的体现广东音乐是广东地区文化与历史的重要体现。
它不仅反映了广东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记录了广东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
通过广东音乐,我们可以了解到广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4. 广东音乐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广东音乐在当地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还是广东地区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人学习和传承,为广东地区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5. 结论广东音乐作为广东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音调、旋律和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广东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通过对广东音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广东地区的文化传统,并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待补充以上是对广东音乐的简要分析报告,希望能对您了解广东音乐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广东粤曲广东粤曲是中国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广东省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以广府音乐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地方曲艺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广东粤曲在中国乐坛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华南地区的代表性音乐形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广东粤曲的起源、发展、表演特点和流派文化等方面内容。
广东粤曲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当时广东地区已有一些以琵琶、二胡和潮剧为基础的民间曲艺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曲艺形式逐渐融合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广东粤曲。
粤曲的演唱方式独特,以悠长、抑扬顿挫的旋律为主要特点,演唱者通常使用广东话演唱,更加贴近当地民众的生活。
广东粤曲的发展在清代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当时,广东官府对粤曲的支持和保护有增无减,创作和演唱的机会也有所增加。
由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广东粤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
在20世纪初期,广东粤曲进一步发展,吸收了一些京剧、评剧和黄梅戏的元素,使其音乐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广东粤曲的表演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旋律优美,演唱技巧独特,表演形式多样,戏曲角色精彩。
首先,广东粤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其次,演唱技巧是广东粤曲的一大特点,演唱者通常使用独特的节奏和音调来表现情感。
第三,广东粤曲的表演形式多样,除了有常见的唱腔,还有伴奏、对唱和歌舞等多种形式。
最后,广东粤曲的戏曲角色丰富多样,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立体的角色形象。
这些特点使广东粤曲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广东地区重要的音乐形式。
在广东,广东粤曲有几个主要的流派和剧种。
其中,以广州粤剧为代表的流派在广东地区最为流行。
广州粤剧是粤曲的主要形式,它以广州地区为发源地,以马文潮为代表,广泛流传至今。
广州粤剧的唱腔优美动人,演员们的表演技巧高超,戏曲角色形象独特,因此备受观众喜爱。
此外,还有以肇庆木偶戏和汕头弹词为代表的其他流派和剧种,它们在广东的一些地方和民间也有一定的影响。
浅谈“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与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
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2006年,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联合申报的“广东音乐”项目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广东音乐最初因其多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器乐小曲而被当地人称呼为“过场”、“谱子”和“小曲”。
后来在演奏上逐渐地形成了其独特的旋法、调式和演奏风格特点,作为一个有特色的独立地方乐种而被外省人称呼为“广东音乐”。
它的流行地区以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中心,湛江地区也很盛行,以后又逐渐流传到上海及北方的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在香港和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地,亦常演奏。
【2】
其实,对于“广东音乐”这一称谓尚存争议。
依照现在的行政地域划分,广东音乐给人的概念,应该是包括客家音乐、潮州音乐,以及在广东省内的瑶族、畲族音乐,甚至包括已从广东版图分割出去的海南的琼乐。
但艺术形式本身是很难用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它的存在于发展有其客观的历史过程。
由于客家音乐、潮州音乐、琼月等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不大,外省人对广东音乐的了解往往局限于广府民系的音乐,所以通常意义上“广东音乐”应指狭义上的广府音乐。
有学者认为这一名称似乎把潮乐、汉乐、琼乐都包含其中,容易引起混淆和误会。
有些专家主张改为“粤乐”,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称呼“广东音乐”已是约定俗成,已变成全中国或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对此乐种一致的称谓,可沿用而不必改变。
【3】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
演奏广东音乐的组织最初为戏曲音乐乐队及亦农亦艺的“八音会”,除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外,20年代当地在放映无声电影之前和放映过程中,亦常奏广东音乐,因此,影响很大。
当时,群众性的音乐集社纷纷成立,如“济隆”、“素社”、“钟声慈善社”等,自娱性的自由组织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从30年代开始,城市广东音乐受商业化的影响,常用于茶馆、舞厅之中。
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早期和戏曲音乐所用乐器相同,由二弦、提琴(与板胡形制同,但较大)、三弦、月琴、横箫5件组成,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
1926年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从上海丝竹音乐中吸收了二胡(将外弦改为钢丝弦,并夹于两腿间演奏,被称为粤胡),从潮州音乐吸收了秦琴,加上原来流行于广州的扬琴,其编制由原来的“五架头”变为粤胡、秦琴、扬琴的“三件头”。
以后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洞箫、椰胡,变为“五件头”。
“三件头”与“五件头”与早期演奏形式相比,亦称为“软弓组合”。
30年代由于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城市的广东音乐演奏中曾普遍地应用过小提琴、萨克管、吉他、小号、木琴等外来乐器。
这种大量吸收外来乐器的后果,可以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破坏了广东音乐传统的演奏风格,使之舞场化、爵士化;另一方面在演奏上由于演奏家的努力和民间音乐的影响,不少外来乐器在民族化、地方化方面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特别是对小提琴演奏的改造,30年代尹自重以小提琴演奏的《小桃红》等乐曲,开创了广东提琴的演奏风格。
他应用了提琴的多种技法,使乐曲的表现力更为生色,这方面的改革亦被群众所喜爱、接受和承认。
【2】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
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
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人娱乐的感受。
余其伟先生用“俗世感情、平民意识”来概括广东音乐的品格或说是美学特征,就是说,广东音乐所描写的、表达的,大多是平民老百姓的感情,是在我们的世俗生活里面,相对来说它没有像中原音
乐或是一些宗教音乐一样,追求那种隐喻深刻哲理的说教,以及士大夫式面对苍凉历史的感慨,它大量地表现广东人的现实生活,打趣地说就是“提鸟笼、叹茶点”、“山高皇帝远”。
【3】
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早期在硬弓编制基础上,演奏特点已初步形成,演奏曲目比较广泛。
特别是由于早期在广东音乐方面有影响的人物,多擅长弹弦乐器,如严老烈、丘鹤俦擅长扬琴,何柳堂擅长琵琶等。
因此,早期流行的广东乐曲,旋律节奏活泼,变化自由丰富,旋律线多跳进,叠句用得较多,应用加花的手法往往使乐曲获得新的发展,在调式上正线与乙反线的色彩对比已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旱天雷》、《连环扣》、《三潭印月》、《双飞蝴蝶》、《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小桃红》、《双声恨》、《昭君怨》、《走马》、《下渔舟》等。
这一时期正处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由于受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对艺术要求更新改革,音乐性格热情明朗,旋律欢快流畅,乐曲大多反映出人民对民主、进步思想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气质。
【2】
20年代至30年代,为广东音乐广泛流传与发展的兴盛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在早期演奏改编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民间创作乐曲,使广东音乐在旋法、节奏、调式、结构、演奏特点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备。
20年代出现了以何柳堂为代表的何氏叔侄三人(其族弟何与年、族侄何少霞),代表作品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晓梦啼莺》、《回文锦》;何与年的《重阳三复》、《松风水月》、《清风明月》、《晓苑春回》、《广州青年》、《午夜遥闻铁马声》;何少霞的《陌头柳色》、《下里巴人》、《三跳涧》等。
20年代中期,广东音乐发展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演奏家、作曲家是吕文成。
他是广东音乐粤胡演奏的开创人、奠基人。
他创作改编了近200首乐曲,把广东音乐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优秀的作品如:《蕉石鸣琴》、《烛影摇红》、《落花天》、《平湖秋月》、《青梅竹马》、《银河会》、《歧山凤》、《步步高》、《醒狮》、《沉醉东风》、《月影寒梅》等等。
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还有丘鹤俦的《娱乐升平》、《狮子滚球》、《双龙戏珠》;何泽民(艺名何大傻)的《孔雀开屏》、《花间蝶》;陈德钜的《西江月》、《宝鸭穿莲》;易剑泉的《鸟投林》;陈俊英的《凯旋》;陈夕达的《惊涛》;谭沛鋆的《柳浪闻莺》;尹自重的《华胄英雄》等等。
50年代后,在发扬广东音乐优秀传统,恢复广东音乐清新健朗面目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广东音乐作品。
如陈德钜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乔飞的《山乡春早》、廖桂雄的《喜开镰》等。
【2】
本文开头曾援引《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对“广东音乐”的定义,说广东音乐是源于粤剧的过场谱子、小曲等,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观点,“广东音乐”并不是完全土生土长的东西,而是外省音乐在本地扎根,和本地风俗习惯、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因为众多外省戏曲艺术入粤,包括昆曲、弋阳腔、梆子、高腔、徽剧、汉剧、乱弹、祁阳戏等,为广东形成本地的粤剧、曲艺和广东音乐提供了营养,创造了条件。
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而恰恰反映了广东音乐的传承流变过程。
根据民间艺术的普遍传承规律,一种纯器乐乐种的形成,一般情况都是先伴随歌唱或舞蹈而产生,然后才独立演奏乐曲。
从目前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来看,“广东音乐”无论乐器、乐器组合,还是乐队、曲目都和粤剧、粤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难以分清,“广东音乐”乐师和粤剧棚面乐手经常是合一为一,一分为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广东音乐”经过了作为伴奏音乐到纯器乐化的开场、过场、间奏音乐之后,逐渐从戏曲音乐中独立出来,最后形成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的“广东音乐”,这一点正好符合了全国各地民族乐器的发展规律。
因此,从“广东音乐”的流变过程来看,第一种观点有其正确性一面。
但如果追溯“广东音乐”的源头,这种说法显然就不够深入了。
【4】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对广东音乐吸收外地音乐元素特质的体验不甚明显,而每当听
到广东音乐,第一反应总是联想到粤剧、粤曲。
的确,广东音乐与粤剧、粤曲的相互影响非常深刻。
“一流珠江水,饮用百族人”。
由于历史上的音乐文化源流的作用,及在相同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的影响,粤剧、粤曲和“广东音乐”经常会有同名同曲、同腔同调及异曲同工的现象。
“广东音乐”名曲《三宝佛》、《送情郎》、《昭君怨》等,不仅粤剧、粤曲有,而且潮乐、汉乐也有。
这种现象是同源分流现象,或经粤剧流入粤曲,或经粤曲流入“广东音乐”,或经“广东音乐”流入粤剧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广东音乐”、粤剧和粤曲保持了水乳交融的天然联系,但三者之间的发展方向不同,各自按照自身的艺术特点和规律发展,自成体系,分门别类。
【4】
参考文献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刘波主编.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3】吴迪,张曦. 俗世感情平民意识——余其伟谈广东音乐. 星海音乐学院院报. 2010,3. 44-51
【4】陶诚. 关于“广东音乐”源流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