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教材
- 格式:docx
- 大小:7.63 KB
- 文档页数:2
一、课程名称:员工质量意识培训二、课程目标:1.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认识到质量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 提升员工对质量管理知识的理解,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3. 增强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训对象:公司全体员工四、培训时间:2小时五、培训内容:一、课程导入1. 通过案例分析,让员工了解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2. 引导员工思考:质量对企业和个人有什么影响?二、质量管理概述1. 质量管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质量管理的定义和作用3. 质量管理的三大目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三、质量意识与质量管理1. 质量意识的概念和内涵2. 质量意识对质量管理的影响3. 如何培养和提升质量意识四、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1. 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2. 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3. 7大质量管理工具:鱼骨图、流程图、散点图、控制图、直方图、帕累托图、因果图五、实际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2. 探讨如何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解决质量问题六、质量意识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1. 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践行质量意识2. 如何通过质量意识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七、课程总结1. 回顾培训内容,强调质量意识的重要性2. 员工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八、课后作业1.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质量意识提升的感想或心得体会。
2. 提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提升质量意识的具体措施。
九、培训评估1. 通过课后作业和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根据员工反馈,对培训课程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
十、培训资料1. 培训PPT2. 质量管理相关书籍和资料3. 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的案例备注:本教案模板可根据实际培训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一、对品质的一些认识:➢品质是检验出来的错!品质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一般是抽检,而抽检具一定的风险性;产品是由作业员一个一个的做出来的,他们对每一个产品不但进行生产,还要进行判定。
➢品质是很抽象的东西,需要很高深的知识才可以掌握错!品质随时随地可见,如生活质量(吃、穿、住、用),工作质量(效果、速度、方法),产品质量(尺寸、性能、外观)等。
它们可用(好、差;合格、不合格等)来形容。
就产品来说,对现场作业员,产品尺寸、性能可能不大好掌握和控制,需要专检采用一些检测手段进行管制.但外观这一品质特性,很直观,浅而易见,作业员应该是可以掌握和控制的.即使是新进员工,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和了解,也就可以了。
每一个产品都是作业员自己做出来的,可以这么说,在外观检测方面,作业员比检验员还有经验,还要懂得多。
品质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并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里面得到体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个产品里得到体现。
➢99%良品率意味着公司品质水平已经很高了错!提高质量目标或者达到100%的质量目标就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任何一个公司追求的质量目标都应该是100%或者说是零缺陷。
如果达不到,就是我们还做得不够,还做得不好。
那就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努力的去提高,去完善。
通过所有人都做好每件事,做好每一个产品,100%和零缺陷的质量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要100%满意,你达不到100%,我就不放心,或者我就不要你的东西。
试想,如果我们去商场买东西,不管是电视机,还是微波炉,或是其它什么东西,如果卖东西的人给你说,我们的产品只有80%好,即使说有99%好,你想你会放心买吗?➢这一点小问题,没关系的错!比如说,做一个产品,我的上一道工序有一点小问题,没关系,到我这,也出现一点小问题,也没关系,到下一道,又有一点小问题,还是没关系,最后下来,这产品存在着很多的小问题,也就不再是小问题,它就成了大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首先是要寻找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很多,因为存在着很多小问题,那问题的解决就得从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开始,一个一个突破,最终得到完全解决.所以,小问题不容忽视。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教材1.什么是质量?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包括明示的和隐含的要求。
满足及超越客户期望,让其感到满意。
顾客有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之分。
质量意识的发展过程:质量是检出来的→质量是做出来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是习惯出来的(全员参与)。
2.ISO9000的精神:该说的要说到(工作中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暴露出来,提出解决方案,不可隐瞒问题推卸责任),说到的要做到(提出的方案一定要执行),做到的要有记录(作为已经执行的证据,并且为以后分析问题提供依据)。
3.怎么样做出质量合格的产品3.1零缺陷原则: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避免返工及产生不合格品,同时保证质量和效率及降低成本)。
3.2三不原则:不合格来料不接收,不生产不合格品,不合格产品不向下工序转。
执行方法:准备生产时先检查来料,生产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生产完毕检查产品是否合格。
将上道工序当成供应商(生产前发现的不合格品要返回上工序),将下道工序当成客户(生产后的不合格品也不可以交到下工序手上)。
3.3生产操作依据的文件:作业指导书(包括设备使用维护规定)、工艺标准、检验规范。
标准尽可能量化,规定明确的公差。
3.4质量控制可分为来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半成品入库检验及出货检验几部分。
常用的检验手段:过程中的首检、巡检,目的是确认生产过程是否稳定;工序转交和半成品及出货的抽检,目的是确认产品是否批量合格,批合格是批此批产品中不合格品的数目或比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生产人员要做到自检,注意自检一定是全检。
3.5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要及时改正,如无法马上改正应暂停生产查找原因,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及时向有关人员求助,改善后才可以继续生产,已经产生的不合格品要单独标识好,不可以与合格品放在一起。
不合格品要经质量人员确认后方可判定为次品或废品,对于可以继续生产的次品要经技术人员或质量人员的允许,一直到成品都要做好标识,并且保留记录。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教材
1.什么是质量?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包括明示的和隐含的要求。
满足及超越客户期望,让其感到满意。
顾客有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之分。
质量意识的发展过程:质量是检出来的f质量是做出来的f质量是设计出来的f质量是习惯出来的。
2.ISO9000 的精神:该说的要说到(工作中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暴露出来,提出解决方案,不可隐瞒问题推卸责任),说到的要做到(提出的方案一定要执行),做到的要有记录(作为已经执行的证据,并且为以后分析问题提供依据)。
3.怎么样做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3 .1 零缺陷原则: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避免返工及产生不合格品,同时保证质量和效率及降低成本)。
3 .2 三不原则:不合格来料不接收,不生产不合格品,不合格产品不向下工序转。
执行方法:准备生产时先检查来料,生产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生产完毕检查产品是否合格。
将上道工序当成供应商(生产前发现的不合格品要返回上工序),将下道工序当成客户(生产后的不合格品也不可以交到下工序手上)。
3 .3 生产操作依据的文件:作业指导书(包括设备使用维护规定)、工艺标准、检验规范。
标准尽可能量化,规定明确的公差。
3 .
4 质量控制可分为来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半成品入库检验及出货检验几部分。
常用的检验手段:过程中的首检、巡检,目的是确认生产过程是否稳定;工序转交和半成品及出货的抽检,目的是确认产品是否批量合格,批合格是批此批产品中不合格品的数目或比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生产人员要做到自检,注意自检一定是全检。
3 .5 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要及时改正,如无法马上改正应暂停生产查找原因,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及时向有关人员求助,改善后才可以继续生产,已经产生的不合格品要单独标识好,不可以与合格品放在一起。
不合格品要经质量人员确认后方可判定为次品或废品,对于可以继续生产的次品要经技术人员或质量人员的允许,一直到成品都要做好标识,并且保留记录。
不合格品有处理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分为:返工、降级使用(做次品)、报废,报废要填写报废单。
3 .6 产品的标识及可追溯性:产品有四种状态(未检,已检合格,已检不合格,已检待处理),产品从生产到入库都应有明确的标识,至少应标清型号、批次、批量、状态、生产日期,必要时要标清生产人员及检验人员,常用的工具有流程卡、随序单、标签等。
同时容器及标签的颜色也应有所区别,统一规定合格品用绿色(蓝色)表示,次品用黄色表示,废品用红色表示,以方便区分。
生产及质量部门每天都应详细记录当天生产情况的有关数据和产品状态、环境条件,当调整参数、维修设备、更改工艺或有其它异常变化时特别要详细记录,以便万一出了问题可以方便的查找原因。
3 .7 持续改善:当遇到比较重大的或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时,或者生产线上存在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隐患时,质量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向有关部门发出《纠正及预防措施报告》,相关部门应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限期执行,质量部门会跟踪效果。
如果改善效果良好,会将主要的改善方法固定在有关的文件中,形成标准化,以保证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