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政治研究学者 及其论著影响力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9
●白 云中国国际政治研究学者及其论著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2001—2005)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并分析了我国学者及其论著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规模、研究形式与影响力。
[关键词] 国际政治 论著 评价 CSSCI 文献计量学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4-0104-09引 言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其学术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
一般说来,学者的成果发表得越多、被他人引用得越多,就越能说明他在学术领域产生的影响。
我们通过CSSCI[1]对学者所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被引两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每个学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显示其学术研究的创新度与影响力,反映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概念、方法或范式引起学术界关注和重视的程度。
另外,我们还对国际政治领域被引最多的图书进行了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以及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学者研究状况分析对学者发文及其被引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作者规模和作者的 收稿日期:2007106110 作者简介:白云,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10093。
研究形式,通过统计数据并与其他学科比较,认识研究现状的特点,并尽可能地找出本学科的学者研究特点和存在不足,以改进我们的研究。
11学者发文统计分析通过对国际政治学学者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我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规模。
为了对我国国际政治学者规模有一个大致了解,表1给出了2001—2005年在CSSCI的来源期刊[2]上发文的学者总数。
表1 2001—2005年国际政治学者数量统计类型年代20012002200320022005发文作者总数17081805201523512415发文作者姓名数13191375151117341845被引作者数503761146758834110120从表1我们得知,CSSCI国际政治学领域就发文学者数量(不合并同姓名者)来看,从2001—2005五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增了707名,五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9105%。
中国著名老政治学家,当时已满80高龄的钱端升教授在会上的发言颇为引人注目。
他认为,苏联社会科学的落后与其过分集中而又僵化的政治制度、压制民主有关。
他强调研究政治学应提倡“首创精神”,要“采取一些新的想法,写出一些新的论著,使得我们的政治学能够满足在新的历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对所出现的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
他同时提出要发展政治学,创立新的政治学,还必须借鉴古今中外一些优良的制度和有效率的管理方法。
他还举例说,西方某些国家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就值得中国借鉴。
会议还通过了《中国政治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并任命了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
名誉会长为钱端升教授及当时已92高龄的邓初民教授。
会长为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友渔教授。
中国政治学会的重建,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全国性政治学会成立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政治学会。
此后,不断召开各种政治学专题研讨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若干地方社会科学院也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研究所。
中国政治学会重建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等近20个高等院校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系,培养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均先后设立了博士点。
1984年4月,中国政治学会正式成为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集体会员。
1985年7月,中国政治学会派出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政治科学协会第13届世界大会,代表团团长赵宝煦教授当选为该会第13届执行局委员。
1988年8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14届IPSA世界大会,中国代表胡奇安教授接替赵宝煦教授任该会执行局委员,并当选为副主席。
在图书出版方面,政治学恢复以后,有关各种译著纷纷问世,但报刊的数量不多。
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自1980年起陆续编印《政治学参考资料》,介绍国外政治学有关资料。
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将详细分析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学派、前沿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路径。
在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研究启示和成果。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深化对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发展历程、主要学派、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发展路径、研究展望、研究启示、研究成果、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研究背景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全球化趋势、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兴起及相关背景因素、国际政治形势对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影响。
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全球化趋势是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不容忽视的背景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增加,国际政治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也迎来了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也受到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和推动。
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兴起及相关背景因素也是研究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加深,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也日益凸显,这就需要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地探讨国际政治问题,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1.2 研究意义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化对国际政治的理解,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提供理论支撑。
国际政治是全球范围内政治力量与利益的竞合与争夺,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政治地位日益提升,因此对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中国大陆的国际政治理论可以加深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把握,使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对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地位,增强国际交往的自信。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学科特征。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见表0-1)表0-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考点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国际社会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它的发展变化。
(2)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注意两点:①正确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②要正确地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见表0-2)表0-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国际政治学的具体研究路径及其特点(1)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见表0-3)表0-3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2)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见表0-4)表0-4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0.2典型题与考研题详解一、概念题1.相互依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研]答:相互依赖是“相互依存理论”的核心概念。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指出,“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力量决定或重大影响的一种状态。
相互依赖,按照最简单的界定,意指彼此相互依靠。
在世界政治中,相互依赖所涉及的情形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特征。
”作为一个分析性用语,它所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不同行为体或事件的相互影响。
约瑟夫·奈曾把它描述成一种非常客观的现实,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就像是婚姻一样,对于双方来说,无论会更穷、更富、更好、更坏,都是一种相互依赖。
2.国际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国际政治是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学在不断发展的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和趋势,以及政治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培养。
同时还分析了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影响。
在展望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前景,并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日益重要地位,当代中国政治学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为中国政治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和支持。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研究方法、技术应用、重点、趋势、学科建设、教育培养、国际影响、前景展望、挑战、机遇。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政治学研究正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为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1.2 研究意义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为政治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科内涵的丰富和深化,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政治学研究还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政治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的提升。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国家的政治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进步。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对于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术水平、支持政治决策、推动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一、学科发展动态:近年来,中国政治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学科的内容范围上,不仅有传统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研究领域,也涌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政治、政治沟通、政治参与等。
这些研究方向的涌现丰富了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国家现实和社会需求。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
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
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
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研究第一章中国的地缘政治背景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领土和人口基数庞大,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各国都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因此,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备受关注。
中国以自身的外交政策、区域合作和海洋举措,对地区和全球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章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制裁手段。
另外,中国主张推动亚洲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
第三章中国的区域合作倡议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合作倡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
这个倡议旨在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贸易便利化和人文交流,中国争取与相关国家加强经济联系,推动共同繁荣与发展。
第四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加强地区稳定与繁荣。
与印度的边境争端和与日本的岛屿争议等问题仍然存在,但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努力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以维持地区稳定。
第五章中国的海洋政策与争议中国拥有辽阔的海洋领土,但与某些邻国存在海洋领土争议。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框架的构建,主张维护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南海和东海的管控,加强了海上维权力量,维护自身海洋权益。
海洋领土争议成为中国国际关系以及地缘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章中国的大国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的大国。
中国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其具备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通过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提出公共产品等方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需要通过与其他大国的合作来解决。
第七章中国国际关系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白 云中国国际政治研究学者及其论著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2001—2005)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并分析了我国学者及其论著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规模、研究形式与影响力。
[关键词] 国际政治 论著 评价 CSSCI 文献计量学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4-0104-09引 言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其学术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
一般说来,学者的成果发表得越多、被他人引用得越多,就越能说明他在学术领域产生的影响。
我们通过CSSCI[1]对学者所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被引两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每个学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显示其学术研究的创新度与影响力,反映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概念、方法或范式引起学术界关注和重视的程度。
另外,我们还对国际政治领域被引最多的图书进行了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以及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学者研究状况分析对学者发文及其被引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作者规模和作者的 收稿日期:2007106110 作者简介:白云,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10093。
研究形式,通过统计数据并与其他学科比较,认识研究现状的特点,并尽可能地找出本学科的学者研究特点和存在不足,以改进我们的研究。
11学者发文统计分析通过对国际政治学学者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我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规模。
为了对我国国际政治学者规模有一个大致了解,表1给出了2001—2005年在CSSCI的来源期刊[2]上发文的学者总数。
表1 2001—2005年国际政治学者数量统计类型年代20012002200320022005发文作者总数17081805201523512415发文作者姓名数13191375151117341845被引作者数503761146758834110120从表1我们得知,CSSCI国际政治学领域就发文学者数量(不合并同姓名者)来看,从2001—2005五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增了707名,五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9105%。
同时,学者个数(合并同名学者)2000年为1319人,2005年为1734人,增加了415人,增幅为3115%。
被引学者数的增长更加明显,从5037人增加到10120人,增加了5083人,五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约19106%,增幅高达100%。
作者及其发文被引的数量双双增加,说明国际政治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发文的质量及其影响力也在逐年提升,就增长率而言,后者还超过前者,即“质”的提升超过“量”的扩张。
学术队伍的扩大和研究成果的增多,是我国国际政治学科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21学者合作研究分析通过对国际政治学学者合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我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形式和合作趋势。
表2给出了政治学学者合著情况的统计。
表2 2001—2005年国际政治学学者合著情况统计单位:篇年代类型单独作者2人合著3人合著4人及4人以上合著合著论文无作者合著比例2001130913418131651411119% 200212981682320211413198% 200314472181914251114178% 200416052722523320516162% 200515523093129369219121%合计721111011169913162615143%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国际政治合作研究的比例低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水平[3]。
2001—2005年国际政治论文学者合著比例平均为15143%,2000年是11119%,2005年为19121%,大约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
这两项数据低于我国同时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合著比例(2000—2004五年平均2619%,2004年2919%)[4]。
在2001—2005年1316篇合作的国际政治论文中,两人合作的有1101篇,占8317%;3人合作的有116篇,占818%,4人及4人以上合作的99篇,占715%。
也就是说,两人合作仍然是国际政治学合作研究的主要形式,大约占合作文章的八成多。
合作论文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近年来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并合作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比例增加;二是国家加大了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的力度,特别是重大项目,往往由知名学者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研究,研究的组织性、合作性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明显增强。
国际政治研究的合作度仍然有待提高。
相对自然科学研究而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合作度是很低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指出,中国科技论文的合著比例已经超过了80%,并且还在逐年增加。
而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合著比例却为15143%,且以两人合作撰写论文为主。
这部分反映了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团队协作和团队建设较为薄弱,从而反映出学科建设的某种不足。
但是,随着国际政治学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和互动,我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合作力度将不断增加,跨学科、跨机构的协同攻关的比例有望得到提高。
例如,2005年合作比例较前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涨幅达2159%。
学者的学术影响分析国际政治学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可以根据他们的发文量和被引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前者通过量的指标,说明了学者对某一学科的学术贡献;后者则通过某一研究者使用的概念、方法或研究的发现为其他研究者引用或利用的情况,来反映其产生的学术影响,体现我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创造性,并部分地表明我国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
11学者发文统计分析根据2001—2005年间学者发文情况,表3给出了该时期发文数量最多的前42位作者。
表中排序按这些学者五年发文的总量多少排序。
必须说明的是,表中的数字不是每一个学者5年的全部发文数量,而仅仅是每一个学者发表的国际政治学论文的数量。
表3 2001—2005年发表国际政治学论文最多的前42位作者单位:篇排序论文作者作者机构发表论文数量20012002200320042005合计1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118119847 2朱 锋北京大学57104632 3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8654427 4门洪华北京大学4535825 5秦亚青外交学院1457623 6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1656422 6王子昌暨南大学3664322 8马加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6254421 8高祖贵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3326721 10王逸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4157320 10李兴耕中共中央编译局1464520 12王义桅复旦大学24101219 12夏立平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3435419 14廖小健暨南大学3442518 14殷叙彝中共中央编译局2651418 14庞中英清华大学3255318 14许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3533418 18冯仲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3442417 19金灿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5333216 19林锡星暨南大学4533116 21赵龙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4314315 21林利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0436215 21钱文荣浙江大学2224515 21季志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254215 21刘淑春中共中央编译局5235015 21任 晓复旦大学1156215 21冯玉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243415 21庞大鹏中国人民大学1037415 21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4416015 30李少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343214 30李 兴北京大学1302814 30徐世澄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4251214 30俞 邃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3422314 30林晓光中共中央党校4233214 30余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1344214 30唐小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0263314 30杨伯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542114 30曹云华暨南大学4133314 30田文林中国人民大学2106514 30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3234214 30贺文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2442214 30萨本望中国国际战略学会3332314 我们对表3中的42位学者进行了查询和统计,大部分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享有盛名,有78%以上为教授和研究员,其余人员也基本是博士或优秀的青年学者。
从作者机构来看,这42位学者中,20人来自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外的专门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作者11人,党校系统的作者4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7人。
从进入表中学者所在的机构分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有8人进入,位列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有6人进入,位列第二;高校系统中,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分别有5人、4人进入。
也就是说,从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所在机构来说,大部分发文量较多的作者都是来自高等院校和各种研究机构。
对列入表中的42位学者的学术领域分析,非常明显的是,相当部分学者的研究方向是大国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大国研究(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国际热点问题,如时殷弘、朱锋、刘建飞、秦亚青、王逸舟、马加力、王子昌、高祖贵、贺文萍等。
21学者被引统计分析一个学者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发文的数量,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其论著被引用的数量。
表4给出了被国际政治学论著引用超过40篇次的学者。
表4 2001—2005年国际政治学论著引用40次以上的学者排序单位:篇次排序被引作者被引论著数量20012002200320042005合计1马克思6269706475340 2王逸舟5152546268287 3罗伯特・基欧汉2641305493244 4列 宁3546524551229 5邓小平4449424146222 6约瑟夫・奈1341434570212 7布热津斯基3747401953196 8塞缪尔・亨廷顿531233995193 9秦亚青932427029182 10时殷弘1929224341154 11江泽民2622403120139 12倪世雄818303943138 13阎学通1318324823134 14亚历山大・温特1111172866133 15汉斯・摩根索1114132258118 16亨利・基辛格416192553117 17苏长和710324915113 18普法尔茨格拉夫614142651111 19毛泽东1724212127110 20肯尼斯・华尔兹1319262229109 21赫德利・布尔912193031101 22巴里・布赞26202943100 23资中筠252218122299 24周 琪2072636291 25罗伯特・吉尔平8912144285排序被引作者被引论著数量20012002200320042005合计26普 京01319252784 27王缉思191414112482 28斯大林202116101178 29门洪华4914331575 30庞中英51711181970 30王铁崖111515181170 32顾淑馨12201324069 33俞可平10135231667 34胡少华5231423065 35保罗・肯尼迪9101252965 36俞正梁11169151263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91012131963 38徐昕(译)11131127062 39卢明华(译)12111621060 40斯蒂芬・克拉斯纳999141556 41邓正来(政治学)9111321155 42张小明521128854 42斯蒂芬・沃尔特491221854 44刘军宁(政治学)9131315353 45詹姆斯・多尔蒂32344052 46王义桅241429251 47罗伯特・杰维斯6513121450 48约翰・伊肯伯里299131649 48斯坦利・霍夫曼2109141449 50金熙德6011171347 50冯绍雷631019947 50武 军716816047 50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01241347 54马丁・怀特038171846 55曹云华59619645 56杨雪冬414147544 56张蕴岭413791144 56陈乐民6111041344 59邵文光1161412043 60李少军249171042 60陈峰君947111142 62蔡 拓79612741 63刘小林712612340 63杨宇光010******* 表4显示了被引次数超过40篇次所有64位作者,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外领导人7人,译者8人,政治学家2人,机构2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共19人,占29168%,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国外学者的中文译作,对中国国际政治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