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女娲造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帮助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通过对女娲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女娲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母性伟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分析女娲造人的过程,体会联想与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探究女娲形象的神性、人性和母性,理解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
3.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是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方式,体会神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联想与想象手法对塑造人物和构建情节的重要作用,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2.让学生理解女娲形象所体现的人性和神性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所传达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神话文化的深入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从神话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一些与神话相关的图片,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知道的神话故事,并请学生简要讲述这些故事的主要内容。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女娲还有什么其他故事,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女娲造人》。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介绍作者袁珂,投影出示相关信息:袁珂,生于 1916 年,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字词积累女娲(wā)、开辟(pì)、荒凉(huānɡ)、寂寞(mò)、神通广大(tōnɡ)、莽莽榛榛(zhēn)、蓬勃(pénɡ)、澄澈(chéng chè)、灵机一动(línɡ)、掘起(jué)、掺和(chān)、揉(róu)眉开眼笑(méi)、非凡(fán)、气概(gài)、幽光(yōu)、灵敏(mǐn)、疲倦不堪(kān)、泥潭(tán)、搅混(jiǎo)、溅落(jiàn)、踪迹(zōnɡ)、绵延(yán)(三)课文教学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提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富贵不能淫》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畎亩”“傅说”“胶鬲” 等。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如“诚”“焉”“之” 等,并能准确辨析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论点。
(3)通过分析孟子与景春的对话,学生能够体会孟子的说理方法和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孟子对“大丈夫” 的定义,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
(2)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立志成为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体会孟子的说理方法和论证思路,如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之道” 与“妾妇之道” 的区别,体会孟子对大丈夫品质的深入阐释。
2.引导学生将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句子:“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丈夫能屈能伸”。
然后提问学生:人们经常说这些话,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 呢?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或不是,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引导学生思考: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初读课文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教案)教学内容《梅兰芳蓄须》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讲述了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坚决蓄须,展现了梅兰芳先生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艺术风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风范。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先生的崇高民族气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梅兰芳先生蓄须背后的深层含义,感受其坚定的民族气节。
2.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梅兰芳蓄须》2.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 课堂讨论稿4.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梅兰芳先生的京剧选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京剧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梅兰芳先生蓄须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梅兰芳先生蓄须的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梅兰芳先生的其他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先生的崇高民族气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风范。
板书设计1. 课题:《梅兰芳蓄须》2. 课文结构:背景、事件、意义3. 重点词汇:民族气节、艺术风范4.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作业设计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梅兰芳先生的文章,不少于300字。
2. 搜集其他有关梅兰芳先生的事迹,进行分享交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梅兰芳蓄须》,使学生了解了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风范。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识字,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流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童年回忆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和朗读提升语文能力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识字,理解课文内容,朗读。
•难点:通过课文内容表达童年回忆并能够流畅朗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老师可以用一些童年回忆的图片或者听觉资料来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童年回忆,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重点关注生字识读和生词解释。
2.赏析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分角色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和情节。
3. 学习任务
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教师纠正发音或演读不流畅的部分。
2.布置阅读任务或课外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课文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或
感受。
4. 情感体会
1.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展示。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对童年的珍惜和感恩。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文朗读练习。
2.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回忆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本节课以《童年的发现》为主题,通过文学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童年回忆的温馨和美好。
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激发对童年回忆的情感和感恩之心,同时提升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第23课祖国的统一大业
【引入新课】歌曲《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著名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3月,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
课堂提问: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七个孤儿有没有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香港、澳门仍然被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回归祖国后又被蒋介石割据。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澳门这两个流浪的孩子都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台湾却还在母亲的身边徘徊。
那么,香港、澳门是如何成功地走完回家之路的呢?台湾问题该何去何从?我们将在这节课中去寻找答案。
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提问:“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教师接着指出:一个国家是指一个中国,这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前提,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有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党和政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而提出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提问:那么,这一构想从酝酿到形成,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提示:思想来源——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酝酿——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国会的演说;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
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构想;
确立——1982年《宪法》第31条;1984年六届二次人大正式通过。
提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又有何意义呢?
提示:(1)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有利于港澳台的繁荣稳定;
(3)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却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二、“一国两制”的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的回归
(1)香港问题的由来
提问: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领,那么香港是怎样被一步步割让与租借的呢?
提示: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被割让与租借的过程:英国在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
至此,香港完全进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
(2)回归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为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中国政府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就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并声明将在适当的时机收回香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要用和平方式收回香港主权,必须要有一个既能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又能照顾到香港居民利益同时还能让英方接受的方案。
①中英会谈;1982年9月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揭开了中英两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
谈判初期,英方代表提出了种种无理要求:一开始提出“三个条约继续有效”,接着又提出“以主权换治权”,其实质还是要保持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针对英方的无理要求,中方是坚决反对。
邓小平早在1982年就说过,“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
此后,中英双方又进行了多次谈判,逐渐缩小双方的分歧。
双方最终在1984年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声明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声明的发表,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迈进了一大步。
②中英联合声明:1984年12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欣赏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录像资料片段。
香港问题顺利解决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
2.澳门问题的解决
(1)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风暴,需要到岸上晾晒货物,贿赂当地官吏,攫取了当地的居住权。
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长期占据。
(2)回归过程
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①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4月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澳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提问:中国成功解决港澳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
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③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4.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①雪洗了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三..海峡两岸的新发展
1. 台湾的昨天-----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带领学生回顾初中时学过有关台湾的历史事件: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去夷州(今台湾);隋炀帝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统管琉球(今台湾);清朝时(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设行省;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国民党残余部队逃亡台湾,造成了现在台湾与祖国分裂的局面
上述历史事件表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2. 台湾的今天—海峡两岸新发展的原因、概括、发展趋势和意义?(见导学案132页)
【课堂小结】
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
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
【练习】
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西藏问题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中的“两种制度”指的是:
A.两种管理制度B.两种社会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D.两种法律制度
3.“一国两制”构想有了宪法保证是在:
A.1979年B.1982年C.1984年D.1989年
4.《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澳门地区50年不变的是
①外交制度②经济制度③军事制度④生活方式
A 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5.台湾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因为
A 美国缺乏坚持一个中国的诚意
B 陈水扁上台后台独势力猖獗
C 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的倒行逆施
D 中国政府的态度立场不坚决
6.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7.香港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
①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③香港人民从此过上了社会主义幸福生活④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
8.陈水扁上台后,中国人民与“台独”势力的斗争更加艰苦复杂,两岸斗争的焦点是
A.是否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是否尽早实现两岸“三通”
D.是否承认“九二共识”
参考答案:
1-5:ABBBC 6-10:CBB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