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 格式:docx
- 大小:363.98 KB
- 文档页数:15
细菌性肝脓肿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细菌性肝脓肿的病理病因,细菌性肝脓肿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细菌性肝脓肿病因*一、发病原因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内化脓性感染,亦称化脓性肝脓肿。
肝脏由于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并通过胆道丰富的血供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强大的吞噬作用,可以杀灭入侵的细菌并阻止其生长,因而细菌性肝脓肿并不经常发生。
当人体抵抗力弱时,入侵的化脓性细菌会引起肝脏感染而形成脓肿。
引起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成人为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而Friedl nder肺炎杆菌等则次之。
病原菌进入肝脏,可经由下列途径:1.胆道系统此为我国患者目前最重要的感染途径。
在有胆道阻塞和继发感染的病例,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或华支睾吸虫病等并发急性化脓性胆总管炎者,细菌可沿胆道上行,感染肝脏而形成肝脓肿。
2.门静脉系统腹腔感染(如坏疽性阑尾炎、化脓性盆腔炎等)、肠道感染(如溃疡性肠炎、菌痢等)、痔核感染等可引起门静脉属支的血栓性静脉炎,其脓毒性的栓子脱落后可沿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脓肿。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此途径的感染已少见。
3.淋巴系统肝脏的邻接部位如有化脓性病灶如胆囊炎、膈下脓肿及胃、十二指肠穿孔等,细菌可经淋巴系统侵入肝脏。
4.血液感染体内任何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骨髓炎、亚急性心内膜炎、疖和痈等并发菌血症时,病原菌可由肝动脉入肝。
5.直接侵入当肝脏有开放性损伤时,细菌可经由创口直接侵入。
有时肝脏的闭合性损伤形成肝脏的被膜下血肿后,肝脏内原有的细菌可使血肿转化为脓肿。
6.其他原因不明的方式不少肝脓肿并无明显原因,如隐匿性肝脓肿。
可能体内存在某种感染性病灶,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偶然的菌血症引起了肝脏的炎症和脓肿。
有报道指出,隐匿性肝脓肿中25%伴有糖尿病。
由于近年来抗生素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及手术治疗的进步,使原属于其他腹腔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已少见。
肝脓肿健康教育
《肝脓肿健康教育》
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肝脏感染疾病,常常由于细菌感染引起。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肝脓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肝脓肿的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预防肝脓肿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首先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分的食物,尤其是海鲜和生肉。
其次要保持肝脏健康,均衡饮食,不酗酒、不过量饮食。
此外,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已经感染肝脓肿的患者,保持手部清洁,及时处理好皮肤创伤。
对于已经患有肝脓肿的患者,需要接受及时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
总之,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肝脓肿的认识,促进预防和治疗意识的增强,可以有效降低肝脓肿的发病率,减轻患者和家庭的负担,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肝脓肿的诊疗及护理
肝脓肿,是指肝脏遭受感染后所形成的化脓性感染。
感染途径可由胆道系统的炎症,如胆管蛔虫、化脓性胆管炎等逆行感染引起;也可经门静脉感染,如坏疽性阑尾炎、细菌性痢疾等引起门静脉属支的血栓性静脉炎,脓毒栓子脱落进入肝脏引起。
可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
本文仅介绍细菌性肝脓肿。
【主要表现】
(1)症状体征,起病较急,高热、寒战、肝区疼痛、肝肿大,体温可达39℃~40℃,可有大量出汗、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周身乏力、肝区钝痛,检查肝区有叩击痛,肝肿大、触痛,肋间隙饱满,严重者可出现黄疸。
(2)辅助检查:血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X线胸腹部透视可有右膈肌升高,或反应性胸膜炎表现。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异常改变。
【治疗与护理】
(1)就诊导向:须尽快住院治疗。
(2)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充分营养,支持疗法。
(3)抗感染治疗:在未确定致病菌之前,首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头孢菌素类、甲硝唑等。
(4)手术治疗:主要为脓肿切开引流,大多数肝脓肿可经腹腔切开引流,肝右叶后侧的脓肿也可行十二肋床切口,经腹膜外切开引流。
(5)护理措施:①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卫生清洁。
②加强饮食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增强抗病能力。
③戒烟忌酒,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
④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必要时静脉输注蛋白、新鲜血浆。
细菌性肝脓肿诊疗指南一、定义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脏化脓性病灶称为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 liver abscess )。
感染来源:①胆道:为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原因;②门静脉:腹腔内、胃肠道的感染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③肝动脉:全身性或其他部位化脓性疾病菌栓通过肝动脉进入肝脏;④邻近组织器官化脓性炎症的直接蔓延;⑤创伤、异物等所引起者;⑥来源不明者。
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类杆菌属等。
二、诊断1 •临床表现1)病史:应注意询问近期有无全身细菌感染、急性肠道或胆道感染、腹腔感染、手术及外伤史等。
2)症状:(1)寒战高热,发热常为驰张热,并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
重者岀现脓毒症症状。
(2)肝区钝痫,持续性;亦有表现为胀痛、灼痛、跳痫、甚或绞痛者;如脓肿刺激右膈可出现右肩、背痛。
重症病人可岀现黄疸。
3)体征:(1)肝肿大并有压痫或肝区叩痛,肝右叶脓肿可使右膈肌升高,或出现反应性右侧胸腔积液,局部皮肤可有凹陷性水肿或局部隆起。
(2)重症患者可岀现腹水及脾肿大,贫血。
并发胆道梗阻者,可岀现黄疸。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2)肝功能,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可轻度升高,胆红素,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可有改变。
2)影像学检查(1) B超: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有反射性光团的液性喑区。
能分辩直径2cm的脓肿病灶,阳性率80%o还可明确脓肿部位、大小、距体表深度。
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2) X线:肝影增大,产气细菌感染或与支气管穿通的脓肿内可见气液面,右膈肌抬高,活动受限或胸腔积液。
(3) CT:肝内单一或多个低密度影,无强化。
3)其他检查必要时B超定位引导下行诊断性穿刺。
穿刺液做细菌涂片检查和培养,抗生素敏感试验。
3.鉴别诊断1)阿米巴性肝脓肿。
2)右膈下脓肿。
3)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感染。
4)伴癌性高热的肝癌。
三、治疗1.非手术治疗1)全身性支持疗法。
肝脓肿健康教育
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
它的表现包括发热、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肝脓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肝脓肿的关键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预防肝脓肿的常见方法: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饮食清洁、避免生食和熟食混合等,可以减少病菌侵入的机会。
2.加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适当锻炼、规律作息等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
3.避免肝脏损伤。
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尽量避免使用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
4.不随意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应依医生指导,不可随意滥用、过度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5.定期体检。
定期检查肝功能、血液指标等,可以及早发现肝脓肿的存在,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
最后,如果出现肝脓肿的症状,应尽快就医,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坚持完整的疗程,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食油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治愈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细菌性肝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灶。
本病可来自胆道疾病(占16%~40%),门静脉血行感染(占8%~24%),直接感染较少,肝动脉血行感染报告不同,最多为45%,隐性感染约占10%~15%。
革兰阴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中三分之二是大肠埃希杆菌,其次是粪链球菌和变形杆菌;革兰阳性菌是最常见的金葡萄牙菌,感染通常是混合的。
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烧、肝痛、肝大、压痛。
(一)病因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内化脓性感染,又称化脓性肝脓肿。
肝脏通过丰富的胆道血液供应和单核血液供应,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巨噬细胞系统具有很强的吞噬作用,可以杀死入侵的细菌,防止其生长,因此细菌性肝脓肿不常发生。
当人体抵抗力较弱时,入侵的化脓性细菌会引起肝脏感染并形成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儿童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Friedländer其次是肺炎杆菌。
病原菌可通过以下方式进入肝脏:1.胆道系统这是我国患者最重要的感染方式。
胆道结石、胆道蛔虫或华支睾吸虫病等胆道阻塞和继发性感染并发性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细菌可沿胆道上升,感染肝脏,形成肝脓肿。
2.门静脉系统腹部感染(如坏疽阑尾炎、化脓性盆腔炎等)、肠道感染(如溃疡性肠炎、细菌痢疾等)、痔疮感染可引起门静脉分支血栓性静脉炎,脓毒性栓脱落可沿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脓肿。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这种感染很少。
3.淋巴系统肝脏的邻部位如胆囊炎、膈下脓肿、胃、十二指肠穿孔等化脓性病变,细菌可通过淋巴系统侵入肝脏。
4.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骨髓炎、亚急性心内膜炎、疖子、痈等并发菌血症时,病原菌可从肝动脉进入肝脏。
5.直接入侵当肝脏有开放性损伤时,细菌可以通过伤口直接入侵。
有时,当肝脏闭合损伤形成膜下血肿时,肝脏中的原始细菌会将血肿转化为脓肿。
6.其他未知的方法许多肝脓肿没有明显的原因,如隐藏的肝脓肿。
当身体抵抗力减弱时,可能会有一些感染性病变,偶尔的细菌血症会导致肝炎和脓肿。
据报道,隐藏的肝脓肿25%伴有糖尿病。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有效应用和手术治疗的进展,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其他腹腔感染引起的罕见病例。
与早期和近10年的细菌性肝脓肿病例相比,胆结石和肿瘤已成为主要的致病原因,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发病(8.3%),细菌培养阴性的病例增加了(52.1%)。
目前,胆源性肝脓肿约占一半以上,结石或癌性胆道梗阻更容易发生,一些基层单位仍报道胆道蛔虫。
至于所谓不明原因的肝脓肿,推测最有可能是由原发病变不明显的菌血症引起的;轻度肝损伤或缺血也可能是其直接诱因,糖尿病也是细菌性肝脓肿的诱因。
有时肝脓肿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不排除厌氧菌培养技术不当。
(二)发病机制细菌性肝脓肿多为混合性感染,常同时检出多种细菌,主要是内源性细菌。
60%以上是肠革兰阴性杆菌,过去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杆菌,最近的克雷白杆菌已经上升到第一位。
最常见的阳性球菌是金黄色的葡萄球菌。
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长期住院和抗生素治疗患者脓肿的重要致病菌。
大约一半的肝脓肿患者可以在脓液中检测到厌氧菌,最常见的厌氧菌是脆弱杆菌、巨核梭形杆菌等。
胆源性肝脓肿和门脉血行感染性肝脓肿的病原体主要是大肠埃希杆菌,肝动脉血行感染性肝脓肿的病原体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侵入肝脏后,会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
当身体抵抗力强或经过一定的治疗后,炎症可以自行吸收,甚至一些已经形成的小脓肿,经过有效的治疗后也可以被吸收和愈合。
相反,当身体抵抗力低下,治疗不及时时时,炎症就会进一步蔓延和扩散。
特别是在病变相对集中的部位,由于肝组织的破坏,多个小脓肿可以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成一个或多个大脓肿,因此肝脓肿大多是单一的,但也可以是多个。
一般来说,血源性感染者常发生,病变主要是右肝或全肝。
胆管源性肝脓肿起源于多个小脓肿,其分布与肝内胆管病变的分布一致,位于肝一侧、一叶或一段。
脓腔常与胆管相连,胆管内也充满脓液。
有些人认为,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后期,本质上是急性肝脓肿的一种表现。
肝外伤后血液感染引起的脓肿和隐原性脓肿,多为单发性脓肿,一旦发性胆管出血管出血,也可由于临床脓肿引起。
细菌性肝囊肿的原因是什么?细菌性肝囊肿通过什么传播途径传播?接下来,让我们了解细菌性肝囊肿的传播途径,以便我们能够对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自身疾病的发生。
肝脓肿主要是由细菌侵入肝脏引起的。
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单发性肝脓肿脓腔有时可以很大,多发性肝脓肿的直径可以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几个脓肿也可以融合成大脓肿。
细菌入肝的途径主要有四种:1、胆道当胆道蛔虫、胆管结石等并发化脓性胆管炎时,细菌沿胆管上升,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原因。
2、肝外伤脓肿主要是由于肝脏贯通损伤或闭合损伤后肝内血肿感染引起的。
3、肝动脉体内任何部位的化脓性病变,如骨髓炎、中耳炎、痈等,在脓毒血症发生时,细菌都可以通过肝动脉肝脏。
4、门静脉痔疮感染、坏疽感染、坏疽阑尾炎、细菌痢疾等,导致血栓性静脉炎,脓毒栓脱落肝脏,可引起脓肿。
以上是细菌性肝囊肿的传播途径。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细菌性肝囊肿通过什么传播途径实现相互感染。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对细菌性肝囊肿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我们的健康。
临床表现1.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50%有贫血,90%上述血液沉降加速。
肝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大多数患者碱性磷酸酶显著增加,转氨酶只有中度增加,约一半的胆红素增加,低蛋白血症明显预后较差。
2.肝穿刺是最明显的疼痛点。
针进入皮肤和肌肉层后,让疾病吸一口气,然后试着呼出并屏住呼吸一会儿,将大部分针刺入肝脏,立即拔出内芯,吸收内容,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率高)。
需要时进行血液培养,但阳性率较低。
3.培养素20%~50%,致病菌与感染途径有关。
大肠杆菌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侵入胆道和门静脉;大多数球菌侵入肝动脉,尤其是葡萄球菌。
我国肝脓532例85.2%其中,葡萄球菌占阳性38.6%,大肠杆菌占27.4%,其他包括肠链球菌和溶血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粪产碱杆菌、产气杆菌等,部分为混合感染。
国内报道肝脓培养60%以上是肠革兰阴性杆菌,常见的阳性球菌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肝脓肿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创伤和免疫抑制患者中更为常见。
细菌性肝脓肿中有报道36%~45%对厌氧菌感染,约25%患者是需氧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过去的无菌脓肿大多是由厌氧菌引起的。
如果常规采用厌氧菌培养技术,可以提高培养阳性率。
厌氧菌中常见的是脆弱杆菌、巨核梭形杆菌、微需氧链球菌等。
4.血液培养可与血液培养相同,部分与脓液培养的致病菌相同。
血液培养的阴性可能是细菌不受血液感染或抗生素的影响。
诊断1.X线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肝阴影增大。
如果脓肿位于右肝叶,可以观察到膈膜升高、运动有限、肋膈膜模糊或少量胸部积液、右下肺炎或肺不张。
有时脓肿部位会出现气体平面,这表明脓肿是由气体细菌感染引起的。
肝左叶脓肿可出现胃贲门和胃小弯压力现象。
当膈肌运动有限、肋膈膜消失、胸部少量积液时,也要考虑膈下是否有脓肿。
2.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脓肿部位有典型的液体回声暗区或脓肿内液平面。
除了帮助临床诊断外,检查还可以帮助了解脓腔的位置、大小和距离表面的深度,以确定脓肿的最佳穿刺点、针的方向和深度,或为手术排水提供入口选择。
但超声对小于1cm的多发性肝脓肿,往往难以发现,临床诊断时应予注意。
从超声学的角度,还需要与其他囊性病变鉴别。
一般情况下,肝囊肿的囊壁整齐清晰,囊内密度均匀一致。
而肝脓肿的腔壁不规则,界限不清楚,腔内常含有多个回声区。
3.CT检查CT检查可发现脓肿的大小和形状,显示肝脏中脓肿的确切部位,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直观的脓肿穿刺和手术排水图像数据。
主要表现为肝脏低密度区,CT值略高于肝囊肿,大部分边界不清晰,有时在低密度区域会出现块状影。
注射造影剂后,外围明显增强,边界更清晰。
增强扫描的典型表现是脓肿壁的环状增强(靶征)"靶"征强提示脓肿已形成。
4.MRI检查肝脓肿早期因水肿存在,故在MRI检查时间长T1和T2放松时间的特点T1权重像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信号强度区T2体重像上信号强度增加。
脓肿形成后,脓肿就会出现T1重量图像为低强度信号区域;脓肿壁炎症肉芽结缔组织,其信号强度也较低,但略高于脓肿部位;脓肿壁周围炎症水肿肝组织形成略低于脓肿壁环信号强度炉。
T2在重量图像上,脓肿和水肿的组织信号强度明显增加,其间环状脓肿壁信号强度略低。
如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我认为这是每个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都渴望理解的。
那么,一旦我们被诊断出患有细菌性肝脓肿,我们该怎么办呢?接下来,让我们了解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方法。
通过以下理解,我们可以及时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1.支持治疗:病程长,消耗大,应补充足够的热量和多种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输血以纠正贫血。
2.抗生素治疗:用于多发性小脓肿、孤立性大脓肿引流前后。
如果病原体最终得到证实,应选择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茵的抗生素,如氨芋青霉素,每次3-4克,每天3-4克;每次灭滴精神0.5克,每天2-3次,静滴。
获得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后,选择敏感药物。
静脉抗生素一般持续2周,但口服抗生素一个月。
3.经皮肝穿刺引流:脓肿大的都可以B超定位下穿刺拙脓,直至清除。
如果脓液多或脓稠,容易抽吸,可以在超下穿刺处放置引流管,冲洗抽吸脓液。
同时,他或丁胺卡那可以使用庆大霉家万-16万单0.2—0.4克等抗生素溶液冲洗脓腔。
4.手术治疗:肝脓肿大、穿刺引流效果差的,应进行手术引流(如有脓胸或厢脓肿)。
其优点是可以检查整个脓腔,必要时可以处理胆道梗阻等原发病变。
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最好选择肝部分切除术:①小脓肿多发生在肝叶或一两个肝段,治疗后无灯转。
②慢性厚壁肝脓肿,引流后有死腔,或已形成家道经久不愈:③肝左外侧多发脓肿,伴有肝内胆管结石。
以上是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方法。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因此,一旦发现身体不适和细菌性肝脓肿的相关症状,必须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应检查,并根据上述介绍进行相关治疗。
细菌性肝脓肿并发症常加重病情,混淆临床症状,导致误诊。
常见的并发症是脓肿破裂,穿透邻近的器官。
穿入胸部产生脓胸和胸膜支气管瘘,或穿入腹部、心包腔;有时穿入胃、十二指肠、结肠、肾、胰腺;少数病例可穿入腔静脉、肝静脉、胸导管或腹壁,或栓塞、血栓形成等部位形成脓肿。
胆道出血很少引起肝内血管破裂。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继发性疾病继发性疾病。
即使在肝脏感染的早期,如果能及时给予大量的抗生素治疗,加强全身支持治疗,也能预防肝脓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