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规则下中国农业补贴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温铁军摘要:按照WTO的一般原则,国际农产品协议大部分在1995-2000年实施。
主要包括3个内容:增加进口市场准入;削减国内生产者支持;减少出口补贴。
对于中国农业能否适应WTO原则的讨论,应该扩展至“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和农业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农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WTO;中国;农民WTO的原则,第一是消除贸易壁垒,第二是降低关税,第三是市场准入。
按照WTO的一般原则,国际农产品协议大部分在1995-2000年实施。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增加进口市场准入;削减国内生产者支持;减少出口补贴。
对于中国农业能否适应WTO原则讨论,应该扩展至“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和农业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农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作出的让步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是关贸总协定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最困难的部分,1999年4月在美国签字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是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与美国应该达成的双边协议中的组成部分。
美国农业部长格得克曼在协议签字之后称赞这份农产品贸易协议是“美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突破”。
因为中国同意美国西北部小麦主产区7个州的小麦可以直接从西雅图出口,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
过去所谓“有争议的壁垒”,主要是中国防止这些地区的小麦黑穗病(TC K),而禁止直接从西海岸进口。
除此之外,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做出的让步主要体现在中美双边谈判的的一揽子协议中。
由于中国方面至今没有正式公布的资料介绍中国的双边谈判中的出价,这次北京谈判之后,美国报刊在农场主的乐观反映时又披露,美国在农业条款上,没有从4月协议已经得到的利益上后退半步。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认为美国4月8日“单方面公布”的资料中的农业条款,就是最后双方谈判的结果。
摘要如下:中国同意大幅度增加最低关税限额(TRQ1—3%)的农产品进口数量,并且应美国的要求减少国营外贸垄断进口所占的比例。
到2006年,进口大豆从现在时的170万吨增加到330万吨,增加幅度为94%,其中私营部门应该达到90%;小麦从200万吨增加到930万吨,为现在的4.65倍,私营部门最初应有10%;玉米配额从450万吨增加到720万吨,如果达到则为现在进口量25万吨的28.8倍,私营部门应该达到40%;大米配额从260万吨增加到530万吨,如果达到则为现在25万吨进口量的21.2倍,私营部门应该达到50%。
wto农业协议WTO农业协议是一项旨在促进全球农业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协议。
该协议旨在解决农业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问题,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公平竞争。
WTO农业协议于1994年成立,并在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中进行了重大修订。
该协议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市场准入、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
市场准入是指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促进贸易自由化。
出口补贴是指降低或淘汰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以避免对其他国家的农业产生不公平竞争。
国内支持是指降低或淘汰对本国农民或农业产业的直接和间接支持。
在市场准入方面,WTO农业协议要求成员国逐步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农产品的自由流通,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农产品市场。
此外,该协议还规定了一系列无条件开放的市场准入措施,以便降低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出口补贴方面,WTO农业协议禁止对农产品提供直接出口补贴,或对农业出口进行其他形式的补贴。
这是为了避免对其他国家的农业产生不公平竞争,保护农产品贸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此外,WTO的成员国还同意逐步减少和淘汰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农产品市场的需求。
在国内支持方面,WTO农业协议要求成员国限制对本国农民和农业产业的直接和间接支持。
这是为了避免形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并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更有效率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此外,农业支持计划还需要透明度和监督,以确保其不会对国内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WTO农业协议在推动全球农业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以及减少国内农业支持,该协议促进了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平衡发展。
然而,仍然需要持续的努力,以解决农业贸易中的其他问题,例如市场准入的不对称、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差异等,以实现更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农业贸易体系。
浅谈WTO规则下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
张姝瑶
【期刊名称】《山西农经》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分析WTO<农业协定>的规定和中国入世时所做的承诺,对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走向提出了对策建议.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张姝瑶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经济工商管理学院,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3
【相关文献】
1.WTO规则下中国农业补贴现状思考 [J], 黄萍;王秋红
2.WTO规则下中国农业补贴问题 [J], 黄炅
3.WTO规则下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空间 [J], 汪占熬
4.WTO规则下中国农业补贴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J], 邓卫华
5.WTO规则下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J], 杨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WTO规则下中国农业补贴问题
提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很快,但不容否定的是中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低,离现代化的目标相差甚远,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还不高,不能有力地应对WTO的挑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快中国农业发展。
关键词:WTO规则;农业补贴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在经济全球化及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对各国来说,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一直是最敏感的经济部门。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业消费大国,而且我国农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基础设施薄弱,劳动生产率低。
因此,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WTO规则中的农业补贴规则
根据WTO成员国必须共同遵守的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农业协议》,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可以根据其对生产和贸易的扭曲性程度,划分为三类: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和蓝箱政策。
所谓的“绿箱政策”,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得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和措施。
这些措施对农产品的贸易和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或仅有微小的扭曲影响,那么,该成员方就无须承担约束和削减义务。
“绿箱政策”主要有:(1)一般的农业服务支出: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与生产不直接挂钩的收入补贴;(5)收入保险计划;(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10)农业环境保护补贴;(11)落后地区援助补贴等。
所谓的“黄箱政策”,是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主要体现在:(1)对农业投入品的补贴;(2)在农产品营销方面的补贴。
这些政策对农产品贸易容易产生扭曲作用,因此WTO成员方必须承担约束和削减的义务。
所谓“蓝箱政策”,主要是指按固定的面积、产量和牲畜头数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成员方无须承担削减义务。
基于以上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的特点,我国政府在制定农业补贴和农村发展政策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黄箱政策,因为这是WTO规则要求必须约束和削减的,而应尽量多地采用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是因为WTO规则许可或
者说鼓励的。
二、我国农业补贴现状和农业补贴存在的问题
加入WTO后,农业受影响最大的首推玉米、小麦、棉花等大宗农产品。
目前这些农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10%~70%。
一旦国外大批农产品进入国内,中国的种植业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并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与粮棉相比,中国的非粮产品如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0%~80%。
但是,其品种、外形、口味及保鲜和深加工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存在差距。
最近,黑龙江大豆产业濒临崩溃,重庆大豆油价格微涨,大豆危机冲击了整个中国的粮食安全。
还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危及到整个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目前对农产品的补贴力度不够。
因此,对农业问题的关注和补贴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政府农业补贴政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对粮棉油的补贴还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
特别是保护性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实施,看似保护农民利益,其实农民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惠,而且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关键是这些政策大多属于WTO规则中的黄箱政策,容易引起WTO成员方的不满和攻击。
(二)对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有限,且大部分被大企业和不法商贩占有,农民几乎看不到其中的利益所在。
关键是这种补贴是对农业投入品的补贴,也可以归属于“黄箱政策”范畴,是需要削减或禁止的。
(三)缺乏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政策。
在绿箱政策中,我国缺少6项与农民收入支持相关的政策,如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等,超过绿箱支持的一半,因而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手段比较匮乏。
(四)没有很好地利用“蓝箱政策”。
实行按固定面积、产量和牲畜头数的计划政府给予的补贴,即使部分地区实施了类似的补贴政策,也没有很好的执行,甚至这些补贴根本就到不了农民手中,而被地方政府层层侵占挪用。
三、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思考
我国历史上虽然是个传统的农业国,但历来对农业和农村都存在歧视或者说重视不够,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难以根本扭转。
对农村和农民存在着严重的历史
欠账,建国几十年来,一代代农民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历次自然灾害的最困难时期,收上来的粮食,农民自己不吃也要首先上缴国家,支持国家建设,俗称“军粮”、“征购粮”、“税粮”,实际上就是在供养城里人,供养国家军队,支持国家建设。
但是,农民的利益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基本上没有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
而与此同时,同样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城市居民却在这些方面逐步得到了各种社会保障。
也许有人要说,农民有田地作为他们的保障,但那一点微薄的土地真的就够了吗?况且,中国农民的土地并非他们自己所有,甚至根本不能自由支配。
因此,我们应当从观念上真正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地位,政府应当加大在医疗、养老、教育、住房方面对“三农”的投入或者说补贴,在这些方面实现真正城市农村同等待遇,如果这样,我们现行的对农业方面的补贴再增加十倍甚至一百倍也未必够,而且这方面的投入和补贴绝对属于WTO规则许可的“绿箱政策”范畴。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调整:
(一)加大绿箱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绿箱政策是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支持政策的主要方向。
针对前面所论述的我国绿箱政策存在的问题,今后我国农业绿箱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在总量上增加投入,在结构上调整和完善,同时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把农业支持重点由目前的流通环节的支持补贴转变为对农民的直接支持补贴。
(二)充分利用黄箱政策的空间,调整黄箱政策支出方向。
微量允许标准是黄箱政策补贴的上限。
当前中国的黄箱政策在基期农业总产值中只占3.3%,这与8.5%的微量允许标准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利用空间。
因此,中国今后黄箱政策的调整方向应是在用足、用好黄箱政策支持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
一方面应积极研究和借鉴各国农业支持结构调整经验,将部分黄箱支持措施转向绿箱政策;另一方面应借鉴有关国家削减黄箱补贴的同时,加大对部分重点产品支持的经验。
(三)开辟蓝箱政策的新空间。
蓝箱政策是限产计划下免于减让的黄箱政策支持,蓝箱政策的实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限产计划中国目前已经使用,但对限产计划的补贴尚未列入财政预算。
加入WTO后,应考虑适当启用该项政策,尤其是在用足8.5%的微量允许标准后,蓝箱政策将是黄箱调整的一个主要方向。
因此,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而采取退耕还林等措施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蓝箱”政策的规定对农民进行适当补贴,减少或缓冲由此给农民收入带来的冲击。
总之,无论是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还是对农业流通领域的补贴都属于WTO规则中的“黄箱政策”,也是WTO规则所不容许和必须削减的,而我们在农民、农村方面的历史欠账又那么多,我们完全可以改变现行的单纯价格补贴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这些方法根本就构不成对WTO任何规则的挑战,也会使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甚至可以大大低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使全国的老百姓得到真正实惠,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对农田水利、道路、桥梁、学校、医院、文化娱乐设施等完全由政府投入和维护,并对农民实行免费开放,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和生活成本,这样我们的农副产品价格就没有理由还出现畸形的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我们的内需又何愁拉动不了;另外,建立农业保险补贴制度,保险资金由政府完全投入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是要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对粮、棉、
油、糖等敏感性大宗农产品,以及畜禽、蔬菜和水果等主要出口创汇产品进行保险补贴,保险资金最好由政府完全补贴,这样在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而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是完全符WTO规则要求的。
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变过去的各种补贴为对农民、农村、农业的直接投入,彻底改变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国经济共同发展,拉动国内消费,克服全球性经济危机,而这也是WTO改善人类生活、生存状况的根本宗旨。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祁春节.WTO农业相关规则详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李芳芳,冷传慧.WTO规则下农业补贴的焦点和我国的选择[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
[4]尹继元.WTO农业规则与我国的农业补贴[J].商场现代化,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