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老子
- 格式:ppt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31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的主体意是讲最善的人所作所为不争不竞,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但由我看来,老子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功成而弗居”,这其实是挺身入世的思想。
这句话就讲了如何为人处事,与儒家“仁”和“入世”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它又比“入世”思想有更深更广的含义。
儒家讲究挺身入世,但老子强调动善时,事善能,又能居善地,而不盲目入世;儒家讲究建功立业,而老子说要有所作为但不争不竞,即功成弗居,才能无尤。
老子不争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之前竞争加剧,而老子告诉我们要不争,主要是不与外物相争。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这需要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有充分的了解,内持定见,自为主持。
老子告诉我们要志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与外物相争,故能无人尤天怨,不自怨自艾。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致刚为柔,刚柔并济,柔弱胜刚强。
挺身入世既需要儒家的刚强,又需要道家的以柔克刚的智慧。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理解《老子》四章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对《老子》四章的学习,体会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理解“有无相生”的哲学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四章中的核心思想,如“有无相生”、“无为而治”等。
2. 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在《老子》四章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治”等概念。
2. 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思想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子》会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二、课文讲解1. 讲解《老子》四章的原文,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析老子在四章中提出的“有无相生”的哲学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有”与“无”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无为而治”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老子辩证法思想在《老子》四章中的体现,如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等。
2. 分析老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老子》四章的核心思想。
2. 强调老子辩证法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老子》四章的核心内容。
2. 提问:如何将老子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二、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老子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例如,在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运用“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老子思想的经验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思想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思想对现代人的指导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老子思想。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的基本情况,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2. 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老子》动画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子的形象和思想。
2. 介绍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化常识1. 了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 了解老子思想:道家学派,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三)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指导,重点讲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四)思想内容分析1. 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
2. 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智慧。
(五)讨论与思考1. 讨论文章中的“有”与“无”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2. 分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总结与拓展1. 总结文章的主要思想,强调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2.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道家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思维深度、语言表达等。
五、教学反思1. 课前准备:充分了解《老子》四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老子》原文及译文《老子》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老子》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这一核心思想。
2. 通过对《老子》的阅读,体会老子对“道”的哲学思考。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
2. 探讨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内涵。
2. 分析老子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道”?“道”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二、课文阅读与讲解1. 学生自读《道德经》第一章,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
2. 教师讲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a. “道可道”是什么意思?b. “非常道”是什么意思?c. 老子为什么要强调“道可道,非常道”?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a. 老子认为“道”是什么?b. “道”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c.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讲解1. 教师结合具体案例,深入讲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a.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b. “道”是无形、无声、无味的存在,超越了人们的感知。
c. “道”既存在于“有”之中,也存在于“无”之中。
2. 引导学生思考“道可道,非常道”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思想。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道德经》第一章,深入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老子对“道”的深刻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智若水——读《老子》有感老子云:上善若水。
老子认为,水,性柔弱,任顺自然,公而无私,造福天下;处下处卑,不争居后。
水最能体现道的品质,即不争之德。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以功成名就,志得意满总结之;有人以完全落败,晚景悲凉总结之。
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踽踽独行。
但为何有如此不同的人生境遇?究其根本,是我们追求成功的方式不同,故结局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太汲汲于成功时,反而会被其深深束缚,不能自拔。
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我在玩拼图时,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装着一幅完整的图画。
但是,当我们一心想着原因时,就会被眼前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搅乱心绪,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
然而,当我们抛开原因,从眼前的一堆碎片开始,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你已经接近胜利的终点。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立告见影,而应当按照客观规矩办事,即老子强调的顺任自然,水到渠成。
欲速则不达,不争而成大争,这是事物的辩证运动。
以退为进,古人的智慧何其精妙!难怪古人云:“智者乐水”,这一泓灵物中蕴含了多少哲思!构思过度一直是中国人的通病,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人情太险,世故太深,这一切都让我们在迈向成功的路上诚惶诚恐,却只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人生在世,我们每天都游走在偶然性的罅隙与庇护中,其险象环生有如横穿闹市区一个交通信号灯失灵的十字路口。
我们无法预计结果,哪怕是下一分钟的结果,我们能享受的只能是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只做眼前事。
父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现实中,这种圣贤气象,智士风骨,又为多少人所拥有呢?人生在世,总是想解释点什么,殊不知,说的越多,越是显出自身的无知,解释的越多,却反倒越抹越黑。
罗伯特·胡克,英国科学家,他和牛顿在同一时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牛盾的抢先发表,让这一伟大的历史性的成就签上了牛顿的大名。
胡克得知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
从此以后,他辗转于各地法庭,被告当然是牛顿,试图用法律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名。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三章的核心思想,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2. 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如“有无相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4.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重点:1. 老子三章的核心思想;2. 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辩证法思想;2. 将老子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视频等;2. 学生预习老子三章,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道德经》能够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瑰宝?二、新课讲授1. 阅读老子三章,理解核心思想;2. 分析“道法自然”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顺应自然的重要性;3. 探讨“无为而治”的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在管理和社会生活中如何做到无为而治;4. 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如“有无相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引导学生理解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探讨老子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总结老子三章的核心思想;2. 强调老子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老子三章的核心思想;2. 提问:如何将老子哲学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二、新课讲授1. 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特点,如“相反相成”、“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2.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老子辩证法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应用;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总结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特点;2. 强调老子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老子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2. 阅读老子其他章节,进一步了解其哲学思想。
课题: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老子及其《道德经》的背景和地位。
- 理解《道德经》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包括“有无相生”、“无为而治”等。
- 掌握“相生”、“相成”、“相形”等关键术语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古典文献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想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道德经》第二章的核心思想。
- 掌握“有无相生”、“无为而治”等哲学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 将老子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道德经》的背景和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课文讲解1. 阅读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 分析重点:- “有无相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 “无为而治”: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的生活。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通过无为的方式治理国家,不说话也能教化民众。
3. 讨论:- 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如何体现辩证法?- 如何理解“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三、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现代语言解释“有无相生”、“无为而治”等概念。
2. 请学生结合实际例子,谈谈老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先秦-老子《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先秦-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翻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万物作焉而不辞。
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唯有道者。
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掌握其哲学体系。
2. 分析《老子》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老子》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德、无为而治。
2. 《老子》的语言特点:简约、含蓄、辩证。
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中“道”的哲学内涵。
2. 分析《老子》语言背后的深意。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老子》原文、译文、注释。
2. 相关视频资料:《老子》解读、老子生平介绍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要介绍老子及其生平。
2. 提出问题:老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二、文本解读(40分钟)1. 道论- 解释“道”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 分析《老子》中关于“道”的论述,如“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
- 讨论老子对“道”的理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2. 德论- 解释“德”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德”是人的道德品质。
- 分析《老子》中关于“德”的论述,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等。
- 讨论老子对“德”的理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3.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而治”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 分析《老子》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论述,如“无为而治,其政闷闷”、“治大国,若烹小鲜”等。
- 讨论老子对“无为而治”的理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结合实际,讨论《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对《老子》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老子及其思想。
- 撰写一篇关于《老子》读后感的文章。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文本解读、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
教案:大学语文老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理解《道德经》的基本思想。
2. 让学生通过阅读老子文本,领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2.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3. 文本阅读与分析:《道德经》第二章4. 哲学思想和文学特色5.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阐述《道德经》的基本思想。
2.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道德经》第二章,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特色。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
2. 阐述《道德经》的基本思想。
第二步:文本阅读与分析(30分钟)1. 让学生阅读《道德经》第二章。
2. 分析文本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特色。
第三步: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组织学生讨论老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思想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第四步: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5分钟)1. 分析老子的文学特色,如简洁、朴素、意境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思考。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老子生平和思想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道德经》第二章哲学思想和文学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思维活跃等。
4. 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老子《道德经》文本。
2. 关于老子生平和思想背景的资料。
3.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在讲解老子生平和思想背景时,可以结合当代社会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