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历史七上《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word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5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3)了解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通过案例分析,学习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的理解。
(2)远古居民历史地位和贡献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文物等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远古居民是如何生活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分析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如陶器、玉器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远古居民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1)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强调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图画。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远古居民的认识是否深刻。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对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是否明确。
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学科领域:历史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
(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利用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远古居民的生活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远古居民?他们生活在哪里?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远古居民的特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图片分析(1)教师展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生活场景等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远古居民的宗教信仰、艺术成就。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关于远古居民的小故事,分享课后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通过引导学生看教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4.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5.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掌握内容:有关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比较古猿、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或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思考比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那些进。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值得热爱。
思想意识: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该珍惜它。
教学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历史年代距今久远,需要科学推断和合理想象这些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结合“导入框”内容放映有关传说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我国最早的人类教师根据幻灯片简介1965年在云南元谋盆地的发现,强调指出:1、“距今约170万年”这个数据经科学测定出来,是我国考古学界一致公认的研究成果。
但是近来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其中有两处可能比元谋人更早。
一个是重庆巫山龙骨坡的“巫山人”,另一个是山西芮(ruì)城县的西侯度文化。
因此,究竟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学术界未有一致的定论。
说不定在座的同学中,将来有人会探究出新的成果,为我国历史科学的殿堂添砖加瓦,使它更加灿烂辉煌。
2、遗存中的牙齿是人类的,而且有几件打制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炭屑和烧骨则证明他们已知道用火了。
(一)、北京人:1929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发现,强调:1、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块头盖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40多个北京人个体。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
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最丰富的遗址。
(二)、结合教材内容放映有关“北京人”的录像,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1、头部特征:放映三幅人物头像幻灯片以及相关表格,让学生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区别,得出结论——北京人的头部特征与古猿区别不大,与现代人区别却很大。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次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山顶洞人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了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对此中国和外国都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象外国有上帝造人、中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来源的一种认识。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第一歩让学生打开学习与探究,一同学读课标和教材,其他同学边听边找答案,完成填空部分。
同时教师板书学生依次分组抢答问题。
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元谋人是人?简单补充一些有关人的“标准”的知识。
第二歩让学生观察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分清三种远古人类在空间上是怎么分布的以及距今的时间。
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下面重点学习一下人和山顶洞人的情况关于人,先介绍有关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
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人可以。
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西南某某店龙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人的体质特征让学生观察人头部复原像(p3),并试着说一说人的的体质特征。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远古人类的主要代表及其生活状况。
2.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3.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远古人类的主要代表及其生活状况。
难点: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山顶洞人化石等。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化石分别代表了哪些远古人类?他们生活在哪里?2.教学内容(1)北京人①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
②展示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分析其特征。
③讲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等。
(2)山顶洞人①介绍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
②展示山顶洞人的化石,分析其特征。
③讲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等。
(3)河姆渡人①介绍河姆渡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
②展示河姆渡人的化石,分析其特征。
③讲述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等。
(4)半坡人①介绍半坡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
②展示半坡人的化石,分析其特征。
③讲述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等。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与现在有什么不同?(2)讨论:远古人类是如何适应恶劣环境的?4.课堂小结(2)强调远古人类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氛围。
2.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史料中获取信息。
3.在讲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时,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的连贯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难点补充:1.教学内容(1)北京人对话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人生活在哪个时代吗?他们是如何被发现的?补充: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前,他们是在北京周口店被发现的。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掌握远古居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观察和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2)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3)通过比较分析,认识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远古居民的尊重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1. 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2. 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3. 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2. 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的演变;3. 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2)学生分享对远古居民的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主学习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3)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认识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2)教师通过举例和分析,讲解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3)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
4. 课堂互动:(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远古居民的理解和认识;(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2)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3)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2)准备相关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提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
2. 教学新课:(1)讲述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介绍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
3.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2)强调远古居民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图片;3. 请学生收集有关远古居民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