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儒家经典提升生命质量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儒家文化传统中的生命观对当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兼论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摘要:在历经2008年的考验和诸多灾难后,中国人民又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阴影,从当前的社会形式和问题出发,本文讲试图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中,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生死观的梳理和分析,揣摩归纳儒家文化中的生命观,梳理出儒家传统对人、对命、对生死、对价值等的论解,从其中寻求能为今日大学生所用的生命价值观,如儒家积极入世,奋发进取而又不为世间名利所困;乐天知命,安生乐死,坦然面对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态度等。
并通过参照西方各国生命教育的经验,为发展较迟滞的中国高校学生生命教育做一次探索,把儒家传统生死智慧融入到大学生生命教育学科建设中,帮助大学生充实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和珍惜,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最终能够独立进行自己的生命探索之旅。
关键词:儒家;生命观;生命教育;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speak in today's social background, taking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zi as representative figures to view the induc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life, to show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life and death, from which the students can learn to build their own frame of value, such as Confucianism`s positive but not to be trapped by the worldly fame, also how to face the music neatly at each stage of the life attitude, etc. And by referring to the experiences of life educ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can help fast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introducing a traditional Confucian wisdom into college life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ill be a good try to help students to enrich life experience and cherish the process, then establish healthy values of life, can independently enjoy their life journey of exploration.Keywords]: Confucian; Viewpoint of Life; Life Education目录一、缘起与切入点二、生命教育的发展三、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生命观(一)、传统儒家对人的定位(二)、传统儒家的生命观(三)、儒家的生活观(四)、儒家文化的死亡观四、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五、展望与不足一、缘起与切入点生命、生死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而不宽泛的问题,它不仅值得一个民族的探讨,也可以落实到每个个人的思考。
论儒家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摘要】儒家生命哲学将生命视为尊贵而有意义的存在,强调人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在现代社会,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需要从儒家生命哲学中获取启示。
儒家生命哲学对人生的价值观提供重要启示,强调珍惜生命、追求道德完善。
儒家生命哲学对生活态度的影响促使人们追求和谐与平衡。
现代生命教育需要借鉴儒家思想,引导人们关注生命、尊重生命。
儒家生命哲学还可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培养美好品德。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包括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借鉴儒家生命哲学可以提升现代生命教育水平,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积极的影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生命哲学、现代生命教育、人生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教育实践、借鉴、提升、积极影响1. 引言1.1 儒家生命哲学的基本观点儒家生命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尊重生命、注重修身、强调人伦关系和追求和谐。
儒家文化强调尊重生命,认为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的存在,人应该珍惜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并通过尊重生命来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
儒家强调修身,即个体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和境界,通过修身来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尊重他人、关爱家人、友爱朋友,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
儒家强调追求和谐,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应该追求和谐的关系,通过和谐的生活方式来实现人生的幸福与美满。
这些基本观点构成了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当代人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生命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生命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压竞争和快节奏生活,人们普遍面临着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挑战,因此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生命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建设和谐、和平的社会环境。
贵生重死三立不朽——儒家思想的生命智慧“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千百年来,哲学思想家们都试图在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却蕴涵无穷深意的问题。
二千多年前儒家从“生”来观“死”,将重心放在了人身上,思考人性、关怀生命,并形成了中国儒家独特的生命智慧——贵生重死,三立不朽。
接下来我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生命宝贵珍爱生命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宝贵的,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尚书·泰誓上》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荀子在《王制》篇中说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将天地万物分为四类,用这种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
《易经·系辞传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并进一步强调“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简单地说就是天地君亲师,只有人类才具备这样的智慧,所以人最贵。
总之,儒家在看待生命问题上是采取了贵“生”的态度的。
医学接受贵“生”思想甚至更深刻地贯彻这种精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意思是说天上覆盖与地上承载的, 自然界万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
孙思邈在《千金方》的自序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里他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也是他为何要把“千金”两字作为自己书名的真正含义。
(二)乐生安死, 畏天知命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智慧另一表现层面就是“乐生安死”“畏天知命”的积极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乐生”是珍爱生命,奋发图强,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安死”,不是崇尚死亡,而是当死亡来临时,不惧生命的终结,坦然面对。
这不是简单的宿命思想,这种面对死亡的坦然超然,是在生命的过程中始终勤勉奋斗,追求理想,身体力行,以身践道的态度。
中国儒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如下:
一、博大精深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其经典著作涵盖诸多领域,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其思想内容亦囊括了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
这些经典和思想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使儒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备受推崇。
二、人本主义
儒家文化强调人本主义,即人的价值和尊严是高于一切的。
儒家思想对人性的研究旨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命,培养自我修养和人格养成,以及为社会作出贡献。
因此,儒家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深得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三、传统与现代
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正是儒家文化生命力的表现。
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核心,在不断学习借鉴国外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变革调整吸收新思想,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总之,儒家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浅谈儒家文化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本文首先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儒家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人际关系、自我修养、事业追求和生活态度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借鉴其思想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加强儒家文化传承,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为本,注重德行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和人格修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生,生命教育,道德观,人际关系,自我修养,事业追求,生活态度,借鉴,传承,全面成长。
1. 引言1.1 儒家文化的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儒家文化注重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强调和谐、平等、尊重的社会伦理。
儒家文化以其务实的特点和强调人伦关系的理念,为今天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儒家文化中,人的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大学生可以领悟到仁爱之道,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
儒家文化强调礼仪之道,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注重礼貌和谦和,这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升个人修养。
儒家文化还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
在大学生涯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儒家文化教导人们尊重他人、亲近朋友,注重团队精神和合作共赢,这些都对大学生在日常交往和职场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借鉴和传承儒家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格外突出。
阅读儒家文化,提升学生素养【摘要】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性,阅读对学生素养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文章将深入探讨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阐释阅读儒家经典对学生的意义,以及倡导阅读儒家文化的必要性。
文章将讨论如何将阅读儒家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提出提升学生素养的途径。
结论部分将强调阅读儒家文化对学生素养的重要性,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总结。
通过阅读儒家文化,学生可以培养传统文化的情怀和审美观,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的必然选择。
期待阅读儒家文化能够成为学生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文化、阅读、学生素养、核心价值观、经典、教育教学、倡导、融入、提升、途径、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个人修养等方面,倡导以仁爱、孝道、忠诚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培养德行,追求内在的完善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利于提升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儒家文化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引领人们走向更高尚、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1.2 阅读对学生的影响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思维、提升情感。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阅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近些年,由于自杀、杀人、吸毒,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代中日益增多,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视。
但是,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存在内容肤浅、层次偏低等问题。
因此,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充实,层次有待提升。
在这方面,儒家关于敬畏生命、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一、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与生命教育基点确定儒家思想具有浓重的珍重生命、爱惜万物的伦理情怀。
早期儒家经典《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1]把繁育万物,使之生生不已,看作是天地的最高美德。
宋代的理学家们更是将"生生大德"与"仁"联系起来,以"仁"释"生"。
周敦颐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2]朱熹明确提出:"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个生底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逐于秋,成于冬,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
"[3]儒家将"生生"确定为"天地大德",又以"仁"释"生",这就使"生生"不仅是宇宙间必然和普遍的法则,而且成为道德上的"大德。
"由此,以"生生大德"为基础,生化出了贵人、重生、爱物等丰富内容。
1.仁者爱人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赐予的生命。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生命观的基础性内容,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其"仁"的核心内涵,所以才会有"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5]"天地之性,人为贵"[6]等贵人重生的主张。
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摘要:对生命的漠视突出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本身的弱点说明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领悟生命的神圣,体认生命的价值,防止生命被异化,提升生命的质量。
关键词:生命道德教育;儒家文化;生命意识当前许多高校大学生面对生命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更有甚者则是对生命的无情践踏。
虽然近几年来各高校也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现状。
近来不断耳闻目睹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有的高校甚至半年之间就连续出现五起自杀事件。
儒家文化中蕴涵了积极乐观的生命观,如“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告子上》)、“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等。
对富含生命意识的儒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大有裨益。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陶行知先生说:“什么叫生活?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
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
”[1]生命,一个何等神圣和崇高的字眼!但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却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对生命的虚度和对生命的漠视和否定。
大学生对生命漠视的表现之一是对生命的虚度,即消极颓废、空虚无聊、游戏人生等。
由于对生命缺乏深层的思考,由于对人生的价值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所以一些大学生就只追求片刻的快乐,在片刻的快乐之后便是更深的无聊和空虚,人与人之间的丰富情感已经被网络割裂得支离破碎,因而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爱情的变质都在加深着大学生对生命的虚度的程度。
凡此,都是对生命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的结果。
大学生对生命漠视的表现之二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对人和动物的施暴倾向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动物的生命的极度冷酷和不尊重。
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出现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和马加爵的杀害同学的事件。
论儒家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一、儒家生命哲学概述自儒家学说创立以来,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与生活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于人之生命的珍贵性、人之处事哲学及生命意义等问题,儒家思想都有这方面的丰富内容。
(一)天地之间人为贵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这充分阐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天地人之统一体中“人”存在的重要性和生命的珍贵性。
而人之所以“贵”,在于“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这说明了人与其他万物的区别和联系,即人是万物之灵。
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也就承认了人在天地间的独特地位。
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礼记?礼运篇》)这句话也直接说明了人是一个有感性、有道德、有创造能力的生灵。
人区别于草木鸟兽的地方,在于人能够调和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把天地万物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可以说,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生命观,应是以重视人的存在价值、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为特点的,这一点可以从其对待孝道、殉葬制度、战争等方面的态度加以验证。
孝道是维持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纽带,孝道思想展现了人们珍爱生命的态度。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是保持身体的康健,使父母不为之担忧。
儒家思想将珍爱生命与社会最看重的孝道联系在一起,凸显了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在人殉制度方面,孔子曾这样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 梁惠王上》)强烈批判了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生命的践踏。
由于孔子生活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故他对战争的反对态度无疑是明确的,因为战争必然伤及无辜百姓。
《论语》曾记载卫灵公请教孔子战争一事,孔子反感地拒绝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并且立即离开了卫国。
从这里可看出,儒家反对战争,尤其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提倡保护民众、体恤民众。
师德征文学习儒家经典,提升生命质量无极县实验学校王月清摘要:儒学经典中许多关于道德修养及教育的内容与今天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能力的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初中班会课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经典的方法是先由最简单的《弟子规》入手,再分专题学习,从行为习惯,道德修养,良好心态,知其所止,与人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教育效果显著关键词:古为今用大明明德行为习惯诚信做人沉静致远找准位置与人交往博学致知正文:我在学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儒家经典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儒家的“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诚信做人”等思想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不仅如此,我认为儒家经典对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与今天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能力的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
儒家经典当中的道德修养,处世原则,学习方法,对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因此,利用主题班会课引导学生分专题学习儒家经典,很有必要。
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是提升生命质量,学做人,是要将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修养上去。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引导学生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生命”的内涵,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以此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儒家经典过程中,采用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方法,古为今用,选其仍有生命力的精华,舍弃一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封建糟粕。
选择那些仍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还要注意呈现的方法要多种多样。
视频、PPT等。
学习时还要注意系统性,分专题学习,从易到难,选择那些适合初中生的内容来学习。
学生刚接触儒家经典感到很新奇,越学习越感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就会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今天的孩子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影视网络报刊的影响,再加上有些家长疏于管理,有不少孩子思想认识上有误区,行为习惯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于是在初一学生刚入班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时,我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入了儒家经典《第子规》。
我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几方面入手,从《第子规》中找到那些在今天仍有积极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正确导向作用的句子让学生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找到今天的守则和昨天《弟子规》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背过《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认识到守则规范是原则上的要求,而《弟子规》却对一个人从思想境界、具体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各个方面都指出了具体的做法。
如“父母教须敬听,出必告反必面,步从容立端正,凡是人皆须爱,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样学生既明确了认识,又知道了具体的做法,只要坚持经常,学生的思想、言谈举止和学习的各种习惯都会有所改善。
这样也就把“成才先成人”的教育宗旨落到实处。
先由最简单的《弟子规》开始,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的原则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成人最关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这和儒家最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大学》一书开头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我认为提升道德修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首先是做到善良,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是做人的根本。
善良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基本上是相通的。
所以一些有关“仁”经典句子就让学生背过。
“仁者,人也,仁爱人。
”明确了仁的本质是爱人。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之。
”“仁者安人,智者利仁。
”“苟专心志于仁矣,无恶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让学生明白“仁”是道德的基础,是博爱,是施惠于人。
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了一颗仁爱之心,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多么和谐美好。
与“仁”紧相连的是“义”,“义”者宜也,“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行为。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义也”。
儒家经典中对“义”作了全面阐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学生学了经典后,还要组织学生讨论在今天人们又赋予“义”哪些新的内涵。
一个人心中有了“仁义”,还要文明有礼,孟子认为“恭敬之心,礼也”。
“礼之用,和为贵。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礼是内心恭敬,外表文明得体。
孔子在论述孝时就认为只照顾父母的生活不是孝,对父母长辈还要“敬”,还要守礼。
一个人外表有礼,内心是敬。
《中庸》的核心观念是“诚”,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和信是相联的。
在追求物质利益的今天,诚信更为可贵了。
人与人交往离不开诚信,社会发展更需要诚信。
讲诚信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许多句子应当让学生识记的。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信是做人的根本。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成就人生。
其实,性格和习惯又是受心态影响的,决定命运和人生的是心态。
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聪明灵活但又心浮气躁,缺乏沉静,淡定,从容的心态。
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显得极为重要。
培养心态的目的是让学生变得沉静从容,淡定,恭敬,乐观。
《大学》里也有这样的观点,“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见沉静的重要性。
我找到许多有启发性的关于这方面的名言,班会课上,让学生品读理解感悟。
例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事而慎于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让学生明白少说多做。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庄子也说“正则静,静则明。
”沉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一个人能沉静下来,思维才会缜密,才思则会飞扬,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学生明白了沉静的重要性。
也会自觉地朝着这一方面去努力的。
我要求学生上课表情应是沉静、深思、专注。
忌满脸兴奋,一脸茫然,相视而笑,东张西望,胡写乱画。
自习课表情是沉静,独立思考。
忌满脸浮躁,茫然。
学生一旦能静下来,思维就活跃了,性格也变得从容、淡定了,也开始对自己有规划了。
良好的心态是学生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沉静是相对的,在体育课、课间上我要求学生龙腾虎跃,充满青少年的朝气和活力。
四找准自己的位置《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
”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知其所止”,找准自己的位置。
孔子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一个人一旦在人生的坐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么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在初一学生一入班时,我就要求学生明辨是非,给自己定位,知道自己最根本的是什么。
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成长者,老师是帮助者,老师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形成良好性格,培养良好习惯,掌握文化知识”。
这是一个人的生存本领,也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学生一旦能准确给自己定位,然后就会潜心努力。
所以让学生给自己定位后我还要求学生作出详细的规划,明确努力的方向途径。
五拥有处世立命之本孔子认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是自爱和爱人。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对事;“恕”就是要推已及人,要拥有宽厚大度的胸怀。
“忠”和“恕”也是当今少年所具备的品质,所以一些经典句子应让学生明白记忆。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有九思:视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曾经教导子贡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当自己遇到遇到挫折时,处于困境时,或与同学有摩擦时,尤其是当同学之间有了不愉快时,孟子也告诉我们要“反求诸己。
”也就是说不怨天尤人,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切莫一味归咎于他人。
“忠”与“恕”是一个人处世立命之本,也是我们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心不可少的道德品质。
六学习才是硬道理。
《大学》是这样论述学习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可见使自己获得知识是意念真诚,心思端正,修养自身的前提。
孔子也认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可见学习才是硬道理。
懂得了道理,还要明子方法。
《中庸》关于为学的几个递进的阶段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道德修养的前提是博学,博学也是成才的第一步。
学习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具体来说“致知在格物”,即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物理科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小候学习儒家经典有很大的关系,格物致知,研究万事万物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应用。
四书里面还反复提到了另一种学习方法——切磋,琢磨。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后人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
这与我们今天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致的。
学习经典文化,淘取其精华,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给人们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人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虽然其中有些句子和道理学生现在可能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但只要是现在学生已识记在心,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彻悟其中的真谛,学生的整体素养会随之提高,学生在成人的同时也会成材。
结论:把儒家经典引入班级管理,我班的学生面貌和班级风貌都有了很大变化,学生习惯因儒学而改善,思想因儒学而开阔,道德修养因儒学而提高,境界因儒学而增大,语言因儒学学而丰厚,才思因儒学而飞扬,班级因儒学而和谐。
不仅如此,作为班主任,又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又从多方面提升了自己。
儒学为生命奠基,文化为社会育人。
参考文献:《诗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