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使用优势
- 格式:pdf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的重要性及穿刺成功的最佳体位目的:讨论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的重要性及穿刺成功的最佳体位法。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9例新生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穿刺姿势的差异,将129例患儿平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各43例,A组患儿采取微侧卧体位进行穿刺,上肢向外延伸至90°;B组患儿采取微侧卧体位进行穿刺,上肢向外延伸至110°~145°;C组患儿仍然采取微侧卧体位进行穿刺,上肢向外延伸的程度需超过145°,穿刺结束后,对三组的穿刺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通过不同体位的穿刺后,A组患儿穿刺成功5例(11.63%),B组患儿穿刺成功为39例(90.70%),C组患儿穿刺成功为8例(18.60%),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文采用患儿取微侧卧体位,上肢向外延伸至110°~145°的穿刺体位,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效果明显,成功率较高,难度较小,操作方便,可减少患儿的痛苦、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以及推广。
标签: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方式;最佳体位;穿刺成功静脉留置针又可称为“套管针”,是一种新型输液工具[1]。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129例需进行腋静脉留置穿刺的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将其分为三组,分别对其采取不同体位进行穿刺,对其穿刺的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加本次试验的129例新生儿均为2013年9月-2015年9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儿,所有患儿均需使用规格为BD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按照穿刺体位的差异,将符合标准的129例患儿平均分为A组(n=43)、B组(n=43)及C组(n=43)三组。
A组中男25例,女18例,胎龄34~36周,年龄0~28 d,平均(15.3±5.4)d;B组患儿男24例,女19例,胎龄35~37周,年龄0~28 d,平均(16.3±5.5)d;C组患儿26例,女17例,胎龄34~37周,年龄0~28 d,平均(15.5±5.9)d;三组患儿胎龄、体重、年龄、性别以及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腋静脉穿刺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关键词】腋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新生儿新生儿静脉穿刺时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操作。
临床中,一般常选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
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发现这些部位静脉穿刺后,成功率低,保留时间短,常造成穿刺后渗漏现象,而腋静脉粗、直,解剖位置浅表,易固定,容易穿刺,保留时间较长。
在临床中,对新生儿采用腋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收到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新生儿88例,男54例,女34例,胎龄为28~37周,年龄为出生后0.5h~22d,体重为1250~3100g。
其中早产儿28例,新生儿肺炎15例,新生儿黄疸2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8例,新生儿窒息15例,运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
1.2方法1.2.1穿刺材料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intimaⅱ型留置针,3m透明敷贴,5ml注射器,0.9%生理盐水,一次性头皮针,复合碘。
1.2.2穿刺方法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上,取平卧位,头偏向穿刺的对侧,穿刺一侧肩部稍垫起20~30°角,上肢外展与胸壁成100~110°角,充分暴露腋窝,清洁并检查腋窝皮肤完整性。
在上臂内侧近腋窝约0.5~1cm 处可见静脉走行,即为腋静脉穿刺部位。
[1]穿刺者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轻握住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在腋静脉显露最明显处以10~25°角进针(严格无菌操作,复合碘消毒2遍,消毒范围8*8cm),见回血后退针芯到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拔出针芯,缓慢推注生理盐水,若无阻力表示穿刺成功,贴上3m敷贴,注明日期时间,接上输液装置。
2结果64例保留时间96h,堵管4例,外渗1例,局部感染1例。
3护理3.1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常规消毒,24h更换连接管头皮针及延长管,接头皮针前肝素帽常规消毒,3m敷贴5d更换一次,更换时敷贴向针尖方向撕出,并用复合碘从内向外螺旋消毒,穿刺处应停留2~3s。
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腋下静脉留置针属于临床治疗中的一项技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重要脏器发育不完善,易并发各种感染和并发症,除了细心的护理,还需要精心的治疗,而治疗的关键在于输液通路的通畅。
特别是极低体重儿不能经口喂养而必须从静脉补充营养时营养液浓度高、刺激性强,如果选择头皮或者四肢静脉输液,因为血管小、血流慢,而且活动度大,容易导致导管脱出,影响治疗效果。
腋静脉血管大、血流快,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在新生儿科被广泛使用。
影响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的主要问题是发生药液外渗、脱管、静脉炎等。
因此,在腋下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护理观察至关重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从2013~2014年收治的新生儿96 例,平均体重为1.5kg~3.0kg。
其中早产儿38例,足月儿58 例,均行腋下静脉留置针。
1.2用物准备:采用洁瑞公司生产的密闭式26G留置针,3M透明敷料,抽有生理盐水的5ML注射器。
1.3 操作方法:患儿置于开放式辐射抢救台上,将患儿侧身与床面呈30°-45°,使上肢外展110°-145°充分暴露腋窝,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颜色呈蓝色且无搏动。
协助者用食指横向按压腋静脉近心端,使血管充盈。
操作者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皮肤绷紧,消毒皮肤后,右手持针,穿刺点在血管下方0.5cm处,以15°-30°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再向前进针0.5cm。
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和食指握着套管Y柄,将套管送入血管内,边送套管边退针芯,直至软管全部送入血管后拔出针芯[1]。
推注生理盐水2ml,观察有无渗出,堵管,推注顺畅则用3M敷贴固定,并在针柄下垫一块小棉花以防压伤皮肤,在贴膜上注明穿刺的日期和时间。
2.护理2.1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先用石蜡油棉球去除腋窝的胎脂,再用0.5%络合碘消毒皮肤两遍,消毒范围为穿刺点周围10cm以上。
持。
同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并与技术人员密切配合,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示意技术员停止注药。
2.4 准确设置输液泵的速度,控制药液泵入的快慢,使药物速度均匀,用量准确并安全输入体内。
护理人员应先告知患者和家属:为了准确控制输液速度,根据医嘱将选患者使用输液泵进行静脉输液。
向患者介绍注射药物的目的、药品名称、剂量、作用,以及应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给患者简单讲解输液泵的工作原理,输液泵是利用机械推动液体进入血管的电子仪器,这种输液泵的优点是输液速度均匀、入量准确、使用安全。
使用输液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报警,常见原因有:气泡、输液管堵塞、输液结束等。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会定时巡视,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请患者及时按床旁呼叫器,以便及时处理。
患者、家属不要随意搬动输液泵,防止输液泵电源线因牵拉而脱落。
患者输液肢体不要剧烈活动,防止输液管道被牵扯拉脱出。
告诉患者输液泵接蓄电池,所以,当检查时体位需要要暂时拔掉电源线时告知患者不必紧张。
仪器仍在工作状态。
同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感谢患者、家属的合作。
2.5 严格控制造影剂用量,造影剂应用量应控制在能达到诊断目的的水平即可,尽量少用。
2.6 CT室应备有急救物品,包括急救药物和器械。
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副反应者,立即停止注射或停止扫描,立即进行抢救。
3 渗漏的护理根据渗漏程度与相应的处理,轻度为穿刺点周围肿胀,较局限,范围不超过5cm,局部皮肤红肿、疼痛、麻木:中度范围>5cm,未明显超越关节:重度为肿胀范围广泛,明显跨越关节,重者引起皮肤组织溃疡、坏死。
对于轻、中度渗出都应予抬高患肢,促进外渗液体的吸收,减轻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
3.1 若检查中发现渗漏,应立即停止注射。
3.2 长时间按压,轻度可立即用无名指、中指、食指与血管垂直按压在穿刺处以上(包括穿刺点在内),这样可以使按压的面积增大,至少需要按压10~15分钟,也可嘱其家属按压。
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08-16T10:17:53.3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梅[导读] 静脉注射这项技术,是治疗新生儿,进行临床抢救的一种重要手段。
刘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 530001)【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与其它留置针技术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劣势,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并减少患儿的痛苦和费用。
方法将我院120例新生儿随机的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
观察组使用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
对照组则采用头部留置针技术。
对比两种方法的留置针时间的长短,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使用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的观察组的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使用头部留置针技术的对比组,同时出现堵管、渗液、脱针以及静脉炎的几率也要低于对比组。
结论使用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具有保留时间长,不需要反复穿刺,有利于用药抢救,并且外表没关,同时不影响活儿活动的特点。
可有效的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056-02 静脉注射这项技术,是治疗新生儿,进行临床抢救的一种重要手段。
静脉留置针又叫做套管针,其具有操作简单,不需要反复穿刺,有效减少患儿的痛苦,对患儿的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1]。
随着静脉留置针技术的不断推广和使用,很多患儿在临床治疗时都采用上肢、下肢与头皮穿刺法,置入留置针来进行静脉输液。
而由于大部分的患儿都存在血管细,皮肤薄、嫩,比较脆弱等因素,从而给使用留置针造成了一些困难,即使穿刺时很成功,但在输液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出现肿胀、局部渗出、堵管、静脉炎的想象,很难把留置效果做到理想的预期。
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穿刺的相比,腋下静脉穿刺可以很好解决以上问题。
我院自从使用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以后,使新生儿的静脉通道足够通畅,保证了药物的充分吸收,取得了良好的留置效果。
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
- 108 -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使用优势
谭 琼
(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430014)
【摘要】新生儿腋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距离中心静脉近,静脉瓣少,静脉通路粗、直,穿刺成功率高,同时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能耐受高渗性液体,一方面减轻了新生儿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新生儿;腋静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我科采用BD公司生产的24G密闭式防针刺伤静脉留置针,用3M公司生产的6cmx7cm透明无菌贴膜固定针翼。
使用病例为本科2014年6月一2014年7月住院的新生儿共计180例。
留置部位头皮静脉5例,上肢静脉85例,腋静脉30例,下肢静脉60例。
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导管堵塞30例、液体渗漏20例、导管意外滑脱5例,静脉炎5例、及使用贴膜与胶布皮肤过敏2例,其中腋静脉仅发生1例药物外渗,其余均在规定留置时间拔针。
1.2方法:
①观察患儿的腋静脉血管条件,并确认。
②另一名护理人协助固定患儿,为穿刺的部位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不小于8cm×8cm(一般为2~3次)。
③皮肤0.5%碘伏消毒待干后,松动留置针针芯,将腋窝皮肤绷紧,在腋动脉内侧0.5cm,外观无搏动处,以10—20°角进行穿刺。
④看到留置针套管内有回血后,调整角度为0,继续置入3 mm 左右,退出少许针芯, 将留置针的套管沿血管慢慢送入直至其完全进入血管。
⑤抽回血,确认在套管在血管内后缓慢推注生理盐水,再次确认通畅同时穿刺部位没有肿胀即立即拔出留置针针芯。
⑥以穿刺点为中心,3m敷贴固定留置针, 并将延长管U型固定,填写留置日期、时间及责任人。
2.护理体会
2.1腋静脉优点:
腋静脉距离中心静脉近,血流量较大,血流速度相对较快,输入药物至中心静脉途中静脉瓣少,降低了药物对血管壁刺激的范围,减少了药物渗漏的可能性,血流量大而快也减小了化学性静脉炎发生的机率。
腋静脉直径粗、直,留置针套管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减少留置针套管长时间机械摩擦血管壁,从而减少血管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和外渗。
位置相对隐蔽特殊,活动大幅度减小,减少了意外脱管发生的机率,新生儿使用刺激性药物如多巴胺、静脉高营养等,这些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大,可以使周围的皮肤苍白,甚至坏死,血管缺血缺氧性改变,从而需要改变穿刺部位,给患儿带来痛苦,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率,对患儿造成刺激,哭闹时耗氧量过大,影响体重的增长速度,从而延长了患儿住院时间,尤其是早产儿,且提高了护士的工作量。
腋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延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以确保抢救时静脉通道通畅,准确和及时的给予治疗,以提高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2.2腋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操作及护理要点:
严格无菌操作;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不小于8cm x 8cm。
注意保暖和安全。
病人被放置在安全,稳定,37℃辐射台,操作者抓住患儿手臂时,不能被迫拉伸,以避免意外伤害。
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座,延长管U型固定,有利于减少回血,防止管道堵塞。
保持穿刺点无菌、敷料清洁干燥。
如果穿刺点渗液、渗血或贴膜卷边、松动、被污染、完整性受损时及时更换,输注药物前用生理盐水冲管,确定导管是否在静脉内;如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或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发红,血管变硬、变色,提示有静脉炎发生,及时拔针,对症处理。
每次输液完毕后,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倍的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并夹闭留置针延长管,确保正压效果,以免发生堵管。
敷贴上写明穿刺日期、时间、责任人。
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小时。
如入腋动脉,应立即拔出留置针,按压10分钟以上,以避免出血。
腋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及穿刺侧胸前、后壁的变化。
3.小结
腋静脉血流速度快,血管粗、直,并发症少,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缩小了患儿经济承受范围,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护理工作量,降低了医疗成本,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效益。
【参考文献】
[1]甄毅贞、陈泽红、黄美清小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实用医学杂志2002,18(3):337—338
[2]李余红、谌丽、吴开锋早产儿腋静脉输液在临床中的应用,吉林医学2007,28(4)477—478
(上接第110页)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手术方法,同样良好的护理工作也是保证手术成功,患者术后得到良好恢复的重要基础。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接受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明显少于对照组。
我们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护理工作复杂,因此患者术后易出现脑血管痉挛、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并发症[2,3]。
因此我们护士通过制定多种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使护理实践更有针对性,动态观察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前防止各并发症的出现,最大限度地照顾患者[4,5]。
在每日的护理中,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每日对病房进行通风,给患者营造出安全隐蔽的私人环境,应用放松训练能使病人处于最佳的恢复状态。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通过优质的护理能够明显减少颅内动脉瘤夹闭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海棠,邰素琴 .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护理管理对策[J]. 全科护理,2011,9: 3068.
[2]尹风云,陶秀波,石秀丽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7094-7095.
[3]莫蓓蓉,曾丽,刘蓉,等 . 12 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 661-662.
[4]邱玲丽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 143.
[5]黄晚霞 . 腰椎损伤患者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 456-457.
作者简介:谭琼,(1989-),女,湖北巴东人,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