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和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归因为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引导我们走向了幸福的生活。
因此了解中国先进分子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思想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从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是先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但由于众多原因,中国最终没有选择资产阶级。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建立了新的中国。
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的需要。
这就是中国先进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中国也进入了一个充满冰与火的境况。
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
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
最具典型的是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它达到了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能认清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野心,并且之后的人心散乱导致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说明具有很强局限性的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救国救民的使命。
中国仍然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救国道路。
之后西方列强认识到了侵略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它们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再加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极大的冲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主阶级兴起了以“自强,求福”的洋务运动,同时一部分资产阶级试图通过清政府统治发起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来和平救国。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一开始就是由清政府兴起代表着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封建性,对西方列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以及管理的上的腐朽,注定要失败。
而维新运动从根本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幻想,又脱离人民群众,所以也只是昙花一现。
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回顾近代史,我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好奇的心态,想细致的了解我们的祖国近代史,了解我们当时人民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祖国后代造福的腾腾热血。
所以我们更应该要了解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其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其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
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少了现代化的标尺,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本土文化。
抛弃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现代化也终将不可能实现。
至于二者孰主孰副,我们大可把视野放的长远一些,历史和人民会决定它的走向。
二、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
只有首先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开辟道路。
在中国,只有能够把这两项历史任务自觉地担当起来,带领人民为此而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政治力量,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合格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政治上远见卓识的党。
“五四时期”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探析摘要:本文分析了五四时期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原因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需要;三是国际因素的共同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合适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就开始传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之前的20余年的时间里,它只是当时中国社会流行的纷繁杂乱的西方潮流中的一个流派而已,只是作为西方学术的意义被接触,并没有成为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目标。
那五四运动前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如此迅猛的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扎根,以致后来成为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指导和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历史和人民在五四前后广泛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呢?我认为,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与革命性、实践性与阶级性具有解决中国难题的内在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革命性。
中国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具有历史惰性,要推翻封建制度就要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改变;多个帝国主义不可能拱手相让手上的利益,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进行激进的革命,用暴力的手段推翻强大敌人。
马克思的阶级性表现在其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一特点使得它更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更能满足中国的现实需要,更能广泛的动员全国绝大部分民众和强大的敌作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中国人民接受还在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本质的契合,追求共同的社会理想上。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建立一个“各得其所,各尽所需”的理想社会是其的根本目的。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追求。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中,作为平等、公正、和平、幸福的“大同”世界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梦想。
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1848年,正当欧洲资本主义以青春的活力扫荡着衰朽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时候,有两个年轻人却预告了它的灭亡。
他们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当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欧洲大陆开始工业革命。
那时的工人受着沉重的剥削与压迫,而每每发生经济危机时,他们就会因失业而生活无着。
工人们开始组织起来,争取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遭到政府的镇压。
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调查,创立了新的共产主义学说。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在历史上起着非常革命的作用,带来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但是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会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
他们相信,只有工人阶级才有力量实现社会主义。
为了让工人掌握革命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工人团体建立联系。
在他们的帮助下,当时的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同盟”,并委托他们起草新的纲领。
1848年2月,这个新纲领用德文发表。
这就是后来被誉为共产主义运动出生证的不朽著作——《共产党宣言》。
而后在经历了法国六月起义、巴黎公社事件、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等等之后,共产主义渐渐成熟起来,马克思主义也被广泛全世界多个国家所认知,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各个阶级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太平天国、义和团、开明地主、上层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君主立宪方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但无不以失败告终。
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
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信息工程学院电子12-2 张文波摘要: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最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他满足中国的国情,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关键字: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靠山。
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在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中国人民面前。
2.新文化运动开路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
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这两个口号在当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同。
倡导者所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阀门,使中国人民抛弃了封建主义,改变了对资本主义的看法,这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和历史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关于阶级斗争,争取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美好将来做贡献,那么究竟为什么是它成为了人类与历史的必然选择和主导潮流,而不是一些其他的学说和理论。
以中国为例,在1915年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发起和带领的下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后,传统的价值观被取代,提出了新文化思想的要求。
新文化运动彻底反封建,批判了传统的封建旧思想,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形容的就是一种处于封建思想的当时的人民。
新文化运动使得新一轮西方思想得到引进,为马克思主义的进入中国并且中国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推动社会思想活跃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主义还培养了一批初步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例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等,都是预备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
由上可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有了新文化运动的铺垫变得顺其自然,可是为什么胡适的自由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没有成为人民的选择,而马克思主义却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呢?胡适先生曾这样表达他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尊重自由……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凡是爱自由的,凡是承认自由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的,凡是承认自由难得而易失故必须随时随地勤谨护视培养的,都是自由主义者。
”但是他的自由主义理论上放弃本体,把哲学完全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又只注重实践即生活问题;实践上不符合国情,由于只注重文化改革而忽略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和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推动了当时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此时学说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指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忽略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地位,难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就无法迎来真正的民主。
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经过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得出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5)内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6)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论述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要从失败和成功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失败的教训:中国鸦片战争后到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
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
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这里是指对以后格局的影响)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既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工具的开始,也标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征服。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却不能任人宰割,差不多与底层歇斯底里发作的同时,上层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
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
维新派的主张摇摆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妥协也没能取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依靠力量无从谈起,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这种想法正如运动本身的理想一样虚妄。
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信息工程学院电子12-2 张文波
摘要: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最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他满足中国的国情,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关键字: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
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辛亥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靠山。
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在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中国人民面前。
2.新文化运动开路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
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
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这两个口号在当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同。
倡导者所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阀门,使中国人民抛弃了封建主义,改变了对资本主义的看法,这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此外,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
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并帮助这些共产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传播。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鼓舞,看到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最深刻的影响,是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爱国运动由此爆发。
五四运动让中国人民看
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同时,五四运动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看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而且,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出了伟大的力量。
而这些,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的传播。
五四运动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的新时期的到来。
以上所讲述的这五个步骤层层递进,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地说明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政治上远见卓识的党。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个理论一旦同中国的实际系统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就成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政策,以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铸造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样三件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的法宝;规划了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等
等。
从而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开辟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无产阶级怎样经过它的政党实现对于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呢?毛泽东同志指出,这需要四个条件:“首先,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关于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的动员口号。
”“第二,是按照这种具体目标在全国行动起来时,无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
范。
”“第三,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与同盟者的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
”“第四,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
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的政治领导,就是由执行上述这些条件去实现的。
这些条件是保证自己的政治领导的基础”。
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
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
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2.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资本主义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
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
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3.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完成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首要的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特性来看,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于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条件而带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后性;民族资产阶级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能力;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性的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阶级。
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哪个政治力量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解决中国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
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必然要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在这两个阶段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综上所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96--105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262--263页
/ts/zxyd/lgwsm/201004/t20100409_26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