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诊断金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1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Blood Culture)是一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用于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瓶或培养管中,以培养和鉴定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菌血症(Bacteremia)或真菌菌血症(Fungemia)的金标准,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血培养的主要目的包括:
1. 证实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
2. 鉴定病原体的种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血培养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从患者的静脉抽取血液,采集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 接种培养:将采集的血液分别注入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氧气环境下生长。
- 培养和监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监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结果分析:如果培养出微生物,需要进一步鉴定其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
血培养对于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正确执行血培养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汇报人:日期:•引言•血液培养技术概述•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实践•血液培养技术的结果解读与临床应用目•血流感染防治策略与持续改进•结论与展望录引言01血流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威胁生命多样病原体需要快速诊断血流感染涉及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血流感染病情凶险,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启动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030201血流感染的临床意义血液培养技术能够有效检测出血液中的病原体,为血流感染提供直接证据。
病原体检测通过血液培养技术确定病原体种类和药物敏感性,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指导治疗血液培养结果可作为血流感染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预后评估血液培养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制定专家共识,规范血液培养技术的操作流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范操作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血流感染诊断的参考依据,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指导临床实践促进血流感染诊断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推动学科发展和进步。
推动学科发展专家共识的目的和意义血液培养技术概述02血液培养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识别血液中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定义描述其主要目的是诊断血流感染,血流感染是指微生物进入血液并繁殖,导致全身性感染的情况。
目的说明血液培养技术的定义技术演进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和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如质谱技术)逐渐被引入,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初始阶段早期的血液培养技术主要依赖简单的肉汤培养基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
未来趋势目前,血液培养技术正朝着更高通量、更快速和更灵敏的方向发展。
血液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血液培养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原理描述:血液培养技术基于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中的生长和代谢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当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时,会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这些反应可被检测系统捕获并转化为阳性信号。
操作步骤1. 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样本。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57-感染性疾病的实验
室诊断及临床意义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1、患者HBsAg(+)、HBeAg(+)、抗-HBe(-)、抗-HBcIgM(+)、抗-HBs(-),正确的判断是()
A、患慢性乙型肝炎
B、患急性乙型肝炎[正确答案]
C、患慢性迁延性肝炎
D、乙肝恢复期
E、患慢性活动性肝炎
2、常用于乙肝治疗过程中疗效监测的是()
A、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
B、乙肝病毒耐药检测
C、乙肝病毒培养
D、乙肝核酸定量检测[正确答案]
E、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
3、临床上用于诊断肝脏疾病的酶,下列那组检测最恰当()
A、CKGGTALPAMS
B、ASTALTALPGGT[正确答案]
C、AMYLDHGGTα-HBD
D、ACPASTLDHCK
E、TnIASTACPALP
4、可引起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疾病不包括()
A、骨肿瘤
B、肝实质疾病
C、肝癌
D、恶性贫血[正确答案]。
导管相关⾎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是在ICU中进⾏长期治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作为医源性感染的⼀种,如何诊治和预防对患者的预后⼗分重要。
来源:呼吸重症(⼀)定义导管相关⾎⾏感染:留置⾎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症,经外周静脉抽取⾎液培养⾄少⼀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诊断标准1、确诊:具备下述任⼀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5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CFU),同时外周静脉⾎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微⽣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量⾎培养,两者菌落计数⽐(导管⾎:外周⾎)≥3:1;(3)从中⼼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性⾎培养,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出现时间⽐外周⾎培养阳性⾄少早2⼩时;(4)外周⾎和导管出⼝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株微⽣物。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项,提⽰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且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培养阴性,除了导管⽆其他感染来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时内未⽤新的抗⽣素治疗,症状好转;(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2个⾎培养阳性(其中⼀个来源于外周⾎)其结果为同⼀株⽪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3、拟诊:具备下述任⼀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素治疗后症状消退;(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有1各⾎培养阳性(导管⾎或外周⾎均可),其结果为⽪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经验交流52P C T、S A A、C R P、N L R、P L R、RDW、PDW在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范小军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天水 741020)摘要:目的 探讨PCT、SAA、CRP、NLR、PLR、RDW、PDW在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2015年1月~2021年7月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患者血培养检查的七种常用实验室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中性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进行回顾分析,系统评估不同炎症指标对血流感染辅助诊断的临床价值。
结果 PCT、SAA、CRP、NLR、PLR、RDW、PDW水平中,除RDW外,不同组别之间水平不全相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509例(71.49%),以大肠埃希菌306例、肺克雷伯菌126例、阴沟肠杆菌17例、铜绿假单胞菌14例、鲍曼不动杆菌11例为主;革兰阳性球菌感染197例(27.67%),以表皮葡萄球菌62例、人葡萄球菌2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0例、溶血葡萄球菌18例、屎肠球菌12例为主;真菌感染6例(0.84%)。
结论 不同炎症指标之间对血流感染的辅助诊断价值不同,三组之间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中,PCT、CRP指标在革兰阴性菌组中均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组水平;PCT、NLR、CRP、PLR、SAA、PDW对于由革兰阴性菌导致血流感染具有诊断意义,而RDW诊断价值不明显;NLR、PLR、SAA、PDW对于由革兰阳性菌导致血流感染有诊断意义,PCT、RDW、CRP诊断价值不显著。
关键词:PCT;诊断;炎症指标;血流感染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血培养的方法对血流感染进行起初的诊断,但有其自身的缺陷,如耗费时间长、容易受到外界其他因素影响等,不能较好地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PCT、SAA、CRP、NLR、PLR、RDW、PDW在血流感染的诊断。
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多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腹腔感染、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以及导管留置感染等。
主要临床症状有:高热(个别病例有低温表现),畏寒,低血压,少尿或高乳酸水平等,易诱发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高等特点。
01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数据美国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住院患者人群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5.9%,死亡率为15.6%。
英国每年约有10万人因血流感染住院,并导致约3.7万人死亡。
我国的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血流感染的总病死率为28.7%,是主要的公共卫生负担。
02血流感染的常见类型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主要病因为社区获得性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入院48小时后检测出的血流感染,或既往2周有住院史,再次入院48小时内检出的血流感染。
主要病因包括医院获得性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导管/植入物相关性感染、外科术后感染及原发性血流感染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在植入血管内导管48小时后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出现的血流感染,除血管内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常伴有发热、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非复杂性血流感染和复杂性血流感染:非复杂性血流感染是指患者血培养阳性,可于治疗后2-4天内转阴,经有效治疗后72小时内退热,无感染性心内膜炎,无人工植入装置,且无迁徙性感染灶的血流感染。
不符合上述定义者即为复杂性血流感染。
持续性血流感染:患者有持续的发热等临床感染症状,血培养阳性状态持续3天以上。
培养阴性血流感染:血流感染患者从未能通过微生物培养鉴定出明确的病原体,可能的原因包括之前曾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导致感染的病原体不易培养且缺乏快速诊断手段的病原菌导致的血流感染等。
03血流感染的检验方法明确引起血流感染的致病菌和感染源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公认的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是血培养法。
血流系统感染诊断标准第一条血管相关性感染1.临床诊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理化性因素所致除外)。
(3)经血管介人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解释。
2.病原学诊断(1)导管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2)说明①导管管尖培养其接补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
②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数≥100cfu/ml,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取血培养4~8倍。
第二条败血症1.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伴有下列症状体征中的一项:(1)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颤。
(2)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
(3)有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
(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
2.说明继发于某部位医院感染的败血症需同时报告原发医院感染。
第三条输血相关感染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庚型)、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弓形体病等。
1.临床诊断必须符合下列三种情况:(1)输血至发病或输血至血中出现病原血清免疫学标志的时间超过该感染的常见(或最短)潜伏期。
(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阴性。
(3)证实供血员血存在感染性物质,如血中查到病原体、血清免疫学标志阳性、病原DNA 或RNA的阳性等。
2.病原学诊断(1)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血中找到病原体。
②血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其血清lgM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lgG呈4倍升高。
③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④病理活检证实。
(2)说明①病人可有症状体征,也可仅有血清学改变。
②艾滋病潜伏期长,但受血者受血后6个月内可出现抗—HIV 阳性,后者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需进一步进行确诊试验。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血流感染是指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血流感染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科学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血流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心率加快、低血压、全身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
在特定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感染症状,如皮肤红肿、脓肿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此在诊断时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培养。
血流感染的诊断金标准是通过血培养检测到病原微生物。
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不同部位的血培养,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在进行血培养前,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的外源性污染。
2. 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
CRP和白细胞计数是常规的炎症指标,对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项指标并不具有特异性,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作为血流感染的唯一诊断依据。
3. 心肌标志物。
在血流感染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肌损伤,因此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对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灶、感染范围和并发症等具有一定的帮助。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MRI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血流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不能依赖单一指标或检查。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文献速递】不依赖细菌培养的血流感染检测系统的综述BRICS编译:金晔审核:陈云波背景及内容BRICS背景: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可以由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引起,是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当BSI 发展为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时,可导致患者发生脓毒症(sepsis)。
脓毒症和血流感染与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相关,且早期有效的抗菌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基于病原菌的体外血培养(blood culture,BC)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该方法存在诊断时间长和敏感性不足等缺点,从而阻碍了血流感染的快速诊断。
近年来,血流感染检测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新技术可以直接从全血中直接鉴定病原体及其抗性标志物,因此在未来有希望替代那些基于培养的传统方法。
内容:本文对目前用于商业用途的血流感染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直接从全血进行的多重实时 PCR(Magicplex Sepsis Real-Time test, Seegene)、与T2 磁共振相结合的PCR (T2Candida T2Bacteria panel,T2Biosystem)和宏基因组学(包括SepsiTest、Molzym;iDTECT Dx Blood、PathoQuest;Karius NGS 血浆测试、Karius),并描述了每种方法的性能特征、优点和缺陷,以及这些方法对患者临床结果的相关影响。
基于核酸扩增的技术基于核酸扩增的技术为病原体鉴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然而,它们的性能受样品中细菌载量和血液中存在PCR抑制剂的影响,因此它们通常与富集培养方法相结合。
MagicPlex™败血症实时测试(Seegene)基于实时PCR,可在3-6小时内直接从全血中检测到90多种微生物和3种耐药基因。
然而,尽管Magiplex和BC之间的结果总体上达成了较好的一致性并具有高特异性(95%),但其检测敏感性仍然很低(29%-47%)。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血流感染诊断标准。
血流感染是指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全身性感染的疾病。
由于血流感染的症状多样化,诊断标准的制定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和诊断血流感染。
一、临床表现。
1.发热,持续性高热是血流感染的典型症状,临床医生应该重点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
2.寒战,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寒战,伴随着高热,这是血流感染的常见表现之一。
3.意识改变,血流感染可能导致患者意识模糊、精神状态改变,甚至昏迷。
4.低血压,血流感染患者常常出现低血压,需要及时监测血压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培养,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以确定感染的致病微生物。
2.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炎症指标的异常变化也有助于血流感染的诊断。
3.凝血功能,血流感染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时间延长等。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医生观察内脏器官的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感染灶。
2.CT或MRI,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感染灶、脓肿等病变。
四、其他辅助检查。
1.病史询问,患者的病史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也非常重要,包括近期手术史、导管置入史、静脉药物滴注史等。
2.临床评分,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分,辅助诊断血流感染。
总结:血流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临床医生应当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在诊断血流感染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疾病,如肺炎、腹膜炎等。
及时准确地诊断血流感染,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希望本文所述的血流感染诊断标准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血流感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