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俞云松
- 格式:pdf
- 大小:6.97 MB
- 文档页数:83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一、概述:共识目的和意义(俞云松教授,300字左右)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超级细菌”。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DRAB)是指对下列三种及以上类别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包括: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A. baumannii,XDRAB)是指鲍曼不动杆菌仅对1~2种有效抗菌药物敏感的菌株;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 Drug Resistant A. baumannii, PDRAB)则指对当地目前所能获得的潜在有抗不动杆菌活性的抗菌药物(包括多粘菌素E、替加环素)均耐药的菌株。
目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上存在诸多困惑。
制定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权威共识将能够规范并提升我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及防控水平。
二、流行病学、耐药状况及主要耐药机制(俞云松教授,1000字左右)930字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根据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数据显示,我国10省市14家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16.11%,仅次于大肠埃希菌与克雷伯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在医院物品表面长期存活能力,造成克隆播撒。
长时间住院、入住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暴露以及严重基础疾病等,均为定植和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病情危重,常伴有其他细菌和/或真菌的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共识解读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是指患者血液培养呈阳性并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可能是继发于原发部位明确的感染源,也可能是未确定感染源的原发感染。
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在社区获得性BSI通常涉及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而与医院获得性相关的BSI通常是由多重耐药(MDR)菌株引起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早期合理的抗微生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尤其对于那些符合败血症或脓毒性休克标准的患者。
为了规范血流感染的临床检验实践,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专科分会发布了《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分别从风险分级的诊断流程、临床标本采集、检验技术评价、临床检验路径、相关影响因素、报告出具及结果解读等方面提出相关推荐意见(其中强推荐1条、弱推荐意见6条、弱不推荐1条、专家建议14条),为检验医师、临床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及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依据。
共识提示临床检验实践中应结合不同检测方法的特色,合理优化检验项目方案,包括重视血流感染精准的快速诊断检测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检测方法尽快明确血流感染及原发病灶的病原体或者其他相关的感染依据,如特异性抗原、IgM型抗体、PCR或mNGS等方法,以及依据体外药敏试验或者耐药基因检测等结果,有效实现早期干预治疗、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到位。
1、血流感染相关临床定义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community-acquired bloodstream infection)是指患者由社区入院,48h内发生的血流感染,主要病因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医院获得性/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血流感染(hospital-acquired / 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bloodstream infection)是指患者入院或ICU 48h后检出的血流感染,或既往2周有住院史、再次入院或ICU 48h内检出的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病原菌AmpC酶及相关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侯伟伟;蒋燕群【摘要】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和高产AmpC酶菌株;对初筛试验阳性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初筛试验阳性菌株ampC,ampD基因PCR扩增、测序和比对,Rep-PCR分析ampC阳性菌株基因型.结果 181株病原菌中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出产AmpC酶39株,概率为21.5%(39/181);三维试验法检出高产AmpC酶菌株的概率为43.6%(17/39).PCR结果显示ampC和ampD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16/39)和56.4%(22/39).对16株ampC阳性菌进行基因测序,与GenBank相应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达98%-100%;2株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测序发现在ampD基因羧基端存在可疑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相关败血症患者血流耐药病原菌感染主要源自院内感染.在产AmpC酶的血流病原菌中,ampC基因突变比较少见,而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高,且ampD蛋白羧基末端氨基酸的缺失或替代可能与AmpC酶去阻遏表达高度相关.【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30)002【总页数】4页(P204-207)【关键词】AmpC β-内酰胺酶;头孢西丁初筛试验;三维试验;ampD【作者】侯伟伟;蒋燕群【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上海,2002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败血症具有低发生率,高危险性的特点。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致使临床耐药菌株不断增多。
某院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杨林清;项雪莹;束欢欢【期刊名称】《抗感染药学》【年(卷),期】2024(21)4【摘要】目的:分析医院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患者血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BSI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洛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B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分析BSI患者血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
结果:89例BSI患者血液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54.9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1株(占40.20%,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5株(占4.90%);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20.00%),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最高(≥7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00%,对红霉素、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70.00%)。
结论:医院BSI患者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耐药、多耐药现象较为严重,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有效清除病原菌,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总页数】4页(P429-432)【作者】杨林清;项雪莹;束欢欢【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5.3;R181.32【相关文献】1.某院2017年—2019年98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中病原菌的培养及其耐药性分析2.某院2016年—2018年7195份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3.某院2017年—2019年6346例血流感染患者阳性标本中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4.某院21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5.某院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住院人群血流感染患者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邱忠英【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24(18)7【摘要】目的分析住院人群血流感染(BSI)患者中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
方法选择住院人群中129例可疑BSI患者为研究对象,送检血培养标本共计有4688份,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致病菌的检出、分布及耐药性情况。
结果送检标本剔除重复菌株,检出病原菌335株,菌株阳性率为7.15%(335/4688)。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菌居多,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较多,分别为48.96%、14.63%、10.75%。
共检出G菌253株,革兰阳性(G+)-菌82株;血培养分离G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6.34%、100.00%、96.34%、100.00%、90.24%、92.07%、100.00%,均在90%以上,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73.17%、57.93%、59.15%,均在50%以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3.88%、97.96%、93.88%、93.88%、95.92%、91.84%、93.88%、93.88%、+93.88%,均在90%以上。
血培养G菌中葡萄球菌属对达托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药物敏感率分别为100.00%、94.37%、100.00%、98.59%、100.00%、100.00%,均在94.37%~100.00%,对苯唑西林、红霉素、青霉素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64.79%、59.15%、100.00%,均在50%以上;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四环素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72.73%、100.00%、-63.64%,耐药率均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