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鉴-陈抟
- 格式:docx
- 大小:16.88 KB
- 文档页数:4
相术|古相术《龟鉴》,道家五术高人希夷祖师亲作2017-09-20 14:21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等等。
其中五术是是对庞大复杂的道术系统的最主要的分类,一般认为包括山仙、医、命、卜、相五类。
其中“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的一种学问。
而“相”则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希夷先生-陈抟作为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不仅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丹学专著,于相学同样有所研究。
《龟鉴》就是从人体生命哲学道理入手论相,强调必须把人的生理与病理相结合,着眼于“形神气色”的统一性和外形与内心的一致性来讨论人的面相与命运的关系。
原文:人之生也,受气于水,禀形于火。
水则为精为志,火则为神为心。
精合而后神生,神生而后形全,形全而后色具。
是知,显于外者谓之形,生于心者谓之神,在于血肉者谓之气,在于皮肤者谓之色。
形之在人,有金木水火土之象,有飞禽走兽之伦。
金不嫌方,木不嫌瘦,水不嫌肥,火不嫌尖,土不嫌浊。
似金得金,刚毅深;似木得木,资财阜;似水得水,文章贵;似火得火,兵机大;似土得土,多柜库。
似禽者,不嫌瘦;似兽者,不嫌肥。
禽肥则不飞,兽瘦则少力。
如鸾凤之形则眉目耸秀,与夫形体清瘦;如犀虎之象,则头角高耸,与夫颐腮丰满。
如此之类皆贵矣,反此者皆非矣。
形之在人,木形本瘦,其色青。
瘦则不露,青则不浮。
青瘦则细而实,露浮则粗而虚。
世之论木者,但知其瘦取形,不知其有粗如松柏之木,其本以实,其叶愈青,谓之细实。
至如梧桐之木,其内本虚,其外不牢,谓之粗虚。
然取木之形,安可一概而论哉?木之形,非在其一,有带金者,有带水火土者;水之形,非在其一,有带土者,有带金火木者;火之形,非在其一,有带水者,有带金土木者;土之形,非在其一,有带木者,有带火金土木者;金之形,非在其一,有带火者,有带木水土者。
陈抟传说陈抟,别号扶摇子,是毫洲真源(今河南周口市鹿邑)人。
他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人称“哑孩儿”。
一天,他在水边游戏,遇到一个青衣妇人,自称毛女。
毛女将陈传抱到山中,喂了几口琼浆玉液(一说乳汁),陈传从此心窍开爽,开口说话。
毛女又将一本书投入他的怀内,并赠诗一首: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颠。
回首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陈抟本不会说话,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这四句诗来,父母大吃一惊,忙问从哪听来的,陈抟说是毛女所教,并取出书来,原来是本《周易》。
陈抟好读易经,手不释卷。
他一生修道,编写了导养、还丹为主要内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并致力于导养之道。
他近一部发展了道教修炼之法,创作出《无极图》等一系列图式,以“顺以生人”,“逆以还丹”的理论体系来探究生命的起源,寻找延年益寿之方,因此被后世道教徒尊奉为“陈抟老祖”。
陈抟通晓了八卦大意,从此无书不看,飘飘然有出世之志。
十八岁那年,父母双亡,他于是抛散家财隐居山中。
后来梦见毛女传授他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返虚的大法,便遵命奉行。
士大夫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陈抟却侧身而卧,不予理会。
众人见他鼾声如雷,都纷纷叹息而去。
后唐明宗皇帝听说了他的高名,御笔亲书派使者持诏征他出山。
陈抟不违抗圣旨,只得来到洛阳谒见天子。
见了天子,陈抟却不拜,满朝文武大惊失色,明宗却不怪,感叹说“高士是不用长礼来对待的”。
就将他送到礼贤宾馆,释心照料。
陈抟一无所用,早晚只在蒲团上打坐而已。
明宗三番五次驾幸礼贤宾馆,有时恰好逢他睡卧,也不感惊动他,就回去了。
明宗心理知道他是一个异人,对他愈加敬重,想让他担任要职,陈抟根本不答应。
丞相冯道向明宗建议说:“眼下正值风雪交加之际,陈抟独座蒲团,必然寒冷。
陛下可派一使者,带上一坛佳酿,再选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
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明宗点头称是,从宫中选出妙龄少女三人,和美酒送去,”望先生万勿推辞。
“陈抟欣然收下,开杯畅饮,对送来的美女,也不推辞。
陈抟字图南文言文翻译出处:陈抟《心相篇》原文及译文:第1篇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译文】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译文】买卖出纳不公平的人,难以得到儿女长时间的抚养;说话无信多反复的人,没有几个心腹好友。
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译文】耗损别人的钱财和资源的人,必是奸贪不足的鼠辈小人;血心仗胆、极尽忠诚的侠义之人,一定是英雄豪杰。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译文】一个人心平气和,可以预见他的子孙一定繁荣富贵;外才鬼才不听别人劝阻的人,不遭大祸就一定很贫穷。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译文】翻脸无情的人一生贫寒,夭折短寿;时时念旧,发迹不忘故友的人,富贵绵远,长寿多福。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译文】动辄就讲一些不合情理、违心的话,最易折损自己的寿命;忘恩负义、记小仇的人,难以考学科第。
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译文】小成就骄傲自满、目空四海的人成不了大气候;大成就而不骄傲的人,福报深厚无边。
欺蔽陰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译文】恶行隐蔽、行为不光明的人,纵有荣华富贵,儿孙也享用不到。
而公平正直的人虽没有子嗣,死后也可以做神。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译文】平时“为国献身、为朋友献身”的豪言壮语不离口,这样的人在大事关头、大节时刻,一定会逃掉;滥交朋友的人,即使所谓的“深交”实际上很平常。
第2篇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译文】能挑起重担又任劳任怨的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碰到一点小事就避嫌,不肯承担一点责任的人,怎么能重用呢。
下古仙真之陈抟道历道历 4713年丙申猴年四月十七日小宜:嫁娶纳财入宅开市忌:动土置产祈福今日冲合:与肖猪相冲,与肖猴相刑,与肖虎相害,与肖猴相破,与肖猴相合,与肖鸡肖牛三合,与肖猴六合陈抟先生姓陈,名搏,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也,与老子同乡里一云普州崇宠人,恐是后来隐居之所。
生而不能言。
始,四五岁戏涡水之滨,有青衣媼召置怀中,乳之,自是能言,聪悟过人。
及长,经史一览无遗一云自束髮不為儿戏。
年十五,诗礼书数至方药之书,莫不通究。
亲丧,先生曰:吾向所学,足以记姓名而己,吾将弃此,游泰山之巔,长松之下,与安期、黄石辈论出世法,合不死药,安能与世俗辈脂韦汨没,出入生死轮迴问哉?乃尽其家业,散以遗人,惟拥一石鐺而去。
唐士大夫抱其清风,欲识先生,面如景星彩云之出,争先睹之為快,先生皆不与之友。
由是谢绝人事,野冠草服,行歌坐乐,日游市肆,若入无人之境。
或上酒楼,或宿野店,多游京国间。
后唐明宗闻先生名,亲為手詔召,先生至,长揖人主。
明宗待之愈谨,赐先生号清虚处士,仍以宫女三人赐先生。
先生為表谢上云:赵国名姬,汉庭淑女,行尤婉美,身本良家。
一入深宫,久膺富贵,昔居天上,今落人问。
臣不敢纳於私家,谨用安之别馆,臣性如麋鹿,邇若萍蓬,飘若从风之云,泛如无缆之婀。
臣送彼復归清禁。
及有诗上块听览,诗云:雪為肌体玉為顾,多谢君王送到来。
处士不生巫峡梦,空烦云雨下阳臺。
以书奏付宫使,即时逛去。
因肆意山水问,自言尝遇孙君仿、鹿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遂往栖焉。
服气辟穀,以恬默自处,凡二十餘年。
撰指玄篇八十一章,入室还丹诗五十首,又作钓潭集万餘字,皆罗缕道妙,包括至真。
尝夜立庭间,见金人持剑,呼曰:子道成矣,当有归成之地。
先生曰:金人云归成之地,盖秋為万物之所敛而归者也。
吾其隐於西方乎。
是时,年已七十餘。
俄徙居华山,得古云臺观基,闢刑榛而居之,以契归成之语。
时境内有虎食人,先生至。
叱虎令去,自是不為害。
唐开元中,李奇者隐於华阳,顏有童色,斯须行数百里,与先生游,更相酬倡。
(6)陈抟其人其文陈抟其人: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
汉族,老子故里亳州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陈竹园村)人(一说宋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
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
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
陈抟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
陈抟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
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
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
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
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
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
陈抟本有大志,然“数举不第”,且厌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
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
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
”大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
“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据宋朝《国史》称,大约在此期间,他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吕洞宾、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
再传弟子陈景元又称其与谭峭为师友。
自此,其名大振。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问以飞升黄白之术。
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
赐号“白云先生”(此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一说学者又称白云先生),放归山;又命陶谷草诏,令华州刺史每事须供,岁时存问。
显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注释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后迁扶风(今陕西凤翔)。
世传为“陈抟老祖”,与“赵公明”、“关羽”等并称,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著名人物。
中国北宋著名的易学家、内丹理论家、气功养生学家和医学家。
他从小就机敏好学,爱读书。
年轻时,学识渊博,满腹经纶。
为人潇洒不羁,常言:“天地方圆一张纸,善恶美丑在上面;日月星辰只照耀,光明黑暗在人间。
”不愿意做官,但却乐善好施,隐居终南山修炼,常服用长生不老之药,自号“扶摇子”。
陈抟学问高,名气大,人们都十分敬仰他。
许多人都请他预测未来。
然而,陈抟这个人平生喜欢批评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别人一旦对他稍有微词,他就沉默不语。
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陈抟老祖。
那么,他是如何成为道教教主的呢?原来陈抟曾经收了一个徒弟,取名叫薛简。
薛简这个人心术不正,爱钻营。
他知道陈抟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想借他的名声为自己树立一块牌坊。
于是,他找到陈抟说:“我师傅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陈抟一听,笑着说:“没什么了不起!谁没有错误?”陈抟创造了自己的一套学说,称作《指玄篇》,宣扬道法自然,否定有为之法,对各种政治势力都不表示同情。
他用这些理论教育弟子,逐渐使薛简信服了。
不久,陈抟老祖不再让薛简做官了,他便建议薛简放弃所谓做官的念头,安心学道。
薛简听后,欣然接受。
他依照陈抟的教诲去做,很快就成了一个得道之士。
后来,薛简投奔唐朝,被皇帝任命为左神策军将军,仍以道士身份住在华山的石室中,直至晚年。
其实,陈抟不仅仅收薛简为徒,还收过王朴和麻衣道者。
王朴这个人颇有才华,本可以考[gPARAGRAPH3]成进士,然而他不甘寂寞,总想干出一番大事业。
后来他入京城为官,由于性格耿直,与当朝权贵意见相悖,因此丢了官。
他为人心胸狭窄,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结果被他赶走了。
后来,他回到故乡亳州,四处游玩,这一年秋天,得了疾病。
当时亳州有个名医李源,经过仔细诊断,认为他病情严重,劝他去洛阳找个名医诊治。
⼀代地理宗师、易学⼤家,唐朝末年的陈抟 ⽂/陈益峰 1、地理⼀说,⾃古派系极多 地理⼀说,派系极多,点⽳⼿法极多,流派极多,全国⾄少上千家。
笔者研究地理⼗余年,见过地理案例,上万个,⽳法⾄少五千种。
⽐如明朝⼗三陵,⼗三拨地理先⽣,⼗三个⽳法,法法都是真法。
廖⽂政对⼗三陵的⽳法逐⼀批评,只能说明他只懂其中⼀个⽳法。
好⽐⼀个村⼦,除了张家有好坟地,李家可能也有好坟地,王家可能也有好坟地,坟地样⼦,是家家都不⼀样,但是家家都有⼈才。
全国地理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地理技术流派数不胜数,很多都是在实践中形成有重⼤价值的技术。
清东陵⼗个皇陵,⼗⼏拨点⽳的师傅,⼗⼏个⽳法,延续了清朝⾦三百年的富贵明朝⼗三陵,⼗三拨师傅,⼗三个⽳法,延续了明朝三百年的家业长陵势如万马⾃天⽽下,四⼭拱位,⽳法天然,夺天下之正⽓,为万世之鸿基。
德陵,蜘蛛⼭侧⾯开局结⽳,为横龙斜落结⽳,艰危时刻,再续岁⽉凤舞龙蟠,势尽朝宗,结亿万年灵区,开三百年基业 笔者研究⼀个县域内,古代就有⼏⼗拨地理先⽣,其技术⼿法完全不⼀样,有的喜欢⼭顶点⽳,有的热衷于在⽔边点⽳,有的热衷于穷源僻坞之地,有的热衷于悬崖峭壁之下,有的热衷于丘陵平岗之地。
所以笔者研究明皇陵,明朝16个皇陵,⼗六拨地理先⽣,⼗六个⽳法。
清朝⼗⼏个皇帝,也是⼗⼏个⽳法。
每⼀个帝王上位之后,多是废弃前⼀拨地理先⽣,换⼀拨⾃⼰信任的⼈,寻龙点⽳。
北京附近的皇亲、贵族墓地,数千个,每⼀个坟,就是⼀拨地理先⽣。
数千个祖坟区域,⾄少上千个⽳法,差异性极⼤,恨不得是天壤之别。
中国数⼗个朝代,每⼀个朝代的祖坟,⼜是⼀个朝代⼀个⼿法,秦朝在骊⼭坡下、汉朝在咸阳北部的⾼台之上,唐朝在巨⽯⼭之下,元朝深埋在草原地下,⾦朝在九龙⼭下,明朝在诸龙⼤尽的天寿⼭下,清西陵在平岗之末,清东陵在⾼⼭之下。
家家都长久,家家都成功,都是延续百年以上,久的延续三四百年。
有⼈说有共性,其实很难统⼀,理论差不多,但是⼿法差距太⼤了。
道教人物陈抟的资料介绍陈抟作为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是太极文化的创始人,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陈抟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 。
唐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
五代吴越宝正七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决意从道。
著有《龟鉴》、《心相学》等相术专著。
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
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
著有《观空篇》等。
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
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白云先生”。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
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
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陈抟睡功宋代的陈抟老祖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相传陈抟睡功很厉害,一睡起来数年已过。
陈抟是有名的养生专家,他活了一百一十八岁,在关于“睡眠保养”方面有自己的心得。
在世人眼中,陈抟老祖的养生手法非比寻常,居然是“睡功”。
他多次被君王请过去传授养生之道,除了给君王一些饮食建议之外,还教授帝王如何练陈抟睡功。
生活中也有不少爱睡觉的人,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身,但是这种睡懒觉和陈抟睡功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陈抟诗词《自赞铭》一念之善,贝y天神、地祗、祥风、和气,皆在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札瘥,皆在于此。
是以君子慎其独。
(安岳县陈希夷墓碑独存)《糊涂歌》糊里糊涂度年岁,糊涂醒来糊涂睡。
糊涂不觉又天明,复向糊涂埋心肺。
明明白白又糊涂,糊涂饮酒糊涂醉。
世人难得不糊涂,独我糊涂有真味。
《喜睡歌》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无一累。
宇宙茫茫总是空,人生大抵皆如醉,劳劳碌碌为谁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争名争利满长安,到头劳攘有何味?世人不识梦醒关,黄梁觉时真是愧。
君不见,陈抟探得此中诀,鼎炉药物枕上备。
又不见,痴人说梦更认真,所以一生长愦愦睡中真乐我独领,日上三竿犹未醒.《辞上归进诗》汉吾皇诏,图南抟姓陈。
三峰千载客,四海一闲人。
世态从来薄,诗情自得真。
乞全麋鹿性,何处不称臣。
(录自《宋诗记事》)【附记】《渑水燕谈》:“太平兴国初,诏赴阙,久久辞归作。
《答使者辞不召》九重特降紫泥宣,才拙深居乐静缘。
山色深庭供画幛,松声万壑即琴弦。
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求仙到洞门。
轩冕浮云绝尘念,三峰长乞睡千年。
(录自《五代诗话》)【附记】太平兴国九年(984),春,宋太宗赵光义派朝廷使官陈宗颜带着诏书和御诗前往华山召陈抟进京。
于四月十五抵达陈抟住所云台观,向陈抟宣读了诏书之旨,并递交了御诗,其诗云:“华岳多闻说,知卿乃姓陈。
云间三峰客,物外一高人。
丹鼎为活计,青山作近邻。
朕思亲欲往,社稷去无因。
”抟接过诏书和此诗,对陈宗颜说:“贫道栖真物外,修炼山间,无意求名,有心慕道,不愿出山做官。
”因而写下此诗,以明其志。
《辞召诗》坐逢圣代即尧年,草泽愚人又被宣。
自笑形骸无懒散,才疏安敢望朝天。
调和四气凭烧药,修炼千方只要安。
黄阁高爵无意恋,闲居佳境胜为官。
【附记】自陈宗颜召抟不得,回京禀奏太宗,太宗极不咼兴。
但仍思陈抟,又于六月,派张素真为使,再去华山召抟。
陈抟仍不愿出山做官而写了此诗相辞。
《退官歌》道能清,道能静,清静之中求正定。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梁柱,到老子观台、龙虎山、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服装刺绣、算命先生的卦摊等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
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相缠绕,而被习称为阴阳鱼。
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将《易经》中蕴含的神秘、精简而复杂的哲理用一个图形完美的诠释传给世人。
这个图是谁绘制的你并不清楚,他的神道之术直接影响了宋王朝的发展。
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的一代宗师,是中国各种术数的继承人。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道教尊称陈抟老祖。
传太极图于武当山。
后入华山,遇赵匡胤下棋,赢得“华山不纳粮”。
文化溯源:《宋史朱震传》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另一记载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
刘牧一系传承至今。
通过部分考究和谱序寻觅,陈抟老祖传统神秘文化集成一支延续至今,历朝历代都没有间断。
其秘诀是通过陈抟家族一代一代的口授心传代代相传各种秘诀至今。
陈贵康5岁起师从著名易术家陈抟二十七代传人陈金四郎学习,通过其言传身教,对正宗五行易术、风水术及麻衣相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陈贵康将易文化进行梳理传授于许传高、贾允让、陈子杰、闫法卿等,使得陈抟老祖正宗五行易术能够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陈抟主要成就:1、易学思想,太极的生命结构,对河图洛书的宇宙运行方式揭秘。
2、内胆修炼,解释长生不老的奥秘。
3、中国古文化各种风水术数集成。
4、创作一系列《易》图,《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易龙图序》、《正易心法》、《龟鉴》、《胎息诀》、《指玄篇》、《心相篇》、等著作。
5、传承发扬杨筠松、郭璞风水术。
龟鉴
陈抟《人伦风鉴》
人之生也,受气于水,禀形于火。
水则为精为志,火则为神为心。
精合而后神生,神生而后形全,形全而后色具。
是知,显于外者谓之形,生于心者谓之神,在于血肉者谓之气,在于皮肤者谓之色。
形之在人,有金木水火土之象,有飞禽走兽之伦。
金不嫌方,木不嫌瘦,水不嫌肥,火不嫌尖,土不嫌浊。
似金得金,刚毅深;似木得木,资财阜;似水得水,文章贵;似火得火,兵机大;似土得土,多柜库。
似禽者,不嫌瘦;似兽者,不嫌肥。
禽肥则不飞,兽瘦则少力。
如鸾凤之形则眉目耸秀,与夫形体清瘦;如犀虎之象,则头角高耸,与夫颐腮丰满,如此之类皆贵矣,反此者皆贱矣。
形之在人,木形本瘦,其色青。
瘦则不露,青则不浮。
青瘦则细而实,露浮则粗而虚。
世之论木者,但知其瘦取形,不知其有粗如松柏之木,其本似实,其叶愈青,谓之细实。
至如梧桐之木,其内本虚,其外不牢,谓之粗虚。
然取木之形,安可一概而论哉?木之形,非在其一,有带金者,有带水火土者;水之形,非在其一,有带土者,有带金火木者;火之形,非在其一,有带水者,有带金土木者;土之形,非在其一,有带木者,有带火金土木者;金之形,非在其一,有带火者,有带木水土者。
带其相生则吉,带其相克是凶。
如人之始则瘦,此木之形也;中则粗,是金形也;次而肥,是水形也;其次厚实,是
土形也。
始瘦次肥,为水生于木;次又厚实,此木之得土也。
始若瘦,次粗,为滞也;始瘦,次肥厚,此为发也,庶人进财,官员加职。
神之在人,欲其深,不欲其浅。
神深则智深,神浅则智浅。
用则开于眼,合则收于心。
近观则有媚,远视则有威;其瞻视有力,其睡卧易醒。
臂如灯之火,其心之分,则谓之神;其灯之花,则谓之神光;其四畔之光,则谓之魄;油乃精也,油明而后灯明。
此谓之著也。
气之在人,要其坚向清韵,而不在乎刚健强鸣。
其内平,则志笃;其外舒,则气和。
有清焉,有浊焉;有清中之浊,有浊中清。
若以浙人、淮人之气论之;浙人之气,重而不鸣;淮人之气,鸣而不重;南人之气,清而不厚;北人之气,厚而不甭。
阳气舒,而山川秀茂;日月出,而天地光明。
此气之著也。
色之在人,虽在皮肤之上,要其实,不要其浮;欲其聚,不欲其散。
生于五藏之表面,饰于一身之光润。
唐举先生曰:“光不足,为之色。
”人之有得,则喜形于外;有失,则忧存于心。
有老焉,有嫩焉。
嫩者,谓年纪深而带后生之色。
色老者吉,色嫩者凶。
然相法之中,不惟其色之如此者滞,凡形嫩者,亦如之。
有三光焉,有五泽焉;有三暗焉,有五枯焉。
形神者,有形有馀而神不足者,有神有馀而形不足者。
形有馀而
神不足者,初见似威,久视而晦;神有馀而形不足者,初见似晦,久视愈明。
形神俱有馀者,识与不识,见而悦之;形神俱不足者,不必更问,令人可恶。
形与神相照,气与色相扶。
神全则形全,气全则色全。
神能留气,气不能留神;气能留色,色不能留气。
至于形,则载之而已。
有厚焉,有薄焉。
厚者吉,薄者凶。
世人有遇得志者,其始皆欲有为也;及其中则滞,末则卒,皆由度量浅狭,不能容载也。
墙薄则易颓,酒薄则易酸,纸薄则易裂,人薄则易亡,水土薄则不足以致阴云之附。
不度己断,专谈人过;侵削人物,以为己恩;面前说是,背后说非;不睦亲长,却奉外人;本性轻率,佯为沉重;改常弃旧,忘恩忽人;未贵先盈,未富先骄;未学先满,此大薄矣。
若此者,不惟破相,又损其寿,殃及子孙。
然寿之相,非在乎形貌恢伟、眼目浮凹,便言天矣。
形貌恢伟之人,若有时,情宽性厚,此谓之情气相附也;若度量偏窄,此谓之心不称也。
世之人惟知其眉上兼耳内生毛者多寿;骨人耳兼人中深长、法令分明,便言在寿,然不知所禀也。
此盖精气内实,其骨乃从精髓而透出,然后毫毛方始生于眉耳,法令方始分明,人中方始得深长。
如树之根本牢实,上面方始发生枝叶,似油盛灯明,精足则身安。
唐举先生曰:“虎骨龙睛,世人皆知其吉;结喉露齿,世人皆知其凶。
”然而吉者未必为吉,凶者未必为凶?结喉露齿,虽则劣相,有时,心地吉者贵矣。
但利其身,不利妻子。
如三尖五露之人,贵者多矣。
但其神气深粹,皆可取也。
神气深粹之人,形体安静,不随语行,不随
默止,不随财动,不随色转,安而定,祥而雅。
如此之人,皆知分也。
今之人,享富贵而心不足、不快者多矣。
其神气安静之人,心地空闲,而所为放心。
形神气色之于人,有滞者多矣。
形滞八年则尘埃,神滞四年则身硬,气滞三年则心倾,色滞一年则神困。
有阴有阳焉。
阳者不可带阴,阴者不可带阳。
若男带女相,懦而无立;女怀男相,主失其夫。
妇人要柔而顺,男子要刚而正。
良人之妇,有威而少媚;娼家之妇,有媚而少威。
然世之论相者,但观其面部者多,而不究其根本。
如骨者,凡人于眉鼻两颊之上皆有也。
在贵人,则有从精髓内生出,故其眉青秀而细;及贫之人,则浮于上而粗。
如颧骨,上一位,庶人;入耳,不过有寿;不露,不过有富;至若作监司之人,生入两鬓;两府之人,则生入天仓;其作太守之人,则堆成峰而入两眼之尾而已;至下辅,主仓库、奴婢。
若其地阁阔厚,自有仓库奴婢。
设使地阁缺陷,是无宅可居,安有奴婢之躯兼仓库哉?
视远,智远;神高,智高;智下;视斜,智毒;睛屡转者。
杀人或流;视迫上迫下,此瞻视不常之人,不可兼立事矣。
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
有天、有地、人事不修,是徒有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