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诗词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9
安庆有关的诗词安庆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他们用诗词来歌颂这座美丽的城市。
下面是一些与安庆相关的诗词,让我们一同来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安庆行》——唐代刘禹锡洞庭湖上白云垂,池塘荷花深浅时。
满城尽是诗人客,把酒相邀忆故人。
这首诗描述了洞庭湖的美景和池塘中盛开的荷花,还描绘了安庆城中居住着众多的诗人和文人。
他们相聚在一起,畅饮美酒,一同回忆过去的友谊和故人。
2. 《题安庆南岳山》——明代李时中陈抟缩地伏藏神,马嵬石下梁父吟。
安庆南岳胜景在,仙山仙水莫相侵。
此诗讲述了南岳山的壮丽景色。
诗人将南岳山比作仙山,仙水,表达了对安庆山水的赞美和保护的呼吁。
3. 《洞庭湖》——清代龚自珍洞庭万顷云无际,湖上秋风自自立。
明日泛舟何处去?莲花欲放皆婵娟。
龚自珍在此诗中表达了他乘船在洞庭湖上的情景和对景色的赞叹。
他提到了湖上的秋风和盛开的莲花,形容了洞庭湖的美丽和宁静。
4. 《渡淮》——唐代孟浩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安庆,但它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其中的意境与安庆的山水自然景观相似。
诗人用西湖比喻美女,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倾慕之情。
安庆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为众多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安庆的美景,也传承了安庆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可以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6)陈抟其人其文陈抟其人: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
汉族,老子故里亳州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陈竹园村)人(一说宋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
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
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
陈抟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
陈抟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
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
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
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
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
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
陈抟本有大志,然“数举不第”,且厌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
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
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
”大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
“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据宋朝《国史》称,大约在此期间,他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吕洞宾、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
再传弟子陈景元又称其与谭峭为师友。
自此,其名大振。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问以飞升黄白之术。
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
赐号“白云先生”(此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一说学者又称白云先生),放归山;又命陶谷草诏,令华州刺史每事须供,岁时存问。
显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西华山陈抟高卧马致远第一折〔冲末扮赵大舍引净扮郑恩上,诗云〕志量恢弘纳百川,遨游四海结英贤。
夜来剑气冲牛斗,犹是男儿未遇年。
自家赵玄朗是也。
祖居洛阳夹马营人氏。
父乃洪殷,为殿前点检指挥使。
某生时异香三月不绝,人皆呼为香孩儿。
某生来颇有奇志,幼年间略读诗书,兼持枪棒,逢场作戏,遇博争雄。
每纵酒,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颇生事端。
因避难远游关之东西、河之南北,也结识了许多未遇的英雄。
这个汉子乃是我义弟郑恩,表字子明。
此人虽是性子恶劣,倒也有些慷慨粗直。
某与他患难相同,功名共保。
不知这运几时来到,我不免和兄弟向竹桥边寻一个卖卦先生买一卦,可不是好也!〔问郑恩科,云〕兄弟,我与你到竹桥边走一会何如?〔郑恩云〕哥哥待要上天,我就随着上天;哥哥待要探海,我就随着探海。
任哥哥那里去,兄弟愿随鞭镫。
〔赵云〕既然如此,我和你竹桥边去来。
〔下〕〔正末道扮陈抟上,诗云〕术有神功道已仙,闲来卖卦竹桥边。
吾徒不是贪财客,欲与人间结福缘。
贫道姓陈名抟字图南的便是,能识阴阳妙理,兼通遁甲神书。
因见五代间世路干戈,生民涂炭,朝梁暮晋,天下纷纷,隐居太华山中,以观时变。
这几日于山顶上观见中原地分旺气非常,当有真命治世。
贫道因下山到这汴梁竹桥边,开个卦肆指迷,看有甚人到来。
〔唱〕【仙吕】【点绛唇】定知死生,指迷归正,皆神应。
蓍插方瓶,香繻雷文鼎。
【混江龙】开坛讲命,六爻搜尽鬼神惊。
传圣人清高道业,指君子暗昧前程。
袍袖拂开八卦图,掌中躔度一天星。
也不管冠婚宅葬,也不管出入经营,但有那辨荣枯问吉凶,买卦的心尊敬,我也那么全凭圣典,不顺人情。
〔赵同郑上,云〕兀的那壁有个卖卦先生,咱且听他说些甚的。
〔正末唱〕【油葫芦】古圣传留周易经,有几人能穷究的精?诵读如坐井,不能明。
〔带云〕这易呵,〔唱〕伏羲以上无人定,仲尼之下无人省。
俺下的数又真,传的课又灵。
待要避凶趋吉知天命,试来帘下问君平。
〔赵云〕兄弟,好个先生也!〔郑恩云〕哥哥怎见的?〔赵云〕中消数言之间,包罗古今上下,参透阴阳表里。
古诗归隐·十年踪迹走红尘翻译赏析《归隐·十年踪迹走红尘》作者为唐朝诗人陈抟。
其古诗全文如下: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鸣鸟一般春。
【翻译】十年的游历惟有一处曾到过的青山时常出现在梦中。
高官厚禄金山银山都比不上安稳的睡眠和安贫乐道的生活。
世间最使人发愁的莫过于打打杀杀后新立了君主,而最使人苦闷的正是那人们用来醉生梦死的笙歌。
归隐去吧,带上喜爱的古琴,和平日常读的书籍就可以了,到山间赏野花,听鸟儿自由自在的鸣叫,享有这最自然最美好的春光去吧。
【赏析】修道的人一般讲求修心养性,与世无争。
也讲因果循环,众生平等。
这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观点出现。
可能这正是作者隐居前最后对红尘的回顾,里面还有看破尘世的意思。
像许多隐士一样,诗人也曾远足游历,因此寻到了心中理想的隐居地点,这可能是武当山,又可能是华山。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华山上也有道观。
深山历来为修道者的所爱,因为山中就连四时也不于山外的相同,有安静的环境,又有简朴的生活必需品,如山泉、野蘑菇、山野菜、古刹遗迹也是山林里保存的最好。
因此诗里最后也表示诗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山林,隐居起来的。
这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印记。
说他看破红尘,其实在第一句里“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中就点明了。
后面的两句可以说是对这一句的补充说明,最后则是对立志归隐修道的表白。
红尘游遍,唯有青山是最向往的,说明对诗人来说俗事已经是如过眼云烟般了,诗人通过十年的磨砺,终究决定归隐修道,这除了消沉,还有一种独特的清醒。
这从后面对选择归隐的解释“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中可以领会到。
说诗人隐居有时代因素,也是因为这两句中还有对世事的一些批评。
最后表露出的对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似乎说明了他并非不爱热闹,繁华的世间,只不过逃避的是不该有的战乱和人祸罢了。
陈抟老祖诗词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另说在今亳州市)(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人。
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陈抟老祖诗词01《糊涂歌》糊里糊涂度年岁,糊涂醒来糊涂睡。
糊涂不觉又天明,复向糊涂埋心肺。
明明白白又糊涂,糊涂饮酒糊涂醉。
世人难得不糊涂,独我糊涂有真味。
02《喜睡歌》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无一累。
宇宙茫茫总是空,人生大抵皆如醉,劳劳碌碌为谁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争名争利满长安,到头劳攘有何味?世人不识梦醒关,黄梁觉时真是愧。
君不见,陈抟探得此中诀,鼎炉药物枕上备。
又不见,痴人说梦更认真,所以一生长愦愦睡中真乐我独领,日上三竿犹未醒.。
03《辞上归进诗》汉吾皇诏,图南抟姓陈。
三峰千载客,四海一闲人。
世态从来薄,诗情自得真。
乞全麋鹿性,何处不称臣。
(录自《宋诗记事》)【附记】《渑水燕谈》:“太平兴国初,诏赴阙,久久辞归作。
”04《答使者辞不召》九重特降紫泥宣,才拙深居乐静缘。
山色深庭供画幛,松声万壑即琴弦。
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求仙到洞门。
轩冕浮云绝尘念,三峰长乞睡千年。
(录自《五代诗话》)【附记】太平兴国九年(984),春,宋太宗赵光义派朝廷使官陈宗颜带着诏书和御诗前往华山召陈抟进京。
于四月十五抵达陈抟住所云台观,向陈抟宣读了诏书之旨,并递交了御诗,其诗云:“华岳多闻说,知卿乃姓陈。
云间三峰客,物外一高人。
丹鼎为活计,青山作近邻。
朕思亲欲往,社稷去无因。
”抟接过诏书和此诗,对陈宗颜说:“贫道栖真物外,修炼山间,无意求名,有心慕道,不愿出山做官。
”因而写下此诗,以明其志。
05《辞召诗》坐逢圣代即尧年,草泽愚人又被宣。
自笑形骸无懒散,才疏安敢望朝天。
调和四气凭烧药,修炼千方只要安。
黄阁高爵无意恋,闲居佳境胜为官。
【附记】自陈宗颜召抟不得,回京禀奏太宗,太宗极不高兴。
但仍思陈抟,又于六月,派张素真为使,再去华山召抟。
春夜喜雨诗词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宋代:柳永《春夜喜雨》
一春知有雨,难觅隔墙人。
草色新如练,水光浸细尘。
寂寥城市夜,漫卷诗书身。
不爱钱唐富,平生乐自身。
元代:赵师秀《春夜喜雨》
暗雨梧桐叶,深绿兰苕花。
足怜时节变,吟苦意狂华。
星散罗衣湿,花随锦履斜。
独夜衣巾冷,相思自此赊。
明代:陈抟《春夜喜雨》
疏篱万点歇,微韵一蛩残。
味异桃花面,香随绿草间。
从来同浴竹,今欲共瞻山。
无复言相识,青山独白闲。
清代:纳兰性德《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现代:徐志摩《春夜喜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径向青山深处走。
抬头忽见山头水,水上漂着一叶舟。
向前借问名与姓,名
栽藤萝姓罗浮。
陈抟老祖《心相篇》以下为原文——注意:只能用来审察自心,而非他人,只要一次用来审察他人,你就被心相篇悖斥了。
五代、北宋之间,有个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就是传说中的“陈抟老祖”,他留下一篇传世之作,名《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兼有佛家《因果经》的味道,与那些江湖流传的相面术不可同日而语,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读之耐人寻味。
今原文加译文表现,供大家一观。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译文】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能够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能够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译文】买卖出纳不公平的人,难以得到儿女长时间的抚养;说话无信多反复的人,没有几个心腹好友。
•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译文】耗损别人的钱财和资源的人,必是奸贪不足的鼠辈小人;血心仗胆、极尽忠诚的侠义之人,一定是英雄豪杰。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译文】一个人心平气和,能够预见他的子孙一定繁荣富贵;外才鬼才不听别人劝阻的人,不遭大祸就一定很贫穷。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译文】翻脸无情的人一生贫寒,夭折短寿;时时念旧,发迹不忘故友的人,富贵绵远,长寿多福。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译文】动辄就讲一些不合情理、违心的话,最易折损自己的寿命;忘恩负义、记小仇的人,难以考学科第。
•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译文】小成就骄傲自满、目空四海的人成不了大气候;大成就而不骄傲的人,福报深厚无边。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译文】恶行隐蔽、行为不光明的人,纵有荣华富贵,儿孙也享用不到。
而公平正直的人虽没有子嗣,死后也能够做神。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
诗人陈抟在诗中以梅岭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放在九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不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的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2.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梅岭的印象,从而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陈抟在华山的几则诗歌故事陈抟老祖Chen Tuan陈抟自五代至宋初一直是在华山修道,因他负经纶之才,又多次奉当时帝王之诏问,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颇广。
稗史小说也有不少记载。
兹从记载中摘出几则有关陈抟的诗歌传说,以见其故事之一斑。
关于陈抟睡觉的传说,《山堂肆考》说他大睡三十六载,小睡一十八春。
“陈抟大睡觉”是句民间流传颇广的俗话,《坚瓠集续》中有个故事:说他在华山云台观修道,每日总闭门独睡,一睡就是累月不起。
周世宗听说他很有学问,又能睡觉,一时好奇,想看个究竟,就派人把陈抟召到他的禁中,锁在一间房子里。
锁了一月多,开门看时,陈抟依然在酣睡。
周世宗知他是个有道之士,召见他谈话,他对周世宗作歌道:“臣爱睡,臣爱睡。
不卧毡,不盖被。
片石枕头,蓑衣铺地。
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鼾睡。
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
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
管甚玉兔东升,红日西坠”。
陈希夷隐居华山下,有一年春日,在水边石上闲游玩,偶然卜得一个“遇需上爻”的卦。
便对他的弟子贾得升说:当有三位不速之客来此。
少顷,果然见壶公、赤松子、吕洞宾相继到来。
土地神赶忙捧出一盘果,一壶酒献上。
他们四个饮酌到半酣之际便各自赋诗一首助兴。
陈抟诗曰:“春暖群花半开,逍遥石上徘徊,曾垂玉勒金阙,闲踏青山碧苔;洞中睡来几载,流霞独饮千杯,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
”壶公诗曰:“壶中自有楼台,四季鲜花竟开,闲时则饮琼液,醉后或卧青苔;逍遥非关利名,落魄不染尘埃,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
”赤松子诗曰:“乍离南山竹斋,因过归隐天台,洞中美酒才熟,路上鲜花半开;我骨非是凡骨,君才亦是仙才,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归来。
”吕洞宾诗曰:“落魂直至此来,曾经几度花开,闷便着钱沽酒,恣意千杯万杯;闲游二十八天,醉上茅君醮台,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
”四人咏罢相视而笑,遂各散去。
(此故事见于《筮述》)华山Hua Mountain宋时华州掾张刺达从太守来华山拜谒陈希夷先生。
陈抟胎息诀夫道化少,少化老,老化病,病化死,死化神。
神化万物,气化成灵,精化成形。
神气精三化,炼成真仙。
故云存精、养神、炼气,此乃三德之神,不可不知。
子午卯酉四时,乃是阴阳出入之门户也。
定心不动,谓之曰禅。
神通万变,谓之曰灵。
智通万事,谓之曰慧。
道元合气,谓之曰修。
真气归源,谓之曰炼。
龙虎相交,谓之曰丹。
三丹同契,谓之曰了。
若修行之人,知此根源,乃可入道近矣。
陈抟《龟鉴》人之生也,受气于水,禀形于火。
水则为精为志,火则为神为心。
精合而后神生,神生而后形全,形全而后色具。
是知,显于外者谓之形,生于心者谓之神,在于血肉者谓之气,在于皮肤者谓之色。
形之在人,有金木水火土之象,有飞禽走兽之伦。
金不嫌方,木不嫌瘦,水不嫌肥,火不嫌尖,土不嫌浊。
似金得金,刚毅深;似木得木,资财阜;似水得水,文章贵;似火得火,兵机大;似土得土,多柜库。
似禽者,不嫌瘦;似兽者,不嫌肥。
禽肥则不飞,兽瘦则少力。
如鸾凤之形则眉目耸秀,与夫形体清瘦;如犀虎之象,则头角高耸,与夫颐腮丰满。
如此之类皆贵矣,反此者皆*矣。
形之在人,木形本瘦,其色青。
瘦则不露,青则不浮。
青瘦则细而实,露浮则粗而虚。
世之论木者,但知其瘦取形,不知其有粗如松柏之木,其本以实,其叶愈青,谓之细实。
至如梧桐之木,其内本虚,其外不牢,谓之粗虚。
然取木之形,安可一概而论哉?木之形,非在其一,有带金者,有带水火土者;水之形,非在其一,有带土者,有带金火木者;火之形,非在其一,有带水者,有带金土木者;土之形,非在其一,有带木者,有带火金土木者;金之形,非在其一,有带火者,有带木水土者。
带其相生则吉,带其相克是凶。
如人之始则瘦,此木之形也;中则粗,是金形也;次而肥,是水形也;其次厚实,是土形也。
始瘦次肥,为水生于木;次又厚实,此木之得土也。
始若瘦,次粗,为滞也;始瘦,次肥厚,此为发也,庶人进财,官员加职。
神之在人,欲其深,不欲其浅。
神深则智深,神浅则智深。
用则开于眼,合则收于心。
陈抟诗词《自赞铭》一念之善,则天神、地祗、祥风、和气,皆在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札瘥,皆在于此。
是以君子慎其独。
(安岳县陈希夷墓碑独存)《糊涂歌》糊里糊涂度年岁,糊涂醒来糊涂睡。
糊涂不觉又天明,复向糊涂埋心肺。
明明白白又糊涂,糊涂饮酒糊涂醉。
世人难得不糊涂,独我糊涂有真味。
《喜睡歌》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无一累。
宇宙茫茫总是空,人生大抵皆如醉,劳劳碌碌为谁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争名争利满长安,到头劳攘有何味?世人不识梦醒关,黄梁觉时真是愧。
君不见,陈抟探得此中诀,鼎炉药物枕上备。
又不见,痴人说梦更认真,所以一生长愦愦睡中真乐我独领,日上三竿犹未醒.《辞上归进诗》汉吾皇诏,图南抟姓陈。
三峰千载客,四海一闲人。
世态从来薄,诗情自得真。
乞全麋鹿性,何处不称臣。
(录自《宋诗记事》)【附记】《渑水燕谈》:“太平兴国初,诏赴阙,久久辞归作。
”《答使者辞不召》九重特降紫泥宣,才拙深居乐静缘。
山色深庭供画幛,松声万壑即琴弦。
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求仙到洞门。
轩冕浮云绝尘念,三峰长乞睡千年。
(录自《五代诗话》)【附记】太平兴国九年(984),春,宋太宗赵光义派朝廷使官陈宗颜带着诏书和御诗前往华山召陈抟进京。
于四月十五抵达陈抟住所云台观,向陈抟宣读了诏书之旨,并递交了御诗,其诗云:“华岳多闻说,知卿乃姓陈。
云间三峰客,物外一高人。
丹鼎为活计,青山作近邻。
朕思亲欲往,社稷去无因。
”抟接过诏书和此诗,对陈宗颜说:“贫道栖真物外,修炼山间,无意求名,有心慕道,不愿出山做官。
”因而写下此诗,以明其志。
《辞召诗》坐逢圣代即尧年,草泽愚人又被宣。
自笑形骸无懒散,才疏安敢望朝天。
调和四气凭烧药,修炼千方只要安。
黄阁高爵无意恋,闲居佳境胜为官。
【附记】自陈宗颜召抟不得,回京禀奏太宗,太宗极不高兴。
但仍思陈抟,又于六月,派张素真为使,再去华山召抟。
陈抟仍不愿出山做官而写了此诗相辞。
《退官歌》道能清,道能静,清静之中求正定。
不贪不爱任浮生,不学愚迷多悭吝。
时人笑臣不求官,官是人间一大病。
官卑乃被人管辖,官高亦有人趋佞。
或往秦,或经郑,东来西去似蝇蚓。
直至百年不曾歇,算来争似臣清静。
月为灯,水为镜,长柄葫芦作气命。
出入虽无从者扶,左有金龟右鹤引。
朝日睡,常不醒,每每又被天书请。
时人见臣笑呵呵,臣自心中别有景。
天苍苍,地宁宁,长江后浪推前澄。
人生七十古来稀,岂有百岁任大臣。
恳请圣上复酌议,放愚归山乐睡城!【附记】自陈抟随葛守忠进京后,在朝廷作客多日。
太宗想委任陈抟为“谏议大夫”,但陈抟牢记老师“不话人间事”的教诲,始终不愿做官,并作此《退官歌》以表志向。
《对御歌》臣爱睡,臣爱睡。
不卧库氈,不盖被。
片石枕头,蓑庆铺地。
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
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
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争如臣向青山顶头,白云堆裹,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但一觉睡。
管甚玉免东升,红轮西坠。
(录自《诗林广记》)【附记】《谈薮》云:“陈抟隐武当山,后居华山云台观,多闭户独卧。
周世宗召入禁中,扃户试之,月余始开,抟熟寐如故。
尝对御歌此诗云。
”《归隐》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录自《诗林广记》)【附记】宋人邵伯温《易学辨惑》云:“抟隐居华山,自晋以来,每闻一朝革命,颦蹙数日。
人有问者,瞪目不答。
一日乘驴游华阴市,闻太祖登极,大笑。
问其故,曰:‘天下自此定矣。
’遁迹之初作此诗云,岂浅丈夫哉。
”《题石水涧》银河洒落翠光冷,一派回环淡晚晖。
几恨却为顽石碍,琉璃滑处玉花飞。
(录自《宋艺圃集》)【附记】《五朝名臣言行录》说:“抟负经纶之才,历五代乱离,游行四方,志不遂,入武当山,后隐华山。
”此诗可能是“举进士不第”之后所作。
《石刻诗并序》因攀奉县尹尚书水南。
小酌回,舍辔,特叩松扃谒高公。
茶话移时,偶书二十八字。
道门弟子图南上: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
因聆元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
(录自《老学庵笔记》)【附记】《老学庵笔记》:“邛州天庆观,石刻希夷诗云。
末书太岁丁酉,盖蜀孟昶时,当后晋天福中也。
文与可《跋》云:高公者,此观都威仪何昌一也。
希夷从之,学‘锁鼻术’。
”《睡答金励》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
举世此为息,魂离神不动。
觉来无所知,知来心愈用。
堪笑尘世中,不知梦是梦。
(录自《诗林广记》)【附记】元太常博士胡助《纯白斋类稿》中题《希夷像》云:“天下事已定,先生睡得浓。
”陈抟墓碑对联。
“先生不必仍长睡;天下于今永太平。
”皆颂先生“睡功”最善。
《绝句一》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录自《齐东野语》)《赠种放》事不关身皆是累,心源未了几时闲。
须将未了并身累,吩咐他人入旧山。
(录自《诗林广记》)【附记】《诗林广记》:“种放隐终南,闻希夷之风,往见之。
……希夷曰:‘君当有显宦。
但名者,古今美器,造物者所忌。
子名,将有物败之。
’后真宗召见,待以殊礼。
谒告归终南。
恃思与王嗣宗相忤,卒为嗣宗所排。
”《绝句二》华阴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录自庞觉《希夷先生传》)《咏毛女》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栗叶作罗襦。
有时问著秦宫事,笑捻仙花望太虚。
(录自《翰府名谈》)《赠张忠定》自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
乞得金陵养闲散,也须多谢鬓边疮。
(录自《诗林广记》)【附记】《古今诗话》云:“张忠定少谒华山陈图南,图南赠诗一绝。
因皆不喻其意,后忠定更镇杭益,晚年发疮于鬓,移守金陵,遂薨。
悉如其言。
”陈抟之所以能预测到张将来会发疮于鬓,是因为张长期与胭花美人厮混,其胭脂的毒素会附着而生疮。
又因张为金陵人,晚年必归金陵而养。
可见陈抟懂医药、知五行、通相法,故能预测矣。
《题西峰》爱西峰好,吟头日尽昂。
岩花红作阵,溪水绿成行。
几夜碍新月,半山无夕阳。
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
(录自《诗人玉屑》)【附记】《闻见录》云:“抟隐居华山,太祖召,不至。
”表明其隐居华山之志愿,不愿做官而作此诗。
《武当山诗》万事若在手,百年聊称情。
他时南面去,记得此山名。
(录自《五代诗话》)【附记】《五代诗话》,清人王士慎编。
此诗后附云:“本朝张邓公改‘南面’为‘南岳’,并题其后云:‘鲜壁题诗志何大?可怜今老华图南!’”张邓公可能当时与陈抟同学,张已居官位而陈不愿做官,故以“可怜”讽刺之。
《赴召答葛守忠》鹤氅翩翩即散仙,蒲轮争忍利名牵。
留连华岳伤心别,回顾云亭望眼穿。
涉世风波真险恶,忘机鸥鸟自悠然。
三峰才欲和衣卧,又被天书下日边。
(录自《五代诗话》)【附记】继陈宗颜、张素真两次奉召陈抟未至,太宗实感恼火,堂堂天子竟唤不来一名道士!随身太监向太宗说:“葛守忠曾与陈抟相交,派他去召可能来。
”太宗立即派葛守忠带上诏书和御诗前往华山召陈抟。
其御诗云:“三度宣卿不赴朝,关河千里莫辞劳。
凿山选玉终须得,点铁成金未见烧。
紫袍绰绰宜披体,金印累累可挂腰。
朕赖先生相辅佐,何忧万姓辍歌谣。
”陈抟接过诏书和御诗,实感为难:如不顺从进京,恐遭“违君”之罪,只好听从葛守忠之劝,同意赴京,故写下此诗。
《别麻衣高道》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总不闻。
(录自《因树屋书影》)【附记】陈抟同意进京时,他的老师麻衣道者嘱咐:好自为之,并赠诗一首云:“独坐茅庵迥出尘,亦无衣钵日随身。
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陈抟与麻衣老师离别时,表示牢记老师的教诲,特和师诗意而作此诗矣。
《题华山》夜半天香入岩谷,西风吹落岭头莲。
空爱掌痕侵碧汉,无人曾叹巨灵仙。
(录自《回树屋书影》)《冬日晚望》山鬼暖或呼,溪鱼寒不跳。
晚景愈堪观,危峰露残照。
(录自《翰府名谈》)《与毛女游》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巅。
回指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录自《翰府名谈》)《华山游》华阴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辞歌女》冰肌为骨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到来。
处士不生巫峡梦,空劳云雨下阳台。
《七绝》昏昏黑黑睡中天,无寒无暑也无年。
彭祖寿经八百岁,不比陈抟一觉眠。
《叹世诗二首》(其一)千门万户锁重开,星斗排空静悄然。
尘世是非方欲歇,六街禁鼓漏初传。
(其二)银河斜转夜将阑,枕上人心弄未闲。
勘叹世廛名利者,多应牵役魂梦间。
《喜英公大师挂锡太华》暗喜莲峰作近邻,拨开云雾见师频。
有时问个艰难字,便沐周旋说与人。
唐李监应留后迹,汉蔡邕想是前身。
堪嗟继踵无徒弟,笔法收藏在渭滨。
《赠金励睡诗》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
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
炉里近为乐,壶中别有天。
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石刻诗》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
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想中。
《俞公岩》万事若在手,百年聊称情。
他时南岳去,记得此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