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文物保护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9
一、纺织品的保护和修复:(一)纺织品文物出土时的现场保护方法1、纺织品文物一出土,应该立即拍照,录像,及时、全面、准确的记录文物的处理情况及保存完损情况。
2、在墓葬或遗址中一旦发现纺织品文物,应该立即采取保护措施,维持出土前的环境状态,最好事先准备好一个能抽真空、能充惰性气体及水蒸气的有机玻璃操作箱备用,用黑布包好后,安全运回保护实验室。
3、对出土的纺织品文物拍照、录像时要避免强光照射,尽量使用较弱的光源,以免强光中的紫外光的照射而引起颜料,特别是植物染料褪色。
4、装有纺织物的有机玻璃操作箱运回实验室后,通过操作箱上连带的橡胶手套先将纺织物上的泥土剥离、清除、并用蒸馏水清洗。
(二)纺织品文物的提取1.文字图片录像记录文物的出土情况(记录文物在墓葬中的位置,周围环境状况)2.提取实验及提取方案的制定(确定可能采取的保护修复技术,选择适宜的保护修复材料,制定完善的现场保护技术路线)3.提取工作的准备(提取工具,能抽真空能充惰性气体即水蒸气的有机玻璃操作箱)4.现场提取(清洗法,冷冻切割法,插板法,套箱法,托网法,加固提取法,卷取法)5.现场保护处理(保湿,遮阳)6.提取后包装处理(装入有机玻璃操作箱运回实验室)漆器在考古现场的提取1. 现场记录:文字绘图摄影尤其是色彩的记录2. 制定提取方案3. 提取工作的准备4. 现场起取:小件器物一人从器物底部位置用力托起放到木质托板上,并使用塑料薄膜包裹密封,饱水器物在底部放一团浸湿的棉花,干燥器物可放置硅胶干燥剂,较大件器物一人将器物托起倾斜,一人插入薄木板,当器物放置在薄木板上时,配合固定器物并托起木板放入垫有塑料泡沫的木箱内,做好标签及记录饱水器物最好包裹后用细埋起来加盖油毡防止水分散失太快5. 清除大量明显泥土污染物,可用墓内的积水或当地的井水轻轻洗去,器物盛放物品部位所积的淤泥等物应细心清理,以便弄清所盛物质的有关情况。
6. 用饱水脱脂棉包器物第一层,再用塑料薄膜将器物包好,使之基本处于密封状态,以防止水分快速蒸发。
纺织品的保护与修护2010级博物馆学林金涅20100510238一、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概要1、我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便以丝绸古国闻名于世,但是我国对纺织品文物的考古及保护修复工作却是由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开启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考古收藏、科研、保护修复等工作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1年以来,平均每年十大考古发现中都有一项以上为纺织品的出土,我国也成立了第一家以纺织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为目的的专门机构──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
2、国外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特点主要是重视预防性保护、谨慎科学地对待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保护修复方法的选择,并且也会对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相关的社会、文化、宗教、种族等因素进行探讨,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工作探索。
二、纺织文物的保护(一)湿洗法湿洗法是指采用水或水溶液清洗。
清洗前应先除去泥土,然后再用水洗,一般用蒸馏水和雨水洗,而不直接用自来水,以防自来水中残留的氯或氯酸盐对纺织物产生侵蚀和漂白作用。
1.湿洗法分类(1)对于很脆弱的织物和遇水后容易褪色的织物,最好采用蒸汽法来清洗。
(2)如果织品质地较好,遇水不易褪色,可用清水漂洗。
(3)有污点的如油脂类的污斑、汗斑、果汁、动植物的变质产物等均为酸性,对于这些用水清洗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可添加些去污剂。
一般采用有表面活性作用的合成洗涤剂或湿润剂,实践证明pH 值从10 减少到中性时,清洗效果最佳。
另外也可加硼砂作去污剂,当浓度为0.1%~1% 时,pH 值为9.2。
因为硼砂可增加皂化和清洗能力,对清洗油脂类严重污染的棉织品文物,效果较好。
(4)纺织品上的锈斑处理:金属锈蚀斑如铜、铁锈或其他金属物引起的污斑,一般采用酸性清洗剂水溶液来清洗,使之变成可溶性盐。
酸性清洗剂的特点:①固色作用。
②可中和清洗过程中多余的碱。
对于特殊的污斑的去除(纺织物中)通常用以下方法进行。
文物保护的纺织品和皮革修复文物保护一直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历史记忆保存的重要任务。
在众多的文物中,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因素的侵蚀,这些文物往往会出现磨损、褪色、断裂等问题。
因此,纺织品和皮革修复成为了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纺织品和皮革的修复方法和技术,以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一、纺织品修复技术1. 【技术一】内衬加固法内衬加固法是一种常见的纺织品修复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纺织品的内部加入补强材料,提升其强度和稳定性。
修复人员首先对纺织品进行彻底的清洁,去除污垢和杂质。
然后,根据纺织品的材质和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内衬材料,如丝绸、棉布等,进行加固。
修复人员将内衬材料与纺织品进行粘合或缝合,确保其牢固和稳定。
内衬加固法修复的纺织品能够保持原有的外观特征,并增强其抗拉伸和抗断裂能力。
2. 【技术二】织补修复法织补修复法是一种针对纺织品断裂和破损问题的修复技术。
修复人员首先评估纺织品的破损情况,确定织补的位置和尺寸。
然后,选择与纺织品相同或相似的材料,进行织补。
修复人员使用专业的织布工具和技术,将织补材料与纺织品进行精确匹配,使修复部位与周围区域无明显差异。
织补修复法可以修复纺织品的断裂和破损,使其恢复完整,并保持其原有的外观和质感。
3. 【技术三】色修复技术色修复技术是纺织品修复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修复纺织品的褪色和污渍问题。
修复人员使用各种染料和漂白剂,根据纺织品的颜色和损伤程度,进行精确的配色和修复。
色修复技术需要修复人员具备丰富的染色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修复后的纺织品色彩鲜艳、均匀,并与原有的颜色相匹配。
色修复技术使纺织品恢复了原有的色彩,延长了其保存寿命。
二、皮革修复技术1. 【技术一】皮面修复法皮面修复法是一种常用的皮革修复技术,适用于皮革表面的轻微划痕和磨损。
修复人员使用各种皮革修复剂和工具,清洁表面污垢,并涂抹修复剂。
古丝绸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曾以“丝国”和“丝绸之路”闻名于世。
丝绸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美化生活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50年来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古代丝绸织绣文物。
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以及商周、秦汉、两晋、三国、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以及明清的古遗址、古墓葬中已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文物珍品。
但是,丝绸是动物纤维织品,很容易受到微生物及昆虫的侵害,是微生物繁殖生长的的营养来源。
动物纤维是长链高分子化合物,在埋藏以及保存过程中,能发生热氧老化和光老化作用,从而使分子链中某些化学键断裂,变为较小的分子。
动物纤维中氨基酸或糖类化合物由于有羟基、羧基及氨基的存在,可以形成氢键,纤维有较强的吸湿性,易受腐蚀、发霉损毁,或者褪色、变色、碳化发脆,以致触手即碎。
因此丝绸文物出土之后必须采取控制温、湿度,防止曝光和微生物作用等科学措施,以延缓古代丝绸文物的损坏过程。
(一)古代丝绸文物常规保护方法1.清洗保护好古代丝织品,及时清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一件要处理的古丝绸织物,首先要了解污垢的特点及清洗程度;其次要根据丝织品的纤维种类、组成、结构和性质,按照不同的污垢类型选用不同的清洗方法。
一般来说,古代丝绸织物上的污垢大致可分为三种:油溶性的,水溶性的,水油都不溶性的。
油溶性的污垢一般为尸体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如脂肪、血蛋白等造成的污染;水溶性的污垢主要由一般的水溶性电解质如盐、糖类物质沉淀而成;非水非油性的污垢主要由体液与土壤中的金属发生沉淀反应或络合反应生成难溶物形成。
丝绸织品的清洗不仅与纤维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性质有关,还与织物上的颜色和污斑的性质有关。
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清洗方法,通常有湿洗法(水洗)和干洗法(机械清洗或用有机溶剂)两种。
湿洗法对于丝织物来讲,一般只需将水溶性的污垢去除干净。
可直接用水与表面活性剂配成适当的溶液,以适当的方法操作。
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古代织物类文物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情况和方法,并对其进行实践应用的探讨。
一、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保护技术1. 文物保管条件的控制古代织物类文物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特别是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的控制是其保护的关键。
需要建立恒温恒湿的展览室和储藏室,利用空调设备和湿度控制装置等设备进行控制,保持文物的稳定环境。
2. 文物展览和储藏陈列的合理布局古代织物类文物在展览和储藏过程中,布局合理、陈列摆放稳固是保护的基础。
根据不同材质、尺寸、形状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展示架和展示方式,以保证文物的安全和稳定。
3. 文物洁净度的控制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保护,要保证其表面的洁净度。
应经常对文物进行清洁,但要注意方法和工具的选择。
一般可使用软毛刷和吸尘器等工具进行清洁,但要避免使用湿度过高的清洁剂或过滤器。
4. 灭虫、防虫古代织物类文物常常受到虫蛀的侵害,因此灭虫和防虫工作是保护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如低温冷冻、高温干烘、真空除虫、化学药剂喷洒等来保持文物的状态。
5. 文物修复技术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修复技术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复的主要目的是尽量恢复文物的原貌,并延长其寿命。
修复技术需要根据文物的材质、形状、损坏程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1. 绷帖修复法绷帖修复法是修复古代织物类文物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在文物的损坏部分和周围进行细密的针线绷帖,以保持和修复文物的结构和形状。
2. 缝补修复法缝补修复法是修复古代织物类文物的常用技术之一。
在文物的破损部分中,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进行缝补,以保持文物的完整性和美观。
3. 补拼修复法补拼修复法是修复古代织物类文物中较为复杂的修复技术。
通过选择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将损坏的部分按照原貌进行拼接和组合,以恢复文物的整体。
4. 清洁修复法清洁修复法是修复古代织物类文物中常用的修复技术之一。
纺织品文物保护方案丝织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一、前言为研究我国服饰、丝织品制造技术和手工水平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任务来源)丝织品文物出土后得到及时保护和修复对丝织品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丝织品的长期保存充分发挥其文物价值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所以尽快进行科学有效地保护修复显得十分必要。
(文物情况)二、文物的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1、基本信息a藏品名称、种类、登录号、登记、年代、来源、出图时间、收藏时间、质地、尺寸b藏品所在的收藏单位及收藏时间c公开发表的有关藏品资料的书名、期刊号2、文物价值a从历史、科学、艺术等角度说明藏品的文物价值b说明藏品在其收藏单位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区历史研究中的作用c说明在同类别藏品或在同时代文物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三、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1、保存现状调查a、保存环境状况调查b、主要病害类型的调查与分类c、病害现状的总体评估d、保护修复史e、病害现状的记录方式2、监测分析a、纤维鉴别b、织物结构组织分析c、染料颜料的检测d、颜色记录e、污染物分析四、保护修复工作1、保护修复的指标应明确需保护修复的藏品数量2、保护修复的技术指标示例:a、揭展与清洗整理把粘连叠压在一起的丝织品展开祛除表面污垢, 5 倍放大镜下无明显污迹,且丝织品不掉色,强度不发生变化。
b、加固处理通过生物法加固,无粉末掉出,丝织品的强度达到80mN/m 以上。
不影响丝织品的颜色,以及丝织品质感。
c 修复处理破裂,残缺的丝织品采用衬托,拼对等方法进行修复,并进行除皱褶等整理工作,使丝织品恢复其整体效果。
d 感官效果纹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丰润,手感柔润,丝织品固有光泽得到很好的恢复,强度、柔韧度提高。
能满足展览需要e 信息资料文物修复档案记录完整,数据完整、详细、真实。
从保护修复后的颜色、柔软度、完整性、稳定性等方面确定考核本次保护修复工作的技术指标。
五、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1、技术路线在对藏品的保存现状、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丝织品保护修复原则、国内外丝织品保护修复方法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纺织品文物的保存纺织品的老化实质上是化学变化,存储环境的光、温度和湿度、微生物、害虫、大气污染物质等, 都是影响纺织品老化的因素, 每个因素都可以单独讨论。
光辐射会导致有机质文物发生光化学作用;温度降低至露点, 则会产生结露现象。
纺织品易于吸水, 在温度低于零度时会引起纤维内部结冰, 破坏内部结构;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以文物材质本身为载体和营养源, 分泌出多种强腐蚀性酶类、有机酸、氨基酸、核酸及有害霉素, 使文物褪色、泛黄、材质受损;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会导致织物颜料褪色或变色, 粉尘中含有极细微的形状尖锐的硬质颗粒, 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 诱发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 对纺织品造成危害。
但一般情况下, 上述因素都是联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纺织品, 对纺织品起着不可忽视的破坏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合理的方法对纺织品进行保管,并严格控制纺织品的保存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纺织品的侵蚀,对纺织品进行预防性的纺织品文物保管方法可分为以下5种1. 折叠法这是博物馆目前最常用的贮存方法。
将纺织品如同衣服一样折叠起来。
优点是占地方少,缺点:经过折叠的纺织品容易发生变形甚至断裂2. 悬挂法将纺织品如服装、挂毯、旗子等悬挂起来保存。
缺点纺织品的自重会使承重的纺织纤维变形,撕裂。
3. 卷筒法对于成卷的纺织品,卷起来加以保管,然后保存在抽屉或柜子中,此法适用于大幅面、成卷的纺织品。
4. 平摊法将纺织品摊开平放在托板上,加以存放。
5.密封除氧法将纺织品放在聚乙烯聚醋复合薄膜塑料袋或其他密闭容器中除氧封存。
目前已有只种方法,其一,抽真空,充氮。
其二,置放除氧剂,使之与氧隔绝。
其三,使用一型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吸收封存空间内的氧气和各种有害气体,与用于文物保存的专用封装袋,一起使用可以有效防止纺织品由于氧化引起老化、发霉、虫蛀的损坏和褪色,并能保持封存空间内的相对湿度,从而起到长期保存的作用纺织品保存环境可从以下5各方面考虑,1.温度设定值:18~20±2°C,温度波动数≤2°C。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07月/14日/
纺织品类文物保护技术
闻波
古代纺织品的保护技术主要有:控制温湿度。
温度过高,容易使纺织品造成干裂、发脆。
温度剧烈变化,会降低纤维强度。
湿度过高,纺织品易生霉、生虫,受到蛀蚀和污染。
收藏:纺织品的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4~18e之间。
夏季温度不高于25e。
一天温度变化不超过2~5e。
相对湿度控制在50%~65%之间。
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3%~5%。
避光: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对纺织品都有影响。
防菌:藏品要经常检查,定期放防菌、防虫剂,保持清洁。
使用杀虫灭菌的药物,对文物要无副作用。
清洗:水温在35e左右,或加入少量中性洗涤剂。
水洗前要做纺织品掉色试验,如不能水洗,则干洗。
清洗古代纺织品必须慎重选用洗涤剂,严禁用市售加酶或加荧光增白剂等洗涤剂,也不要用碱性洗涤剂,否则会使古代纺织品失去其原有的特性。
洗时切忌揉、搓、拧、晒。
洗涤后的纺织品应平放在竹帘或塑料网上,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更要注意理顺织物的经纬方向,防止变形。
收藏时尽量平放,不要折摺,以免受到机械损伤。
珍贵纺织品文物应避光充氮保存。
织绣收藏品的保存与养护随着收藏热和人们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纺织品文物正愈来愈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
除了出土和传世纺织品文物外,高品位的现代纺织艺术品如染织品、刺绣品、织锦、布艺作品等也是很好的收藏品。
纺织品文物、艺术品属有机类物质。
相对于无机质文物来讲,更容易受到外力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破坏与侵蚀。
在收藏纺织品文物、艺术品的同时,应该加强纺织品的科学保存和养护意识。
一、织品文物造成破坏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湿度、微生物、害虫、空气污染物等都会对纺织品造成危害。
光辐射会导致有机质文物发生光化学作用,使文物褪色、泛黄、酥脆;温度升高会增加发生霉菌和虫害的可能性,并可导致纺织品纤维老化;温度降低至露点,则会产生结露现象。
纺织品易于吸水,在温度低于零度时会引起纤维内部结冰,破坏内部结构;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以文物材质本身为载体和营养源,分泌出多种强腐蚀性的酶类、有机酸、氨基酸、核酸及有害毒素,使文物褪色、泛黄、材质受损;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会导致织物颜料褪色或变色;粉尘中含有极微细的形状尖锐的硬质颗粒,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诱发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对纺织品造成危害。
二、藏品保存环境控制一般收藏者可根据自己的藏品存放条件,依据纺织品文物的物质特性,自行采取必要措施,做好纺织品藏品的保管、养护工作。
(一)温度和湿度。
一般来说,环境温度在15~20℃之间,相对湿度在55%一65%之间时,比较适宜纺织品的存放。
温度太高,可放置冰块、加厚墙壁、加装隔热层、密封窗户及遮蔽光照。
一般舒适性空调工作时会降低室内湿度,一般不要单独使用;温度太低时,可在室内采用取暖设施;湿度太大时,可以加强自然通风、采用去湿机去湿,或放置硅胶来降低室内湿度。
湿度太低时,应使用加湿器或采取在室内地面洒水、悬挂湿水布匹、放置浸水的锯末或纸张等措施调节。
另外,室内应放置温湿度计,或购置能长时间记录温湿度变化的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给出环境变化曲线,以指导收藏者采取必要措施;(二)有害气体和灰尘。
纺织品文物保护方案
一、前言
为研究我国服饰、丝织品制造技术和手工水平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任务来源)丝织品文物出土后得到及时保护和修复对丝织品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丝织品的长期保存充分发挥其文物价值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所以尽快进行科学有效地保护修复显得十分必要。
(文物情况)
二、文物的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
1、基本信息
a藏品名称、种类、登录号、登记、年代、来源、出图时间、收藏时间、质地、尺寸
b藏品所在的收藏单位及收藏时间
c公开发表的有关藏品资料的书名、期刊号
2、文物价值
a从历史、科学、艺术等角度说明藏品的文物价值
b说明藏品在其收藏单位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区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c说明在同类别藏品或在同时代文物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
1、保存现状调查
a、保存环境状况调查
b、主要病害类型的调查与分类
c、病害现状的总体评估
d、保护修复史
e、病害现状的记录方式
2、监测分析
a、纤维鉴别
b、织物结构组织分析
c、染料\颜料的检测
d、颜色记录
e、污染物分析
四、保护修复工作
1、保护修复的指标应明确需保护修复的藏品数量
2、保护修复的技术指标
示例:
a、揭展与清洗整理
把粘连叠压在一起的丝织品展开祛除表面污垢,5倍放大镜下无明显污迹,且丝织品不掉色,强度不发生变化。
b、加固处理
通过生物法加固,无粉末掉出,丝织品的强度达到80mN/m 以上。
不影响丝织品的颜色,以及丝织品质感。
c修复处理
破裂,残缺的丝织品采用衬托,拼对等方法进行修复,并进行除皱褶等整理工作,使丝织品恢复其整体效果。
d 感官效果
纹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丰润,手感柔润,丝织品固有光泽得到很好的恢复,强度、柔韧度提高。
能满足展览需要
e 信息资料
文物修复档案记录完整,数据完整、详细、真实。
从保护修复后的颜色、柔软度、完整性、稳定性等方面确定考核本次保护修复工作的技术指标。
五、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
1、技术路线
在对藏品的保存现状、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丝织品保护修复原则、国内外丝织品保护修复方法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主要包括保护修复的方法、材料和工艺。
2、操作步骤
应根据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制定保护修复技术步骤,主要包括检测、消毒、揭展、清洗、加固、修复、包装、保管等步骤。
保护修复过程中,操作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藏品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a 消毒:使用物理方法或化学试剂杀灭或消除藏品上的有害微生物和害虫。
需进行消毒处理的藏品,应列出主要的消毒方法,简述消毒过程对藏品可能的影响。
b 揭展:用物理方法或化学试剂分离粘连糟朽的藏品。
需采
用化学试剂揭展的藏品,应列出主要揭展试剂,简述揭展过程对藏品可能的影响。
c 清洗:使用物理方法或化学试剂清除藏品上有害污染物。
需采用化学试剂清洗藏品,应列出主要清洗试剂,简述清洗过程对藏品可能的影响。
示例:水湿去污的介质,但由于本身表面张力太大,润湿性差,去污能力不强。
混合溶剂如水和乙醇,是不溶于乙醇的盐类溶于水中,是不溶于水的色素溶于乙醇(霉菌污染色素)。
再添加洗涤剂后,洗涤剂分子以亲油基朝向固体表面或污垢的方式吸附,使水和污垢之间的界面张力降低,通过机械作用,污垢开始从固体表面形成吸附层,使污垢脱离表面而悬浮在水相,因此很容易被冲走,这样就达到了洗涤的目的。
单独使用洗涤剂中的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效果并不显著,还要添加某些助剂才能提高去污力。
去污是复杂的过程,它与渗透、乳化、分散、增溶等都有关系。
污垢一般分为液体和固体污垢,不同的污垢要求不同的洗涤剂。
如,配置混合洗剂形成乳液达到去污的效果,即在水和亲油形溶剂的混合液中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稳定的乳化液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把水溶性和油溶性污垢一起祛除。
(乙醇9ml:乙酸乙酯6ml:丙酮1ml:四氯乙烯4ml:乙酸2ml:丝洗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中浓度很低时就可以显著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0.5——1.5ml加蒸馏水至100ml,洗液中的试剂及使用浓度需根据织物的污染程度、污迹的种类及轻重作调整)
d 加固:是在保持现状的前提下,用物理方法或化学试剂使藏品总体强度得以改善。
需进行加固的藏品,应列出主要加固试剂,简述加固过程对藏品可能的影响。
e 修复:
§背衬材料:选择背衬材料的原则能加固纺织品,又与修复对象相匹配(质感、强度、色泽等)
§针线法:跑针、回针、鱼骨针、交叉针、缭针、带针、加固针(临时固定)、钮孔针、铺针
f 包装:应标明具体的包装材料、形式以及包装过程中注意事项,简述包装过程对藏品可能的影响。
六、可能的技术难题及应对措施
应说明在检测、消毒、揭展、清洗、加固、修复、包装、保管等保护修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制定具体应对措施。
七、风险评估
应说明可能的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八、工作量与进度安排
应确定整个保护修复项目各环节的工作量,根据拟保护修复的藏品数量、种类及其难度,在具备一定场地、设备的情况
下,确定所需技术人员的数量、工作时间。
九、保存条件建议
1、应就藏品保护修复后的保存条件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陈列环境、库房环境、保管方式、包装形式等。
2、应说明在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后的保存期内,在符合藏品保存环境的条件下,藏品可能出现的变化及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十、安全措施
简述保护修复过程中因化学剂生物材料的使用而造成的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十一、经费预算与管理
馆藏丝织品保护修复经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保护修复活动直接相关的各项费用。
预算经费:根据馆藏丝织品保护修复的合理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修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编制预算。
经费管理:属于国家专款或单位自有资金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使用规则;属于社会捐赠德尔,制定使用原则时应特别考虑到捐赠单位或个人的有关要求。
十二、各方签章
§现藏保护
资料的收集
a信息资料
b影像资料
c图纸、图片、照相、录像等
d文字资料
e记录卡片、工作日志、实验记录、档案记录等
现场调查
A以墓葬或遗址为对象的实地勘察和观测
B了解该墓葬或遗址的若干特点。
调查结果是调查者凭借感官、经验和知识、借助设备仪器等做出的认知。
主要内容
a 墓葬或遗址的保存现状以及名称、时代、性质、地理位置等;
b已经暴露的遗址、遗物的种类、质地、腐蚀程度等。
预案的制定
对考古发掘提供的信息和从现场调查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运用相关技术作为支撑,事先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
·工作准备
材料类
常用化学材料、生物材料、包装材料、其他材料等
仪器设备类
考古发掘常用仪器设备以及各种便携式常用分析检测仪器等
工具类
考古发掘常用工具以及各类自制的专用工具等。
防护用品类
遮阳布、工作服、口罩、手套等。
资料记录类
电脑、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各类纸质记录表格、卡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