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女教育地完整
- 格式:doc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37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是一段传承与发展的历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妇女教育也一直被忽视。
然而,在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不断传承、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始于1844年的广州牌坊会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为女性设立的学校。
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女子学校,并且开始招收女生。
在这些学校中,主要教授文化素质和家政知识。
这些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传承中国女性教育的重要历史。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已有的女子教育开始发生变化,并逐渐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910年,中国第一家高等女子教育机构——上海女子师范学院成立。
1920年,该校成为国立第四师范学校,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走向了更高的阶段。
然而,在女子教育发展的路上还有很多障碍。
国内外战争的影响、政治动荡的局势以及种种社会现实,都对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女子教育才得以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从传承到现代化的变革,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有了自己的独特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培养女性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心,而近代女子教育则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社会中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注重培养女性的实际能力。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女性需要知识,更需要用知识改变生活,改善家庭。
最后,注重体现女性的自我价值。
近代女子教育让女性接受了更广泛的知识和学习的机会,从中发掘出更多的潜力,增强了其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总之,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是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虽然历经坎坷,但是她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日益展示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发展潜力。
中国教育是一种女性化教育作者:成成丹丹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03期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以及与此同时伴随着的家庭教育,中国孩子的整个教育历程,都是女性在占主导地位,这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但从孩子的成长考虑,这不是完整的教育,男性在教育中的缺失直接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后果,比如“娘娘腔”的出现,比如“剩女”问题,比如一些专家担心的中国未来的产业化发展问题等等。
教育无小事,在妇女节之际,我们向支撑中国教育的女性致敬,同时也探究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们全面健康地成长,让社会和谐发展!教师清一色女性杭州一幼儿园从小学“借”男老师◆《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向瑜幼儿园孩子画的画,不是扎着辫子就是穿着裙子的清一色的女教师形象。
因为在孩子们眼中,“老师都是女的啊,叔叔肯定不是老师”。
如何解决这一尴尬的问题?杭州市拱墅区舟山路幼儿园想了一个办法:向附近中小学“借”男教师,每周定时来给幼儿园的孩子上课。
一个多月下来,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每次下课都会向男老师央求:“下次早点过来哦。
”男幼教招不到,幼儿园盯上小学男教师杭州市拱墅区舟山路幼儿园,22位教师清一色是女性。
“之前,虽然有过一位男教师,但可惜性格却像个女孩子!”园长金文坦率地说,“从动作到语言,这位老师都很温柔,不能给孩子带来一股阳刚之气,上个学期最终还是离开了。
”男教师刚毅、豁达、粗犷、理性的特质,对于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健康人格、坚强勇敢、大度自信、立体思维等,都是不可小觑的重要因素。
从大处着想,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人口的精神与素质;从小处着眼,它有利于克服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娇”之气,易于帮他们养成宽容、合群的个性。
暑假,金文园长就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招个新教师吧,来应聘的都是女的,几乎见不到男教师;让爸爸们来助教,偶尔一两次可以,但缺少专业性和连续性,也不是长远之计。
看到幼儿园一墙之隔的树人小学,进进出出有男教师,金文眼前一亮:何不向小学“借一借”,“挖”几位男教师过来!“都是形象好、专业好的年轻男教师哦,而且因为就近,赶回学校也比较方便。
2019年05月05日·第09期Cover Story 跳出“贤妻良母”禁锢中国妈妈的形象更加立体多样30 Studying Abroad Magazine记者_李丹 编辑_李丹 设计_刘子琛囿于数千年传统,中国女性长久以来所接受的,皆是“贤妻良母”式的“伪教育”:她们并不参加学校教育,而是在家庭私塾中被培养成遵从三从四德、善于家务女红的“贤妻良母”,社会和个体权利被剥夺,独立人格也无从发展。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也多是诸如“孟母三迁”和“精忠报国”式的故事,母亲形象单一而刻板。
得益于发端晚晴民国期间的现代教育,女性教育兴起,并在经历了教会女学、国人自办女校两个阶段之后,拥有了与男性同校的教育权利,甚至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女留学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女性,开始挣脱“贤妻良母”的藩篱,也迎来了与子女关系的转变。
她们,或是子女的女神,或是子女的大朋友。
跳脱出传统的固有标签,她们浪漫、呆萌、琐碎而又斤斤计较,开始真正成为立体多元、有血有肉的母亲个体。
3132Cover Story 2019年05月05日·第09期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最新数据,女性群体是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更大受益者:从1980年到2017年,中国适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增长了46.2倍,女大学生人数增长74.1倍。
严格而言,近代中国女性教育兴起于晚清戊戌变法时期。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社会场域的文化主体面临革新,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随着社会的剧变发端、发展。
尽管教育场域中,女性权力的获取和博弈经历了漫长的动态调适和斗争,但是“摇摇篮的手”最终还是获得了“推动世界”的力量。
旧时代女性“伪教育”之下个体权利和特征无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两千年的历史里,中国的女性接受的都是一种“伪教育”。
在《女论语》中,她们被要求“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
这种教育之下,女性的社会和个体权利被剥夺,独立人格特征也无从发展。
中国与血糖是一致的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作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和中心,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得风气之先,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先后由国人创办了各种类型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
1898年创立的中国女学堂,是国人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普通女学校;1904年创立的上海女子蚕业学堂,是近代中国女子蚕桑学校的滥觞;1905年创设的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开近代中国国人自办女子医科学校之先河;1908年创立的中国女子体操学校,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学校的先驱。
一、中国女学堂中国女学堂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在向清政府申请刻制学堂公章时正式定名“中国女学堂”,通常称“经正女学”或“经正女塾”。
学堂创办者经元善(1841-1903),浙江上虞人,近代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资产阶级维新人士。
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提倡新式教育,曾于1893年创办经正书院,教授中西各学。
1897年11月,他又开始筹议创办中国女学堂。
他的热心善举,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
梁启超在《事务报》发表《创设女学堂启》,并亲自为学堂制订了办学章程;严复在《国闻报》就此事撰写文章,从理论上阐述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洋务大员盛宣怀曾表示愿意为学堂捐款,并动员他人为之捐款;南洋大臣刘坤一批准学堂的创立,并提供经费补助。
为了广泛听取中外各界人士,尤其是女界人士的意见。
1897年12月6日,经元善在张园安垲第召开了有中外妇女参加的“裙钗大会”,商议创办中国女学堂的有关事宜。
参加者中有盛宣怀的夫人和女儿,梁启超夫人,张叔和夫人,以及西班牙、瑞士领事夫人,江海关税务司夫人等。
1898年5月31日,学堂正式开学,校址设在上海城南高昌庙桂墅里经家路。
学堂设立董事会,董事从捐款人中推选产生,中外人士各20人。
经元善任总理(即校长),沈和卿任提调,主持学堂日常事务。
学堂的办学宗旨为“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
招收8-15岁的良家少女入学,课程分为中文、西文两类。
同里丽则女学简介
丽则女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新填街南濠弄,紧靠江南名园退思园,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它曾是民国初期名媛淑女教育启蒙之地,由退思园第二代传人任传薪于1906年在园中创办兴学,开古镇女子受教育的先河。
1911年,任传薪购得相邻的刘氏地基,建造了一幢七开间的教学大楼。
1916年又加盖为三层,在当时国内乡镇中堪称罕见。
旧址先后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校园中心有一亭,名曰“雪耻亭”,亭内立有民国五年的剑状石碑,记录着师生对签署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抗议和愤慨。
雪耻亭中间的纪念碑,是为纪念1915年5月9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卖国的二十一条约上签字,当时丽则女学师生反袁卖国而建碑明耻。
如今,这座百年民国女校早已不再办学,变身高端精品酒店花间堂。
花间堂酒店充分尊重原有的建筑空间,运用纯正工法修旧如旧,保留了原有的紫藤花架、民国教学楼、风雨操场等元素,再现民国淑女的名媛风范。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不断提升,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这个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一、历史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新式教育起步,尽管女性教育受到了传统观念和国家政策的限制,但一些女性学校相继成立,为中国的女性教育打下了基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并推动妇女教育。
1920年代至1950年代,中国女子大学逐渐崛起,为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女性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1952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妇女的解放》,明确提出要“发展妇女教育,提高妇女文化水平”,这为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增长,女性留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二、现状当前,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女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攀升,已经超过了男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女生的比例逐年增加。
女性学生人数正逐渐超过男性,尤其是在文科、社会科学、文学等领域。
此外,中国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表现也越来越优秀。
女学生在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不断取得突出的表现,并且在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越来越多的女性担任教授、研究员和学院院长等职位,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创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三、问题虽然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
一方面,一些传统观念对女性的高等教育持保留态度,认为女性的家庭责任和婚嫁更重要,这限制了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女性由于社会压力和家庭原因,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导致辍学或不能持续追求更高学历。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首先,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兴女学”的口号,创办了近代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开端。
其次,中华女子学校是中华女子学会主办的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创办于1907年。
这所学校为中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女校数量不断增加,女校规模也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中国女子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提倡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女子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女性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女性教育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一、引言现代社会,性别平等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女性人口大幅增加,但男女参与高等教育的比例仍然存在差异。
这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本次论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以及差异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可行性对策。
二、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普及现状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女性人口比例已超过男性,为51.2%。
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有学科门类也越来越丰富。
尤其是在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不断扩大。
2019年,我国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这位列全球前列,女性占比也逐年增加。
三、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参与率与就业情况的变化虽然女性高等教育人口占比逐年增加,但在与男性对比时,女性高等教育的参与率仍存在差距。
根据教育部公开数据,2019年我国高校学生中,女生占比50.5%,男生占比49.5%,表明现阶段男女教育机会的总体均等,但在不同学科专业中,差异较大。
如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文科专业中女性比例相应高于男性。
此外,在高等教育毕业后的就业领域,该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据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女性高校毕业生仍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其失业率高于男性毕业生,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
此外,女性在基层工作机会也受到一定限制,很难在涉及决策和高层管理职位上与男性竞争。
四、性别视角的透视(一)科技方面在科技领域中,我国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新技术的升级替代、新技术市场的打开、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对我国科技领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上,我国已经成为了领先者,但是在这个领域中,女性的参与度依然比较低,与男性相比严重落后。
因此,我们要从现实的科技条件出发,建立能够在科技领域推动女性的发展的能力,从硬件制造出发,逐渐为女性打开科技实践的大门。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女子教育一直被束缚在传统的封建观念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下,女性的教育地位一直受到限制。
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进行评述。
一、传承:古代妇女教育的限制在古代中国,女子教育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子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她们的主要任务是侍奉丈夫、照顾子女。
妇女的教育一直被束缚在家庭之中,她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而且,对于女子的教育内容也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绣花、缝纫、织布等传统家务技能,这使得女性的知识面和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古代中国的女子教育还受到了宗族制度的影响。
在宗族制度下,女子必须遵循家族的传统和规矩,不能离开家乡,更不能接受外面的教育。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女子的教育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控制,难以有所发展和更新。
二、传承与发展:近代女子教育的崭新图景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女子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图景。
在近代,中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开始呼吁解放妇女,提倡妇女平等的观念,这为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些先进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始尝试对女子进行正规教育,为女子的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还得益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妇女解放和教育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妇女教育的政策,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也得益于一些女性领袖和教育家的努力。
她们积极探索适合女子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女子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邹韬奋、钱锺书等一些先进的教育家就在女子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近代中国的妇女教育与女权主义运动妇女早期教育的兴起在清朝时期,妇女教育一直被忽视,女子的教育也被视为不值一提的事情,甚至是不被承认的。
但在19世纪末,一些改革派开始倡导普及妇女教育。
1906年,中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上海南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立,这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女子教育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女子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相继成立。
女子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妇女群体开始向社会声张自己的权利。
女性开始加入参政运动和社会活动,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这些观点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妇女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
中国当时处于落后和半殖民地的状态,传统观念也束缚了中国妇女的自由。
在此时,一些女性开始发出声音,呼吁妇女要争取平等的权利。
1912年,在中国民主革命推动下,辛亥革命爆发,终结了清朝的统治。
新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妇女权利问题也成为了重点之一。
新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政策,以保护妇女权利和提高女性地位为目标,同时还成立了妇女组织。
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女权主义运动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到达了顶峰。
当时,中国的妇女加入了各种运动组织,对恶劣的社会现象开始发出强烈的声音,如言论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家庭暴力、参政权等。
这些问题被广泛探讨,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呼应。
女权主义运动的回落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国家形势急转直下,战争和动荡给中国的妇女权利造成了沉重打击。
经历过繁荣的女权主义运动开始渐渐回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问题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
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取消封建婚姻、普及妇女教育、加强新妇女协会的工作等,以保护妇女权益和提高妇女地位为目标。
此后,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在反封建与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一系列初步的成果。
总结中国妇女现状引言妇女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承担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角色,对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就业、家庭与社会角色等方面综合分析总结中国妇女的现状。
教育状况中国妇女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过去几十年里,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逐年上升。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女性的教育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男性。
这种趋势有助于提高女性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
然而,尽管有这些进展,一些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妇女仍然存在受教育机会不足的问题。
就业情况就业是妇女独立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中国妇女在就业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在全国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了领导岗位和高薪职位。
同时,一些政府政策也出台,鼓励女性就业,例如实施女性特殊岗位和技能培训计划。
然而,妇女在就业机会、薪资待遇和职业晋升方面仍然面临一些不平等。
一些行业对女性存在歧视,存在性别工资差距,也不利于妇女事业的发展。
家庭与社会角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妇女承担着家庭和社会角色。
尽管现代女性逐渐追求独立和自主权利,但家庭和社会角色依然是妇女重要的责任。
妇女在社会照料、家庭抚养和教育子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角色也给妇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例如,妇女在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需要做出抉择,有时候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压力。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严重限制了妇女的发展和自由选择。
妇女权益保障作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妇女权益保障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通过立法和政策的形式,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例如,妇女权益法明确规定了禁止性别歧视、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等内容。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的打击力度,并建立了妇女维权组织和服务机构,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来到中国,他们纷纷建校,传扬福音。
宁波作为最早开辟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是传教士的首选之地。
1844年,女传教士爱尔德赛来到宁波建立宁波女塾,1857年宁波女塾与美国长老会承办的崇德女校合并,1923年崇德女校又与圣模女校中学部合并定名为“甬江女子中学”(简称“甬江女中”)。
“甬江女中”是近代中国内地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校,可谓中国近代女学之先声。
来自英国的“宁波女巫”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这不仅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也为西方传教士开辟了传教道路。
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除了割香港,偿军费外,又开辟上海、宁波等五处为商埠,实现中外自由通商。
自此,中国的门户正式开放。
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同年,中法又签订《黄埔条约》。
这样,西方传教士获得在华传教和办学的特权,基督教教育就在列强的“条约体系”下传入浙江。
宁波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倍受西方传教士青睐。
美国长老会对其原因分析说:“一因天气颇佳,与美相仿佛;一因宁音易学,各处土音均可相近;一因宁地尚未如闽广等省受外来之浇风,较易为化导也。
”可见,宁波无论在地理环境,还是在风土人情、思想开化上,都颇受西方传教士欢迎。
爱尔德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兴办女校。
甬江女子中学的前身是一所女塾,称“宁波女塾”。
有趣的是,这个中国第一所女校的创办者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位外国的基督教女传教士,她就是被西方历史称为“宁波女巫”的来自英国的爱尔德赛女士。
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ey,1797~1868)生于英格兰埃塞克斯郡,当1843年她以英国“东方促进女子教育协会”传教士身份取道香港来到宁波时,已是46岁的中年妇人了。
对于一个外来人士在他国建立女生寄宿学校,爱尔德赛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首先,在中国传统教育意识里,女子向来是不把识字当作一回事的。
我国女性教育的现状与加强建议摘要:女性教育不但关系到占一半人口的女性自身的尊严和发展,更关系到生命的延续,家庭的幸福,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及国家的繁荣。
本文试从女性教育的现状,问题,原因入手,探讨当今女性教育的重要意义,女性教育不足会导致的后果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女性教育; 女童教育; 育龄女性教育; 中老年女性教育; 和谐社会; 社会意义;女性教育不但关系到占一半人口的女性自身的尊严和发展,更关系到生命的延续,家庭的幸福,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及国家的繁荣。
因此,重新审视女性的教育问题就成为当下最为迫切和紧要的一个问题。
1、女性接受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人类文化"内化";为个体知识的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间接增殖性和迟效性。
因此,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在较远的未来才可看到回报。
这样,有些人就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进行教育投资,更不用说用作女性教育,所以再次重申女性受教育的社会意义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1.1、女性受教育水平与人口生育率的关系我国女性总和生育率1987为2.59,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为2.15,1993年为1.82,直至2011年降至新低1.59。
低生育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的行政干预。
就生育率来比对,数据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生育孩子的数量越少。
如果不考虑认为控制因素,女性受教育水平是影响生育率的最大因变量。
1.2、女性受教育水平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儿童的健康主要取决于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调查表明,母亲只要受过1~3年的教育就可使儿童死亡率降低近15%,同时女性受教育水平对自己和儿女的健康也有明显的影响,受过较多教育的已婚女性,会在家庭中推行良好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受教育水平低的已婚女性生育率较高、养育子女较多,家庭收入的大多用于维持生活的基本消费,这样会对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和智商造成不利影响。
1.3 、女性受教育水平与子女成长的关系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会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述论陈祖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生、发展,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从中世纪走向近代文明社会的一项客观度量。
本文依历史时序及女子教育自身发展的脉络,分四阶段作一系统论述,请方家指教一、传统女学和清末女子教育的出现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奉行男尊女卑。
封建礼教不仅完全剥压女子的受教育权利,并以"三从四德"的行为规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标准和缠足的陋习,将中国女子完全置于被奴役的境地。
为使女子认同这种现实,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编定了一系列家教读物,如《内则》、《女诫》、《女儿经》、《烈女传》、《温氏母训》等,训导女子"明理"、"守义",所谓"有女在室、莫出闺庭;有客在户,莫露声音",所谓"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在对外部世界的吨昧和内部心灵怪桔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男性的训服工具。
女子无学,成为千百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
19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并向中国渗透。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派遣女修士在宁波开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就社会结构言,无异给中国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给中国女子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示范。
这种新因素和新生活示范随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入而扩散,由五口而沿海沿江,由沿海沿江而向内陆伸展,至1876年,据有关统计,教会在华所办女日校已达82所,女生1307人,女寄宿学校39所,学生794人。
教会女校的教学内容,除《圣经》外,据1895年《中国教育指南》载,如北京贝满女校课程设有《四书》、《女儿经》、《算术》、《地理》、《历史》、《科学初步》、《生物》、《生理学》等,这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工业文明及近代科技知识,和作为教师的女修士本身所展现的西方女性自立自强的风采,都不可能不深刻影响成百上千中国女学生,并进而幅射整个中国社会。
王勇内容摘要:无论是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浙江省建设成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教育强省;还是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即“两创”战略,都离不开全省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而事实上,占据全省人口一半的妇女的教育地位一直比男性的教育地位要低,故提高全省人口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提高妇女的教育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妇女教育地位的提高与否决定着建设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教育强省的目标,以及“两创”战略能否实现。
因此,对近十五年来浙江省妇女教育地位的状况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浙江省;妇女教育地位一、文献回顾和指标分析“妇女的教育地位是指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体系中(包括正规教育与成人后的继续教育),女性相对于男性在权利与机会上的平等程度,以及这种平等程度所反映的两性权利关系。
”⑴25由于教育地位的量化比较困难,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受教育程度代表教育地位,即妇女的教育地位反映妇女接受教育的状况与男性接受教育的状况相比较的结果。
“妇女教育地位评价是一定社会经济中、一定历史阶段上,与男性相比较而言,对妇女受教育状况和水平的度量。
因此,对妇女教育地位的评价应站在性别的角度,从两性比较的视角观察妇女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这种差异的揭示,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异的途径。
”⑵由于对妇女教育地位的量化比较困难,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妇女教育地位的评价方法不尽一致,差异较大!关小燕教授在“关于妇女教育体系的构建——献给1995年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3〕一文中,指出妇女教育内容体系应包括:扫盲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家政教育,生理教育,法律教育,思想教育。
单艺斌教授在“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与作用”〔4〕一文中,确立妇女教育地位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女童教育,扫盲教育,初级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
并在“妇女教育地位评价方法构建”〔5〕一文中,提出构建妇女教育地位评价方法的十一个指标:儿童入学性别比率;儿童辍学性别比率;文盲、半文盲性别比率;大学生性别比率;研究生性别比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率;成人识字性别比率;青壮年脱盲性别比率;在职人员培训性别比率;高校女教师性别比率;教育权利平等指数。
郑真真和连鹏灵两位教授在“中国妇女的受教育的状况”〔1〕25一文中,用受教育状况来反映中国妇女的教育地位。
受教育状况主要由当前的教育现状和人口的受教育结构两方面来反映。
教育现状可以体现目前中国妇女在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人口的教育结构反映长期以来的教育成果。
王金玲研究员在“’95+10:中国妇女发展总报告”〔6〕一文中,对’95世妇会以来的近十年间的中国妇女生存与发展的状况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估。
在涉及“妇女与教育”领域,结合《北京行动纲领》确定的妇女教育的六项战略性目标,构建评价目标实现与否的指标(见表1):表1 妇女教育的策略目标及衡量指标注:此表格取自《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妇女发展蓝皮书),王金玲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通过对以上学者观点的比较,结合浙江省妇女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根据性别统计资料的可获取性,构建能深刻反映浙江省妇女教育地位的评价指标,主要有:1.女学龄儿童的入学率;2. 6岁及6岁以上分性别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3.各级各类学校中女学生的比重;4.各级各类学校中女教师的比重;5.分性别文盲的比重;6. 分性别平均受教育年限。
二、浙江省妇女教育地位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认真落实“科教兴省”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妇女的教育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2006年浙江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7〕,浙江省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总数在1990年-2006年17年间增长了91.58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72万人/年。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中女性的比例分别达到50.00%、44.80%、44.99%、47.98%。
其中,小学女学生总数减少了20.13万人,年均递减速度为1.26万人/年;普通中学女学生总数增长了49.27万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8万人/年;中等专业学校女学生总数增长了31.54万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7万人/年;普通高等学校女学生总数增长了35.22万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0万人/年;各级各类女教师的总数也增加了12.04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0.75万人/年。
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加:1990年、2000年、2006年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32年、7.07年、7.64年。
十七年间,妇女的文盲率也降低了18.22个百分点,年平均递减率为1.14个百分点/年。
同时,浙江省从1990年到2006年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特别是从2002年到2006年连续五年保持在99.99%,很好地保证了男女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五普”资料显示〔8〕,浙江省妇女的高等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女大专生共379473人,占大专生总数的39.70%,比1990年提高了10.91个百分点;女本科生共159246人,占本科生总数的33.06%,比1990年提高5.90个百分点;女研究生共7453人,占研究生总数的24.66%。
2005年统计资料〔9〕显示,浙江省女研究生总数达到10195人,比2000年增加了2742人。
总之,不管在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还是高学历的大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各个阶段的教育,浙江省妇女的教育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㈠女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得到稳步提高,保证了妇女和男性在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上的平等。
女学龄儿童入学率,反映了一个地区妇女相对于男性在教育机会和权利上是否公平,是衡量妇女教育地位高低的最基本指标。
从表2可以清晰的看出,浙江省女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直保持很高的比率。
2006年女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更是达到99.99%。
这个比率比2000年的99.94%提高了0.05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98.76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㈡6岁及6岁以上妇女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明显得到提高(见表2)。
受教育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妇女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越高,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就越高。
小学:2006年女性占小学受教育人口的50.00%,和男子持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这个比例比2000年的49.34%提高了0.66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45.54提高了4.46个百分点。
初中:2006年女性占初中受教育人口的44.80%,比2000年的43.99%提高了0.81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40.99%提高了3.81个百分点。
高中:2006年女性占高中受教育人口的44.99%,比2000年的41.50%提高了3.49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39.65%提高了5.34个百分点。
大专及以上:2006年女性占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的47.98%,比2000年的37.21%提高了10.77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28.10%提高了19.88个百分点,增幅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女性在大专及其以上受教育人口中的比重提高显著。
表2 6岁及6岁以上分性别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单位:%注:1990年数据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1》,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第53-56页的数据计算所得;2000年数据根据《浙江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机汇总)第二册,浙江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521,523,525,527页的数据计算所得;2006年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119页的数据计算所得。
㈢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的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普通高等学校女学生的比重提高较快(见表3)。
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的比重和妇女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一样,反映了浙江省妇女受教育水平的高低。
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女学生数量越多,妇女受教育水平越高。
小学:受计划生育政策,性别比偏高,妇女自身主动追求高学历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小学女学生的比重是46.09%,比2000年47.23%下降了1.1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小。
而1990年和2000年几乎持平,1990年为47.40%。
普通中学:2006年普通中学女学生的比重为47.29%,比2000年的46.49%提高了0.80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44.10%提高了3.19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中学:2006年中等职业中学女学生的比重是49.43%比2000年的63.65%显著下降了14.22个百分点,但比1990年43.60%提高了5.83个百分点。
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女学生的比重之所以如此高,达到63.65%,大大超过中等职业学校男学生的比重,主要是因为“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早,减少了学习时间,降低了家庭教育投入,可以更早工作以回报家庭的教育投资。
另一方面,一些仍然具有传统观念的家长对女儿的期望小于儿子,所以,不支持家中的女孩读大学,中专无疑是继续学习、尽早就业的首选。
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某些职业是比较传统的女性就业领域,而这些职业对于中等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如护理(卫生学校)、教师(师专)以及一些服务行业等,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女青年。
”〔1〕32普通高等学校: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女学生的比重是51.69%,已经超过了普通高等学校男学生的比重。
这个比例比2000年的44.03%提高了7.66个百分点,比1990年33.00%提高了18.69个百分点,提高显著。
表 3 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的比重单位:%注:1990年,2000年数据取自《浙江统计年鉴-2001》,浙江省统计局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459页;2006年数据取自《浙江统计年鉴-2007》,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516页。
㈣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的比重提高显著(见表4)。
女教师作为女性教育者,其在各级各类学校所占的比重的显著提高,反映了妇女越来越多的参与教育,成为推动浙江省妇女教育地位提高的一支关键力量。
小学:2006年小学女教师的比重占到64.15%(相当高的比重),比2000年的59.35%提高了4.80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51.30%提高了12.85个百分点,提高幅度较大。
普通中学:2006年普通中学女教师的比重是49.57%,比2000年的44.44%提高了5.13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29.80%提高了将近20个百分点,提高幅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