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
- 格式:pdf
- 大小:312.28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变迁中的中国女性教育观【摘要】中国文化的历史嬗变对中国女性教育观的变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历史变迁中的女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视角,认为我国女性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女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息息相关,我国女性的社会角色经历了由“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再到职业女性的转变,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实现由从属地位到平等地位的转变,与此相应的中国女性教育观则呈现出打造贤妻良母、塑造独立自强女国民和培养职业女性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文化变迁;中国;女性教育观1 我国文化变迁中的女性社会角色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嬗变,我国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对古代社会女性角色的诠释可以用贤妻良母来概况,而近代的女性社会角色则以“女国民”最为突出,到了现代则是以职业女性为其最大特点。
1.1 “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自夏、商、周起至1840年止,中国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女性的社会角色主要是“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男性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男性主要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社会角色,而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则是相夫教子,她们以家庭生活为主,其主要社会角色是妻子和母亲。
这样,“男主外,女主内”就成为我国古代社会分工的基本原则,“相夫教子”被认为是女性的职责所在,这就使女性的价值仅限于家庭中,以至于“主内不言外”的贤妻良母形象就成为古代女性的主要社会角色。
1.2 “独立自强”的女国民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与此同时,西方的男女平等思想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在其猛烈冲击下,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其一,19世纪40年代以来,民族危机促使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男尊女卑”的观念受到了一些启蒙思想家与有识之士的质疑与批判,他们开始认识到“男尊女卑”观的不平等性及女子教育落后的现实。
浅析女性生育观嬗变摘要:生育观,是指人们对于生育的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育观包含着生育目的和动机,理想子女数量和质量选择,性别偏好,生育年龄和间隔要求,生育方式和生育态度等方面。
受不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主流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生育观也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
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影响女性生育的因素也复杂多样,本文将就女性生育观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做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女性;生育观;演化一、中国传统生育观在中国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大量劳动力,但是人均寿命很短,受认知水平的影响,人们对自然和死亡由惧怕转变为敬畏,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是生命产生的源头,因此女性具有很高的地位。
但经历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男性地位逐渐提升,女性的地位大大降低,她们沦为男性及家庭的附庸,在注重生育的封建社会,传统的生育观强加在她们身上,女性的生育意愿得不到表达。
传统思想对于生育影响很大。
儒家思想是十分推崇“孝”的,在《孔子·孝经》中说:“父母生之,续莫大焉”,这里的“续”,指的就是生育子嗣。
在《孟子·尽心上》中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后也是后代的意思,因此在封建社会产生了重生的生育理念,与重生相对应,产生了早生的观念。
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影响,封建统治者在政策上鼓励早婚早育,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周朝开始,就有史料记载,百姓的婚育年龄都偏小,“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1]由早婚,衍生而出多育,“多子多福”的理念在封建社会尤为盛行,一般家庭都生育多个孩子。
在孩子性别中,尤为注重男孩。
统治阶层,受宗法分封制的影响,重视男子爵位的承袭,喜生男孩。
在普通百姓中,男子作为家庭中主要的劳动力,也是喜生男孩。
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母凭子贵,女性也被套上了重重的枷锁。
088当代思潮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女性主义既是社会理论,又是历史实践,还是政治动员的身份符号。
其多重含义注定围绕她的纷争、对她的各种抵制和挑战,自她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不绝如缕。
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庞杂,女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女性主义渗透的理想之光与人类社会发展休戚相关。
女性主义思潮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迄今已有百年多。
在这波谲云诡、地覆天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女性主义先驱者,身体力行、奔走呼号,或译介典籍,或著书立说,或策划运动,或主导话语,在泱泱华夏大地掀起了女性苏醒之波澜,吹响了女权崛起之号角,也使男女平等思想在国人的观念里扎根发芽。
女性主义的理论概况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又称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中文的两种译法,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国内学者对它的定义还未形成普遍接受、完全一致的观点。
《中国女性大百科全书》将“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分做了两个辞条,分别界定:女性主义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前流行的女性运动理论和基本女性观;女权主义则被称为“男女平权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要求结束女性的从属地位,主张男女两性平等,是资产阶级女性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是国内对西方女性主义最权威也是最早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女性主义”对“女权主义”的小心替换,是希望试图消解“权”(特别是“权力”)所蕴含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抗性;“女性主义”的自我命名,不仅失去了对宏观社会制度的批判力,而且把女权主义定位于“女性”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张扬。
也有学者提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女权主义”向“女性主义”这一词汇的转变上,代表着这一思潮不再只是简单的女性向男性争取权利或权力,而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发出挑战,改变在传统积淀如此深厚的中国的女性命运;词语的选用深刻体现了学者们对女性主义思想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编写: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月日审核:王志刚刘锋Ⅰ、课前预习一、生活的变化:1、服饰:清朝时,中国的传统服饰是长袍马褂,近代后西装传入中国,出现了两种中西合璧的产物:。
2、结辫与断发:清朝男性留辫子,近代后开始有人剪辫子,1910年清政府允许剪辫,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结辫陋习革除。
3、不缠足:汉族女性明清时普遍缠足,清政府多次禁止无效,从维新运动开始,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这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标志。
4、报刊:①中国民众的“新闻”概念开始于时期。
②1872年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开近代新闻画报之先河的是1884年创办的。
④晚清四大期刊小说是。
5、电影: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时间、名称),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
6、见面礼仪:清朝见面礼仪是,近代后变成,这体现了思想。
7、婚俗:8、葬俗: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铁路是,代表人物是。
2、水运: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是(时间、名称),它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3、航空:中国航空业起步于年。
4、邮政:1896年宣告成立。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5、通讯:中国自办电报开始于1877年的地区。
Ⅱ、本课教学环节【学情调查情境导入】导入:晚清时期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的结婚服饰比较。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
学习重点:报刊,铁路,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学习难点: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D、经济的发展迅速B14、铁路在近代中国命运多舛的原因是A、守旧观念B、铁路不利于国计民生C、中国人害怕火车的汽笛声D、中国没有能力修筑B15、中国的航空事业真正起步是在A.1918年B.1920年C.1949年D.1909年B16、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民国时期中国的铁路、邮政等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B、民国成立后,中国航运受列强排挤的境况有了巨大改观C、中国近代水运、铁路、电报事业均开端于洋务运动时期,证明了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D、民国成立后,航空事业起步,其他近代事业有所发展,说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又一次近代化的机遇C19、关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说法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洋装已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B、是中国服饰改良和中西合壁的产物C、中山装的造型开襟敞袖,颇为活泼D、它们都符合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的规定C20、维新派人土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民族危机的影响C2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主要是为了体现A、民主科学的精神B、同志之间的平等C、与旧时代的不同D、民主共和的精神C22、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知识梳理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的文明与思想,中国古老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着变化。
近现代中国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妇女解放的重要时期,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妇女们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和努力,为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近代中国妇女的地位近代中国的妇女地位与传统封建社会有明显差异。
传统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被视为男子的附属物,缺乏自主权和地位。
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妇女开始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会进程,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二、近现代女性运动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的女性运动起源于晚清时期,众多先驱者为推动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努力。
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妇女平等的观念,倡导男女平等。
在推动女性平等权益方面,中国的女性运动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三、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近现代中国妇女的地位提升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妇女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如学习、工作和参政等。
中国的女性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许多妇女开始从事教育、医疗等职业。
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显著地推动了性别平等的发展。
四、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的完善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近现代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条文。
例如,1950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了妇女在婚姻、家庭、劳动等方面的平等权益。
这些法律保障了妇女的权益,在法律层面促使了性别平等的发展。
五、社会舆论的变化与妇女形象的改变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舆论环境也对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统社会中,妇女形象常被局限为妻子、母亲的角色,缺乏个体性。
然而,近现代中国社会开始重视女性地位,逐渐改变了这种观念,妇女形象得以多元化发展。
六、当代中国妇女状况与挑战虽然近现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女性在职场中晋升机会较少,工资待遇不平等。
此外,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改革来解决。
总结:近现代中国的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是一段漫长而辛苦的历程,通过女性运动家的努力、法律的保障以及社会舆论的转变,妇女的地位和权益逐渐提高。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首先,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兴女学”的口号,创办了近代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开端。
其次,中华女子学校是中华女子学会主办的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创办于1907年。
这所学校为中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女校数量不断增加,女校规模也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中国女子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提倡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女子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女性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女性教育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嬗变与时代创新针对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沿革、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进而去初步探索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前途,尤其是以女性教育为其特色之一的西安培华学院的发展前景。
标签:女性教育;历史嬗变;时代创新中国女性教育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封建社会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出现了太多的女性悲剧;近代社会到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女性开始觉醒,追求独立,但是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依然是极少数;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得到了普遍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多女性成为独立的职业女性,开始主宰自己的命运。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女性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适应社会的新女性。
1中国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1.1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与“贤妻良母”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差异导致“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这为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奠定了经济基础,由于“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力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而使得女性地位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倾向于男子主宰世界,男子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教育女性做“贤妻良母”。
中国的教育起源很早,女性教育却一直滞后,女性鲜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在整个封建社会,女性能够读书的只占少数,女性教育的内容多是以“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为主,目的是培养出那个时代的“贤妻良母”。
“三从四德”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
此外,女性的教育内容还有《列女传》、《女诫》、《女训》、《女孝经》等。
这些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打造服从男性的“贤妻良母”。
这种禁锢女性的教育到五代至明清发展到极致,五代开始流行对女性“裹足”,明清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则明确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社会转型时期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嬗变社会转型时期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嬗变引言社会转型时期是指在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也经历了巨大的改变。
电视剧作为一种集视觉、听觉、情感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与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转型背景出发,分析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的嬗变,探讨其影响和原因。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女性地位提升1.1 背景介绍社会转型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体制、文化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个时期,女性地位获得了提升,女性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也得到了重新界定。
1.2 女性地位提升的标志在社会转型时期,女性地位得到了法律的明确保护和承认。
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和1992年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出台,为女性争取到了平等的权益和地位。
同时,女性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参与度也在逐步提高。
二、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的嬗变2.1 传统女性形象的延续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早期,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还存在着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琐事和婚恋问题上,女性仍然被塑造为软弱、依赖和被动的形象。
她们大多数关注家庭和个人情感,缺乏独立的价值追求。
2.2 现代女性形象的兴起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电视剧中也开始出现一批以现代女性为代表的形象。
她们具有独立、自信和积极的个性,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不再以婚姻和家庭为唯一的归宿。
这些女性形象对传统观念进行了颠覆和重塑。
2.3 强调女性主体性和自我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更加关注女性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架构。
她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自主决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角色框架。
这种意识的嬗变,使得女性在家庭、事业、社会等多个领域都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电视剧对女性意识的影响3.1 增强女性自尊和自信电视剧中的现代女性形象给观众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女性的自尊和自信。
民国山西女性教育主流化的发展与困境(1912—1937)20世纪以来,伴随着女子学校的出现、男女同校的实现,民国山西女性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非主流到主流,由弱变强的三次突破,推动了女性教育主流化发展。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它经受着地域的限制、封建陋习的束缚、守旧人士的重重阻碍,在多重因素的干扰下,致使女性教育主流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境。
标签:民国山西;女性教育;主流化20世纪之前,女性被排除在国家教育之外,处于边缘化、异化的状态,而自女子学校产生开始,山西掀起了一场女性教育主流化运动,女子学校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男女同校,实现了受教育权的性别平等,而女子政法学校、干部培训班的创办,也使女性在政治上有了话语权。
一、女性教育主流化的内涵主流化是指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流的过程,本文将这一词语嫁接到女性教育研究中,意在揭示民国前期山西女性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
然而这一研究需要建立在清晰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因此有必要对“主流”“主流化”两词语的内涵进行论述。
(一)主流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学界对“主流”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层,一层是指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是指在所有事物中,影响最大的,超越其他事物的唯一一个方面。
另外一层含义是指事物发展中根本的、基础的部分,它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广为人们认可和接受。
它并不是唯一的一个部分或是超越其他一切事物而存在的,只是由于其覆盖面广、有规模、有影响力、受众群体多,而成为社会的一个主体或重要方面。
笔者在文章中使用的“主流”则是第二种定义,是指某一事物由于其发展的影响力大,受众面广而被大众所接受,成为推动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
(二)主流化“主流化”这一词语来源于英文的”mainstreaming”,是指发展成为主流的一个过程。
基于对“主流”概念的界定。
“主流化”是指在发展过程中经过激烈的冲突和冲破层层阻挠而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过程,是一事物由非主流、边缘化逐渐发展成为大众化、普遍化的过程。
历史进展中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嬗变1科技革命:女性性别角色模式转变的动因之一前工业社会时期由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体制,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又被指责缺少聪慧、情感用事和软弱无能。
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柔弱、自卑的传统性别观念,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留守家庭,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型性别角色模式;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改变成生产社会化和机械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女性的社会就业制造了条件。
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电气化和生产进程自动化,也减弱了女性的就业劣势。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女性的社会参预度和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的性别观念渐渐转向踊跃、主动、进取和自信,她们由坚守传统的角色模式转变成期望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立型性别角色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和妇联联合组织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抽样调查,现代女性对性别观念和角色模式的认知表现出四大趋势:一是“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女性的能力取得普遍认可。
%的女性表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的女性“不甘愿自己一事无成”,占%的女性反对“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的说法。
二是挑战传统性别角色的分工,只有%的女性同意“女性应尽可能幸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的说法。
三是挑战男性传统家庭角色,%的女性赞同“男人应该承担一半家务”的提法。
四是女性的自立意识较强。
88%的女性以为,即便家庭富裕,自己仍然会工作或劳动。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技术革命更多地打破了许多职业上的生理局限,男女两性在职业上加倍接近,乃至是必然程度上的角色互换。
但由于传统性别观念和旧的性别角色分工根深蒂固的阻碍,后工业社会前后女性性别角色模式呈现出传统型、自立型、兼性型等多元化的态势。
2现代科学理论:女性重塑性别角色模式的思想武器与女性在社会进展中的作用日趋突出相呼应,现代心理学关于大脑功能的研究和社会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也动摇着“男强女弱”角色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科学领域,弗洛伊德以为男性优于女性是因为两性生理特点不同,而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提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两性人格特点的许多方面极少与性的不同本身有关”,而“是他们各自生养其间的文化所给予的。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作者:那日呼薛磊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年第01期女子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未能引起重视,且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风气。
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在中国开始创办女子教会学校,女子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受教育。
在西方教会女子学校的带动下,近代女子教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国人自办女学、女子职业教育、女子留学教育等近代女子教育相继出现。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妇女思想,还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如今,我国女子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些许问题,因此需要回顾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一、引言马克思曾说:“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
”女子教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通常情况下,“女子教育”是指女子在学校接受的正规教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几乎不存在女子教育,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保守思想影响下,绝大部分女子的受教育权被剥夺,仅有极少数女子能够获得有限的家庭教育,其内容也不过是《列女传》《女诫》等教导女子顺从、守德等封建教条。
近代以来,女子教育兴起,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接受正规教育,这标志着女子开始为拥有自主独立的人格而学习。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女子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回顾历史时期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变化,对当下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会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二、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实践形式近代以来,女子教育开始在中国各地兴起。
西方教会在中国建立了第一批女校,由此近代女子教育开始起步。
太平天国运动中女子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19世纪后期的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对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甲午战争后,女子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出现了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
20世纪后,女子教育实践形式更加丰富多元:职业技能教育、出国留学或接受师范教育成为潮流。
纵观近代女子教育实践形式的发展,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历史进程。
Mar. 2019Vol. 37 No. 22019年3月 第37卷第2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女性的成长与嬉变----《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书写郑国平(合肥学院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安徽合肥230601)[摘要]《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文中讲述了祖孙三代宝姨、茹灵和露丝超越人生的不幸与困苦,冲破社会对女性餉重重藩篱,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故事。
通过具体的叙事和女性身份建构,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女性和华 裔女性的执着、勇敢、坚强,揭示出女性的成长与嬪变。
[关键词]《接骨师之女》;女性身份建构;成长与嬪变[中图分类号]110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9)02-0044-03妇女善于小说创作和她们写作了许多自传、日 记、书信也并不矛盾,因为自传、日记、书信等文体是 她们私下的创作,是真情和经验的真切流露。
E98《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自传性最强的代表作,宝姨、 茹灵、露丝三位女性不仅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还是祖 孙三代,她们善良、坚强、隐忍,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
谭恩美承认,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自己的外婆, 讲述故事的是她的母亲。
作为华裔作家的代表,她 拿起笔讲述中国女性的励志故事和独特经历,是对 传统的男权主义的抵抗,是女性受父权中心文化压制的有力反击;对中国传统女性和新时代女性的书写和歌颂,也证实女性是中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参与 者,女性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以提高读者的女性意识觉悟。
一、冲破封建桎梏的宝姨祖母宝姨出生在远近闻名的接骨世家。
医术高超的父亲将她视若珍宝,未曾依据传统给她裹脚。
自小她可以像男孩子一样读书认字、写诗作画、游山 玩水。
耳濡目染间,宝姨熟知各种药材及功效,看病算账也是手到拈来。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女子很少抛头露面,但宝姨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成为父亲药铺里得力的助手。
她这么任性,自行其是,母亲死得 早,不曾教她如何为人妻子。
摘要:《两个家庭》是冰心叩响文学殿堂的敲门砖,也是“五四”问题小说中体现女子教育的一面旗帜,从这篇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家庭的强烈对比,看出女子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女性的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敏感而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冰心乃至时人对女子教育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两个家庭;冰心;女性教育一、女性教育的内容和演变历程自人类进入男权社会开始,女性就一直被排除在政治话语权之外,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源于教育的不平等。
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教育权被严格掌握在男子手中,男性一方面控制着女性的受教育权,一方面要求女性能够掌握家中的事权,为男性的发展助力。
因而传统女性的教育形式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则以伦理道德教育为重,重心是为男性分忧解难,减少外界对男性前途发展的阻碍。
平民女子以女红、理家、行为规范为主要学习内容,贵族女子更注重女性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强调女性的贞静柔顺和主内职责。
在几千年的洗脑教育之下,传统女性的教育止步不前,尤其是平民教育总是出现“愚夫”“愚妇”,阶级壁垒因教育的差别而变得牢不可破。
先秦时期,女性教育的内容以《礼记·内则》为主,着重强调女性的柔顺,两汉后出现“女四书”(《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展现了女性自身对于被压迫与被统治地位的认同和更深的压迫过程,尤其是其断章取义后演变而出的“三从四德”、贞洁至上的观念更是贻害无穷。
轻飘飘的几本书下是一条血淋淋的女性牺牲之路。
1844年,爱尔德赛女士在宁波创建了第一所教会女塾,因为传统社会长时间的排外观念和保守理念,开展得并不顺利,但自基督教会的女私塾在中国落地从《两个家庭》看女性教育◎ 苏婉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生根开始,中国女性的教育内容便从传统的操持家务转变为开始追求个性,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会女塾为19世纪之后的中国女性接受新学教育创造了条件。
1897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女学》,将“强国保种”的政治诉求与女子教育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女子是培育下一代最重要的一环,女子教育关系重大;1898年在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主持下,中国上海出现了“中国女学堂”,不久后虽因变法失败而宣告破产,但留下了女子接受近代教育的火种;1902年蔡元培和吴怀久分别在上海创立了爱国女学和务本女学,宣扬爱国教育和朴实勤勉的学风;1907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学习内容事实上并未超出传统女性学习范围,但从法律上确立了女子可接受教育的权利;五四时期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学者将新文化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伦理纲常和旧式家庭制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更是掀起了女性冲破家庭藩篱,追求独立自主,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的浪潮。
黄金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嬗变黄金时代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描绘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女性意识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中的觉醒与嬗变。
本文将探讨黄金时代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以及其带来的嬗变,旨在揭示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认同与追求。
一、黄金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意识觉醒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西方思想和文化逐渐渗透,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通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
首先是对爱情和婚姻观念的颠覆。
在传统社会中,婚姻是女性的出路和依靠,而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开始质疑这种传统的婚姻制度。
她们开始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和追求,并追求一种平等和自由的婚姻关系。
其次是对自我身份和自我认同的追求。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建立在婚姻和家庭上,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开始渴望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精神空间。
最后是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
在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女性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机会,争取自身的权益和自由。
二、黄金时代女性意识嬗变的影响与推动女性意识的觉醒在黄金时代中对女性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时代背景的推动。
首先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冲击。
觉醒的女性开始对传统的女性角色进行挑战,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命运的境地,而是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人格的塑造。
其次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与重新定义。
女性开始自主选择爱情和婚姻的对象,并追求平等和尊重的关系。
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家庭,将个人发展与婚姻家庭和谐地结合。
另外,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推动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
通过学习和工作,女性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逐渐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
她们与男性并肩工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黄金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启示与价值黄金时代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给当代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价值,对于我们认识和推动女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女性觉醒的过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和幸福的权利。
丰乳肥臀女性命运与社会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从过去的封建时代到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在小说《丰乳肥臀》中,莫言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命运起伏与社会变迁。
一、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命运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
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权利。
男性主导的家族制度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发展。
女性必须顺从丈夫和家族的安排,娇婉贤淑,忍辱负重。
在小说中,金锁、典型华等女性形象都展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束缚。
二、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嬗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浪潮,女性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她们逐渐摆脱了传统束缚,追求独立和自由。
在女性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女性开始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
她们勇敢地踏出家门,积极参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
小说中的凤霞和公司职员们就是这样的典型形象,在拼搏与渴望的奋斗中,她们诠释了现代女性的坚韧与勇敢。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女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权益。
她们开始关注自身的需求和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等。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她们摆脱了过去对于传统价值的追求,开始思考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小说中的晓珍和小胖就是这样的形象,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她们选择了坚守内心的自我,勇敢面对社会的挑战。
四、未来女性的发展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
自由和平等的追求,让女性的社会角色趋向多元化。
然而,传统观念的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也未被完全根除。
女性面临的职业压力、家庭角色和自我价值的平衡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未来的女性需要更加勇敢地迎接挑战,突破桎梏,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结:《丰乳肥臀》这部小说通过对女性命运与社会变迁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坎坷与挣扎。
从封建社会的束缚到现代社会的追求自由,女性在不同时期中逐渐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