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人的风俗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龙岩当地节日的风俗
龙岩是福建省的一个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当地节日风俗。
以下是一些龙岩当地节日的风俗:
1. 龙岩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三月初五,龙岩市区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民众前来参观和购物。
街上有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和游乐设施,还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和民俗活动。
2. 清明节扫墓: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龙岩市民扫墓祭祀先祖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到亲人的坟墓前献上鲜花、烧纸钱,并进行祭祀仪式。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组织庙会和传统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和民众参与。
3. 万安桃花节:每年春季,万安镇举办盛大的桃花节。
人们可以欣赏到成千上万株盛开的桃花盛景,还可以品尝到各种桃子和桃花酒。
桃花节期间,还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展览和游戏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4. 全天旱湖山豆腐节:农历三月二十六至三十日,龙岩市官桥镇会举办传统的全天旱湖山豆腐节。
节日期间,人们会制作山豆腐,举行祭祀仪式,还有民俗表演和传统竞技活动。
这个节日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许多游客。
这些节日的风俗展示了龙岩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当地文化和体验民俗活动的机会。
宁化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
除把中原的文明礼俗带入新地方之外,在与当地人相互问不断交往、磨合中。
还形成了宁化客家特有的礼仪风情。
他们从小孩一出生开始,其宴席就不断:出生三天,有做三朝饭的汤饼之庆,周岁有周星之庆。
接着是十岁之庆、二十岁之庆;三十岁有而立之庆、四十岁有强士之庆、五十岁有五秩(杖村)之庆、六十岁有杖乡(花甲)之庆、七十岁有古稀(杖国)之庆、八十岁有杖朝(耋龄)之庆、九十岁有耄龄之庆、百岁有期颐之庆。
此外,结婚有新婚之庆,再娶有续弦之庆,满月(30天之庆称为小满月;60天之庆称为大满月)有弦月之庆。
架屋有轮奂之庆。
迁居有乔迁之庆。
兄弟分家有添灶之庆。
女儿出嫁有于归(出阁、添箱)之庆。
安葬有牛眠(还山)之庆。
此外还有入学之庆、升学之庆、夫妻圆满六十年之庆。
兄弟共合三百岁之庆等等。
以上种种之庆,有的设宴人数较少,有的设宴人数较多。
因而对各种的宴席其宾客入席也各不相同。
宁化客家人使用的桌子是四方桌,也称八仙桌,即一个桌子只坐8个人(特殊情况除外),即使是同样的八仙桌,其入席也有不同的坐法。
一、不同的厅堂有不同的入席方法:如是上梁厅或上厅下廊的厅,其坐法是——对子席。
如是楼下厅的(即厅上有加层的厅),其坐法是——一字席。
二、不同的宴席有不同的坐法。
如小孩子做三朝或周岁,由其小孩的外公或小孩母亲的兄弟坐首席。
如女孩出嫁,由女婿坐首席。
宁化客家人认为女婿一辈子在岳父母家只有这次娶媳可坐首席,”半边细郎半边子”,以后女婿就像自己儿子一样了。
操办任何宴席就得在场帮忙了。
孩子结婚,由新婚媳妇的兄弟(即送嫁的)坐首席。
如男人做寿,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女人做寿,由女方娘家长者坐首席。
如上梁、乔迁,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木匠或泥水师傅坐第二席。
清明扫墓做清明。
若有请外房长者,由外房长者坐首席;若没有请外房长者的,由本房长者坐首席。
丧事,因这天厅堂门上写着比例为1:3的“当大事”三个大字。
要以死者为大,因此丧事是随便坐的,没有请人坐首席的风俗。
福建习俗简介
福建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包括:
祭祖:福建人非常重视祭祖,每逢春节、清明、中元、冬至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前往祖先墓地或祠堂进行祭拜。
祭祖仪式庄重肃穆,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迎神:福建民间信仰众多,许多地方都有迎神活动。
迎神时,人们会抬着神像出游,沿途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热闹非凡。
这是一种祈求神灵保佑、消灾赐福的民间信仰活动。
做年:在福建,过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
到了除夕之夜,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度佳节。
春节期间还有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婚嫁:福建的婚嫁习俗也很有特色。
在结婚前,男女双方要交换庚帖(写有双方生辰八字的帖子),以确定婚姻关系的合适性。
结婚当天,新郎要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在返回新郎家的途中要跨过一个燃烧的炭盆,寓意辟邪和去除不吉之物。
婚后第三天,新娘要返回娘家“回门”,表示对父母的尊重和感谢。
丧葬:福建的丧葬习俗也很讲究。
在老人去世后,家人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包括守灵、哭丧、送葬等环节。
送葬时,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持孝杖,沿途撒纸钱以示对死者的怀念和送别。
此外,在福建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还存在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活动。
例如闽南地区的“乞龟”习俗、客家地区的“走古事”活动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文化现象。
这些习俗和传统文化活动丰富了福建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感受福建文化的途径。
福建各地冬至的传统风俗福建各地冬至的传统风俗厦门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
姜母鸭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福州福州人搓“米时”(是一个字,xi第四声)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
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
搓“米时”由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米时”,边唱歌。
泉州泉州风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
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漳州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
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
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沙县沙县人的汤圆,汤汁中喜欢配于竹笋、香菜等作料。
因为沙县临近三明市区,所有有些习俗已经逐步消失,一些传统的习俗,比如舞龙舞狮什么的估计只有在乡下可以见到。
客家人客家人称冬至为“冬节”、“亚节”。
宁化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冬至至长长也短,夏至至短短也长。
”所以冬至他们会进补和酿米酒、制腊味等,而乡民们进补首选的是狗肉,那天他们大都买小狗宰杀,用狗肉配一些如当归、党参、熟地、黄芪、人参等补血补气的中药煨或清炖后食用,且须早晨起来服用。
也有一些乡民取猪蹄、公鸡等配补药炖食。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
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介绍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三明市,地级市,隶属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地处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全市面积22965平方千米。
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邻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龙岩市。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明客家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议〓婚?;按客家习俗,过去女子不能在娘家过二十岁;订〓婚?;俗称“定亲”;脑”;迎〓娶?;迎亲之日,女方叫“行嫁”、也有叫“接亲”,“送花;明溪有《梳妆歌》很形象:梳两鬓,黑似墨,调和胭脂;上(米斗中点燃一盏七星油灯,斗上置一块米筛),左;沙县旧时城关是凌晨接亲,男方四抬。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南朝梁有《横吹曲辞.折杨柳枝歌四首》,其中一首说的就是嫁女:“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波不嫁女,哪得孙儿抱?”三明民间亦有歌谣曰:“五个指头四个叉,老婆未娶不成家。
行得前头没后里,锅前灶尾靠自家。
”两首歌谣皆道出了男男女女对娶媳妇、嫁丈夫由衷的企盼之心理。
还有三明民谣:“抬起花轿乐呵呵,吹吹打打过山坡。
叫声新娘你莫哭,听我给你唱支歌。
新娘虽哭心里乐,盼着新郎拜花烛。
花轿花轿快快抬,早揭头巾见阿哥。
”更把新娘在花轿假悲真喜,急于拜堂成亲的心境刻划得维妙维肖。
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胞、传宗接代的重要起点,人们历来极为看重它,因此,总是想方设法把婚嫁形式搞得隆重热烈,用各种形式求福求吉利,过程之复杂,礼节之繁多简直难以胜述。
三明历史上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形成别具风情的客家文化,又因为地处福建中心腹地,各县分别又受沿海文化、闽北文化的渗透,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甚至“家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所以,这一带男婚女嫁的习俗多姿多彩,别有一番风味。
下元节的传统风俗活动下元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收获得季节,跟中元节有着很大的区别,那么对于下元节的习俗大家都了解吗?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下元节的传统风俗活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元节的风俗1、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2、道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4、做糍粑等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
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
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
水色由此得名。
下元节的各地习俗北京古人过下元节,有些固定的习俗,比如把锡纸折成银锭模样,烧了祭拜先人;百姓家会在这一天做糍粑,赠送亲友;既是与水官大禹有关,遍及各地的大禹庙也当然必有祭祀活动;朝廷也会在这一天格外体现“以民为本”,严禁杀人。
此外,下元节这一日,民间工匠还有祭炉神的习俗。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
“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
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
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客家地区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家打楼粑做米果,煮芋子包,做豆腐,美餐一番,俗称“做完冬”。
也有些乡村打醮祀神,请亲友看戏,捉傀儡。
在福建宁化,“下元节”要前往佛庙烧香。
农家普遍要打糍粑分送亲友,做些红烧肉等菜肴下酒,作为过节家宴。
畲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特点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
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
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
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
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
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
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客家饮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而深刻。
先从饮食的原料说起,客家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从畲族学来的。
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
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木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
宁化习俗作文千百年来,宁化客家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造的绚丽多姿的客家民俗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
她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目前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化风情万种,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一、宁化木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至今有 800 多年历史。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术几近销声匿迹。
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目前所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福建的宁化县与温州瑞安的东源村。
2011年,宁化木活字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化的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能得以传承至今,与客家人重视族谱修订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本族谱记载着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包含与传承了客家宗族文化,另外,宁化特产玉扣纸也为木活字印刷提供极大的便利。
宁化目前保存有木活字近四十万枚,既有祖传的,也有新刻的。
“谱师”年纪最大者八十多岁,年纪最轻的三十二岁,他们各自以“堂”为单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两人一堂,有堂号,现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等。
艺人多能熟练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笔书写、制刻、拣字、排版校对、装帧等技艺。
二、神秘的夏坊古“游傩”在安乐乡夏坊村,至今流传着神秘的古“游傩”习俗。
夏坊古“游傩”是祭祀活动中的仪式舞蹈,属“梅山七圣”崇拜。
“七圣”源于《封神演义》,分别指袁洪、常昊、朱子真、杨显、戴礼、金大升和吴龙。
在夏坊,村民认为他们分别是猿猴、猪、羊、狗、牛、长蛇和蜈蚣这七种动物的形象代表,因此,“七圣”面具被村民虔诚地供奉于七圣庙中。
夏坊“游傩”的来历颇为神秘。
传说这里的吴姓祖先到湖南经商时,因乘船从湍急的河流中捞起两个箱子而避免了翻船的危险。
这两个箱子,一个装有9副面具,一个装有法器。
后来,吴姓人将这两个箱子运回夏坊村,存放在吴姓屋内,每年正月十三拿出来供人祭祀。
客家人生育习俗求育:民间结婚时,用红纸写上“螽斯衍庆”四个大字贴在花轿顶上,预祝男女媾和之后,繁衍茂盛。
女孩出嫁,要带上茶叶、花生、黄豆、芝麻、红蛋等,亦是预祝繁衍的信物。
客家有些地区娘家还陪送一对“公婆鸡”、“报生鸡”,婚后送灯,打甑盖等等,都是一些求生、催生的预祝。
这些都表示男女双方在结合之际,各自父母就寄予“传宗”、“发家”的美好心愿和强烈企望。
完婚之后,一旦新家庭迟迟不能添丁,当父母的便着急万分,而妇人似有愧父母、丈夫和祖先,在人前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
于是拜神祈育。
古人不明生育道理,生子被认为是神灵赐予,所以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神庇佑。
客家人崇拜的子嗣神有:送子观音、九子圣母、送子娘娘、吉祥菩萨、花公花婆、葡萄老爷、佛母娘等。
各地又有不同的敬仰,如广东主要崇拜送子观音、九子圣母等,闽西、赣南客家人主要信奉送子观音和吉祥菩萨,许多地方寺庙都设有一尊“吉祥哥”或称“吉祥菩萨”,民间把他尊为生殖之神,大多用木头雕刻,高一尺许的小男童,有的裸体,有的穿花衣,下着开裆裤,阳具露在外。
女人祈子必请他庇佑。
祈子时,母女或婆媳往往是先朝拜大菩萨,如观音、弥勒,然后走到“吉祥哥”前,虔诚地加以顶礼膜拜,拜毕,女儿站在旁边,面颊飞红,母亲(婆婆)代为祈祷(或自己),念道:“吉祥哥,吉祥哥,聪明伶俐福定多;请您勿在厅中坐,保佑捱女(捱新妇)生个靓阿哥。
”边念边抚摸“吉祥哥”的“雀雀”(阴茎),搓下一些粉末,用红纸包好带回家里冲水给女儿(新妇)饮用,从此期望得到生育,有的大胆妇人,求子心切,母亲已过世由婆婆陪同,也顾不得害羞,照样祈求。
“吉祥哥”的“雀雀”被刨之殆尽后,寺庙住持便请人用粘土补上。
“吉祥哥”胸前有的挂着一个红兜兜,为的是让人献“香火钱”,这是寺庙的一笔收入,对祈育者也是十分情愿之事。
就是求所不得,也绝不后悔,只怪祖先风水不好,命运注定。
这位“吉祥哥”不知哪路神灵。
佛教二十天神中有一位“吉祥天女”,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命运、财富女神,后来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是位身着后妃衣裳,极为端庄、深受民间爱戴的女神。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关于研究宁化客家文化的报告调查时间:2013年8月10日—8月16日小组成员:所属班级:指导老师:目录引言 (3)一.调查背景 (3)二.调查目的 (4)三.调查方法 (4)四.客家和客家文化的概述 (4)五、宁化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 (5)六、宁化客家文化的演变 (8)1、农业生产习俗 (8)2、饮食习俗 (9)3、婚姻习俗 (10)4、丧葬礼俗 (10)5、服饰 (10)6、语言 (11)七、对于保护客家文化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2)八、小组关于保护客家文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2)1、政府角度 (12)2、政府与组织合作角度............................. (12)3、组织与组织合作角度.......................... (12)参考文献 (13)附:照片访谈提纲关于研究宁化客家文化的报告引言:宁化客家文化由来已久,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同时又受到宁化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南方土著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
本文从农业习俗、教育、语言文字、饮食、建筑、婚丧习俗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调查背景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也包括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同样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大部分学生对各自的地方文化不甚了解,甚至对部分文化产生怀疑和抵制,无意学习、继承和发扬。
这就要求我们寻找教育的新支点来引导我们加深对各地文化的认识、思考。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暑期时间我们通过对宁化客家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研究,提高审美欣赏能力,促进了我们走出教室与课本的学习,走进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学习。
客家订婚习俗第一篇:客家订婚习俗俗话说:“男大当家,女大当嫁。
”在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这个地方,男女双方要成婚,必须要有订婚这个过程。
出三月。
当女孩已经长大,到结婚年龄时,女孩的父母就会将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过去是用一张红纸写上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客家人称三月,如今一般人不写了,只是口头告诉媒人或熟悉的人)告诉做介绍的人。
介绍人将女孩情况告诉周边的媒人或熟悉的人,看有否男孩要找婚的。
如有,男方父母将对方女孩的生庚拿给算命先生去算,经算认为男女双方“相生相合”,这时男女双方就可以见面互相认识了。
相识。
相识就是男女双方相互认识。
男女双方见面互相认识,必须选择好的日子。
选择双方见面的地点一般不在男女双方家中,而是选择街上的酒店或商场等地方。
双方相互见面后,男方应给女方一个红包(客家人称这是男方给女方的果子钱)如在酒店,也可以吃吃点心,双方谈谈话。
以后通过双方接触联系一段时间,如果双方都认为谈得来,对双方各方面的条件,双方都满意,这时已水到渠成了,便可以选好日子订婚了。
出发。
订婚这天,必须选择好的日子,并将时间提前告诉女方父母,好让她家作好准备。
男方家要买猪肉、桔饼、五色果子、香烟等,带上三至五个人,上午到达女方家中。
到了女方家门口时,她家父母及兄弟叔伯会一起出来门口迎接,并接走东西,迎着他们一起进入女方家中。
协商。
当男方的人进入女方家中后,双方互相递烟,并叫男方来的人洗手后先喝茶,接着便端上点心,让大家一起喝客家美酒,便于双方父亲、媒人(也称介绍人)及兄弟叔伯一起协商嫁娶的有关事宜。
一般是聘金(也有人称抚养费)和给男方的“回奉”及给女方做衣服的款这三大类为主。
订婚。
经媒人及双方父亲、叔伯一起协商,双方都满意后,便可以开始写礼帖了,礼帖一式两份,礼帖写好后,把两份礼帖放在桌子上,将男方带来的银圆、钞票一起压在礼帖上面(客家人称这叫压礼帖)然后由女方父母清点银圆及钞票,旁人在周围看着。
清点好后,由负责写礼帖的人,将一份礼帖交给男方,并说:“祝你周年生贵子,人丁兴旺!”另一份交给女方父母,也说:“祝你周年做个响婆婆响外公(响,表示女儿生男孩)你家也人丁兴旺!”接着男方父亲给写礼帖的一个红包,并给女方家中所有的人发红包。
福建闽南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的家乡风俗如下;
1、筅尘日
即年终大扫除。
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
“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
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
“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4、煎堆补天
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
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
宁化客家祖地习俗与客家精神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优秀思想、伦理观念与文化习俗的集中表现。
客家民俗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凝聚力,不仅在历史上为民系的诞生、生存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今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将再放光芒。
宁化是世界客家人的总祖地。
在漫长的中原汉民大迁徙中。
客家先民为了躲避战乱,灾荒,为了生存,他们一批批南迁,原先他们还指望能够有朝一日北归,可是等来的却又是无情的战乱、抢动、放火、杀人如麻,实事告诉他们:北归无望。
唯一的出路是疲于奔命地南迁,再南迁,去寻找战争的避风巷“世外桃源”——石壁。
自唐末到北宋、南宋、元初,石壁接纳了大批的南迁汉民,先民们来到这块安乐宝地,垦荒拓殖,泛伐于吴。
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与地方土著、越民、畲民交流、沟通、磨合,文化互相渗透,风俗互相影响,相互融合,优胜劣汰,逐渐地便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新的民间风俗,新的思想意识,规范着、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这样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便在这里孕育催生了。
一种支撑这个民系的脊梁、潜在意识成了这个民系赖于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客家民众精神即客家精神也在逐步形成和发展着。
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成长、成熟、发展壮大,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居住地的不断拓展,客家精神也随之完善、升华,在支撑整个民系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2008年12月,国家文化部,根据宁化及其石壁民风习俗丰富淳正,催人向上、生命力旺盛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而获得了第一批“中国民间(客家祖地习俗)文化艺术之乡”荣誉。
客家祖地习俗与客家精神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客家祖地习俗?什么是客家精神?客家祖地习俗,是指以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定居和生产生活中,通过磨合、发展所形成的习俗和习惯,即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诸领域,民间文化现象和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婚丧习俗,饮食习俗,生产习俗,岁时习俗,信仰习俗等等。
宁化客家文化宁化客家文化简介宁化纯属客县,与唐开元年间建县。
客家人的历史决定了客家文化肇固于移民生活,移垦社会孕育了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人的特性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客家文化的各个领域中。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客家的文化习俗,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优点,又与南方山区的特殊环境相适应,演进为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客家文化。
如重孝梯、讲仁义、重教育、讲卫生、重节俭、讲礼仪、热情好客等等风气,不仅宁化及其石壁人长期承袭下来,而且还有许多具体习俗流传到各个客家地区宁化多山,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
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 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在教育上,宁化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始为儒学,明嘉靖十一年(1532)为社学六所,二十九年(1550)创设书院。
从唐至清,宁化科目题名举人152名、进士50名、特奏名30名。
汀州的第一位进士便是唐代的宁化人伍正已。
在51名进士中,宋代占30名。
宋时宁化教育兴旺略见一斑。
古现代知名人士就有伍正已、雷宏、李世熊、雷羽上、张显宗、伊秉绶、郑文宝、黄慎以及陈宗表、邱晓华、张启舜等。
在建筑上,宁化有“九井十三厅”、“四扇三植”、“上厅下廊”等,与闽西、粤东北的乡村的居民房子大致一样。
香港的三栋屋的房子结构与家具摆设与宁化完全一样。
宁化人的风俗风俗习惯,涵养内容非常广泛,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存在。
客家民俗,当然也不例外,它传承中汉族古风,同时也融合了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区的土著风俗,所以它同属汉族风俗范畴,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宁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又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当今许多带普遍性的客家风俗,有的在宁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区失传了,但宁化仍然保留下来。
所以学者们认为宁化有着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这是特殊的宁化历史和地理使然。
正如李升宝在《石壁风俗的形成和传播》一文中所说:“石壁风俗为何能播衍辐射至客家许多地区?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历代风俗,随着石壁先祖的迁移,而将各类风俗一同带去,在新的地区播衍继承,也有些风俗被客地融化、改变,或赋予新的内容,或由于各种原因被新地区的风俗所取代。
”礼俗“礼为社会生活之规范,以礼节之,则为礼俗”。
重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称“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多来源于“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古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筒称为“五礼”。
习俗中,包含着礼的成份;礼,许多表现于习俗之中。
客家人重礼,最主要的是由古礼沿袭,但也少不了演绎,赋予地域特色。
如客家人的婚丧节庆礼俗基本沿袭古礼,但在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上,却千姿百态,富有地方特色。
如“接亲”,就有“哭嫁”、“吵嫁”、“拦嫁”等等不同”节目”。
宁化人的婚、丧、寿庆等,在“请”和“贺”的双方均有不同礼俗。
婚嫁要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寿筵和新迁要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丧葬祭奠,要先送“烛礼”,后做“拆封”(谢客宴)。
“烛礼”不宜太多,认为“多了下辈要还”。
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老人要严于律已,为人表率。
俗语说:“为老不尊,教坏子孙”。
在家吃饭,长辈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严格规定,如果安排(俗语称“拘席”)不好,客人可离席而走,主人得赔礼道歉,加以挽留。
亲戚按血缘亲疏,宁化以舅公(母舅)为最大,称:“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浅或年龄大小排;同宗则按辈份大小排,同一辈份,则视年龄。
上辈交谈,下辈不得多言插嘴,俗语云:“大人话事,细人摁耳”。
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客家人发扬更加突出,所以被列为民系特点之一。
客家地区的尊师重教程度使海外学子都称道。
在梅县传教的法国神父赖里查斯曾说:“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人数几乎超过全城人口的一半。
……全境有七八百间学校,按照人口的比例来计算,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赶得上,就是与欧美各国相较之下亦不多让。
”(赖里查斯《客法词典》)宁化或者石壁都有着很好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没老婆”,“生子唔读书,不如养条猪”,“目不知丁,枉费一生”等谚语,家喻户晓。
各姓氏都把兴教之事写入族规之中。
各姓宗祠都设有“学田”,专门奖励上进者,或资助无力求学者。
由于把世家命运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视教育、视入学、视老师神圣至上。
私塾无论大小,都是圣贤之地,都要设立圣坛,中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学师,右列七十二贤。
每日清晨塾师亲自燃香,初一、十五诸生带香烛,跪拜供祭。
父辈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老师,因此,有人说,对待老师犹如对灶君,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关心倍至。
“逢年过节必送礼,家有宴席必有请,杀鸡宰猪忘不了,新鲜菜蔬先敬尝。
”异乡老师大凡放假回乡,学生家长纷纷赠送农副产品。
在款待客人方面,除上述饮食之外,还有一个“跨火把”的特殊礼仪。
如果生客、稀客临门,定要客人“跨火把”进门,所谓生客、稀客,是指第一次进门的客人,或长久未来的客人,如生亲家、生姐丈(女婿)、外孙等等,也包括新娘进门。
稀客,指难得登门的客人,俗语云:“三年来两遭,当得清官到。
三天来两遭,当得狗爬灶”。
所谓“跨火把”,是主人在客人进门之前,用一把柴草放在门槛外面,上面盖上火炭;或柴草点燃,再盖上谷壳,让它只冒烟,而不冒火,引客人跨过火把进门。
这是一项最高的迎客礼仪,可能是从当地土著那里学来的。
丧葬偷青“一个人的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极端。
生是人生的发端,死是人生的终结,所以,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
但死之丧礼,不仅远比生礼更为隆重,而且是人生礼仪中最为庄严肃穆、最为独特的礼仪。
”丧礼仪规,《礼祀》有详细记载,客家人基本沿袭陈规,虽然各地在具体程式上,稍有演绎,形成客家特色,如二次葬、妇女的“灵牌”和墓碑称“孺人”及坟墓的造型有别等,但总的程式仍不离其宗。
宁化客家人在出殡前“偷青”,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做法。
宁化人在出殡前一天举行堂祭,亦称“祭奠”。
堂祭是在灵堂举行的祭祀仪式,宁化人称“开堂”。
届时燃香鸣炮,哀乐齐鸣,孝子及“五服”亲属各着孝服,分别致祭。
孝子开始,由小大到按顺序逐个进行。
请“知礼者”司仪念祭文,陈述死者生前业绩及亲人哀思,致祭者按司仪的号令行跪拜礼,对父母、内外祖父母、岳父母、尊师、师傅行三跪九叩,对其他长辈二跪六叩,同辈一跪三叩。
拜毕,大礼者,还要绕奠堂匍匐跪爬一周,有的则要在堂前空坪上匍匐跪爬一周,以示对死者长辈生前不尽孝道的忏悔之意。
祭讫,焚烧楮帛祭文。
当晚“偷青”,吃“辞堂丸”。
“偷青”,就是偷别人家的青菜。
在出殡的前一个晚上,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带人到田间,明火执仗偷别人地里的瓜果蔬菜,毫不顾忌,不管何人的菜地,碰上就摘、就拔、就挖。
但一般在一户人家的菜地里不会“偷”太多,因为要“偷”好多家,被“偷”的人家越多、骂的人越多、越好,“越骂越发”,但此风习以为常,被偷者知道是“偷青”偷的,都可以谅解,不认真,最多说上几句“这么狠,都给我偷走了”。
“偷”的“青”是用以做“辞堂丸”,亦称“老头丸”,是用大米做的,其做法将大米煮成半熟,笊起来,擦揉后,做成椭圆形的丸子,讲究的,再下油锅去炒成赤色。
另外将瓜果蔬菜(少许)和葱蒜煮熟,加上米饭丸子一起煮,配以佐料便可。
“辞堂丸”煮好之后,首先孝敬死者,家人每人端一碗,跑在棺材下,边哭边吃。
吃完又祭,叫“辞堂文”,祭文写在红纸上,意即死者将辞别而去阴间。
“辞堂丸”除了家人外,帮忙办丧事的人、祭吊的亲戚朋友和邻居都可以以食,他们不必在灵前祭祀。
宁化人好客客家人好客,为世人所称道。
宁化客家人更加好客。
乡里人较城里人好客,山里人又比乡里人更好客。
进门便是客,不进门,路过者也是客。
只要经过门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进来坐!”“放下肩吧!”这利俚语,可能过去少有不挑东西走路的人,下田必扛锄头、挑笨箕,做买卖的人,更要挑担子,因是山区,过去道路不好推车,所以只能挑担。
“放下肩”是叫人把肩上的东西放下,让肩膀休息一下。
这种招呼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口语,就是对没挑东西的人,主人也随口而出“进来放下肩吧!”客人进屋后,主人首先让坐敬茶,这是最起码的礼节,也是对不认识的过路客人的一般礼节。
若是亲、朋,男客则招待家酿水酒,最现成的下酒菜是炒黄豆和湿子花生(花生收获后,不用晒干掺沙一起炒熟,俗称湿子花生,是宁化的一种特产)。
再者则加炒一些小菜。
如果逢年过节,一户有客,邻居也会提一壶酒、端一盘菜一起招待“凑热闹”。
若招待更加亲密的至亲好友,必须宰鸡,请客人吃鸡腿,一人一只鸡腿,若客人多,鸡腿不够,则主客吃大鸡腿,次客吃翼鸡腿(鸡翅膀称翼鸡腿)。
女客上门,一般招待吃擂茶。
若是一般过路女客,用现成擂茶,加些炒豆子、炒米等。
若是亲朋好友,则要现做,必须有“内容”(即有许多配料),邻居知道某户做擂茶招待客人,会主动送些食油、猪油、粉干、花生等食物,请主人一起做。
有些事先不知的邻居,主人待擂茶做好后,也会请邻居一起吃,邻居也随带一些食品。
如果在吃擂茶时,凡过路的人,都会受到邀请,也都可进屋品尝,不必拘礼,主人都会热情招待。
大凡喜庆做擂茶或米茶,都要请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前往,不必拘礼。
过路客人也可以进去,叫“见者有份”。
客人愈多,主人愈高兴,也愈体面,是一种人缘好的表现,说明“人家看得起”。
喜庆菜一般是婚嫁后的第三天,寿庆后一天或廷迟些也可以。
建新房、迁新居,大多是在进屋的当天,也可以推迟。
叫“样新灶”(“样,谐音,方言,热闹之意),有的地方,庙会期间,凡赶会的人都可进屋吃饭饮酒,主人都非常欢迎。
宁化人待客还有一项”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
请客人洗澡是一种礼节,客人谦让不想洗,主人一定动员你洗,主人把洗澡水提进洗澡间,帮客人把澡盆洗干净,然后请客人进去。
农村洗澡水很热,特别招等客人的,一般用开水,洗时不能把水都倒进盆,那样水太热,无法洗,只能先倒入一、二杓,因澡盆是凉的,澡巾也是凉的,搅动一下,水温下降便可以开始洗,在洗的过程中,水不够热时,再添一些,边洗边添,直到洗完,能保持所需温度。
外地客人,不知此习者,往往“上当”,到了洗澡间,水那么热,又无冷水掺和,不知所措。
有位来自北京的梅州客家人,便曾遇上这种尴尬的局面。
宁化人好客的习俗由来,一是由于客家先民饱尝流离之苦,在那长期流浪的生活之中,深深体会到相待的重要。
在困境之中,如果有人相待,真乃“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
因此形成一种相敬于人的心态,好客待人;二是从当地少数民族那里学来的。
有文献记载:“苗族每逢节日遇见远客,必接至家中款以酒菜的,至少要送一碗酸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