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客家民俗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16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比如赵君豪在担任《旅行杂志》总编时,曾在1934—1936年间陆续对马相伯、蔡元培等当时的二十多位时代名流以“旅行讲座”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访谈,请这些名家就当时社会上关注的一些旅行方面的问题各抒己见,表达看法。
1937年,赵君豪对这些名家关于旅游主题的访谈,最终由中国旅行社以“旅行谈荟”的专题形式汇集出版,在社会上造成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又比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在闲暇时期也比较喜欢旅游活动,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南京》的游记散文,记述了其在南京游历时的详尽情形和心得体会。
在文章开篇,朱自清写道:“南京是值得流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在朱自清的南京之旅中,从鸡鸣寺的品茶、台城的登高、玄武湖的观湖、清凉山的赏景、莫愁湖的瞭望、秦淮河的泛舟、夫子庙的游览,一直到明故宫的深思、明孝陵的感悟、雨花台的畅想、燕子矶的寻味、中山陵的忖量、江苏省立图书馆的眷恋、南京茶馆的回味等,都留下了他坚实而沉稳的足迹。
尽管一些景点在当时尚属“冷门”,但这位散文大师却始终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游走南京、领悟南京,他说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其实是对南京最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对于读者而言,在领略朱自清笔下南京盛景的同时,也可以一并感受到朱自清惯使的飘逸潇洒的文风表达,着实是一种再美不过的心灵大餐了。
参考文献[1]许春晓.民国时期中国旅游学术探索述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2]蒋湘妮.《旅行杂志》与中国旅行社[J].沧桑,2005(Z1).[3]贾鸿雁.民国时期旅游研究之进展[J].旅游学刊,2002(4).★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关于“客家”一词,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1]17。
根据历史记载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2]9。
赣南客家文化以白鹭古村为例姓名:班级:学号:考察时间:2015年5月2日考察地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村考察方式:实地考察考察目的: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赣南客家文化、向同学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赣南客家文化(此次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调查主要以白鹭古村为例,并且主要为概念、发展历史和建筑方面的考察)考察报告:客家人的概念:1、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2、而为什么叫客家呢?客,顾名思义,就是与“主”相对。
赣南的客家人: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历史上的赣南,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
有一个说法,比较贴近实际: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赣州全市约900万人口中95%以上都是客家人。
白鹭古村: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是以又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
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86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
只是在村里参观的时候,发现不少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民居,几乎大部分现存的民居都缺乏有效的维护,听说现在村里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希望白鹭能借以得到妥善的保护。
悠久的历史让白鹭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白鹭古名居是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部,而且村里的四条主要街道,极似一大大的“丰”字。
白鹭人很早就品评了村里含数字的主要景点,并归纳为“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
虽然到现在,这十处街坊景观许多都不复存在了,但在白鹭老人的心里,一定保留着这些美好的记忆片段。
流行于赣南的客家禁忌作者:黄卫国文章来源:走进客家点击数:70 更新时间:2008-4-9禁忌,作为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tatoo),“塔布”原是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基本含义是表示“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
在中国,与“塔布”相对应的词便是“禁忌”。
“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见著于史籍了。
《汉书•艺术志》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中国禁忌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和“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的是一种亵渎行为,违犯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禁忌,会带来幸福;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违反这种禁忌同样会招致不幸。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
赣南客家民系,是自唐代以后几次战乱,由中原地区南迁而逐渐形成的。
他们客居他乡、聚族而居,长期生活在赣南山区。
初始,由于交通不便、战争较少,与外界交往有限等原因,中原地区原有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语言习俗依然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先民与当地土著的经济文化、生产技术发生了必然的交流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随之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客家禁忌习俗。
赣南客家禁忌类大致可划分为:岁时禁忌、人体禁忌、婚姻禁忌、生养禁忌、饮食禁忌、社交禁忌、行业禁忌、丧葬禁忌、自然物禁忌、动物禁忌类等。
岁时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泼水,忌进菜园摘菜,这天忌开口骂人,要尽说吉利话;除夕、春节及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贷;新年“出行”,忌有女人在场;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生日,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夹生饭,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时,家家烧香迎接“五谷神”上谷仓,祈保“五谷丰登”;赣南客家人讲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说吉利话,“无”要说成:“有”。
宁都大沽、小布等乡村“帽子”要说“有子”,因为“帽”与“毛”谐音;农历每月初五俗称“月忌日”,诸事不宜;花朝日是天女送花的日子,妇女不能做针线活,免伤花苞;七月半“鬼节”,忌夜行,忌小孩外出,更忌游泳,因怕野鬼缠身拖走;惊蛰至春社之间和农历六月最后一天至七月十四日,忌走亲戚,因有给已故人“拦社”、“悬衣”之嫌;春社忌推磨、犁田、用针,有说推磨灭、犁田会掸破社公的头,用针会刺破蛇胆,病蛇头子(手指头);按天干、地支排列,逢“丁”不剪头,逢“丙”不作灶。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
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
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
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
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
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
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
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
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
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民间迁居称“过火”。
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
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
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
”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
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
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
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赣州客家人赣州是客家人当今最大的聚居地。
目前,赣州市3.94万平方公里,下辖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以外,其余17个县(市)均为纯客家县(市),占国内纯客家县市总数的37%;赣州现有总人口818万人,其中90%为客家人,约占大陆客家总人数的10. 7%。
梅州市也是纯客家市,但其总人口数仅450万。
其土地面积亦比赣州少,它辖7县(区、市)。
客家人的形成,主要跟宋朝相关,特别是宋元交替的年代,中原人因为战乱而向南迁徙。
为什么向南迁徙呢?这是地理因素和民族因素造成的。
中国的东面是海洋,西面是雪山高原,北面是具有征服性的少数民族,可以说是三面受阻,向南迁徙是唯一的选择;进一步而言,可以说是祸起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些地带缺水,农业文明无法向草原蔓延,游牧部落先后几次形成征服性很强的少数民族,然后就屡屡侵犯中原。
为了抵御这种入侵,在南北对抗中取得优势,汉民族就要强调增加人口和保持江山一统。
然而,总是有昏庸的皇帝导致国力衰退,造成军事不振,领土被侵占,甚至是江山易手。
宋王朝的实力不济,举国尚文不尚武,皇帝被掳为人质,中原人不堪异族的欺凌和折磨,不得不开始了南迁的高潮,借助水运从河南和淮河流域跨越长江,继而沿赣江南下,与故土渐行渐远……中原人从东晋时期就开始了这种群体迁徙,世上很少有哪一个民族是这么群体被迫迁徙的(实际上成了不能回归家乡故土的难民),这是一番如何的景象?背后总是战火轰隆,哀鸿遍野,原有的宗族社会变得七零八散,人们在混乱中拖家带口到一个陌生的荒蛮土地,寻找一生或者几代人的安宁。
走入赣州地带,可以了解到东南部山区是一个天然的屏障;而湖南容易受到水路攻击,西南是云贵高原山区,不能发展农业文明。
相比之下,赣州以南属于丘陵山区,水系发达,可以把沿河两岸的荒蛮之地开发出少量耕地。
这样,中原人相继在战乱期间涌入赣州。
赣州新的迁徙地,分两条水路走,一条水路是章江,翻过大庾岭进入广东的是“广府人”;一条水路是贡江,翻过石壁进入福建的是“客家人”;后来客家人从福建延汀江和韩江南下进入广东。
赣南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张文锋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赣南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既保留中原汉人的遗风,又独具赣南客家地方特色。
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赣南客家人还是会先相亲,双方满意后,再正式进入谈婚论嫁的程序。
请媒人提亲,也叫传庚,就是男方委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
女方家长若有意联姻,便将女儿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回给男方。
男方请礼仪先生将男女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
接着是男女见面相亲,双方交换信物。
第二道程序是下聘礼,女方派出亲朋好友到男方家中去实地了解家庭情况,叫“察人家”。
女方派出的大多是女眷,她们会仔细询问男方的情况,包括收入、房屋、家庭结构等。
待深入了解后,双方议定婚期,女方提出礼金等要求。
根据女方提出的要求,男方备好礼金到女方家,这场婚姻就算定下来了。
接着是男女双方选定一个黄道吉日准备婚事了。
在整个婚嫁过程中,出嫁和迎亲尤为隆重。
客家人筹办婚宴,事先要做精心的准备:发送请帖、自酿米酒、采购物品以及聘请厨倌师傅、礼仪先生等。
还要备上礼物逐一到亲戚家送请帖。
喜庆的日子到了,古老的围屋被装饰一新,祠堂贴出了大红的对联,大门上高高挂起了喜庆的灯笼,整个村子洋溢着热闹祥和的气氛。
亲朋好友都会义务前来帮厨、帮工。
新娘出嫁前要到祠堂叩拜祖宗,村子里的老辈们会对新娘做一番教诲,勉励她要勤俭持家,牢记祖德家风,给娘家人增光添彩。
新娘接着开始哭嫁了,所谓“哭嫁”,就是哭诉父母的养育恩情,包含对娘家的无限眷恋。
此时亲朋好友一边安慰新娘,一边馈赠红包给新娘,这叫“眼泪钱”。
新娘拜别娘家的亲人,随着娘家的送亲队伍和男方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男方家。
新娘到来的时刻,男方家早已做好|047||民间习俗|准备,亲朋好友列队恭候在大门口用鞭炮迎接。
一位长辈用米筛子遮着新娘引入祠堂,这叫“牵新人”归门。
选定牵新娘子进门的这个长辈是有讲究的,需要是多子多女有福气的人,以期望能够给这个家庭带来好运与福气。
赣南客家茶⽂化赣南有⼗万⼤⼭。
客家地处⼤⼭长⾕之中,客家⼈世世代代⽣活在云雾缭绕的崇⼭峻岭间,“靠⼭吃⼭”,茶不仅成为他们的⽇常饮品,还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之⼀。
茶,是他们⽣活的⼀部份。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就没有赣南客家⼈的繁衍⽣息和富⾜⽣活。
长年累⽉,久⽽久之,茶也从饮品逐渐衍化成⼀种⽂化,逐渐升华为精神。
茶——赣南⼤⼭客家⽂化的载体之⼀赣南有⼗万⼤⼭,多产好茶,种类众多,名茶闻于海内外。
各县、市都有⾃⼰的⼝种和名茶:于都县的名茶有:盘古⼭产的盘茶,曾列为贡品。
此名还有储⼭茶、九龙茶、古亭茶等,也较有名⽓。
宁都县的名茶有:⼩布岩茶,产于宁都⼩布岩背脑,1982年被评为江西⼋⼤名茶之⼀。
安远县的名茶有:和雾茶、九龙茶、安远⼤叶种、安远⼤茶树、绿丽玛、中流苦茶、官溪茶、龙安苦茶、濂江⼭茶、仰天湖茶、龙布苦茶。
⼜引种了福⿍⼤⽩茶、鸠坑⼤叶种,以及修⽔、上饶两个当群体种和饶绿1号、⼤⾯⽩、赣茶14号、宁州1号、宁州2号、全省区域化验宁州6号和上梅州等。
其中和雾⽑尖茶具有条索紧细弯曲、⾊泽翠绿显亮、滋味鲜爽醇厚、⾹⽓清⾼持久、汤⾊清澈明亮、叶底匀净嫩绿等特点。
1984年,和雾⽑尖被评为赣州地区第⼀名茶;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10个优质创新名茶之⼀,在全省名茶序列中排列第6位。
崇义种茶历史悠久,阳岭茶和龙归茶以制作精细、汤⾊青绿、经久耐泡和清⾹⽢甜名闻遐迩。
《崇义县志》(清道光⼆⼗⼋年——1895年)载:“龙归⼭有茶,与普洱(即云南普洱茶)相似,清滞解热”。
除阳岭茶、龙归茶外,还有甜茶、苦茶、乔⽊野⽣茶等。
瑞⾦市的名茶有:福⿍⼤⽩茶、铁观⾳、云南⼤叶种、福云六号等。
上犹县名茶有:九曲⼤茶叶、花⼭⽑峰等。
1983年,在赣州地区名茶评⽐中,“九曲⽑尖”获全区第三名。
1985年,试制的“花⼭⽑峰”名花获全少创新名茶第⼗⼆名。
喝茶——客家⼈必不可少的⽣活习俗赣南客家⼈⾃古习惯饮茶。
他们认为喝茶是⼀件⾮常重要的事,形成了许多风俗。
赣州民间节日风俗赣州民间节日风俗赣州的民间风俗源远流长,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传承着颇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反映着赣州人的勤劳、聪慧、朴实、好客、讲卫生等优良的性格特征。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赣州民间节日风俗,希望有所帮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称“过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夜,长者通宵不眠,谓之“守岁”。
到初一零点,家家鸣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辈拜尊长,尊长给小孩压岁钱。
旧习,这天不串门、禁扫地,忌污言秽语,以图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后,不出门和禁扫地习俗渐除,市区居民串家走户,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各级领导亲临生产第一线走访坚持工作的人们。
旧习初二始,走访亲友,登门拜年。
说“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等吉利话,主人随即用腊味、糖果招待来客,陪客饮酒喝茶。
从初一开始每日鸣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灯彩,什么龙灯、鲤鱼灯、车子灯、跑蚤灯、抢泡龙、摆字灯,各色各样彩灯昼夜玩耍,直至元宵节。
十五日元宵节更是热闹、各色灯彩、高跷、狮舞在各处街巷村镇翩翩起舞,爆竹轰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旧时玩龙灯,谓能驱邪降福、大吉大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灯队来时,无论机关商店都争相鸣爆迎接,高喊“龙来龙来,恭禧发财”、“龙灯到府上,四季保兴旺”、“龙灯转个身,今年赚万金”等,以示吉祥,然后主人请吃茶喝酒或赠送红包。
农村花灯游村过屋,灯笼火把划破长空,更是热闹非常。
立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谓之“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以示庆贺。
这一习俗自古不衰。
它反映了赣州人对春的向往和挚爱。
清明旧称“三月节”。
宋元以清明出游为“踏青”,故又称“踏青节”。
这天家家户户多用三牲(猪、鸡、鱼)、米酒、香烛纸箔进行基祭。
乡村还有插柳技劝“三月三草”于门前之习俗。
解放后,每逢清明节,各机关、团体、学校还组织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烈士陵墓,缅怀烈士功绩;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也有沿袭古时踏青习俗,组织青少年去郊外游览者,渭之“春游”。
本⽂所指的“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古代分属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州)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宁都、⽯城、瑞⾦(以上为宁都直⾪州)。
⾯积为3.96万平⽅公⾥,⼈⼝790万,除赣州市区及个别城镇因其⽅⾔(属西南官话)和民居形式(属徽州民居)与和县客家⽅⾔的⼟⽊混合结构为主的民居不同,当属⼈约占总⼈⼝的90%以上。
现存赣南客家民居⼤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其分布形势:“组合式”呈由东北向西南发展逐渐减弱的状况;“围屋”则呈由西南向东北发展逐渐减弱的态势,其建造年代,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可达明代晚期,在此试将赣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绍。
⼀、厅屋组成合式民居 赣南客家⼈⼀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
称⼀栋房⼦为“屋”,⼀间房⼦为“房”。
厅是房屋的中⼼,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起便组合成了⼀幛⼤房⼦,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
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各县都有,但以东北部的宁都、兴国、⽯城、于都等县为盛,也代表。
(1)平⾯ 其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明两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堂,厨房、家畜栏舍等⼀般傍房或别搭建。
稍富有者⼀般是前后两栋。
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起。
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
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
这样使构成了⼀幢封闭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即“两堂式”。
在此基础上,房屋需要扩⼤或本来规模就⼤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成倒“凹”字形。
正屋与横屋间留⼀⾛衢,称“巷”或“塞⼝”,闽粤称“横坪”。
⾛衢前后对开⼩门。
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
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赣南蕴藏着丰富的客家艺术资源,研究并发掘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宁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
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3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
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
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
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筒;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
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两大类。
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日肖妹子》、《补皮鞋》、《钓虫另》、《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
如今,赣南采茶戏正焕发新的青春。
东河戏,是诞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
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在“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雏形。
清代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
其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
代表剧目有《雷峰塔》等。
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瓒》、《送郎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赣州元宵节篇一:客家人元宵节风俗习惯客家人元宵节风俗习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
在客家地区,闹元宵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客家人的习惯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地方的特色。
如客家人的游大龙、“古事”、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起源于中原。
客家人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圆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
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红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喝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市”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
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
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在元宵节更是别有一番景象,人们用游彩龙、傩舞、唱戏、放添丁炮、舞灯火等方式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
梅州地方的元宵节节庆有迎锣鼓、烧“烟架”、“火龙”,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以迎锣鼓、烧“烟架”、“火龙”而饮誉海内外。
闽西客家元宵节节庆形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等。
姑田游大龙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正月十五元宵夜,两百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姑田乡间村落,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的场面热闹非凡。
罗坊走古事是以宗族为单位,以族或以房为一棚古事,每棚古事挑选两名十岁左右的俊童,按戏曲装扮,化装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主角坐上顶,一名扮护将坐轿台。
永定县抚市镇“走古事”中常见的故事有魁星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六国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
江西赣南革命老区,客家特色美食——粿赣州地处江西南部,南接广东,西临湖南,东挨福建,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形,山多田少水丰,风景秀丽。
大多数人对赣州的印象应该还是停留在红色故都——瑞金身上吧。
其实,赣州也是国内四大客家人聚居地(赣州、梅州、惠州及汀州)之一,赣州总人口982万人,客家人就占了98%。
赣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2003年赣州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已形成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品牌。
而赣深高铁(赣州至深圳)2020年即将通车,赣州作为珠三角旅游后花园的产业定位也将得到升华。
江赣州上犹县境内的五指峰那么到了赣州,自然不能错过赣州的美食。
在赣南客家风俗里,对每个农历节日都比较重视,因而衍生出在每个节日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比如:除夕到元宵的肉圆、扣肉、白切鸡等,清明的艾米粿,端午的粽子,中元节的蕉叶米粿,中秋节的月饼、花生、柚子,重阳节的薯圆以及腊月的黄元米粿....赣州盛产水稻,粿,则是由稻米磨成粉后加工的一种米制品食物。
北方爱面食,南方爱稻米,南方的米粿,有艾叶粿、蕉叶米粿、黄元米粿等,每一种米粿,风味都不一样。
包米粿郑州装饰公司宁波家装设计业之峰装饰公司包米粿,其实跟广东的肠粉、捆粄等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米浆制品,但在制作流程、馅料、吃法和口感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赣州上犹县包米粿包米粿在江西赣南是比较普遍的早点,尤其以上犹县最为出名,上犹地处赣西南,与湖南桂东交界,自然环境优越,盛产稻米,是鱼米之乡。
上犹包米粿是上犹最普遍的早餐食品,几乎每家卖早餐的小餐馆都会制作包米粿。
传统的包米粿,其做法是比较复杂且费人工的:上犹包米粿首先需要选取本地优质大米,并浸泡一天一夜,目的就是使得大米泡软便于磨浆;然后将泡好的大米,用石磨(现在可以用机器代替了,但感觉还是石磨更具口感)磨成米桨;米浆准备好了之后,将米浆均匀地淋在用竹篾编织的簸箕内,使米浆薄薄的淌满簸箕,这时放在锅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米皮,客家话叫烫皮,烫皮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包米粿制作过程然后用竹篾划成若干小块,将炒熟的各种时令蔬菜(西葫芦、蒲瓜、茄子、酸豆角等蔬菜馅)、猪肉等馅料放置在烫皮块中间,然后包卷起来,淋点香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米粿了,吃的时候蘸上酱油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