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16.57 KB
- 文档页数:3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责任原则,这也是行政法学界的通说。
按照通说,违法责任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使职权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赔偿责任,也即以职务违法作为归责的根本标准。
但,民法学界关于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却存在不同于行政法学界的解读。
张新宝就认为,无论赔偿义务机关还是直接侵权行为人,都不应当要求有过错才构成侵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在国家赔偿责任中,国家是承担责任的主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不是责任主体,其过错与违法,只是国家承担责任的条件,而非有无过错或违法,故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执行职务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
同样的法条在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解读,这反映了学者们对归责原则、违法归责、无过错责任的不同理解。
行政法学界所认为的违法归责与民法学界所认为的无过错归责原则在构成要件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中不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主观过错。
国家赔偿构成要件的内容是行为主体是国家机关极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行为违法、存在损害以及职务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
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都认为,我国现行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一元化的归责体系。
但,行政法学界理解的违法归责原则,并不是一种“无过错归责原则”。
国家承担责任的依据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行为违法,这种违法一般是有过错,而不是没有过错。
也就是说,这里的违法与过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种包容关系,违法包括了过错的情形。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行政法学界提出违法归责原则,是为了克服过错归责过分主观化,而提出的一种相异于过错客观化努力的另外一种理论努力,即扩大违法的含义,使其包括过错。
所以,我们认为,行政法学界理解与认识的国家赔偿违法归责原则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立法精神的。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和归责标准内容提要: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
这个原则存在着自相矛盾、与刑事诉讼法规定不一致、过于严格限制受害人获得赔偿以及不能科学概括不同赔偿事项的特征等缺陷。
在理论上,违法归责原则实际上把赔偿责任当成了评价责任和追究责任,而不是弥补责任。
在事实上,它只是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形式的归责标准之一。
国家赔偿责任总的归责原则应当是受害人无过错或无负担损失的根据;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形式的归责标准有违法标准、过错标准、结果标准、无过错标准及风险标准等五种标准形式。
关键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归责标准一、现行制度当一个人的利益受损失的时候,就会产生损失负担的归属问题,即应当由谁来负担这种损失?是由本人负担还是由他人负担?所有的损失都有人负担(无论是本人负担还是他人负担),这是事实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但是,按照法律规则确定的负担归属就是法律问题了。
这种由法律规定的损失负担归属原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责原则。
国家赔偿法规定了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国家只有在符合归责原则所确定标准的前提下,才会承担因自己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可见,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制度中是根本性的制度,它决定着国家是否赔偿和在什么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反映国家赔偿的价值取向和赔偿政策。
①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这条总的原则明确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因此,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并不违法,即使给他人权益造成损害,也不由国家负责赔偿。
违法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法的其他条文中也反复得到确认和具体化。
如第3条关于行政赔偿范围的规定: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第16条关于司法赔偿范围的规定: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国家赔偿责任作为一种侵权责任。
国家机关是执行国家法律的主体行使的是公权力,必须忠实地贯彻执行法律,实现国家意志。
如果国家机关违反法律规定,违背了立法所要求的行使公共职权的目的这就是一种过错。
国家机关违法侵害公民、法人权益造成损失的行为,客观上表现出来的违法必然源于主观心理过错,应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依法治国,所以国家对于公民的权利保护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当公民在行政案件或者刑事案件中受到国家的工作人员对权利侵害的是可以依法向国家申请国家赔偿的。
对于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呢也是有具体规定的。
一、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因为国家活动是运用强制权力的活动,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一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要承受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法之时,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对此国家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国家赔偿的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应作广义的理解:不仅指违反实定法,还包括违反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指违反法律上对国家机关的要求,还包括违反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确定。
二、国家赔偿的时间是怎么要求的?1、赔偿请求人向公安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的,应当先向负有赔偿义务的公安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
负有赔偿义务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依法给予赔偿。
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赔偿请求人向公安机关提出刑事赔偿请求的,按受理程序办理。
经依法确认有刑事赔偿范围情形的,负有赔偿义务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给予赔偿。
The way to find happiness in life is to understand that you are given life for dedicat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我国国家赔偿制度采用的归责原则是什么?我国国家赔偿制度采用的归责原则主要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即以职务违法行为为归责原则的根本标准,而不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存在主客观过错为标准。
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采用的归责原则是什么?我国国家赔偿制度采用的归责原则主要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即以职务违法行为为归责原则的根本标准,而不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存在主客观过错为标准。
意味着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并不违法,不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是否给公民造成了实际损害,国家都不承担赔偿责任体来说,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在归责原则方面的重大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1)总则部分取消了违法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法》中的指导地位,而同时未明确规定其他归责原则作为替代,这表明我国国家赔偿最终采用了多元归责原则体系。
具体为,《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内容由“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修改为“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2)刑事赔偿部分“错误逮捕”修改为无罪羁押赔偿,即只要案件最终处理结果无罪,即给予赔偿,并不严格要求原来的逮捕违法,这进一步表明刑事赔偿中结果归责原则的确立。
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因为国家活动是运用强制权力的活动,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一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要承受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法之时,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对此国家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能够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
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如下:1.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2.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3.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造成损害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处罚款,罚金,追缴、没收财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返还财产。
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很多人对于国家赔偿这一概念不熟悉,其实,国家赔偿指的都是国家作为赔偿责任的承担者。
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我们知道,国家赔偿责任是由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来承担的。
那么,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呢?一起来看一下吧很多人对于国家赔偿这一概念不熟悉,其实,国家赔偿指的都是国家作为赔偿责任的承担者。
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我们知道,国家赔偿责任是由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来承担的。
那么,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呢?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因为国家活动是运用强制权力的活动,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一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要承受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法之时,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对此国家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国家赔偿的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应作广义的理解:不仅指违反实定法,还包括违反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指违反法律上对国家机关的要求,还包括违反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确定。
总之,只要能够证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或公民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即可依法请求国家赔偿。
▲二、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怎么认定1、行政赔偿的赔偿义务机关: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2)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被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4)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5)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分析一、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这条总的原则将违法归责原则规定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即以职务违法行为为归责原则的根本标准,而不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存在主客观过错为标准,意味着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并不违法,不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是否给公民造成了实际损害,国家都不承担赔偿责任。
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在总则中采用的是违法归责的一元化体系,但在分则中的刑事赔偿方面又出现了结果责任的归责原则。
这就导致了在归责原则问题上的价值体系冲突,引起了各界的热议,也成为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需要完善的地方。
但是作为一种归责原则,违法责任原则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笔者认为违法归责原则在本质上属于过错原则,是一种客观过错。
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违法原则与法治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及宪法规定相一致,与行政诉讼法也很协调;其次,违法原则简单明了,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强;再次,它避免了主观过错原则的认定困难;第四,它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受害人行使国家赔偿请求权。
另一方面,违法责任也有不足之处,在适用时应注意如下问题:对“违法”概念的界定必须合理,不能过窄也不能过宽,要符合实际,具有适当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违法责任原则也应与其他归责原则相结合,尽量避免单一归责原则的片面性、狭隘性和局限性;适用违法归责原则还必须限定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二、现行违法归责原则的局限性(一)总则无法统筹分则我国国家赔偿法在总则第二条明文规定违法归责原则,意味着该原则在整个国家赔偿制度归责标准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统帅整个国家赔偿的归责标准,对于实践起着指导意义,必须坚持这一原则,不得违背。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分类不论归责原则体系如何,归责原则的种类无外乎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和违法原则三种。
英美国家一般采用主观过错这一原则,而公务过错是指公务人员的活动欠缺正常的标准;无过错责任是为了最大程度维护被侵权人的权益;违法原则主要考虑国家行为是否错误,并不考虑当事人行为。
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如果由于公司原因产生失误,公司要承担相应的赔偿。
同样,如果是因为国家工作单位失误造成的损失或者是其相关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操作而造成公民财产损失的,只要是符合国家的赔偿原则,国家也要承担相应的赔偿。
那么,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分类有些什么呢?下面请看详细分析。
一、过错原则由于国家赔偿制度是从事侵权赔偿制度发展而来的,因而民事侵权制度中确定归属的过错原则便对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受民法影响较深的国家便是如此。
这些国家在其国家赔偿制度中也采用了民法的过错原则作为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1、主观过错该种原则在英、美、德、日等国的民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直接影响到各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确立。
主观过错说认为过错之所以应受非难,原因在于行为人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过错是由行为人内在的意志决定的,主观过错表明行为人具有道德上应受非难性。
在这些国家中,国家对公务员不法行为承担责任的理论依据是民法中雇主对雇员或代理人的义务,只在后者行使职权行为构成侵权行为时,国家才负责任。
因此,此种责任的成立关键在于确定作为雇员或代理人的国家公务员在行使职权时是否存在过错,在此,过错的涵义指违法行为人对其违法行为及后果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2、公务过错此理论以法国为典型代表。
公务过错是法国最高行政法院在拜勒铁诉戒严司令案后,通过例形成的独特的公务过错理论。
在该案中,明确指出“划分公务员过失与公务机关过失实质上就等同于划分两者的责任,在正确的司法方针范围内,公务员过失应由其行为人自己承担,不合时宜或不正确地让公务员承担责任的过失就是公务机关的过失。
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责是怎样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侵犯我国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公民都能够依法申请国家赔偿的。
国家赔偿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只有在冤假错案的情况下才可以申请的。
在受害者申请国家赔偿的同时,造成国家赔偿的原因的工作人员肯定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那么,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责是怎样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侵犯我国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公民都能够依法申请国家赔偿的。
国家赔偿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只有在冤假错案的情况下才可以申请的。
在受害者申请国家赔偿的同时,造成国家赔偿的原因的工作人员肯定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那么,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责是怎样的?▲一、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责是怎样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因为国家活动是运用强制权力的活动,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一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要承受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法之时,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对此国家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国家赔偿的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应作广义的理解:不仅指违反实定法,还包括违反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指违反法律上对国家机关的要求,还包括违反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确定。
总之,只要能够证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或公民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即可依法请求国家赔偿。
▲二、哪些情形可以申请国家赔偿?1、违法采取对妨碍诉讼的强制措施的,包括4中行为:(1)对没有事实妨碍诉讼行为的人或者没有证据证明实施妨碍诉讼的人采取司法、罚款措施的;(2)超过法律规定期限实施司法拘留的;(3)对同一妨碍诉讼行为重复采取罚款、司法拘留措施的;(4)超过法律规定金额实施罚款的。
2、违法采取保全措施的,包括5种行为:(1)依法不应当采取保全措施而采取保全措施或者依法不应当解除保全措施而解除保全措施的;(2)保全案外人财产的(但案外人对案件当事人负有到期债务的情形除外);(3)明显超过申请保全数额或者保全范围的;(4)对查封、扣押的财物不履行监管职责,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毁损、灭失的(但依法交由有关单位、个人负责保管的情形除外);(5)变卖财产未由合同评估机构估价,或者应当拍卖而未依法拍卖,强行将财物变卖给他人的。
我国国家赔偿的规则原则是什么?1、惩罚性原则惩罚性原则,指赔偿标准对侵害方应具有惩罚性,除使侵害方赔偿足以弥补受害人所蒙受损害的费用外,还要付出对自己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负责任的惩罚性费用。
2、补偿性原则补偿性原则,指赔偿额能够弥补受害人所受的实际损失,这一原则下的赔偿标准等于实际所受损失额。
我们知道,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侵犯到公民或者一些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时候,国家是要给受害人赔偿的。
但是有些时候,国家机关即使侵犯到公民权益,公民却无法取得相应的国家赔偿,这是为什么呢?我国国家赔偿的规则原则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我国国家赔偿采用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我国1994年5月12日公布的《国家赔偿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此条规定明确了我国国家赔偿采用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即只有或只要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违法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后果的就应当赔偿。
因此,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不违法,即使给他人权益造成损害,也不由国家负责赔偿责任。
▲二、采用违法归责原则的依据鉴于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起步较晚,在《国家赔偿法》立法之时所处的环境之下并结合当时的具体国情,采用违法归责原则对于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克服过错责任的不确定性、减少责任认定上的困难、增强其可操作性、强化国家公权力主体的法治理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具体就其适用依据归纳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违法归责原则是客观归责原则,避免了过错原则在主观认定方面的困难,便于受害人取得国家赔偿。
根据违法归责原则只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客观上是否违法而不问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即只要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受害人的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则一旦发生损害,受害人无须证明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即可以要求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对于按部就班生活的平民在受到国家有关的财产人身侵害时都不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关这一类问题有国家赔偿法来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却不知道关于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下文为你解答。
推荐: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刑事和解刑事谅解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案件管辖刑事诉讼对于按部就班生活的平民在受到国家有关的财产人身侵害时都不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关这一类问题有国家赔偿法来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却不知道关于▲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下文为你解答。
▲一、关于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1、批捕无错并不意味着不负赔偿责任—司法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应是结果责任(无过错原则)但是,检察机关所坚持的违法原则明显与实践和法理相背离。
如检察机关未按法定程序履行法律手续违法将某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经查实该人确实实施了犯罪行为,逮捕行为虽违法,但不需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反之,某检察机关案法定程序批捕了某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后因其他原因(如鉴定结论发生变化、新司法解释的变动,例如本案的情况)导致无罪判决的结果,逮捕行为虽不违法,但国家在法理上和实践中都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
因此,我国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实质应是结果(无过错)责任原则。
——结果(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以损害后果的发生作为确认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只要损害结果发生,国家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即只要在追诉过程中终止诉讼,作出了法律上无罪的认定,无论拘留、逮捕阶段,还是起诉、审判阶段,不论司法机关有无过错,都要赔偿,以结果(无过错)责任原则来解决无辜者的赔偿。
基于这种认识,:检察机关因证据不足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决定和人民法院无罪判决属于没有犯罪事实的结果被依法确认,无须再行确认,检察机关无权对法院的无罪判决再进行确认。
存疑从无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证据不足不能认定有犯罪事实,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第(三)项“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规定,不是指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时有无证明犯罪的证据,而是指现有证据没有经过质证而证明有犯罪事实。
国家赔偿的规则原则国家赔偿是指国家向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财产补偿或其他形式的权益补偿的制度。
它是国家权力行使的一种限制和平衡措施,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国家赔偿的规则原则主要包括依法赔偿、公正赔偿、及时赔偿和赔偿限额原则。
首先,依法赔偿是国家赔偿的基本原则之一、依法赔偿要求国家遵循法律的规定,根据事实和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人民群众的损失进行赔偿。
依法赔偿体现了国家的法治精神和公正正义的原则,保证了赔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其次,公正赔偿是国家赔偿的核心原则。
公正赔偿要求国家在赔偿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受害者,避免不当利益的牺牲,公正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公正赔偿的核心是确保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不偏袒任何一方。
第三,及时赔偿是国家赔偿的重要原则。
及时赔偿要求国家对受害者的损失进行及时有效的赔偿。
及时赔偿突出了赔偿的实效性,可以缓解受害者的经济、精神和生活压力,从而达到赔偿的真实目的。
最后,赔偿限额是国家赔偿的边界原则。
赔偿限额要求国家在赔偿中设置一定的限制,以保证国家财力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社会秩序的稳定。
赔偿限额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滥用国家赔偿制度的潜在风险。
此外,国家赔偿还遵循理性赔偿的原则。
在国家赔偿中,需要对损失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和价值评估,确保赔偿的公平、合理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避免滥用国家赔偿制度,防止不正当索赔。
总之,国家赔偿的规则原则是依法赔偿、公正赔偿、及时赔偿、赔偿限额以及理性赔偿。
这些原则是国家赔偿制度的基石,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原则。
不断完善和落实国家赔偿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合法性是指国家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否则将被视为非法行为。
国家行为应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具备法律的依据和授权,否则将构成非法行为。
过错性是指国家行为必须存在过错或者错误,即造成损害的行为必须是国家主体的过错行为。
国家行为应当符合常理和法理,没有违法、违背合理性的因素。
如果国家行为造成了损害,但没有过错或者错误,则不应由国家进行赔偿。
损害性是指国家行为必须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
损害可以是财产损失、精神痛苦、名誉损害等,但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损失。
如果损害是虚构的、不存在的,则不应由国家进行赔偿。
在确定国家赔偿归责时,首先需要判断国家行为是否符合合法性原则。
这需要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评估,如果国家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程序,则属于合法行为;如果不符合,则属于非法行为。
如果国家行为被认定为合法行为,就需要判断是否存在过错性。
即要判断国家行为是否存在错误、过失或者违法行为。
如果没有过错,则不应由国家进行赔偿;如果存在过错,则需要进一步评估损害性。
在评估损害性时,需要判断国家行为是否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实际损害。
如果没有损害,即使存在过错也不应进行赔偿;如果存在损害,则需要进一步确定赔偿的方式和金额。
在国家赔偿中,归责原则是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和补偿的重要原则。
它要求国家行为必须合法、无过错且对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才能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通过归责原则,可以提高国家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保障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
Emotional investment is the investment with the least cost and the highest rate of return among all investments.(页眉可删)关于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导读: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推荐: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刑事和解? 刑事谅解书?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案件管辖? 刑事诉讼对于按部就班生活的平民在受到国家有关的财产人身侵害时都不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关这一类问题有国家赔偿法来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却不知道关于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下文为你解答。
一、关于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什么1、批捕无错并不意味着不负赔偿责任—司法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应是结果责任(无过错原则)但是,检察机关所坚持的违法原则明显与实践和法理相背离。
如检察机关未按法定程序履行法律手续违法将某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经查实该人确实实施了犯罪行为,逮捕行为虽违法,但不需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反之,某检察机关案法定程序批捕了某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后因其他原因(如鉴定结论发生变化、新司法解释的变动,例如本案的情况)导致无罪判决的结果,逮捕行为虽不违法,但国家在法理上和实践中都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
因此,我国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实质应是结果(无过错)责任原则。
——结果(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以损害后果的发生作为确认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只要损害结果发生,国家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即只要在追诉过程中终止诉讼,作出了法律上无罪的认定,无论拘留、逮捕阶段,还是起诉、审判阶段,不论司法机关有无过错,都要赔偿,以结果(无过错)责任原则来解决无辜者的赔偿。
国家赔偿实行原则是什么国家赔偿实行原则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因履行职责或不履行法定义务而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原则。
它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在国家行为中的法律权益。
国家赔偿实行原则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公益性原则。
国家赔偿实行的核心是以保护和重视公民权益为目的,对国家行为造成的损害给予合理补偿,以确保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公益性原则要求国家赔偿实践应服务于公众利益,不仅解决个别案件,更要为整个社会提供积极的示范效应,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第二、依法赔偿原则。
国家赔偿实行程序和标准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确保赔偿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性。
依法赔偿原则要求国家赔偿程序的合法性和透明性,以法律规定为依据,确保赔偿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避免不合法的扩权和滥用权力。
第三、责任追究原则。
国家赔偿实行中对责任的追究是重要环节。
责任追究原则要求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必须明确责任界定,找出责任人,追究其法律责任,保证对有过错行为的公职人员及时查处,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损失补偿原则。
国家赔偿实行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偿因国家行为不当造成的具体损失。
损失补偿原则要求国家赔偿应该精确地计算损失,并根据实际损失情况进行恢复和补偿。
同时,还要尽量采取有效措施,使原有的权益得到恢复或修复。
第五、公正合理原则。
国家赔偿实行中,需要保证赔偿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即确保赔偿标准、金额等能够真实反映受害人的损失,以达到公正合理的效果。
公正合理原则要求国家赔偿应根据实际损失情况,合理确定赔偿数额,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受害人。
第六、规范独立原则。
国家赔偿实行需要建立独立的赔偿机构,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
规范独立原则要求赔偿机构应该依法独立运作,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的干扰,在程序、标准、程序上能够独立决策,确保赔偿工作的独立性和公信力。
以上是国家赔偿实行原则的基本内容。
国家赔偿实行原则的确立和落实,有助于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能力,增强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同时也对提升治理能力和行政效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结合《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的规定来看,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应该是违法责任原则。
也就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对他人权益造成了损害的,这种情况下国家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而此时不考虑行为人本身是否有过错。
一、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来,《国家赔偿法》采取的是违法责任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因为国家活动是运用强制权力的活动,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一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要承受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法之时,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对此国家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国家赔偿的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应作广义的理解:不仅指违反实定法,还包括违反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指违反法律上对国家机关的要求,还包括违反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确定。
二、不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因申请人申请保全有错误造成损害的;
(二)因申请人提供的执行标的物有错误造成损害的;
(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四)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情形的;
(五)被保全人、被执行人,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保管人员违法动用、隐匿、毁损、转移、变卖人民法院已经保全的财产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害后果的;
(七)依法不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其他情形。
有些时候,虽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确实是对他人的权益造成了侵害,但此时不见得就一定需要作出国家赔偿。
因为要求,必须要是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因为违法从而造成了侵害
事实。
否则的话,大多数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侵权来进行处理,要求侵权人个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