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奥数:还原问题备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数学《还原问题》教案小学数学《还原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还原问题的的解题思想,并能够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还原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还原问题的本质以及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你心里想一个自然数(不要告诉任何人),你把这个数加上3,再乘以5,然后减去你想的这个数,然后再加上5,再除以2,最后减去10.好了,告诉我最后得的结果,我马上可以猜出你想的数是多少.你信不信?一定会有小朋友说,这个游戏我也会玩,我反过来算就可以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数.比如你最后的结果是10,我就将10先加10,再乘以2,再减去5,再….哦,再怎么办?不好办了吧.其实这个游戏计算程序是事先设计好了的,最后的结果总是你所想的数的2倍,比如你想的数是7,按设计程序计算,最后结果一定是14.我们把算式写一下:[(7+3)×5-7+5]÷2-10=(50-7+5)÷2-10=48÷2-10=14.因此只要告诉我最后结果,我一定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数。
二、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不过刚才那个小朋友说的方法也是解下面一类问题常用的方法.某数经过一系列的四则运算后,结果知道,要求这个数.我们就采用反推的方法,从结果开始,原来是加,现在就减;原来是乘,现在就除,最后一定可以求出这个数.这样一类问题,我们称之为还原问题.2、还原问题的本质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例如,一个人从A地出发,经过B地,C地,最后到达D处.返回时,从D 处出发,经C地,B地,又回到A地.这两个过程是:A B C D返回的过程叫还原,去时的第三步是返回时的第一步,去时的第二步是返回时的第二步,去时的第一步是返回时的第三步.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⑴单个变量的还原问题;⑵多个变量的还原问题三、自主探究:1、出示例1:【例1】仓库里原有一堆货物,第一天运出总数的一半少12吨.第二天运出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仓库里还剩下45吨.问仓库里原有货物多少吨?2、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3、学生自主探究。
第十五讲还原问题还原问题是指题目给出的是一个数经过某些变化后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的问题。
解答这一类的问题时,要根据题意,从所给的结果出发,抓住逆运算关系,由后向前一步步逆推(倒推法、还原法),做相反的运算,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在解答还原问题时,如果列综合算式,要注意括号的正确使用。
(顺藤摸“根”的故事,判断南瓜是谁家的)小朋友,咱们先来和老师玩一个游戏,老师心里面想一个数,但是不能告诉你,老师会给你一些提示,你来猜猜老师心里面想的是哪个数好吗(18 一个数减去5等于13 20 一个数加上10等于3020 一个数乘以5等于100 200 一个数除以100等于22+5-3=4-------4+3-5=2 15-10+20=25------25-20+10=15)例题精讲例1 练习1、15+25+40=80 ()-()-()=152、28+5+42=75 ()-()-()=53、20×5×2=200 ( 200 )÷()÷()=204、2×5×4=40 ()÷()÷()=25、100÷5=20 ()×()=1006、200÷2÷10=10 ()×()×()=200分析:这道题可能需要讲比较久,视小朋友计算能力而定,一定要让他记住带着符号搬家,并且加变减,减变加,乘变除,除变乘。
题目做完了,可以让小朋友反过来出题考老师。
例2小勇拿了妈妈给的零花钱去买东西.他先用10元钱买了玩具,之后又买了1元5角钱的小人书,最后还剩下3角钱.你知道妈妈给小勇多少钱吗分析:3角+1元5角+10元=11元8角例3三(1)班小图书箱第一天借出了存书的一半,第2天又借出43本,还剩32本。
小图书箱原有图书多少本分析:第1天借书后还剩的本数:32+43=75(本)原有图书的本数:75×2=150(本)综合算式:(32+43)×2=150(本)综合算式会列的话最好越来越熟练,不会列先掌握分布倒求。
6-1-2.还原问题(一)教学目标本讲主要学习还原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倒推法的解题思路以及方法,并会运用倒推法解决问题.1. 掌握用倒推法解单个变量的还原问题.2. 了解用倒推法解多个变量的还原问题.3. 培养学生“倒推”的思想.知识点拨一、还原问题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二、解还原问题的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方法:倒推法。
口诀:加减互逆,乘除互逆,要求原数,逆推新数.关键:从最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即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列式时还要注意运算顺序,正确使用括号.例题精讲模块一、计算中的还原问题【例 1】一个数的四分之一减去5,结果等于5,则这个数等于_____。
【例 2】某数先加上3,再乘以3,然后除以2,最后减去2,结果是10,问:原数是多少?【巩固】有一个数,如果用它加上6,然后乘以6,再减去6,最后除以6,所得的商还是6,那么这个数是。
【巩固】一个数减16加上24,再除以7得36,求这个数.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巩固】少先队员采集树种子,采得的个数是一个有趣的数.把这个数除以5,再减去25,还剩25,你算一算,共采集了多少个树种子?【例 3】学学做了这样一道题:某数加上10,乘以10,减去10,除以10,其结果等于10,求这个数.小朋友,你知道答案吗?【巩固】学学做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数加上3,减去5,乘以4,除以6得16,求这个数.小朋友,你知道答案吗?【巩固】一次数学竞赛颁奖会上,小刚问老师:“我得了多少分?”老师说:“你的得分减去6后,缩小2倍,再加上10后,扩大2倍,恰好是100分”.小刚这次竞赛得了多少分?【例 4】牛老师带着37名同学到野外春游.休息时,小强问:“牛老师您今年多少岁啦?”牛老师有趣地回答:“我的年龄乘以2,减去16后,再除以2,加上8,结果恰好是我们今天参加活动的总人数.”小朋友们,你知道牛老师今年多少岁吗?【巩固】小智问小康:“你今年几岁?”小康回答说:“用我的年龄数减去8,乘以7,加上6,除以5,正好等于4. 请你算一算,我今年几岁?”【巩固】在小新爷爷今年的年龄数减去15后,除以4,再减去6之后,乘以10,恰好是100,问:小新爷爷今年多少岁数?【巩固】学学和思思在游玩时,遇到一位小神仙,他们问这位神仙:“你一定不到100岁吧!”谁知这位神仙摇摇头说:“你们算算吧!把我的年龄加上75,再除以5,然后减去15,再乘以10,恰好是2000岁.”小朋友,你知道这位神仙现在有多少岁吗?【例 5】在电脑里先输入一个数,它会按给定的指令进行如下运算:如果输入的数是偶数,就把它除以2;如果输入的数是奇数,就把它加上3.同样的运算这样进行了3次,得出结果为27.原来输入的数可能是.【例 6】假设有一种计算器,它由A、B、C、D四种装置组成,将一个数输入一种装置后会自动输出另一个数。
还原问题(一)本讲主要学习还原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倒推法的解题思路以及方法,并会运用倒推法解决问题. 1. 掌握用倒推法解单个变量的还原问题.2. 了解用倒推法解多个变量的还原问题.3. 培养学生“倒推”的思想.一、还原问题 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二、解还原问题的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方法:倒推法。
口诀:加减互逆,乘除互逆,要求原数,逆推新数.关键:从最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即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列式时还要注意运算顺序,正确使用括号.模块一、计算中的还原问题【例 1】 一个数的四分之一减去5,结果等于5,则这个数等于_____。
【考点】计算中的还原问题 【难度】1星 【题型】填空【关键词】希望杯,五年级,二试,第3题【解析】 方法一:倒推计算知道,一个数的四分之一是10,所以这个数是104=40⨯。
方法二:令这个数为x ,则1554-=x ,所以40=x 。
【答案】40【例 2】 某数先加上3,再乘以3,然后除以2,最后减去2,结果是10,问:原数是多少?【考点】计算中的还原问题 【难度】1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可逆思想方法【解析】 分析时可以从最后的结果是10逐步倒着推。
这个数没减去2时应该是多少?没除以2时应该是多例题精讲知识点拨教学目标去2,此数是:10212+=,如果没除以2,此数是:12224⨯=,如果没乘以3,此数是:2438÷=,如果没加上3,此数是:835-=,综合算式()1022335+⨯÷-=,原数是5.【答案】5【巩固】 (2008年“陈省身杯”国际青少年数学邀请赛)有一个数,如果用它加上6,然后乘以6,再减去6,最后除以6,所得的商还是6,那么这个数是 。
第14讲张老师的年龄---简单的还原问题【教学内容】秋季版,2年级第14讲“张老师的年龄---简单的还原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还原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初步体会利用画图的方法帮助整理信息的作用,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数学思考学生能够根据题目的条件简单的画出图示。
问题解决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关于“一半”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2.体验与让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能力。
体验数学问题的挑战性,感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价值,并能主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大胆闯关第5题。
【教学准备】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对于实物的演示,理解一半的问题比较简单,能够根据总数的一半能够算出总数量是多少,在变式练习的时候,能够知道如何拿出多的部分进行分配。
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一节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画图,进行解答题目。
本讲教材及练习册答案:教材:探究类型1:8×9=72(岁)100-72=28(岁)探究类型2:50+50=100(元)探究类型3:2+2=4(块) 4+4=8(块)大胆闯关:1、65-50+18=33(岁)2、3+3=6(集)6+6=12(集)3、24+21=45(本)45+45=90(本)4、24÷2=12(个)12+3=15(个)12-3=9(个)5、2×3=6(元)6+6=12(元)12+12=24(元)练习册:1、(1)、63、48 (2)、6、18。
2、8+12=20(个) 20+20=40(个)3、5×2×2=20(块)4、32÷8=4(岁)4+28=32(岁)5、18+1=19(张) 19+19=38(张)补充练习:1.妈妈买来一盒巧克力,第一天吃了一半,第二天吃了余下的一半,还剩12块,这盒巧克力原来共有多少块?12+12=24(块) 24+24=48(块)2.弟弟问哥哥今年多少岁,哥哥说:用我的年龄数先减去8,再乘上8,再加上8,最后除以8后还得8,你猜哥哥有多少岁呢?8×8=64(岁) 64-8=56(岁) 56÷8=7(岁) 7+8=15(岁)3.一本书100页,如果再看10页就正好是全书的一半。
第二讲还原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还原问题,以及还原问题涉及到的类型。
2、掌握解题方法,从结果入手,采取逆运算,逐步退出原数。
3、培养计算能力,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类型的还原问题,采用方法解答。
教学难点:
注意运算顺序,别忘记使用括号。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课前导入:
1、我们以前接触过还原问题,说说什么是还原,我们应
该怎么解决呢?
2、出示课前练习:
妈妈买来一些橘子第一天吃了一半,还剩5千克?
妈妈买了多少千克橘子?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二、新授:
1、出示例题:例1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后是全部的橘子都吃完了,第四天吃的一个加上第三天吃的一个可以求出第二天后剩下的一半,乘2再加上1,可以求出第一天后剩下的一半,再乘2加1,可以求出全部橘子。
解:(1+1)×2+1=4(个)
(4+1)×2=10(个)
(10+1)×2=22(个)
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求解)。
小学奥数还原问题教案
教案标题:小学奥数还原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还原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还原问题的解题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还原问题的概念;
2. 掌握还原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的还原问题的例题和解题方法;
2. 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和马克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还原问题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简要讲解还原问题的定义和特点,介绍解题方法和策略。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还原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方式:
1. 以讲解和案例分析为主,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七、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多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还原问题练习,加深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多进行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小学奥数还原问题教案的撰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原问题教案教案:还原问题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还原问题”的概念,并能够应用还原问题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2. 能够运用还原问题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还原问题的概念和思维方法。
2. 运用还原问题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用还原问题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2. 教学案例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请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只蚂蚁,你如何才能判断地球是圆的?”2. 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给出答案:“你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如地平线的弧形、航空器的飞行轨迹等,然后根据这些线索还原出地球是圆的。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展示还原问题的定义及解决方法的PPT,让学生了解还原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
2. 解释还原问题是通过寻找线索、联系事实、推理和归纳,将已有的信息还原成未知的问题的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还原问题的思维方法可以用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应用场景。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为什么太阳会升起和落下”,引导学生运用还原问题的方法分析并找出答案。
2. 让学生按照还原问题的方法,先列出这个问题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线索和已知信息,然后联系这些线索和信息,进一步推理和归纳,找出问题的答案。
3. 指导学生思考其他类似的案例,并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
四、综合应用(20分钟)1. 分发教学案例集,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2. 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运用还原问题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总结还原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10分钟)1. 学生汇报自己解答的问题,并讨论大家的答案和分析过程。
2. 提醒学生还原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应用还原问题的方法。
学习资料
小学数学二年级:还原问题
姓名:班别:成绩:
1、
()减去5等于13 ()加上10等于30
()乘以5等于20 ()除以10等于3
()+5-3=4-----可以这样想:4+3-5=()
()-10+20=25---可以这样想:25-20+10=()
2、
(1)15+25+40=80 ()-()-()=15
(4)2×5×4=40 ()÷()÷()=2
(5)100÷5=20 ()×()=100
(6)200÷2÷10=10 ()×()×()=200
3、小勇拿了妈妈给的零花钱去买东西.他先用10元钱买了玩具,之后又买了1元5角钱的小人书,最后还剩下3角钱.你知道妈妈给小勇多少钱吗?
4、三(1)班小图书箱第一天借出了存书的一半,第2天又借出43本,还剩32本。
小图书箱原有图书多少本?
5、某数加上5,乘以5,减去5,除以5,其结果等于5。
求这个数。
7、小明在做一道加法算式题,由于粗心,将个位上的5看作9,把十位上的8看作3,结果所得的和是123。
正确的结果应是多少?
10、小亮拿着1包糖,遇见好朋友A,分给了他一半;过一会又遇见好朋友B,把剩下的糖的一半分给了他;后来又遇到了好朋友C,把这时手中所剩下的糖的一半又分给了C,这时他自己手里只有一块了.问在没有分给A以前,小亮那包糖有几块?
11、仓库里有一批大米。
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
第二天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
这个仓库原有大米多少吨?
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