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9.57 MB
- 文档页数:50
橄榄型四川教育学院“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加快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构建合理的收⼊分配格局”㈠什么是“橄榄形”分配格局?1.“橄榄形”分配格局的特点。
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顾名思义如同橄榄——“两头⼩,中间⼤”的似球状体,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中间阶层相当庞⼤。
⼜被某些学者成为“纺锤型社会”,取其形似。
中产阶级稳定性最强,⼀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阶层为主体,⾼低收⼊者所占⽐重都不⼤的“橄榄型”结构。
-----赖特·⽶尔斯2、“橄榄型”分配格局与其他分配格局的区别⾦字塔型:底座庞⼤哑铃型:(3:2:5)两头⼤,中间细长倒丁字型:20%(⼈)—拥有→80%(财)可是我们现在⼜属于什么分配格局了?2009年,国际通⽤的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我国已达0.47,直逼社会容忍“红线”。
专家分析,今年我国基尼系数继续升⾼,超过了0.5。
国际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社会处于可能发⽣动乱的危险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如何降低这种发⽣动乱的危险指数呢?在“橄榄型”分配格局中中产阶层充当了⼀个稳定器,它可以让整个格局处在⼀个稳定的局⾯,同时在这种良性循环的格局下会⼤⼤降低发⽣动乱的危险指数。
(⼆)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1、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分配改⾰精神和既定⼤政⽅针的迫切需要——邓⼩平:社会主义的⽬的就是要全国⼈民共同富裕,不要两极分化(1理顺分配关系,以共同富裕为⽬标,扩⼤中等收⼊者⽐重2“加强收⼊分配宏观调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到2010年“合理有序的收⼊分配格局基本形成”3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
2、解决我国当前收⼊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中国:收⼊差距⼤,分配不公。
3、促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内需的迫切需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促进调整经济格局(推动经济积极发展)。
社科文化383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摘 要:在社会学研究中,“橄榄型”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既有利于激励社会积极发展,又能够缓解社会的不满与不稳定因素。
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判,基于某省油品销售企业2013~2019年加油站员工收入分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探索建立“全额联量+目标责任制奖励+专项奖励”的薪酬体系,推进橄榄型薪酬分配结构的建设,实现既激励队伍干事创业,又保障队伍稳定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橄榄型;薪酬分配结构;导向性;激励性;公平性3. 促进消费的需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增长,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变得乏力。
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发达经济体增长受限,国家间冲突风险增大,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变得较不确定。
从内在需求来看,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 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仍有较大差距。
近几年,国家通过扶贫工作、逐步减轻住房医疗教育压力、税收改革控制收入差距等措施,构建公平保障机制,提高老百姓收入,促进橄榄型薪酬分配结构的建立。
二、某企业薪酬结构的分析1.随着加油站环节利润进入微利时代,企业亟需维持盈利能力。
但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某省油品销售企业人工类成本占费用比重高于40%,成本压力巨大。
如何在有限的可分配资源下,建立橄榄型薪酬分配结构值得深入探讨。
图1是2013加油站薪酬结构,为扁平形结构,加油站员工薪酬以基本薪酬为主、联量薪酬为辅。
2400元/月以下低位数收入群体占比32.01%(考虑劳动力市场变动,为了便于比较“低位数收入群体”以当地社保最低缴纳数为参照,下同),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大。
4000元/月以上高位数收入群体仅2.18%(“高位数收入群体”以当地社平工资为参照,下同),均为销量较大加油站经理;收入75分位与25分位倍差1.32、90分位与10分位倍差1.71,收入差距不大。
图2是2016加油站薪酬结构,为金字塔形结构,加油站员工薪酬以基本薪酬和联量薪酬为主,企业正不断提高联量薪酬占比,达到40%,降低基本薪酬占比,并根据专项工作加大了专项奖比例,同时提高了加油站经理收入系数。
目录构建合理分配格局 (2)关键词: (2)引言: (2)本论: (2)一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2)二我们离“橄榄型”分配格局还有多远 (3)三、如何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4)结论: (7)参考文献: (7)构建合理分配格局关键词:橄榄型分配结局、中等收入者阶层、市场经济体制引言: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并且在一些领域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亟待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设科学合理的分配格局,遏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分配格局?对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高屋建瓴地勾画出了我国非配格局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进入2010年,中央领导同志更是多次就收入分配改革提出指导意见。
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温家宝总理在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中指出,“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这些指导意见为我们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格局指明了方向。
本论:一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又称“纺锤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富人阶层和贫穷阶层比例都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橄榄型”分配格局是一部分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及法律规范下逐步形成的,如瑞典、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
事实上,这些国家在此之前曾经有过其他形状的分配格局。
橄榄型分配格局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又称“纺锤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而富人阶层和贫穷阶层比例都较小的、“两头小,中间大”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到今天基本都形成了中产阶层占大多数、富人阶层和相对贫穷阶层占少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其中,大多数国家的中产阶层占6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90%的比重。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于1951年出版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所界定的。
他指出,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所组成的新的群体——“中产阶级”,这一阶级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依附于庞大机构,从事行政管理与技术服务工作;二是无固定私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三是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四是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
其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变革和发展,关于中产阶级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
到今天,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一般是指其收入和财富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上下,其收入来源稳定、生活比较富裕,以金领、白领、灰领人员以及蓝领中的技能工人等所组成,具有中等及以上教育水平,同时具有比较成熟且共同遵守的、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群体。
“橄榄型”分配格局与其他分配格局的区别“橄榄型”分配格局,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及法律法规规范逐步形成的,如瑞典、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
而在此之前却曾存在过其他形状的分配格局。
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实际存在不同于“橄榄型”的其他分配格局,主要有“金字塔型”、“哑铃型”、“倒丁字型”等多种分配格局。
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摘要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而不应是“金字塔型”、“哑铃型”或者是“倒丁字型”。
我国构建“橄榄型”社会任重道远,既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又要培育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推力,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调整产业、行业、职业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质量;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为“扩中”提供基础。
同时,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作用为补充,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共同促进“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形成。
文章简要从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如何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来论述。
关键词: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中产阶层、改革引言:30多年前,小平同志的一句经典表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中国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石。
自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开始成为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直接诉求。
现在看来,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起来了,但先富带动后富的景象却并没有如之前预想的那般顺利。
中国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结果是“效率优先”成就非凡而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却渐行渐远,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分配不公似已成为庙堂与草野之间的普遍共识。
那么,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分配格局?在此背景下,2010年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温家宝总理的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再次发出了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强烈信号。
《问题》一文详细阐述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这一备受关注的话题,称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一、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又称“纺锤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富人阶层和贫穷阶层比例都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题目: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内容摘要:“橄榄型”分配格局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富人阶级和贫穷阶级比例都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关键字: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一、什么是“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又称“纺锤型”分配格局,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富人阶级和贫穷阶级比例都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二、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橄榄形分配格局简单地说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这是较为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
在明白了什么是橄榄形格局分配之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了。
在此之前我们要在介绍一种格局,那就是金字塔格局,即低收入者占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
许多国家的实践都证明,收入分配结构呈“橄榄型”的社会比呈“金字塔型”的社会要稳定得多。
“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弊端十分明显,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不公平引发的利益分化,必然激发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中等收入者多,两极人数少,能让绝大多数人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消费结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构建和谐社会。
在我国,人民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意见很大,并且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如果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