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425.69 KB
- 文档页数:9
政府绩效评估:现状与发展前景作者:蔡立辉字体:【大中小】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及其实践现状的反思当代政府绩效评估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方式。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考察,绩效管理、绩效评估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科学管理原理》的时间研究、动作研究与差异工资制。
后来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以更宏观的视野把这种绩效管理从工商企业推广到各种社会组织。
从此,绩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成为了适用于包括经济、行政、军事和宗教组织在内的一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绩效评估真正运用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则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绩效预算制度(Performance Budgets)。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绩效评估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性措施在财政预算、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者乃至实践家们深感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了急于解决我国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效率问题、服务质量问题和公众满意度问题,在已有考核制度与措施中引入了政府绩效评估。
这在相当程度上拓展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促进了实践创新,但同时也表现出急功近利和表象化的缺陷。
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政府绩效评估动力机制的研究是从政府公共管理问题的表象出发而不是从问题的原因和基本国情出发而展开的,以西方发达国家和企业的实践经验总结介绍、甚至照搬他们的具体做法代替了必要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原创性研究,以零碎的、分散的研究代替了从理念、价值、实施环境到具体实施方法与途径的系统研究。
已有的研究虽然在角度、侧重点方面各不相同,但研究结论都强调了在我国推行政府绩效评估措施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政府绩效评估的工具性价值。
中国数字政府绩效评估_理论与实践中国数字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开始不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作为一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治理能力的模式,对于提升政府绩效和满足激增的信息化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中国数字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
数字政府绩效评估是对数字政府建设成果的衡量和评价。
它旨在从整体水平、改革效果、服务质量、工作流程和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数字政府的运行状况和效能。
评估的目的是为政府提供参考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政府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期望和需求。
首先,理论上的数字政府绩效评估需要明确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
评估框架要从政府的整体目标出发,结合数字政府的特点和要求,确定评估的范畴和层次。
指标体系要体现信息化水平、工作效率、服务质量、信息安全等维度,具体指标要能量化、可测量、可比较。
此外,评估指标还应考虑政府所面临的复杂环境,比如政府改革进程、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
对于实践层面的数字政府绩效评估,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
政府应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同时,政府还需建立绩效评估的信息统计和分析系统,为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应建立相关部门协作机制,共同参与绩效评估工作,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其次,数字政府绩效评估需要结合具体的政策和项目进行。
政府在数字政府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评估时要关注政府建设的目标和政策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电子政务领域,可以评估政府网站的访问量、交互性、信息更新等指标;在政务服务方面,可以评估在线办事的便利程度、受理效率和满意度等指标。
政府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公众对数字政府的评价和期望,进一步优化改进工作。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院 (系)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所在班级 2009级行政管理(1)班姓名魏青龙学号 **********指导老师袁华萍讲师日期 2013年6月3日【内容提要】公共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处理好公共问题、进行公共管理活动、提高公共福利,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政治工具。
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科学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能够判定一项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且由此对该政策进行调整或者终结。
通过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可以总结政策经验,为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所以对公共政策进行绩效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政策绩效评估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对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的欠缺和落后,影响了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它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且制约了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在实践上的运用,也影响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合理化、效率化和规范化。
怎样解决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是亟待认真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政治体制多元主体Abstract:Public policy is a government in order to handle the public problems, public management activities, improve public welfare, and realize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the stable and harmonious important political tool.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is the key link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ublic policy, public policy of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a policy the desired purpose, and thus to adjust the policy or an end. And through the experience in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policy can be summarized policy, provide the basis for public policy. So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is very important. 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 a discipline in many areas our country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ut for lack of public 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backward, and affected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scientific process of public 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us the use of it has a lot of problems, and restricte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policy on the practice of using, also affected the China's public policy of scientific, rationalization, efficiency and standardizati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public 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to be serious to complete task.Keywords: Public policy,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political system, multiple subjects目录一、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 (1)(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过程 (1)(二)公共政策绩效评估 (2)(三)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价值 (2)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一)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3)(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三、国外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对我国的启示 (7)(一)美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法律化与规范化 (8)(三)法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评估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 (8)(三)韩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评估 (8)四、完善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对策 (9)(一)重视政策绩效评估的实践 (9)(二)促进政策绩效评估多元主体参与 (9)(三)完善政策绩效评估法律与机制 (9)(四)提高政策绩效评估技术 (9)五、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我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已经成为公共部门管理和政府部门管理的当中非常重要内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公共部门、公共政策、公共项目和政府整体绩效。
关于绩效评估的检讨书尊敬的领导:我写这封检讨书是希望能够对我们公司的绩效评估制度进行一次深入的检讨和反思。
绩效评估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旨在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绩效评估并非是简单的量化工具,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员工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过于强调数字指标的评估容易导致员工只关注短期目标的完成,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和方法。
其次,绩效评估应该是公平、公正和透明的。
在过去的评估过程中,我们可能存在一些主观偏见和不公平的现象。
有些员工可能因为与上级关系好或者表现突出而得到更高的评价,而有些员工则因为与上级关系疏远或者不被重视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这种不公平现象不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破坏组织的凝聚力和信任度。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正、客观和透明的评估机制,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够公平地接受评估,并根据自身的表现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奖励。
另外,绩效评估应该是有意义和可操作的。
在过去的评估过程中,我们可能存在一些评估指标过于笼统、不具体或者难以衡量的问题。
这样的评估指标不仅无法准确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还会给员工带来困惑和挫败感。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评估的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并能够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发展建议。
最后,绩效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在过去的评估过程中,我们可能存在一些评估结果被简单地归档或者被忽视的情况。
这样的做法无法发挥评估的实际价值和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反馈和改进机制,定期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员工提供改进的机会和平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绩效评估制度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绩效评估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和反思,以期能够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有意义和可操作的评估机制,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我国政府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及反思【摘要】:政府绩效管理是以实现政府管理的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为目标的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其宗旨是考察为满足公众的需要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并根据公众的满意度来评估政府绩效水平,从来确定政府的公共责任,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的运行机制。
相比,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尚未有专门法规加以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主体过于单一,评估行为短期化和封闭化等问题, 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我国实际出发,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关键词】:政府绩效;反思;对策一、政府绩效评估的概念科学的政绩是一个由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管理绩效和服务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复合概念,政绩不只是一个对基于成本--收益效率的结果关怀,而是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发展预期在内的综合性成本收益结果。
从这一意义上,政府绩效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在投入特定成本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效率、效果、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成果和影响。
政府绩效既包括显在的、可量化的短期业绩,也包括潜在的、难以量化的长期影响,既包括与政府管理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任务绩效,还包括政府管理行为所导致周边绩效(如环境影响、公民满意度等)。
政绩评估指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者将其界定为在科学的政绩观的指导下,基于特定的价值取向,构建一定的标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程序和技术对政府机关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是对政府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产出与成果影响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的过程。
科学的绩效观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不同的政府绩效观点决定了政府绩效评估的目的、价值取向、方法和程序的选择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政府绩效评估既要测评政府管理工作的经济绩效,同时更应考虑其工作结果对政治稳定、公众利益、技术促进、社会进步和全球生态等的潜在影响,其宗旨是考察为满足公众的需要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并根据公众的满意度来评估政府绩效水平,从来确定政府的公共责任,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的运行机制。
政府绩效评估与公共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绩效评估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中重要的议题之一。
政府绩效评估是通过对政府行为、政策措施和管理绩效的定量或定性评估,提供决策参考和改进政府管理的手段。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意义政府绩效评估不仅是一种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监督方式,更是一种主动追求政府效益和改进的方式。
政府绩效评估帮助政府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促进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益的提升。
此外,政府绩效评估还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增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信,进而实现有效治理和良好的公共管理。
二、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主要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政府工作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主观评价。
定量评估则采用统计分析和指标体系等方法,通过量化指标和数据分析来评估政府的绩效表现。
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辅相成,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三、政府绩效评估的挑战与反思政府绩效评估虽然有益于公共管理,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反思。
首先,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数据体系,而这在实践中常常面临着数据不完备、指标选择不当和数据造假等问题。
其次,政府绩效评估需要考虑多维度的因素和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追求。
最后,政府绩效评估需要与其他政府改革措施相结合,形成政府绩效研究和政策决策的良性循环。
四、政府绩效评估的国际比较和借鉴政府绩效评估是国际范围内的热门话题,各国政府在实践中都积极推行绩效评估机制。
例如,美国政府通过政府绩效评估和预算绩效管理来优化政府运作;英国政府通过引入公共价值评估来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总之,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管理手段,可以提高政府的效能和透明度,促进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社会的进步。
政府绩效评估的方法需要综合运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的手段,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反思。
中国数字政府绩效评估_理论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政府的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数字政府的建设引入了绩效评估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透明度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围绕中国数字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其意义、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数字政府绩效评估的意义数字政府绩效评估是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成果进行度量和评价的过程。
它有三个主要的意义。
首先,数字政府绩效评估可以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评估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可以及时了解各项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其次,数字政府绩效评估可以促进政府的自我改进。
评估结果的公开透明,可以推动政府部门互相竞争、学习和借鉴经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
最后,数字政府绩效评估有助于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和审计能力。
通过评估,政府可以对自身的工作目标、责任范围和实现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检查,形成一种“尽职控制”的理念和机制,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二、中国数字政府绩效评估的挑战尽管数字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由于政府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制定一套全面、科学、指标体系是非常困难的。
评估指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政府的战略目标、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其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
数字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而政府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往往存在一些困难,如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问题。
此外,如何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运用,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数字政府绩效评估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和自觉参与。
政府部门的合作和参与度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在实践中,政府部门的主动配合和信息公开程度不同,有些部门可能对评估结果产生质疑或抵触情绪,这给评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浅谈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推行、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然而政府绩效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个改进方法。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激励一、什么是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是指政府的工作成就或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政府绩效的考核标准主要指:经济、效率和效益。
一般认为,政府绩效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
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核心,在这个政治体系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社会绩效是政府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
政治绩效是这个政府绩效的中枢。
实现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需要政治绩效作为法律和制度的保证。
提高政府绩效的目标是用同样或更少的资源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美国国家绩效评估中心的绩效衡量小组(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tudy team)给它下了经典定义。
所谓政府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和有限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这一定义指出了绩效管理的本质,但过于西化,结合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发展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政府绩效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结合相关的制度体系并在其规范下,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
二、我国现阶段政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 缺乏对政府绩效管理理念的确认虽然绩效管理思想已经逐步为我们所认识,但现有政府对政府绩效管理新理念的认识仍然有待提高。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整体思想体系,对该领域从基本概念、作用程序、实施原则、实际操作过程以及综合使用等都没形成共识,甚至与公务员考绩混为一谈。
其次,我们目前既没有关于政府整体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一个机构来负责协调、监控以及强化我国政府的总体绩效。
资或国有控股企业,有强大的森工集团做后盾,社会信誉度高,企业制度严密,对员工要求严格,能够防止商业机密的泄漏,通过征信开拓金融市场。
三是提高融资杠杆率,放宽林区金融产业从银行融资数额的限制,允许林区金融产业融资比例由资本净额的50%提高至150%~300%。
同时探索银行与林区金融产业合作,通过参股的形式给予资金支持,以增强林区金融产业的实力。
四是明确林区金融产业的机构定位。
林区金融产业应享有与银行同等的金融机构待遇。
只有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林区金融产业才能得以发展。
2.林区金融产业发展的设想。
对林区金融产业发展的设想大体上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巩固提高现有的金融产业,增强金融产业的实力。
如吉林森工集团应在现有的担保、贷款、典当公司基础上,由8亿元规模扩展到12亿元。
龙江森工集团应在现有的贷款公司基础上,开拓担保、典当业务,通过融资入股由3亿元规模扩展到10亿元。
林区的小型担保贷款公司在规模上也应逐步提高,以形成林区金融产业群。
第二步是对林区金融产业进行整合。
就是将林区的担保、贷款、典当公司整合成一家或两家企业,形成有实力有影响的金融产业企业,为林区和地方进行金融服务,壮大经济实力。
第三步是通过整合的林区担保、贷款、典当公司组建社区形式的林区银行,或创建具有林业特点的行业银行。
引入民营资本,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构建符合林区特点的社区银行或林业行业银行,在林区形成金融机构分层次、错位竞争的市场格局,使林区金融产业登上新台阶。
3.林区要积极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林区金融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为林区经济建设服务的,离不开各林区对金融产业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重点国有林区要积极地投入到金融产业的发展上来。
很多林业企业既有实力也有资金投入金融产业,却因为缺乏长远战略眼光,急功近利,对林区金融产业发展不积极支持,错过了林区金融产业发展的机遇,影响了林业转型。
只有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林区金融产业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
收稿日期:2013-04-19责任编辑:姜洪云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梁小平摘要: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新公共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加强政府责任、提高政府效率的重任,具有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和改善政府形象等作用。
政府绩效评估:述评、探究及改进策略张岩鸿内容提要: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在各地开展以来,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明确政府目的、规范政府行为、了解民众意见的现实作用。
但由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时间还不长,在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核心指标不稳定,忽视社会正义及生态文明,评估程序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
因此,改进我国政府的绩效评估,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并对地方政府的“区域规划、公共财政、公共政策及政府自身建设”四项职能进行以“民生”为核心的个性化指标体系的构建,这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各地各级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重点。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地方政府;结果导向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现状述评我国现代意义的政府绩效评估始于改革开放后。
按照有的学者的研究,其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政府绩效评估主要在“目标责任制”的旗帜下实施,且具有自愿性质;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进入21世纪,在自上而下的系统推进模式下,目标责任制依然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载体,且经济增长成为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关注焦点。
当然,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浪潮推动下,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与方法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第三阶段始于21世纪,我国政府确立新的施政理念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迫切要求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服务型政府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与实现机制,目前该探索在全国各地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领域,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应该说都尚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状况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状况,有的学者曾做过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
②本文将在其基础上,结合近两年发表的相关成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简略概述。
总括起来,理论界对于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1.对国外政府绩效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
绩效考核反思总结(优秀5篇)绩效考核反思总结(优秀5篇)绩效考核反思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绩效考核反思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绩效考核反思总结(优秀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绩效考核反思总结篇1绩效考核:回顾与展望作为绩效考核小组的一员,我有幸参与了近期的一次重要的团队绩效考核活动。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们致力于建立并实施一套公平、公正且有效的考核体系,以评估团队成员的工作表现,并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同时激励成员实现个人目标。
通过客观、准确地衡量每个人的工作成果,我们可以为团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大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考核过程中,我们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采用了多种考核方法,如直接上级评估、自我评估和同事互评等。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考核的公正性,还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经过一系列的考核,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大部分成员的表现得到了直接的反馈和认可,部分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待改进的地方,如沟通协作、时间管理等。
这些结果为我们指明了接下来的改进方向。
在反思这次考核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如考核体系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部分成员在沟通协作方面有待提高。
为此,我们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大家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中,能够持续推进绩效考核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使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成员的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我们也期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团队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绩效考核反思总结篇2“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绩效考核反思”作为这次年度绩效考核的参与者,我深感这次过程不仅是对我过去一年工作的评估,更是一次自我反思和提升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方向。
绩效评估的反思与改进检讨书尊敬的领导:首先,我要感谢您给予我参与绩效评估的机会。
通过这次绩效评估,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且对绩效评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此,我想对自己的绩效评估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在绩效评估中,我发现自己的优点之一是工作态度积极。
无论是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还是压力,我都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解决问题。
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使我能够更好地与同事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另外,我还发现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做得不错。
我能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高效完成任务,确保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然而,在绩效评估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意识到自己在沟通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有时候,我在与同事沟通时表达不清楚,导致工作进展缓慢。
此外,我还发现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缺乏主动性。
有时候,我过于依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没有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
这种情况使我意识到,我需要加强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针对以上发现的不足,我制定了一些改进的计划。
首先,我决定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
我会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学习沟通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同时,我还会多与同事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沟通方式。
其次,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我会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
在团队合作中,我会学会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再依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为团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要感谢您对我的支持和指导。
在绩效评估中,您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我会认真对待您的建议,并在工作中加以实践。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进,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绩效评估是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将以积极的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式,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008年第3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 .32008第48卷JOURNAL OF S UN Y AT 2SE N UN I V ERSI TYVol .48(总213期)(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213 3收稿日期:2008-03-02 基金项目: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绩效评估研究》(06JJD630021);中山大学二期“985工程”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研究创新基地专项基金 作者简介:倪 星(1969-),男,湖北随州人,政治学博士,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政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275)。
① 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反思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3倪 星 摘 要:近年来,政府绩效评估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兴起。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基础是成熟的代议民主制,通过分权、结果导向和内部市场机制改进了政府内部管理和工作流程,提高了政府管理效能。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基础是科层制政府体系,上级与下级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基于内部市场的分权、绩效合同和结果导向,仍然依靠命令—服从机制;绩效评估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程序,没有改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模式,反而强化了科层制的优势。
在政绩追求、赶超压力、政绩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计划式绩效评估,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控制手段。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管理改革;反思;政绩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8)03-0134-08 短短几年时间,我国骤然掀起了政府绩效评估的热潮,数以千计的论文、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相关课程与研究方向的开设、研究机构的设立和研究报告的公开发布,使得政府绩效评估成为“公共行政领域中最显眼的部分”,甚至成为“行动中的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发端于美国,美国的公共行政学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优势和吸引力,与其拥有学科反思的勇气密不可分,由于研究方法的规范和反思的建设性,美国公共行政学界对学科的反思总是能够推动学科的进步①。
为了推动政府绩效评估领域的学科知识增长,提高学科知识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我们有必要在政府绩效评估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刻运用理性的方法进行建设性反思,以期推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又好又快地发展,切实服务于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对政府绩效评估作用的反思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反思可以从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作用的反思开始,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政府绩效评估近年来在我国如此受重视,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能够发挥我们赋予它的作用吗?(一)为什么政府绩效评估如此受重视?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由两条途径组成:一条是选民通过参加选举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政务官及其所在政党对评估结果负政治责任;另一条是政府系统内部根据绩效合同进行的评估,由政府间、政府及其部门间、政府部门与官员之间的绩效合同构成。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后一种政府绩效评估。
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只不过在形式上有431所不同,如预算控制、立法机关对政务官的质询与听证,等等。
政府绩效评估体现的是民有、民享、民治的政治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使公民通过民主制度来控制政府并利用政府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也可以说是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实现对政治与行政的整合,即实现对民主行政与效率行政的整合,促成消极自由与积极民主之间的妥协与合作,在追求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达成精英自由与大众民主的妥协①。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背景是二战后沉寂了三十余年的自由主义的东山再起,它基本上属于消极自由主义的范畴,被称为新自由主义,哈耶克和弗里德曼是代表性人物。
在自由民主制中,哈耶克首要推崇的是自由。
关于限制选举权、主张特定多数和其他类似的建议,使他成为当代民主政体的无情批评者。
在哈耶克看来,毫无节制的民主等同于极权主义,后者是一种能够导致资本主义和民主自我毁灭的形态。
对哈耶克而言,社会公正只是神话,是在追求不可能的事物②。
新自由主义者在推崇市场机制的同时,虽然也承认市场有不完善之处,但认为政府同样会面临失败,因而市场失败并非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
由于对集体行动的结果不信任,他们普遍对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事务和维护社会公平表示不满,主张紧缩政府承担的职能,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将市场机制、工商管理方法与技术、私有化等基于个人主义理论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管理领域,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其直接目的是打破“既妨碍民主又不能提高效率”的官僚制,所采用的配套制度包括倡导政府间、政府与部门间、部门与官员间的管理灵活性和分权、实施结果承诺和结果导向的管理制度,追求对公共产出的明晰的评估框架,对公共产出实施结果与总量控制。
很显然,政府绩效评估正是基于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配套制度,其目的和手段无不折射出自由主义价值观。
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反映了政府管理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的发展取向,贯穿了公共责任与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目的是为了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责任机制和增强政府部门的号召力与公众的凝聚力③。
效率逻辑和公共责任逻辑是政府绩效评估内涵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政府部门在社会竞争中提供公共服务,既有助于提高效率、打破垄断和降低成本;又以严明的绩效目标和绩效管理保证其在竞争中对公众负责、提高服务质量。
在这两个方面中,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是第一位的,效率则是第二位的,效率只有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意义。
政府绩效评估是公共行政中管理主义价值观的支持者革新旧的官僚制以应对民主制公共行政的挑战而进行的创新,它利用政府管理的困境和西方社会回归市场机制的思潮所提供的机遇,推出了基于市场机制的、反映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绩效管理新方案。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政治哲学领域,自由主义者必须通过用自由替代民主才能取得实质上的效率优先于民主和社会公平的成功,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公共行政领域,由于政府陷入管理困境,自由主义者通过管理制度的更新轻松地使效率取得了优先地位,貌似无价值偏向的管理主义替代了实质上的自由主义。
政府绩效评估活动通过分权、结果导向、个人责任制等途径贯彻了效率优先的原则,这些途径由于不再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和命令—控制色彩,表现为对责任和质量的重视,因而容易被我们移情为是对公共责任和社会公平的追求。
正是因为政府绩效评估貌似能够为各个利益群体带来效率、公平和民主,以及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公共资源产权改革、确立了产权制度并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机制,因而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推广,几乎成为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法宝和护身符。
当然,本世纪初以来以新公共管理为主导的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推广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了知识、人才和舆论支持。
531反思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①②③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53页。
[英]帕特里克・敦利威、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欧阳景根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蔡立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及其启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二)政府绩效评估能够发挥我们赋予它的作用吗?将中国称为“考试型”或“评估型”国家也许并不过分。
在政府绩效评估兴起之前,中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和各行各业的考试、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认识和实践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容易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全能的、客观的和超然的管理制度。
工商管理学界曾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误认为是“黑箱”,许多学者和官员则容易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一个“工作站”,以为可以将民主、效率、公平和回应性等价值标准设定为其工作参数,然后将相关数据输入即可得到客观的结果,这实质上是机械式理论建构思维。
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对象是政府部门和官员,他们都拥有价值偏好和私利,博弈论和经验研究表明,政府部门和官员总是倾向于一定的价值偏好以最大化个人利益。
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在倡导个人主义的情况下,我们无法作出集体选择以追求公共利益,现实中的次优做法是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制度作出公共选择,文明程度高和包容性强的民主制度会做出照顾少数利益的制度安排,如希克斯补偿①。
自由主义者则为了防止大众民主引发的“多数暴政”损害少数精英的利益,主张严格限制集体选择的活动范围,使集体行动仅限于供给纯粹公共产品,而尽量依靠基于私人财产权的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在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模仿私人产品市场的“使用者付费”机制。
所以,西方学者并没有对政府绩效评估抱有非常全面的期望,并不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可以消除民主、效率、公平和回应性等价值之间的冲突②。
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无论是学者、官员还是大众,普遍对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政府管理制度的作用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希冀将对政府的期望转化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测量。
通过研究国内一些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之后,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四点不足:第一,部分研究者没有详细阐述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技术(如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记分卡)、理念(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和评估目的。
由于设计者没有清晰的设计思路,导致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混乱,既无法科学地指导实践又无法进行学术对话,从而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第二,次级指标往往不能与上级指标形成一致的逻辑关系,或者与公认的指标层次间逻辑关系相违背,如将政府管理的投入指标当作产出指标,或者构建效度和可操作性极低的二级指标。
第三,研究者之间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认同度非常低。
一项研究表明,在由4位学者构建的4套指标体系中,总共涉及121个评估指标,但他们一致选用的指标只有4例,3位共同选用的有9例,两位共同选用的有33例,只有一位选用的达75例③。
第四,指标体系较少围绕系统、严谨的逻辑思路构建,很多学者与实践者对“投入—运作—产出—效果”的政府管理逻辑认识不清楚,没有辨别投入、产出和效果之间的区别,而这些正是评估政府绩效的关键指标。
上述不足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估结果的效度不能得到保证。
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比较清晰的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和方法,如基于绩效维度、层级特征和样本属性的三维立体逻辑框架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方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等等④。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规范性,能够对指标体系的效度进行检验。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现有的指标体系设计方法仍然没有达到逻辑与实证相统一的标准,因为我们难以同时证明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