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2014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14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正文:----------------------------------------------------------------------------------------------------------------------------------------------------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卫生部发布)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甲型肝炎和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粪—一口途径,乙型肝炎和非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肠道外如经血传播等途径为主。
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疫点,以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疾病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各级医务人员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急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均应作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报告卡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急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疑似或输血后肝炎。
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病例,应在报告卡上注明阳性或阴性。
各省、市、自治区应创造条件设点试行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每个病例尽可能经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免疫球旦白M)HBsAg、抗--HBs(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检测,分成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未定型。
遇到急性肝炎暴发时,应先电话报告,然后填写卡片报告;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也可作病原学分型报告。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预防发表时间:2015-04-09T14:19:08.4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王宏[导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王宏(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4000)【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结果86例患者经我院精心治疗,均治愈、好转出院。
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10-02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1]。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一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14~79岁之间,平均年龄47岁,患者病程7d~10年之间,其中甲型肝炎5例,乙型肝炎36例,丙型肝炎30例,戊型肝炎15例。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辅导。
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1.2.1 一般治疗1.2.1.1 休息发病早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
在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再经1~3个月的休息观察,可逐步恢复工作。
针对病毒性肝炎预防及控制的研究作者:刘玉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伤害为主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并以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在预防时,应当注意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群防患意识和保护肝脏、提高人群免疫力五方面来着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传染;预防;患者;携带者【中图分类号】R 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91-011 概述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伤害为主的传染病。
临床上以疲劳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和发热,还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等症状。
其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
按照病原,目前已经发现的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TTV 七型,其中以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困扰人民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发病率较高,病程长,治疗不易彻底,且极易造成大规模集体流行,危害很大。
2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染途径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在全世界都有分布,但是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却有较大差别。
我国是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故本文主要介绍甲型及乙型肝炎的传染方式及其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患者及其携带者。
不同类型的肝炎具体的传染源也各有不同。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
不同类型的肝炎其具体的传播途径稍有不同。
2.1 甲型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
病毒随粪便排除后,通过污染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进行感染。
这种方式主要以日常生活接触为方式,通常引起大面积流行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后,或者生食污染了的水产品如贝类动物等,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的流行。
甲型肝炎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很少。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2014 年某医院传染病疫情分析发表时间:2016-01-19T15:46:39.3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8期供稿作者:张志刚1 魏秋霞2 王小梅2 魏巧妙2 杨致霈2 [导读]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是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张志刚1 魏秋霞2 王小梅2 魏巧妙2 杨致霈21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2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陕西咸阳 712000【摘要】目的分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 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为其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根据传播途径对我院2014 年传染病统计资料进行分类并作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4 年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5 种872 例,其中乙类、丙类以及其他法定管理和重点监测传染病分别占75.69%、22.71%和1.61%;报告病例顺位前3 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和梅毒共占86.24%;报告法定传染病3~10 月份较多。
结论病毒性肝炎(乙肝)、手足口病和梅毒是我院的重要传染病,应加强其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8-158-01 传染病是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现对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 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四类;利用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传染病报告病例概况2014 年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5 种872 例。
无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10 种660 例占75.69%,丙类传染病3 种198例占22.71%,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2 种14 例占1.61%。
疾病名称发病人数疾病名称死亡人数
1病毒性肝炎1223021艾滋病120302肺结核889381肺结核22403梅毒
419091狂犬病854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3585病毒性肝炎5155淋病95473人感染H7N9禽流感1356布鲁氏菌病57222流行性出血热797猩红热54247梅毒
698麻疹52628流行性乙型脑炎299登革热46864麻疹2810艾滋病45145疟疾2411伤寒和副伤寒13768新生儿破伤风1512流行性出血热11522流脑1213血吸虫病4212登革热614百日咳3408钩端螺旋体病615疟疾2921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416狂犬病
924鼠疫317流行性乙型脑炎858炭疽318钩端螺旋体病498布鲁氏菌病219新生儿破伤风426百日咳220人感染H7N9禽流感330淋病
221炭疽24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
22流脑170猩红热23霍乱24霍乱24鼠疫
3血吸虫病2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3伤寒和副伤寒26传染性非典传染性非典27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28
白喉
白喉
顺位发病死亡
中国2014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及死亡数排序统计
摘编自《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
病毒性肝炎的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有5种类型:甲型肝炎人群感染率80%:乙型肝炎感染约1,2亿,占总人口8%-9%:丙型肝炎感染者3千余万;丁型肝炎人群感染率约1%;、戊型肝炎人群感染率约17%;病因及发病机制㈠甲型肝炎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为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输血后引起甲肝较为罕见。
HA 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经胆汁排入肠道→经粪便排出。
免疫介导肝损,(NK细胞)(CD8+T细胞),HA V感染时肝细胞损伤也可能与凋亡有关。
㈡乙型肝炎传染源----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传播途径----血液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传播,围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
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易感。
HBV→经皮肤黏膜→血流→肝脏(及其他器官)复制→血流→免疫系统(T/B淋巴细胞)→细胞/体液免疫→病毒清除。
㈢丙型肝炎易感人群----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和静脉药瘾者等急性HCV感染:可能是HCV直接致病作用。
慢性HCV感染:病毒的细胞毒作用。
免疫介导,肝内以CD8+浸润为主。
㈣丁型肝炎易感人群-----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 感染的人群。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CD8+ T细胞攻击,宿主免疫在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㈤戊型肝炎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经胃肠道以外的传播途径,以输血或注射的方式传播的可能性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