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 第五章 基因转化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57
基因工程中的遗传转化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于基因的深入研究,基因工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前景。
而在基因工程中,遗传转化技术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遗传转化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其相关的技术和问题。
一、什么是遗传转化技术遗传转化技术(Genetic transformation)是指将异物(如DNA)导入生物细胞内,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功能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遗传特征。
遗传转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跨物种的融合,使得基因改良的范围变得更加宽广。
而在基因工程中,遗传转化技术一般指在体外进行转录(in vitro transcription)并随后在体内转化(in vivo transformation)。
二、遗传转化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1、传统农业领域经过遗传转化技术改良后的农作物,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和提高产量,同时具有抗病性和适应性等优势。
比如水稻的基因改良使得其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和抗病性,而通过向玉米引入拟南芥的基因能够增加玉米与蚜虫之间的抗性。
2、生物医学领域遗传转化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改良基因来治疗疾病。
例如将带有缺陷的基因进行修复或替换,帮助治疗一些罕见病并降低复发率。
另外,通过编辑细胞的基因,可以改变细胞自身的功能,使得细胞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特定的特性和生物活性。
3、环境保护领域利用遗传转化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进行改良,具有一定的环保效果。
如将某些细菌的功能进行改良,使其能够对特定的毒物或有害气体进行处理,达到降低污染的目的。
三、遗传转化技术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基因流失目前,遗传转化仍然存在基因流失的问题,即将转基因物种与外部环境中的野生物种杂交,导致转基因物种的基因流入野生物种中。
这种基因流失的现象往往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对外部环境中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对生态链的探究,来规避基因流失这个风险。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第一章核酸的制备1.主要步骤:分、切、接、转、筛、表2.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第二章基因工程工具酶1.生物催化剂:核酶、抗体酶、模拟酶。
2.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定义: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识别序列),并在识别序列上使每条链的一个磷酸二酯键断开的内脱氧核糖核酸酶。
命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般是以第一次提取到这类酶的生物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和种名的第一、第二个字母命名的,有的在后面还加菌株(型)代号中的一个字母。
如果从同一种生物中先后提取到多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则依次用罗马数字Ⅰ、Ⅱ、Ⅲ表示。
并且名称的前三个字母须用斜体,第一个字母用大写。
3.DNA连接酶:定义:DNA连接酶也称DNA黏合酶,在分子生物学中扮演一个既特殊又关键的角色,那就是连接DNA链3‘-OH末端和,另一DNA链的5’-P末端,使二者生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成完整的链的一种酶。
种类:大肠杆菌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TscDNA连接酶、真核生物细胞发现的连接酶,如酶Ⅰ、酶Ⅱ、酶Ⅲ等多种类型。
4.DNA片段的连接方法:①具互补黏性末端DNA片段之间的连接:可用E?coli DNA连接酶,也可用T4 DNA连接酶。
②具平末端DNA片段之间的连接:只能用T4 DNA连接酶,并且必须增加酶的用量。
③DNA片段末端修饰后进行连接:DNA片段末端同聚物加尾后进行连接,可按互补粘性末端片段之间的连接方法进行连接;粘性末端修饰成平末端后进行连接;DNA片段5′端脱磷酸化后进行连接;DNA片段加连杆或衔接头后连接。
5.DNA聚合酶:①定义:DNA聚合酶是指以DNA单链为模板,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底物,催化合成一条与模板链序列互补的DNA新链的酶。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基因连接与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习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实验操作步骤。
3. 熟悉转化实验的基本流程,包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涂布培养和筛选等。
4. 了解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基因连接转化实验是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克隆:通过酶切、连接等操作,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起来,构建成重组质粒。
2. 转化:将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使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表达。
3. 筛选: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
4. 鉴定:对筛选出的转化子进行鉴定,确认其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三、实验材料1. 试剂:限制性内切酶、T4连接酶、DNA连接缓冲液、DNA分子量标准、DNA聚合酶、PCR引物等。
2.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移液器、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
3. 细胞:感受态细胞(如大肠杆菌DH5α)。
4. 基因组DNA:目的基因片段和载体DNA。
四、实验步骤1. 目的基因片段的制备:采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2. 载体DNA的制备:提取载体DNA,进行酶切处理。
3. 基因连接:将酶切后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
4. 转化:将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5. 涂布培养:将转化后的细胞涂布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过夜。
6. 筛选:挑选生长良好的单克隆菌落进行PCR检测。
7. 鉴定:对PCR检测阳性的菌落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PCR检测结果:根据PCR检测结果,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
2. 酶切鉴定:对PCR检测阳性的菌落进行酶切,观察酶切图谱,确认重组质粒是否构建成功。
3. 序列鉴定:对酶切鉴定阳性的菌落进行测序,与目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验证其是否正确。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基因连接与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成功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对其进行了鉴定。
基因工程技术中的转化方法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经常用于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以实现特定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家们常常需要使用转化方法,将外源DNA(外源基因)引入目标生物体内,从而改变其基因组成。
目前,常用的基因工程转化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高压注射法:这种方法是将外源DNA注射到目标细胞内,利用高压力促使DNA进入细胞质。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转化细胞质较小的原生生物,如细菌等。
2. 钙磷共沉淀法:这种方法是将外源DNA与钙离子和磷酸盐溶液混合,形成微小颗粒,然后加入到目标细胞中。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转化哺乳动物细胞。
3. 电穿孔法:这种方法是将目标细胞置于特殊的电场中,使得细胞膜发生短暂的电穿孔,从而允许外源DNA进入细胞质。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转化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
4. 病毒介导转化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将外源DNA 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转化哺乳动物细胞。
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科学家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转化。
未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出现更多更高效的转化方法,为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带来更多的进展。
- 1 -。
基因工程中转化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基因改造的技术。
在基因工程中,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将目标基因或外源基因转移到目标生物细胞或组织中
的过程。
转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自然转化和人工转化。
自然转化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物体自己发生的基因转移现象。
这种转移过程可以是
水平基因转移或垂直基因转移。
垂直基因转移是指基因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基因遗传,是基因传递的正常现象。
而
水平基因转移则是指基因从不同物种的细胞中进行转移,在自然环境下通常是微生物之间
的基因转移方式。
这种转移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植物和动物等高等生物中发生。
人工转化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的过程。
目前人工转化
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化学转化和物理转化。
化学转化是利用特定化学物质介导基因导入的过程,包括胆固醇、脂质体、某些聚合
物等。
通过这些特定的化学物质,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的细胞膜内。
物理转化则是利用物理性质导入外源基因的过程,包括电脉冲、低温冻融等。
其中电
脉冲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产生短暂的高压电场,可以破坏生物细胞膜,使外源基因进入
目标细胞。
综上所述,转化是基因工程中的重要概念,是将外源基因或目标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
体内的过程。
在基因工程中,转化技术的发展仍在继续,并且目前已经应用于农业、医学
等领域,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