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B_PBB_TE技术在电信级城域以太网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77.36 KB
- 文档页数:6
IP承载网技术讲座第5讲 IP城域网关键技术——PBT技术袁学智
【期刊名称】《《中国新通信》》
【年(卷),期】2008(010)009
【摘要】PBB是一种MAC-in-MAC技术,目的是实现用户MAC在骨干网的隔离,从而避免骨干网络不必要的大MAC表项管理,原理类似于QinQ技术,只不过一个是屏蔽用户MAC,而另一个则是屏蔽用户VLAN,两者的技术依据都是保持骨干桥的交换机制保持不变,同时提升了业务的扩展性。
PBT技术(现称PBB-TE)则借用PBB帧格式,修改控制功能,关闭以太网MAC地址学习和STP协议,采用隧道方式转发和规划流量,从而为流量控制、接入控制和业务控制。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袁学智
【作者单位】中兴通讯IP网络规划部上海 2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IP承载网技术讲座第4讲以太网同步技术 [J], 田振龙
2.IP承载网技术讲座第6讲电信级运营机制下的OAM技术及应用 [J], 崔艳云
3.IP承载网技术讲座第1讲IP/MPLS骨干网设计 [J], 王军
4.IP承载网技术讲座第1讲 IP/MPLS骨干网设计 [J], 王军
5.IP承载网技术讲座第5讲 IP城域网关键技术——PBT技术 [J], 袁学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OTN与PTN、SDH技术在电力通信网的应用陈红艳;袁辉;张向东【摘要】以淄博悦庄220 kV配套通信工程为例,介绍了山东电力光通信网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一种借助省级OTN(光传送网)电路与地区SDH(同步数字体系)和PTN(分组传送网)电路相结合的通信应用方案,解决了变电站信息传输通道薄弱问题.【期刊名称】《光通信研究》【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IP业务;分组传送网;光传送网;同步数字体系【作者】陈红艳;袁辉;张向东【作者单位】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95;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95;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50 引言电力通信网作为行业内的专用通信网,需要传送大量的电力生产、管理和调度信息。
不仅包括传统的行政调度电话、自动化远动和生产MIS(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等数据,还包括电话会议、视频、广播、OA(办公自动化)和IP(网际协议)电话等多媒体业务。
随着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构建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展开,电力业务IP化、宽带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传送网的带宽要求越来越高,以往64kbit/s、2 Mbit/s的业务将逐渐转变成GE(千兆以太网)、10 GE(万兆以太网)等高带宽的IP业务,电力传送网承载的IP业务会越来越多,因此只有建设一个高速、宽带、多功能、大容量和智能化的IP通信网络,才能满足电力系统现代化运行和管理的需要,为三集五大体系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山东电力通信网现状目前,山东电力省级传输网已组建了以500 kV OPGW(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光缆为主要传输载体、容量为2.5 Gbit/s+10 Gbit/s的基于SDH(同步数字体系)的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省主干光通信网A和B。
地区级传输网以500和220 kV 变电站为骨干节点,已建成以OPGW为主、ADSS(全介质自承式)光缆及其他型式光缆为辅的MSTP地区级光通信网络,电路容量为2.5 Gbit/s/622 Mbit/s/155 Mbit/s。
北电加入全球首个运营商以太网承载的公共移动回传网络互通
性演示
佚名
【期刊名称】《移动通信》
【年(卷),期】2008(32)5
【摘要】北电于2月6日~8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全球MPLS与以太网大会上,参与了全球首个多厂商互通性演示,演示其运营商以太网和PBB—TE(运营商骨干网桥接-流量工程)解决方案。
此外,北电还在其它行业展会上进行上述互通性演示,其中包括2月11日~14日在巴塞罗那举办的2008年全球移动大会,以及4月1日~3日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TIA无线通信展。
此次在巴黎演示的主要内容包括:测试北电城域以太网路由交换机(MERS)8600与其它四个厂商的产品在回传网络的PBB—TE部分的互通性;
【总页数】1页(P90-90)
【关键词】网络互通性;城域以太网;运营商;演示;回传;移动;承载;法国巴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48.63;TP393.11
【相关文献】
1.韩国移动运营商LG Uplus携手华为完成全球首个U-LTE演示 [J],
2.北电和LG电子共同进行业界首个移动LTE迁移的演示北电演示高速行进中的LTE移动设备可支持高清晰视频 [J], 无
3.北电和LG电子共同进行业界首个移动LTE迁移的演示北电演示高速行进中的LTE移动设备可支持高清晰视频 [J], 无
4.爱立信成功演示世界上首个对运营商级以太网传输网络的自动化GMPLS控制[J],
5.北电进行运营商以太网移动回传互通性演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PTN在电信城域网中的应用摘要: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业务ip化和承载网ip化也推动着基础传送网的演进,然而,目前运营商的现状是以太网机、路由器等网络承载不同的业务、各自维护的局面,不能实现多业务统一承载和降低运营成本。
本文通过对ptn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关键词:ptn技术;城域网;建设中图分类号:tn9151 ptn概述目前主流的ptn分组传送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t-mpls/mpls-tp 和pbt/pbb-tet-mpls/mpls-tp是一种基于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
与mpls技术不同,t-mpls(transportmpls)不支持无连接模式,因此在技术实现上比mpls更为简单,同时基于ptn技术的组网也更易于运行和管理。
t-mpls取消了mpls技术中与l3(layer3)及ip路由相关的功能特性,其设备实现将满足运营商对低成本和大容量下一代分组网络的建设需求。
t-mpls主要沿袭现有基于电路交换传送网的思想,采用与电路交换传送网相同的体系架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
目前,ietf和itu-t正在基于现有的mpls技术,同时吸收t-mpls中的传送网技术理念和特性,制定mpls-tp系列标准,以增强其对传送需求的支持。
pbt/pbb-te技术。
其中pbt(providerbackbonetransport)中文简称:运营商骨干网传输,pbb-te(providerbackbonebridge–trafficengineering)中文简称:运营商骨干网桥接传输技术,pbt/pbb-te技术是在ieee802.1ahpbb(macinmac)技术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出来的。
pbt的主要特点是将mac地址中学习、广播、生成树协议等传统功能关闭了。
这样就有效的防止网络上广播包的泛滥,另外面向连接也是pbt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连接配置主要就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或者控制协议进行的,这样可以快速实现保护倒换、流量工程、qos(qualityofservice,业务质量)、oam (operation,administration,maintenance,运行管理与维护)等电信级传送网络的运行、控制及管理等功能。
电信级分组传送网技术介绍与分析【摘要】近年来,PTN技术作为电信级分组传送网络的核心技术,正越来越多的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介绍了PTN技术的发展背景和由来,并对PTN的技术体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其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PTN网络;网络保护;网络同步;分组光网络1. PTN技术起源通信业务日益向IP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新型业务如视频点播、IPTV、VPN 等不断涌现,由于传统的SDH/MSTP网络在传送突发性强的IP业务时,无法高效的承载满足这些业务的需求,PTN技术因此应运而生。
2. PTN网络技术2.1. 技术体制PTN的最初设想是用一个有连接的、支持类似SDH端到端性能管理的网络,来满足运营商网络向下一代分组网络平滑演进的需求。
业界对IEEE 802.1系列的二层以太网技术和ITU-T G.8110系列的MPLS技术分别进行改良,形成了PBB-TE(PBT)和MPLS-TP两大主流技术体制。
PBB-TE(PBT)技术: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具有电信网络特征的以太网技术,在MAC-in-MAC技术的基础上,关闭MAC自学习功能、广播、生成树协议等传统以太网功能,使用运营商MAC(Provider MAC)加上VLAN ID进行业务的转发,具有面向连接的特征,实现电信级网络所需的保护倒换、QoS等功能。
MPLS-TP技术:在MPLS技术的基础上,简化了MPLS技术的数据平面,去掉不必要的转发处理,是网络具备面向连接的特征,增加了类似SDH的网络保护功能,提供低于50ms的恢复时间,提供分级、分段的电路级OAM等功能。
目前由ITU-T和IETF主导的MPLS-TP技术在标准制定方面走在前面,使MPLS-TP技术成为PTN的主流技术2.2. PTN主要关键技术原理2.2.1. 网络内保护网络内保护分为线性保护和环网保护两类。
线性保护是指在工作路径失效后,线性保护会自动切换至保护路径实现业务端到端的保护过程,线性保护按照保护路径的不同的又可分为1+1、1:1、1:N。
分组传送网标准进展分组传送网(PTN)的代表性技术主要有两种:由以太网发展而来的支持流量工程的运营商骨干桥接(PBB-TE)技术,以及由传送网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发展而来的基于传送的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TP)技术。
PBB-TE源于运营商骨干桥接(PBB)技术。
采用在内层的用户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之外封装外层的运营商MAC的结构,取消MAC地址学习、生成树和泛洪等无连接特性的功能,使其具有面向连接的特性,并提高了网络可扩展性。
MPLS-TP是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具有流量工程能力,能控制和使用网络资源。
MPLS-TP的数据转发平面是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定义的MPLS的子集。
MPLS-TP是既具备MPLS的特性又满足传送需求的技术。
它具有可靠的保护机制、保障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具有扩展的运行维护管理(OAM)等特性。
从目前产业化的角度来看,MPLS-TP技术相比PBB-TE技术拥有更多的厂商和运营商支持,未来在网络上规模部署的可能性也更大[1-4]。
1 PBB-TE技术IEEE 802.1Qay PBB-TE技术的基础是IEEE 802.1ah定义的运营商骨干桥接(PBB)技术,通常又称为MAC-in-MAC,是一种基于MAC堆栈的技术。
用户MAC被封装在运营商MAC内,通过二次封装对用户流量进行隔离,增强了以太网的可扩展性和业务的安全性。
PBB的关键是在MAC-in-MAC封装中引入了24比特的业务实例标签(I-TAG)标志业务。
PBB-TE可为以太网提供面向连接的转发模式,使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专用以太网链路,实现有保证的确定的性能。
即PBB-TE能够在城域以太网上提供严格的QoS。
PBB-TE的主要特征是关闭了MAC地址学习、广播、生成树协议、组播功能等传统以太网功能,从而避免广播包的泛滥。
PBB-TE具有面向连接的特征,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或控制协议进行连接配置,并可以实现快速保护切换、OAM、QoS、流量工程等电信级传送网络功能。
电信级以太网业务及技术作者:糜正琨来源:《中兴通讯技术》2008年第06期摘要:电信级以太网(CE)泛指运营商基于以太网技术向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服务质量(QoS)保证的电信级传送业务,其重要特征是实现技术的多样性。
增强以太网技术以提高可扩展性为其首要目标,扩展传统以太网桥技术的最新的PBB-话务工程(PBT)代表了CE的技术发展方向。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基于标记交换路径为CE提供可靠的伪线连接,它和运营商骨干网桥(PBB)技术的结合是CE演进的重要方向之一。
光环网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的光传输网络基础设施,是CE最为经济有效的实现方法。
未来发展方向是在保持简单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操作、管理、维护(OAM)功能和控制平面功能。
关键词:电信级以太网(CE);业务模型;运营商网桥网络;多协议标记交换网络;光环网Abstract: Carrier Ethernet (CE) is an inclusive term standing for any operator provided and Ethernet technology based standardized carrier grade transport services with good scalability, reliability, manageabil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QoS) guarantee. One of it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s the diversity of its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s. Target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scalability, the enhanced Ethernet technology extends the traditional Ethernet bridging technology with PBB-Traffic Engineering (PBT) as the representativ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E. 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provides CE with reliable pseudo wire connection based on label switched path. In particular, the combination of MPLS in conjunction with 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PBB)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rections in the CE evolution.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of optical transmission networks, the optical ring networking technology exhibits itself as the most economic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ill focus on the enhancement of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AM) and control plane functions with the premise that CE keeps to be simple and inexpensive.Key words: Carrier Ethernet (CE); service model; provider bridged network; MPLS network; optical ring networking1 电信级以太网提出背景随着Internet和基于IP的下一代网络的迅速发展,IP网络已经成为多业务宽带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包括话音、视频在内的各种通信应用都以IP数据包的方式在网络中传递,通信网已经从以话音业务为主转为以数据业务为主,用户对于接入带宽的需求正日益快速地增加。
分组光传输系统:新POTS三重业务和移动业务的增长为大家熟悉的缩写词POTS赋予了新的意义。
分组光传输设备让传统的SONET/SDH网络过渡到一个更好的构架,既提供更高带宽又提供更好的业务质量。
Stanton Zeff,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简单的电话业务或称POTS业务一直是广泛覆盖的电话接入网络的发展动力。
而随着三重业务和移动业务的增长,这个大家熟悉的缩写词POTS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分组光传输系统”成为新的POTS。
这种技术提供了一个融合的构架,可以支持新业务产生的数据流。
新的分组光传输设备——为了避免和老的缩写词混淆,我们称为分组光网络平台(PONP),结合了SONET/SDH、WDM和运营级以太网的特性和功能,构成了一个单独的经济型网络节点,为传统的TDM系统进入支持IP业务的全IP光传输世界提供了桥梁。
本文在假设读者基本熟悉分组光传输网元的结构的基础上(见图1)集中探讨城域网络领域的网络策略。
PONP的特征。
分组光传输带来的好处要满足不停增加的带宽需求,运营商面对着艰难的平衡: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投资成本和运维成本,另一方面却是缓慢增长的收入。
传输网络正在向可扩展的基于分组的构架演进,光学部分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
TDM、以太网、IP和WDM技术结合并加入操作管理维护方案是最好的组合,可以满足运营商业务扩展、有效管理、业务等级协议等多方面的需要。
PONP是网络转型的工具,它推动着运营商从SONET/SDH向分组传输网络演进。
通用的交换构架允许同时支持传统TDM和分组数据,使运营商可以根据业务需求情况逐渐把他们的SONET/SDH构架转化为100%分组构架。
最后,这种向分组时代演进的方式为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平衡两个时代精华的机会,把分组统计复用和业务质量区别结合并配以面向连接的强壮性,形成了现代传输网络。
今天的分组传输遵循ITU的传输多协议标记交换(T-MPLS)标准,由于ITU和IETF的标准化工作和谐发展,该标准和MPLS-传输特征(MPLS-TP)平滑兼容。
陈兵(上海市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上海200081)摘要PBB/PBB-TE 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本文回顾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PBB/PBT-TE 技术,并结合上海市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电信级城域以太网的发展和规划,论述了PBB/PBB-TE 技术在电信级城域以太网中的应用。
关键词PBT PBB-TE CE M EF 城域网隧道技术PBB/PBB-TE 技术在电信级城域以太网中的应用1概述电信运营商化了近十年的时间来规划下一代网络(NGN ),目标是在一个网络上同时提供基于分组和基于电路的业务,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理念是利用IP 作为实现这些新业务的基础,并由它来完成电路业务和分组业务的转换,例如用IP 来承载视频和语音(VoIP )。
然而,现在就认定IP 路由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在传输汇聚层或许还为时过早。
虽然IP/MPLS 已经大规模的部署,特别是在运营商的骨干网和核心网,但是,近两年以太网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相当具有竞争力的备选技术。
统计显示,网络中95%以上的数据业务起源于或终结于以太网,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数据量将随着视频等新业务的发展而迅速攀升,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不把以太网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潜在的汇聚解决方案呢?由于以太网的可扩展性,普遍性和对IP 业务的良好的支持能力,以太网完全可以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但是,在以太网被采用之前,它必须具备至少与现有电信业务相同等级的多种业务能力支持能力,换句话说,必须能够提供电信级的服务。
通过下面对以太网发展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太网是如何实现从传统的企业局域网应用向电信级城域网的跨越。
2电信级以太网的发展要了解电信级以太网的发展,有必要先理解以太网的定义。
2.1什么是以太网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以太网应该包括:以太网接口、业务、传输。
以太网接口通常是指与以太网连接的物理层媒介和收发器,可以使RJ45,SFP 或XFP 等。
基于PBB的以太承载网组播优化朱家琪;周伟【摘要】PBB技术在电信级城域以太网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实践,但其存在组播泛洪问题,对所承载业务的服务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提出了一种优化组播泛洪流量的解决方案.通过分离P2P业务,合理规划BVLAN,能将PBB组播泛洪流量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从而提高运营商承载网的整体传输效率,并保障用户业务的端到端QoS.实际组网测试表明,采用优化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组播泛洪影响的范围,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The PBB technology has a good application in carrier ethernet, but its multicast-flooding problem would usually mak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service. A solution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multicast-flooding problem, and the PBB multicast-flooding flow may be controled in a fairly smal range by separating the P2P business and rational planning of BVLAN, thu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carrier ethernet and guarantee the end-to-end QoS.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multicast flooding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network.【期刊名称】《通信技术》【年(卷),期】2017(050)008【总页数】5页(P1725-1729)【关键词】运营商骨干桥接;运营商骨干虚拟局域网;端口服务标识;组播;泛洪【作者】朱家琪;周伟【作者单位】上海市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上海 200081;上海市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上海 2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随着全球业务IP化的强力推进与发展,运营商的数据承载网已经从以TDM或ATM技术为主的网络转向以分组交换为内核的电信级以太网[1]。
西班牙电信创新发展部门完成了对北电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测
试
佚名
【期刊名称】《移动通信》
【年(卷),期】2008(32)3
【摘要】日前,西班牙电信创新发展部门(Telef ó nica I+D)已经顺利完成对北电的运营商骨干桥接(PBB)和运营商骨干传输(PBT)电信级以太网解决方案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的测试。
测试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Telef ó nica I+D实验室进行,使用了PBB和PBT技术来支持视频和其它高带宽移动数据服务。
北电的PBB和PBT技术使用了符合行业标准的以太网,它使以太网在简单和经济有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电信级可靠性和易于进行服务管理的特性,并以此来推动电信网络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
【总页数】2页(P153-154)
【关键词】电信级以太网;以太网技术;西班牙;测试;创新;移动数据服务;网络经济;行业标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26.5;TP393.1
【相关文献】
1.电信级以太网发展及主要技术简介 [J], 刘登斌;赵伶俐
2.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及测试 [J], 赵锋
3.电信级以太网测试技术 [J], 赵锋
4.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内涵与发展 [J], 孙传波;王柏丽
5.西班牙电信测试北电以太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信级以太网业务及技术
糜正琨
【期刊名称】《中兴通讯技术》
【年(卷),期】2008(014)006
【摘要】电信级以太网(CE)泛指运营商基于以太网技术向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服务质量(Qos)保证的电信级传送业务,其重要特征是实现技术的多样性.增强以太网技术以提高可扩展性为其首要目标,扩展传统以太网桥技术的最新的PBB-话务工程(PBT)代表了CE的技术发展方向.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基于标记交换路径为CE提供可靠的伪线连接,它和运营商骨干网桥(PBB)技术的结合是CE演进的重要方向之一.光环网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的光传输网络基础设施,是CE最为经济有效的实现方法.未来发展方向是在保持简单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操作、管理、维护(OAM)功能和控制平面功能.
【总页数】6页(P1-6)
【作者】糜正琨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5;TP393.4
【相关文献】
1.电信级以太网技术讲座第2讲业务级的以太网OAM [J], 詹翊春
2.基于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全业务大颗粒专网解决方案 [J], 王晓义;边基岳;郎明;
姚侃
3.宽带数据业务呼唤电信级以太网SCNB确定电信级以太网作为市场突破口 [J], 晓民
4.宽带数据业务呼唤电信级以太网SCNB确定电信级以太网作为市场突破口 [J], 晓民
5.电信级以太网技术讲座第2讲业务级的以太网OAM [J], 詹翊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兵(上海市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上海200081)摘要PBB/PBB-TE 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本文回顾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PBB/PBT-TE 技术,并结合上海市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电信级城域以太网的发展和规划,论述了PBB/PBB-TE 技术在电信级城域以太网中的应用。
关键词PBT PBB-TE CE M EF 城域网隧道技术PBB/PBB-TE 技术在电信级城域以太网中的应用1概述电信运营商化了近十年的时间来规划下一代网络(NGN ),目标是在一个网络上同时提供基于分组和基于电路的业务,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理念是利用IP 作为实现这些新业务的基础,并由它来完成电路业务和分组业务的转换,例如用IP 来承载视频和语音(VoIP )。
然而,现在就认定IP 路由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在传输汇聚层或许还为时过早。
虽然IP/MPLS 已经大规模的部署,特别是在运营商的骨干网和核心网,但是,近两年以太网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相当具有竞争力的备选技术。
统计显示,网络中95%以上的数据业务起源于或终结于以太网,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数据量将随着视频等新业务的发展而迅速攀升,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不把以太网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潜在的汇聚解决方案呢?由于以太网的可扩展性,普遍性和对IP 业务的良好的支持能力,以太网完全可以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但是,在以太网被采用之前,它必须具备至少与现有电信业务相同等级的多种业务能力支持能力,换句话说,必须能够提供电信级的服务。
通过下面对以太网发展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太网是如何实现从传统的企业局域网应用向电信级城域网的跨越。
2电信级以太网的发展要了解电信级以太网的发展,有必要先理解以太网的定义。
2.1什么是以太网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以太网应该包括:以太网接口、业务、传输。
以太网接口通常是指与以太网连接的物理层媒介和收发器,可以使RJ45,SFP 或XFP 等。
由于以太网在企业内的广泛应用,这些接口的产量非常大。
尽管理论上讲,电信级的设备需要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质量,但已经规模化了的市场,完全可以给运营商和用户提供既好又便宜的以太网接口,相比传统的ATM或SDH接口,以太网接口的价格具有极大的竞争力。
以太网业务是指基于分组的电信业务,通常提供用户一个以太网UNI,并确保以太网分组数据的可靠传递。
城域以太网论坛(MEF)专门对电信级以太网业务作了定义,包括E-Line、E-LAN、E-Tree 等,同时,对于网络特性和测试套件,MEF也作了详细的定义。
正是这些标准的出台,加速了以太网业务的发展。
这里需要了解的是以太网业务并不一定需要使用以太网来传输,事实上,大部份以太网业务是通过SDH或M PLS来传输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EoSDH、EoMPLS,因为SDH和MPLS具有电信级性能,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
到目前为止,以太网作为一个传输技术,还缺少例如网络层结构、用户隔离、可管理性等运营商要进行大规模部署必须的功能。
但是,随着PBB-TE技术的引进,将以太网作为一种传输技术,使用以太网作为NGN的汇聚层已完全可以实现。
2.2什么是电信级以太网所谓的电信级以太网,也称为运营商级以太网,M EF就此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定义,电信级以太网业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标准化的业务E-line、E-LAN等提供透明的专线、虚拟专线和LAN业务;通过标准设备在全球和本地提供普遍存在的业务;要求客户LAN设备或网络不作改变,并容纳现有网络连通性,如时间敏感的、TDM业务和信令;非常适合于汇聚话音、视频和数据网络;业务带宽和服务质量具有多种选择颗粒度。
·可扩展性具有支持数百万用户使用网络业务的能力,适用于商业、通信和企业等广泛应用,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在一个由多个运营商构建的物理基础上,提供接入、城域到国家、全球业务;支持1M bit/s到10Gbit/s甚至更高的速率,带宽颗粒度可变。
·可靠性网络具有检测和故障恢复能力,尽量不影响用户业务;最大程度地满足服务质量需求和可用性要求;当出现故障时,实现快速恢复,可达50ms。
·QoS支持多种带宽颗粒和服务质量选择;支持服务等级协议(SLA),通过SLA配置来提供端到端性能:CIR、帧丢失率、时延和时延抖动特性。
·业务可管理性对网络具有监视、诊断和集中管理的能力,适用符合标准的、与设备供应商无关的实施方式;提供运营商级别的OAM;实现快速业务配置。
传统的以太网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但它缺少MEF所要求的其他属性,特别是OAM能力较差,对于故障管理、安全性-例如用户隔离等缺少相应的处理机制。
2.3电信级以太网的发展专门为企业LAN设计的以太网交换机最初被应用到运营商网络的时候,完全缺少电信级的解决方案,但这些缺陷,却促进了人们对于以太网标准的不断完善和补充,从而使得以太网技术可以适用于电信级网络的应用,PBB-TE正是所有这些完善和补充的最新版本和最终体现,其目标在于满足传输网络的一些特殊的需求,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还会有更新的技术不但涌现。
在过去的30年里面,IEEE发表了很多对于以太网进行完善和补充的标准,包括:802.1Q:VLAN;802.1ad:QinQ;802.1ah;802.3ah;802.1ag等。
PBB-TE正是建立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之上,为以太网的传输应用提供一个网络的解决方案。
PPB-TE建立一个独立的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传输层,可以使各种业务(不局限于以太网业务)在网络中透明传输。
2.4运营商网桥PB(802.1ad-PB或QinQ)运营商桥接(IEEE802.1ad)采用很简单的方法让运营商“堆叠”802.1Q报头,这样运营商就可以使用运营商管理的标签来封装客户管理的标签。
802.1Q报头也叫Q标签或VLAN报头,其设计原理能够让企业出于安全或可扩展性的目的,在同一个以太网网络中实现对于虚连接的控制和隔离。
但是其VLAN报头包括全局唯一的12bit标识符,VLAN个数最多只能到达4094个,这是所谓的单标记。
为了提高扩展能力,设备供应商开始支持第二个VLAN标记,这就是IEEE802.1ad定义的“QinQ”或叫作“双标记”。
内层标记域或称为C-Tag,携带的是用户的VLAN标记(C-VID),定义了用户的VLAN (C-VLAN),外层标记域,也成为S-Tag,携带的是(S-VID),定义了服务VLAN(S-VLAN),这个标记用来区分服务类,定义了基于服务类拓扑的网络拓扑划分。
在每个S-VLAN中,使用生成树协议来防止环路的产生。
S-VLAN实现了用户之间的隔离,同时也将用户网络和运营商网络区分了开来。
但是,S-VLAN同样也有扩展问题,对于运营商级的网络来讲,4094个用户的规模是很容易就达到的。
2.5运营商骨干网桥PBB(802.1ah-PBB、MAC-in-MAC或MiM)PBB(也称为M AC-in-MAC),最早在日本的运营商使用,现在发展为802.1ah‘运营商骨干网桥’标准,客户端以太帧在骨干网内进行重新封装和转发,基于新的骨干网目的地址、骨干网源地址及骨干网VLAN ID。
M AC-in-M AC不但将不同的客户区隔离,而且将客户的地址域完全与运营商骨干网的地址域也区分开来。
另外,8021.1ah使用24bit的标志域来定义I-SID服务类,其理论上就可以提供多达1600万的用户,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太网网络的扩展问题。
PBB与传统的以太网桥接技术采用完全相同的工作模式,仍然采用无连接方式,当目的M AC地址不能确认时,还是采用洪泛,利用快速生成树协议防止环路的产生。
图1所示为各种标准的以太网帧封装格式。
2.6运营商骨干传输(PBT或PBB-TE)上述一些技术在解决以太网作为电信级网络应用时存在的问题确实比较有用,但是,如果在以太网上真的采用了这些技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以太网本身变得复杂了,原来的通用、简单、廉价的优势就会打很大的折扣了。
PBB-TE就提供了一种可选的操作模式,其宗旨就是简单、专一: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同时专注在以太网传输方面进行增强。
换句话说,PBB-TE是以太网在传输网络的应用。
PBB-TE主要功能:PBB-TE也称PBT,基于现有的以太网技术,包括:801.1Q VLAN;802.1ad PB;802.1ah PBB的子集;802.1ag CFM的子集。
PBB-TE使用原有的VLAN和双标记,同时将他们和PBB的网络隔离和分层概念结合起来。
但是,它不使用洪泛和广播机制,也放弃了生成树协议,取而代之的是面向连接的网络应用。
PBB-TE就可以以一种类似于SDH的传输技术的、可管理的、可确定的面向连接的方式运行。
PBB-TE与PBB有明显的不同,PBB中,B-VID限定了一个与其他PB互联的分组洪泛域,而在PBB-TE 中,B-VID与B-DA配合使用,确定的是贯穿网络的一个特定通道。
简单来说,PBB-TE提供了一个以太网隧道,这个隧道提供确定的服务,包括流量工程、QoS、弹性保护和OAM。
PBB-TE关闭了以太网的一些功能,现有的以太网设备将采用一种新的转发行为。
这就意味着不需要复杂和昂贵的网络技术,基于面向连接的转发模式就可以引入现有的以太网络。
目前,以太网交换机都会检查每个数据包中的VLAN标签和目的M AC地址,共有60bit数据,依据这些数据进行转发。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VLAN ID (VID)和M AC地址在全球都是唯一的。
VID通常定义了一个MAC地址可以进行洪泛的无环路域,如果我们选择人工配置无环M AC通道,而不是洪泛和学习,VID就可以被空出来作别的定义。
PBB-TE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安排了一定的VID来定义网络中给定MAC地址的通道。
它们只在本地对目的MAC 地址由意义,由于M AC地址在全球通用,VID/MAC 的联合标识在全球仍然是唯一的。
对于这组VID/MAC地址,转发表是通过网管或控制平面进行分发的,而不是传统的以太网的洪泛和学习机制。
这样,生成树和所有相关的限制和问题都会应迎刃而解。
交换机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在传统以太网上类似,即将数据转发到指定目的地,唯一的变化在于转发信息不是通过交换机学习得到,而是直接由管理平面提供,因而,它可以事先确定通过网络的路径,载所有情况下,网络行为都是完全可以预测的。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看看PBB-TE是如何工作的。
如图2所示,PE1和PE2之间,配置了两条单向通道,每个PE都支持IEEE802.1ah,使运营商能够清晰地分离运营商和用户的MAC域,进而能够在网络核心实施PBB-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