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两则
- 格式:ppt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19
8《天工开物》两则不忘初心,传承工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求我们要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时期,我们要传承工匠精神,以匠心独运践行初心不改。
工匠精神是专注。
像铁匠抡锤砸铁,纵使烟熏火燎、汗流浃背也一如既往,一锤接着一锤砸总会敲出精美的器具。
我们当传承铁匠精神,专注于自身工作,心无旁骛,不放松不懈劲,持续发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所处环境恶劣,也当心如止水、平静自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专注锻造完美人生。
工匠精神是严谨。
木匠以角尺度量世界,一尺一寸在他眼中都有规定,不能多也不能少,毫厘之间便是严谨,正是具有这样严谨的态度,每一块木头之间的衔接才能做到严密契合,每一件作品才显得精致无暇。
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尽可能减少出错,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提升。
工匠精神是温暖。
花匠每天都坚持浇水护园,让每一片土地不再干涸,让每棵植物都能吮吸甘霖健康生长,从而苍翠挺拔。
此外花匠勤于修剪枝叶,保证每棵植物不会旁枝斜出,做到整齐划一,正是他们的细心呵护,用心栽培,用温暖造就了我们眼中的那片美不胜收的怡人风景。
新时代,无论我们面临着怎样的风险与挑战,只要我们传承工匠精神,做到对工作专注,对事严谨认真,与人为善,用情温暖,初心不改,我们定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作家作品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
明代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但五次会试均告失败。
仕途的失意,使他目睹了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最终与科举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他在田间、作坊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获得极珍贵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见闻。
崇祯七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在这个时期,把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后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
《〈天工开物〉两则》参考译文稻水稻的品种最多。
不粘的稻叫粇(粳稻),米叫粳米。
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
(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
)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
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
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称做秧。
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
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
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实而已。
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稻秧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
各地名称很多,不可尽述)。
最晚熟的要经整夏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
有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的,这就是广东的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
稻田十天无水,便有干旱之虞。
夏种冬收的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
靠湖边的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
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撒播在地势高的土里,以待农时。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
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粳稻之类。
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再插晚稻秧。
晚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
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特的稻种。
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始终都要灌水。
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稻米造春酒的需要。
稻要是十天离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不带粘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的稻。
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以供贵人。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国在古代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让我们走进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来探究一番吧!对于《天工开物》上面这段有关水稻种植的知识,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尊重自然,取法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赢。
示例: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
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就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
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通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
自然法则下,人类在发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
当往日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再现茂密绿洲之时;当一度萎缩的白洋淀波光粼粼、苇荡依旧之时;当昔日已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中再次响起百鸟欢歌的交响之时,自然正用她如椽的画笔,描绘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正如张晓风所言:“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句是()A.不粘者,禾曰秔.(hánɡ)B.泥滓成枵.而去(xiāo)C.待夏潦.已过(lǎo) D.六日刈.初禾(yì)解析:A项,“秔”读jīnɡ。
答案:A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俟.其生芽俟:等到B.即.栽于亩中即:即使C.水火未济.济:帮助D.其再.栽秧再:第二次解析:C项,“济”是“调和”的意思。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天工开物》两则明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宋应星宋应星(1587-?),明代科学家。
字长庚,江西奉新人。
自幼聪颖,博闻强记。
年轻时致力于科举,以期金榜题名,重振门第(宋家乃名门望族,到他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与其兄同中举人,时称“奉新二宋”,但在此后15年间,与进士无缘。
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田间农业技术、作坊手工操作都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图,为日后写《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
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他对科举彻底绝望,遂下决心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
崇祯十七年(1644),弃官回乡,卒于清顺治年间。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他才大学博,又勤于著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除《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多已失传。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手工业,闻名全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
明思宗崇祯七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较为闲暇。
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资料,从事写作,1637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
8 《天工开物》两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秔. (jīnɡ) 粳.(jīnɡ) 稌.(tú) 婺.源(wù) 夏潦.(lǎo) 刈.(yì) 汲.灌(jí) 砧.(zhēn) 枵.(xiāo) 淬.(cuì)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名词,期限)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锥传》) (动词,约定)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动词,至,及)(2)去⎩⎪⎪⎨⎪⎪⎧ 泥滓成枵而去.(动词,去掉)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并序》) (形容词,过去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并序》)(复合词, 走了以后,“来”,补充音节助词,无义)念去去..,千里烟波(《雨霖铃》) (复合词,越来越远,往前走了又走)(3)名⎩⎪⎨⎪⎧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动词,命名,称名)名.曰劳铁(名词,名称,名字)西门豹治邺,名.闻天下(《西门豹治邺》) (名词,名声,名望)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形容词,有名的,著名的)(4)方⎩⎪⎨⎪⎧ 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副词,才)方.宅十余亩(《归园田居》)(名词,四周)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山中与裴秀才书》)(副词,正在)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副词,当) (5)数⎩⎪⎪⎨⎪⎪⎧ 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数词,几个)天有常道,地有常数.矣(《荀子·天论》) (名词,规律)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名词,定数)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计算)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动词,列举罪状)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副词,屡次)(6)其⎩⎪⎪⎨⎪⎪⎧ 取其.芳气(代词,它的)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代词,那些)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代词,其中的)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助词,表推测语气)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中国则惟事.冶铸也(名词作动词,依靠) (2)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名词作状语,用斧子) (3)秧过期老.而长节(形容词作动词,变老)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煤炭居十七..古义:十分之七。
《〈天工开物〉两则》内容理解稻《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
“乃粒”一词出自《尚书·益稷》:“烝民乃粒,万邦作乂(ì)”,意思是百姓有粮食吃,天下才能安定。
作者在这里用“乃粒”一词,统指谷物。
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
汉代的郑玄注《周礼·天官·疾医》,以麻、菽(豆)、麦、稷(小米)、黍(黄粘米)为五谷。
对此,宋应星在本卷的开头作了解释:这是因为古代圣贤都出自不种稻的西北地区,所以他们的著作中没有涉及稻。
但是,作者为什么又把稻列在“乃粒”之首,放在小麦、大麦、黍、稷、麻、豆前面来论述呢?这是因为在当时全国民用的口粮中,稻米占了十分之七,其他粮食只占十分之三,而麻、豆多已作菜蔬、糕点、油脂之用。
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
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作者在分类说明时,非常注意细致的区分。
比如,同为粘者或不粘者,禾苗与稻米都有不同的名称;同一稻种因为晚收可以改变粘性,功用也随之不同;有代表性的稻种,如长芒、短芒,都分别冠以著名产地的称号。
经过这样的介绍,让读者对稻的种类、形态、功用在总体上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第二段谈水稻的育种分秧。
“湿种”是第一步,“最早者春分以前”,“最迟者后于清明”。
对此,作者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不过联系前一段的交代,不难看出这与南北地域气候、稻种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
“播种”是第二步,其中以稻杆、麦秸包浸至为重要,这样,既可以防冻,又可以增加养分。
第三步是“分栽”,这是水稻种植较为独特、关键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很高,干旱、洪涝都不宜栽种。
但也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如果秧苗过老拔节,就是栽到地里,也结不出多少稻粒了。
可见,除了避免水旱之灾,不误农时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一些水稻栽培技术,如水稻育秧后30天拔起分栽,以及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几个世纪以来对水稻种植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