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两则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739.50 KB
- 文档页数:23
《〈天工开物〉两则》参考译文稻水稻的品种最多。
不粘的稻叫粇(粳稻),米叫粳米。
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
(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
)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
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
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称做秧。
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
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
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实而已。
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稻秧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
各地名称很多,不可尽述)。
最晚熟的要经整夏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
有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的,这就是广东的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
稻田十天无水,便有干旱之虞。
夏种冬收的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
靠湖边的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
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撒播在地势高的土里,以待农时。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
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粳稻之类。
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再插晚稻秧。
晚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
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特的稻种。
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始终都要灌水。
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稻米造春酒的需要。
稻要是十天离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不带粘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的稻。
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以供贵人。
《天工开物》第一则: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大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把握说明文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重点)3、了解中国科学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
(难点)二、知识卡片:1.连线作者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
明代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
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2.背景资料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
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
明代商业和交通亦较发达,一些巨商往往致富于数千里之外。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徐光启(1562-1633年)《农政全书》、李时珍(1518-1593年)《本草纲目》、徐霞客(1586-1641年)《徐霞客游记》等长篇巨著,都是明代中期以后产生出来的。
明代科学著作大都具有承前启后、集历代之大成的特点:它们既总结了前人的优秀成果,而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上,却又有许多创新。
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往往带有启蒙思想的气息。
《天工开物》上篇.乃服全文,翻译赏析【原文】宋子曰:人为万物之灵,五官百体②,赅③而存焉。
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④,以治天下。
贱者短褐⑤、枲裳⑥,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
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为枲、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
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孙机杼⑦,传巧人间。
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
乃杼柚⑧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⑨,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
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⑩矣。
【注释】①乃服:汉韩婴《韩诗外传》:“于是黄帝乃服黄衣。
”梁周兴嗣《千字文》:“乃服衣裳。
”乃服,此作衣服解。
②五官百体:人体的各种器官。
③赅:完备。
④垂衣裳,煌煌山龙:《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注:垂衣裳以辨贵贱。
《诗·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
”注:皇,狁煌煌也。
煌煌,鲜明。
山龙,绘绣在衣裳上的图案。
《书·盖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注:画三辰、山、龙、华虫于衣服旌旗。
⑤短褐:古时穷人穿的短粗毛衣。
⑥枲(xǐ)裳:麻织的粗衣。
枲:麻的一种。
⑦天孙机杼:天孙:天上的织女。
《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
”机杼:织机与梭。
⑧杼柚:都是织机上的梭子,一纬一经。
《诗·小雅·大东》:“杼柚其空。
”朱熹《诗集传》:杼,持纬者;柚,受经者。
⑨“治乱”、“经纶”字义:治乱、经纶,人们都作为治国的名词,其实这两组词全是由织布、治丝演变而来。
所以学童自小诵读它,却不明其本源。
⑩贵贱有章,天实为之:人有贵贱,是天经地义,即以所穿衣服的等级而言,老天就生有丝、麻,以为区别。
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妥当的。
【译文】宋先生说:人为万物之灵长,五官和全身肢体都长得很齐备。
尊贵的帝王穿着堂皇富丽的龙袍而统治天下,穷苦的百姓穿着粗制的短衫和毛布,冬天用来御寒,夏天借以遮掩身体,因此而与禽兽相区别。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全文,翻译赏析【原文】宋子曰:上古神农氏②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③,至今存矣。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
不然神农去陶唐④食已千年矣,耒耜⑤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⑥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⑦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⑧。
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注释】①乃粒:《书·益稷》:“烝民乃粒。
”乃粒,即百姓以谷物为食的意思。
此处则代指谷物。
②神农氏:炎帝神农氏,神话传说中的古帝王。
《礼记·月令》注:土神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
晋王嘉《拾遗记》卷一:炎帝始教民耒耜。
躬勤畎亩之事,百谷滋阜。
故而又称土神。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
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③徽号两言:即指“神农”二字。
④陶唐:传说中的古帝王,即尧,国号陶唐,又称陶唐氏。
《书·益稷》篇传说即尧时文献。
其中言“烝民乃粒”,即“粒食”。
⑤耒耜(lěi sì):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
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
⑥后稷:传说中尧、舜时大臣,掌农之官,又与大禹一起治水。
又名弃,为周之始祖,故其事详于《史记·周本纪》中,云:“弃为儿时,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
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
”⑦赭衣:古代囚衣。
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
⑧诟詈(ɡòu lì):辱骂。
【译文】宋先生说:上古传说中发明农业生产的神农氏,好像真的存在过又好像没有此人。
然而,仔细体味对“神农”这个赞美褒扬开创农耕的人的尊称,就能够理解“神农”这两个字至今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教学目标:1.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教学设想:本文是古代科技方面的经典,涉及中国古代工业文明,虽然行文简单,但也可以反映古代说明文的一种面貌。
课文较简单,不必做过多讲解,可由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体会古代科技著作的语言特点和叙述风格。
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法指导: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2)秦汉:编写于前 1 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 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
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 多年。
(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 1100 多年。
(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 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 年。
《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 年。
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 年。
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 年。
二、单元简介: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上篇.粹精全文,翻译赏析【原文】宋子曰:天生五谷以育民,美在其中,有“黄裳”之意焉②。
稻以糠为甲,麦以麸为衣,粟、粱、黍、稷毛羽隐然③。
播精而择粹,其道宁终秘也④。
饮食而知味者,食不厌精⑤。
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⑥。
为此者岂非人貌而天者⑦哉?【注释】①粹精:《易·乾》:“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此处言粮食之加工,使其更加纯粹。
②有“黄裳”之意焉:《易·坤》:“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美在中也。
”在此借喻粮食颗粒外有黄衣包裹,而其精华则在其中。
③毛羽隐然:毛羽,与前之“甲”、“衣”均指粮食颗粒的外壳。
毛羽隐然,指粟粱等为羽片状外壳所包裹。
④播精而择粹,其道宁终秘也:播:此即簸扬之簸字。
簸取其精而择其粹,其中的道理终究是会为人所揭开的。
⑤食不厌精:《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⑥杵臼(chǔ jiù)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小过”为《易》之卦名,其象“艮下震上”。
艮为山,震为木,正是木杵捣石臼之形。
⑦人貌而天者:虽然是人的行为,却能合于天道。
【译文】宋先生讲过:自然界中生长的各种谷物养活了人,五谷中精华和美好的部分,都包藏在如同金黄外衣的谷壳下,带有《易经》中所说的“黄裳”,有美在其中的意味。
稻谷以糠皮作为甲壳,麦子用麸皮当做外衣,粟、粱、黍、稷都如同隐藏在毛羽之中。
通过扬簸和碾磨等工序将谷物去壳、加工成米和面,这些方法对于人们难道永远是一种秘密吗?讲究饮食滋味的人们,都希望粮食加工得越精美越好。
靠着杵臼的使用,人们解决谷物加工的问题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这大概是受到了《易经》中“小过”一卦的卦意的启示吧。
发明这一系列方法的人,难道不是凭借人类的超凡才智而只是凭神秘的天意吗?攻稻【原文】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
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
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
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聪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国在古代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文明遐迩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让我们走进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来探究一番吧!天工神工不朽是人工,开物造物传世乃人物。
美字体赏美文宋应星断想我们先看一下宋应星的简历。
宋应星,万历四十三年他28岁,考中举人。
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
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推官、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去世。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关于《天工开物》上面这段有关水稻种植的知识,你会产生如何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尊重自然,取法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赢。
示例: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确实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
违抗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处。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欲,自然就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
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穿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进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
自然法则下,人类在进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放开。
课时跟踪检测(八) 《天工开物》两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 .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 D .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 幻:想象 解析:选D D 项,“幻”的意思是“变化,培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选C C 项,十七:古义为“十分之七",今义是一个数字.十三:古义为“十分之三”,今义为一个数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错误!B。
错误!C。
错误!D。
错误!解析:选A A项,“为”,都是动词,制造。
B 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
C项,“其”,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
D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A.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B.中国则惟事.冶铸也C.臣具以表闻.D.取其火性内.攻解析:选D D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为“用斧头”,D项为“向内”。
A、B两项名词作动词。
C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闻”。
5.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B.其炎更烈于煤C.以为受锤之地D.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解析:选B B项与例句都是倒装句,介词结构作状语被后置,例句应为“于清明后”,B项,应为“于煤更烈”。
A项,判断句,“非……也"为标志;C项,省略句,应为“以之为”;D项,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